分享

为什么要孩子从小养成阅习惯,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老玉米棒 2020-01-15
正文共:4149 字
预计阅读时间:11 分钟
文/无梦楼缘缘堂
前几天,表姐带着两个女儿来我家。她刚进入房间就开始惊呼:“你家沐沐才三岁,怎么会有这么多书?这些书学校又不教,看了有什么用?”

我回答道:“就是因为学校不教,所以我才要教他看这些书。至于有没有用,我只要把他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结果就交给时间吧。”

为什么要让孩子阅读?很多家长可能还认为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老师规定了就读,没有规定就不读。

可是,我们却长久地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其次才是我们的孩子和老师的学生。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引导,不能一切都以学校的学习为导向,要正视孩子独立的人格。

最近,一则“百万粉丝育儿博主惩罚六岁女儿”的新闻,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因为二女儿小米没完成自己给她布置的学习任务,就把年仅六岁的女儿独自留在家中,并要求她自己泡粉丝吃,还要完成学习任务。为了惩罚孩子,这位母亲就做出了如此“奇葩”的行为。

期间,小米多次打电话表示“自己在家过夜很害怕”“粉丝怎么泡都泡不熟”。而这位母亲却提出:你必须完成双倍的学习任务,我才同意让爸爸去接你。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美国“虎妈”,她们都是同样的“权威式”家长,并且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把教育方法公之于众。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人拍手叫好。多么像围观的群众一边观看驯兽师用鞭子抽打猛兽,一边鼓掌。

但是,让孩子因为恐惧而学习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效仿吗?

当然不。因为学习是每个人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根本不需要我们采取极端的惩罚手段去逼孩子学习。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式,孩子就会主动学习。 


1. 亲子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亲子阅读”。

我的一位朋友从孩子6个月大时,就开始给他读绘本。一直坚持到现在,孩子随时随地都能安静地坐下来看书。

有一次到我家玩,其他几个小孩子都在看动画片,只有他从地上捡起一本书,就静静地坐在一旁翻书看。

朋友还告诉我,孩子在幼儿园上了一学期,除了第一天不适应,后面从未让她操心过。孩子说很喜欢上学。即使是生病了,他也要坚持去学校。

从孩子身上,我感受到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学习已经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也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让学习成为孩子受益终生的一种习惯。

2019年中,华中师大一附中一位高三家长的演讲火了。

在一场家庭教育研讨会上,这位家长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其中有一句话,让人感同身受。她说:
好的孩子,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学习的本质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习本身的特质。阅读的本质也不是看了多少书,而是通过阅读的过程,不断洗涤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更美妙的人生体验。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常常有家长焦虑地问我:孩子书也读了那么多,怎么成绩还是不理想?

对此,我会反问家长:孩子是怎么读书的?都读了哪些书?您知道吗?

家长一般会回答,都是老师推荐的那些书,我也没看过,不知道是哪些。

问题就出在这里:家长只重视阅读后的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孩子的阅读也就只是完成任务,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只是表面上的“读过”,没有与自己产生连接。自然而然,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无法提高,成绩也就无法提升。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书与你》中说:
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故障的汽车。但它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更圆满而感到快乐,如果你真的享受这些书的话。
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读了哪些书,而且还要和孩子沟通交流阅读的感受。亲子阅读首先应该成为每一个家庭的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其次才是增长孩子的见识,开阔孩子的眼界。

当阅读变成一种享受和习惯,孩子还会抵触阅读,抗拒学习吗?


2. 正确的阅读,让孩子听懂大人的话
 
经常有家长抱怨,说了那么多遍,孩子还是听不懂。特别是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无论怎么讲,孩子就是听不懂,常常气得父母暴跳如雷。甚至更夸张的,有些家长被气出了心肌埂塞。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在我们身上。我们没有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出发,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在教。

曾经看过一则故事,大象在前面过河,对后面的小象说:水不深。可等小象过河时,河水立刻把它淹没了。因为大象忽略了小象比自己矮的事实。

家长也一样。常常说一些自己懂但是孩子不懂的语言。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优化大脑发育的亲子沟通的3T原则”,可以帮助父母说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促进亲子沟通的同时,还能启发孩子增长智力。

3T原则指的是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

在3T原则中,“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条。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然后回应孩子。

比如孩子要求你陪同他玩积木,但是你又有很重要的事情走不开,千万不要粗暴地对孩子说:你自己玩,我没空。你应该俯下身体,看着孩子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说:宝贝,妈妈也非常想陪你玩积木,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现在妈妈遇到了一个难题,等妈妈解决了,再陪你玩,好吗?

如果这样说,孩子能够感觉到你是关注他的,并给予了回应,他会有存在感,心情会感到愉悦,也会理解你为什么不陪他玩。

科学研究也证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怀。温暖的关怀最终能保证孩子平稳的成长。

第二条原则则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父母的语言》一书的译者任忆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生聪颖的孩子,更多的聪颖源自其善于沟通的父母。

第三条原则叫做“轮流谈话”,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曾在自传《你好,我是费曼》中提到,他的成功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费曼的父亲很擅长教育启蒙,在费曼小时候,便每天都会跟他展开形式多样的聊天。

比如,父亲在和他一起看《大英百科全书》,读到关于恐龙的部分时,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它有25英尺高,脑袋有6英尺宽。”

于是,父亲停下来,开始跟孩子交流:

“让我们看看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如果它站在我们家前院,它就高到足以把头伸进窗户来。
不过呢,它也可能遇到点麻烦,因为头有点过宽了,会挤碎玻璃......”

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让对话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这就是在说孩子听得懂的语言。

费曼曾说:“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很喜欢父亲给我讲东西。”年幼的费曼,从父亲的语言中看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从此他的心中就埋下了好奇的种子,为此后成为伟大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正确的阅读方式,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运用“3T原则”。阅读就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道: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付出时间和心思。当我们都能关注孩子,并给予回应,常常和孩子沟通交流感受和体验,我们说的话孩子自然能听懂。

孩子在和父母交流中感受到爱和尊重,会成为他幼小心灵中最温暖的回忆。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坎坷,这份温暖始终会鼓舞他勇往直前。 


3. 阅读不止,成长不息

爱和尊重会使孩子积极进步,而指责和否定则会让孩子止步不前。

到现在,我的脑海中还会时常浮现出那个孩子可怕的眼神。

曾经有一位妈妈带着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找我咨询如何给孩子补课。我想听听孩子的情况,就让孩子的妈妈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这位妈妈马上露出一副气愤的表情,开始数落孩子:语文差,阅读和作文都很差。没有一点自制力,注意力也不集中,像个笨蛋一样......

妈妈还想继续说下去,但我注意到孩子斜着眼睛盯着妈妈,充满了愤怒和无奈,就让这位妈妈停止了。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形容有些父母的教育:孩子都是一块需要雕琢的玉石,但父母偏要用斧头。

这位妈妈的话,就像斧头一样,无情地砍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我摸了摸孩子的头,先安慰他说:妈妈说的都是她认为的你,老师知道,你肯定不这样认为。然后再和妈妈沟通:孩子才刚上三年级,您就给他贴上“差”的标签,他今后怎么看待学习呢?孩子的心智本来就没有成熟,这才需要学习和我们的引导。如果孩子都那么成熟、优秀了,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干什么呢?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和固定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种积极应对挫折,并相信能力可以发展的思维模式。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一种消极态度,并认为一切都是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

很明显,上述的这位妈妈就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她认为孩子很差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不相信孩子未来可以变得很优秀。这种心智模式又会导致孩子消极对待学习,最终导致孩子在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成了一名“差生”。

樊登老师曾说:培养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体系。它不像人类进化那样,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这些简单步骤就能进行。养育孩子,你要给他充分的爱,但又不能溺爱,还要给予他价值感,并教会他终身成长的心态。

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和他一起读书。他从不会告诉孩子,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会给他一本诸如《爱因斯坦传》一类的书,让他自己从寻找追求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文豪苏轼五岁时,因为母亲给他读了《范滂传》,他立志要成为范滂那样的正直能臣,所以成就了一名乐观豁达,秉性质朴的千古文人。

如果孩子不去阅读,那么他们的榜样只能是周围的普通人。孩子没有判断力,他们总是会选择轻松容易的事情去做,比如玩游戏、看电视。

但是当他通过阅读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他的认知能力会让他懂得如何选择。

前不久,北京十一学校总校校长李希贵与“得到APP”是四十多位老师进行交流时,说:
“在我们看来,其实学校和教育无非就干这么一件事——帮助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通过学会选择和放弃,来真正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在这个过程里边装配动力,安上刹车。
有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我相信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学多少东西这事儿反而没那么重要,因为学习会是他一生的事儿。
成功者必然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特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始终愿意学习,然后不断自我成长,接受新的事物。
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就拥有了一种不断成长的心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要千锤万凿反复练习,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

即使孩子终将平凡,读过的书也会成为一种向美而生的力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