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引进葡萄牙的西式练兵始末

 网洛书城 2020-01-15

本文转载自无知有畏在哔哩哔哩专栏的原创文章,已经得到作者授权,有修改,禁止二次转载。

明朝末年,女真(满)成了其心腹大患,相比当时的蒙古骑兵,他们似乎更加英勇,《明神宗实录》记载“奴贼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可见网上所谓后金以步兵为主,纯属谬误,应该是错将攻城时候,步兵登城的史料错误解读为野战史料),前虽死而后乃复前,莫敢退,退则锐兵从后杀之。待其冲动我阵,而后锐兵始乘其胜……与西北虏,精锐居前,老弱居后者不同。”

后金军队在萨尔浒之战,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战斗力和一定的战术、装备优势,黄一农先生曾总结:明兵的披甲乃由藤、皮革或荒铁所制,朝鲜援兵则披纸甲, 其以柳条为之, 而后金兵几乎人人皆披精铁制成的铠甲,甚至马匹亦披甲(冲锋之用)。加上后金铁骑机动灵活,将萨尔浒的数路明军一一击破。所以,当时明军依靠的只能是火器为输出为主,依靠战车,步兵、骑兵、车兵相互配合的战术,即戚继光的所说的:“御冲以车,卫车以步,而车以步卒为用,步卒以车为强,骑为奇兵,随时指麾,无定形也”,如此布置,面对敌人骑兵时,火器可以持续发挥作用,依靠此战法,戚继光在北方对抗蒙古骑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引进葡萄牙的西式练兵始末

《满洲实录》中描绘后金攻克辽阳的情景

但是,此时明朝火器问题很大,具体如下:

一是火器缺乏,如浑河之役,戚继光之侄戚金的浙营,曾一度遏制了后金军的进攻,《明史》:“记载大清兵(其实当时应该称其后金)尽锐攻浙营,营中用火器,多杀伤。”但最后由于弹药用尽,最终被消灭(“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而相比其他明军,浙营火器已经算充足的,《明神宗实录》记载京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也就是萨尔浒之战那年)火器枪炮原额屯七万九百九十二具,内查堪用者止四万六千余,近以辽左舍急,借发三千六百具,止存堪用者四万二千余具。”缺额率达40%;

二是火器粗制滥造,还是上文所提到的京营火器清查,“内库所胆铜铸火器如灭虏炮、佛郎机之类,略一试用便即炸碎”。对于明朝后期火器的质量,戚继光曾“吐槽”:“(火器)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贼”;

三是士兵缺乏训练,还是以京营为例,“今京营将士教战之法,月凡三次操练。除祁寒、盛暑、工役外,月不过数日。通计一岁,不过数十日耳。”每次训练时间还短,“质明而入营,未午而归家。”这种军队打起仗来,不能正常操练火器算正常情况,每次遇敌“装放无法,不请远近么宜……或仓皇失火,未战而本营自乱”。甚至还会伤到自己人,“(大将军)每遇试放,多炸破伤人者,放之无法也”;

第四就是明末后期火器整体技术实际上并不强于同时代的西方,徐光启评价:虏多明光重铠,而鸟铳之短小者未能洞贯,“快枪、夹靶、三眼枪之类”却射程短、浪费弹药。所以,明军火器难以应对后金骑兵的冲击。

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引进葡萄牙的西式练兵始末

三眼铳

我们都知道袁崇焕提出了“凭城用炮”的策略,取得了宁远等大捷,但是鲜为人知的是,此役立下大功的正是从葡萄牙购进的西洋火炮。由此可见,引入西方火器,甚至是采用西方练兵,可以说是救大明的一种策略,而明廷也的确是曾经向葡萄牙求助,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

从对抗到合作

想要搞清这一问题,要先说到明朝和葡萄牙的关系,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可以说是“从对抗到合作”。

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地大物博的中国自然成为他们的目标,和中国接触比较早的就有葡萄牙人,他们也较早和中国人发生了冲突。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葡发生战争,结果是盘踞广东屯门岛的葡萄牙人除少数人逃回马六甲外,其余被明朝水师在广东海道副使汪鋐的军队全歼。正德十七年(1522年),300个葡萄牙远征军在新会西草湾与明军发生遭遇,明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仍然大获全胜。然而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廷居然把澳门租借给葡萄牙,葡萄牙由此攫取了澳门居住权。

但是,为什么明朝朝廷在有能力的条件下不曾引兵驱逐葡萄牙人呢?其实这是一种借助“夷力”以守海疆的策略。当时海盗猖獗,明廷想要以澳门的居住权来让葡萄牙人帮助围剿。在此事之前,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中葡组成联军进攻海盗林剪的老巢——双屿(浙江),终于彻底剿灭了这个海盗集团。这才有了明政府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把澳门租给葡萄牙的举动。从此,中葡开始了一种特殊的同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粤东柘林兵变(士兵与海盗集团联合),叛军包围了广州,但中葡联军很快就将叛军镇压了下去。

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引进葡萄牙的西式练兵始末

明嘉靖年间的子母铳

明朝还针对西方殖民势力采取了“以夷(葡萄牙)制夷”的策略。对葡萄牙商船,明朝只收取其他西方国家三分之一的商税,以挑起殖民国家的矛盾。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与葡萄牙发生战争,葡萄牙马上向明政府求援,广东地方政府立即派遣水师增援(实际没有真正参战)。

所以,当边疆出现危机的时候,引进葡萄牙火器与训练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以天主教徒徐光启、李之藻等为首的开明士大夫建议:“西洋大铳可以制奴,乞招香山澳夷,以资战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李之藻和杨廷筠出资购置西洋炮,天启元年(1621年),4门西洋炮被运至北京。天启三年(1623年)四月,他们又购置了英国沉船独角兽号的26门炮,并招募24名葡国“铳师”,但是这次引进西方战法的尝试,遭到了保守人士的反对,这批“铳师”最终以“水土不服”为由解散,即便如此,这批炮的一部分还是在后来的宁远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引进葡萄牙的西式练兵始末

《满洲实录》中描绘宁远之战的情景

明朝第二次引进西方战法的尝试是在天启七年(1627)九月,原两广总督商周祚将2门红夷铜铳、8门铁铳运至北京。与此同时,皇帝还命令当时的两广总督李逢节从澳门征募20名“铳师”,但是当时澳门的葡萄牙人正面临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威胁,这次招募因此也失败了。

崇祯皇帝的尝试

转年,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崇祯皇帝重新启用袁崇焕、徐光启、孙承宗等人,开始了引进西方战法的新尝试。当时崇祯得知澳门的葡萄牙人从荷兰船上缴获了10门火炮,便命李逢节去购置这批火炮,同时命令他从澳门招募20名“铳师”。而当时葡萄牙商人在与广州的贸易过程中屡遭地方官员盘剥,加上荷兰人的威胁,葡萄牙人在澳门陷入了困境,甚至考虑放弃澳门。所以,崇祯皇帝的圣旨被澳葡官员视其为摆脱困境的良机,并打算派遣一位统领,让他兼任使节,与中国官方交涉,为葡方争取利益。

最终,统领一职由葡萄牙人公沙·的西劳担任。公沙带领的这支队伍薪俸十分不菲:1名统领年支银150两,另有伙食费每月15两;4名铳师每位年薪100两,另加伙食费每月10两;2名通事每位年薪80两,外加伙食费每月6两;13名傔伴年薪40两,另加伙食费每月3两。这支队伍的人数众说纷纭,最有可能的是,葡国人只有7人,剩下的是黑人、印度人等。

不过这支队伍算得上尽职尽责,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发动入关征明战争,史称“己巳之变”。因冬天结冰,公沙等人舍舟登陆,昼夜兼程赶路,十一月二十三日,公沙等人到了涿州并赶制弹药,准备御敌。得知明朝当局有火器前来救援后,后金也不敢怠慢,当即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攻北京,另一股朝涿州进发。为了将火炮运到北京,前阉党人冯铨自费招募一支3500人的步骑兵来护送西人西铳(或欲趁此机会重振仕途),可惜的是,这支队伍竟在途中一哄而散,公沙等人被迫退守涿州。葡文文献说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后金曾得到过葡人的一门半蛇铳,但当后金得知这门炮是明军所携炮中最小者时,便因恐惧而撤退了。对于这个故事,我认为应该是虚构的。

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引进葡萄牙的西式练兵始末

明崇祯年间的红夷火炮

这支队伍和他们训练的炮手在当时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崇祯三年(1630)五月,明军在收复滦州一役中大获全胜,西炮即曾在攻城中扮演重要角色,徐光启门生孙元化称:“臣依西法制护炮器物,全付参将黄龙,授以用法,分以教师,卒用复滦。”

崇祯四年(1631)六月,赞画副总兵张焘督率公沙等部队,以西洋大炮在东江一带击败后金。事情的转折出现在这年八月,大凌河城被皇太极包围后,孙元化令原皮岛总兵毛文龙部下孔有德率领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当时天降大雪,而辽兵与山东兵向来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又与山东人屡有摩擦,县人皆闭门罢市,导致其部队给养不足,孔有德部于是滋扰地方。事后,孔有德受同为原皮岛总兵毛文龙部下李九成、李应元父子的煽动发动了叛乱,史称“吴桥兵变”。

叛军很快就发展壮大,获得了大量的西洋大炮和西方训练的炮手。叛军攻取登州城时,公沙率领葡萄牙人英勇作战,公沙等13名葡兵阵亡。崇祯皇帝念这支队伍尽职尽责,谕旨厚葬公沙等捐躯之人,统领公沙被追赠为参将,其余死难将士也被追赠为游击、守备、把总等职位。可悲的是,杀死他们的凶手正是他们培养的炮手。

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引进葡萄牙的西式练兵始末

虎蹲炮

吴桥兵变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大量西洋炮和训练有素的炮手在孔有德的率领下投靠后金,这引起了后金巨大的重视。虽然汉人佟养性从天聪五年(1632年)正月起就已经开始督造红夷大炮,但数量有限且操作技术不精,这些火炮难以弥补后金攻城方面的不足。孔有德投降后,皇太极曾亲自出郊十里相迎,对孔有德施“抱见礼(满族一种郑重礼节)”。徐光启的训练成果最终被后金所得,此后后金(清)的火器得到了巨大发展,甚至在后来的数次的战争中,装备了多于明军的火炮。

明朝朝廷后来还有几次引进西方战法的尝试,甚至有过招募300—400人的军队助战的想法,但由于保守人士的反对和明朝国力进一步的下降,都不了了之。崇祯十六年(1643年),两广总督为抵抗李自成的农民军,向澳门征一名炮手和一门大铁炮,另有三名澳门“铳师”应征至南京效力,这成了大明最后的一次征募。

但是,故事到了这里还没有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