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钢琴的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破而后立

 昵称12543002 2020-01-15

所谓破而后立,就是打破原有的,重新建立更好的。

这不仅指的技巧技术,往往还有习惯和做人的道理伴随其中。

1、

从迪拜归来的学生。

其实,分享的开端,是源于一位线下学员的家长与我的对话。

孩子的妈妈:“老师,最近他的情况咋样啊?”

我说:“还好啊,虽然练的有些毛毛躁躁,但是大体还是进步的。”

随即,她说道:“孩子近期练琴挺主动的,虽然不积极,但是能去练,感觉他好像适应了。”

我心里明白,这就是学习的开始。

这个学生比较特殊,从小生活在迪拜。

受到了太多西方教育的自由,回到中国自然不适应。

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想要学真东西,还是需要认真和努力的。

并且,我的这位家长也不容易,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老二才1岁多一点,出于家庭因素,只能让他尽可能自律起来。

孩子的妈妈对于我的工作全力支持,也让我觉得好办了很多。

经历了数次挨罚之后,家长也有过动摇。

我就告诉她,孩子的习惯已经养成,不破不立,不打碎原有的认识,很难建立起新的习惯。

渐渐地,孩子适应了新的环境,新的任务和标准。

一点点的开始了练琴,一点点的提升效率。

不打碎点什么,又怎么能重新建立点什么呢?

2、

打破分两类,技术和习惯。

弹钢琴就两件事,练琴和练琴习惯。

先说关于练琴的,那就是技术层面的融合。

技术层面的打破,是一个弹钢琴的人必须要习惯的。

比如,今天老师还让你抬指,明天或许就让你贴键了。

我也见过很多家长,想尽办法找一个弹法:一个能永远有提升或者完全正确的弹法。

在这,老唐可以负责的告诉大家,没有。

老唐自己也找了很多年:高抬指对不对?贴键对不对?

练的时候高抬指,为啥还得练贴键?

难道就没有一种在哪都对的方式么?

这个问题,老唐纠结了十年。

其实,就是功效不同。

就像舞台和平时练琴,如果是一样的话,那就完了。

无论是上台高抬指,还是台下快练,都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所以,也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练琴和表演是两回事。

而习惯不同。

习惯的打碎,不同于技术的融合。

习惯的重新建立,就必须要抛弃很多以前的习惯。

我们不能打碎了不好好练的桎梏,又建立起一个糊弄的空间。

所以,习惯的打破更难,重新建立得更准。

而且,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对于琴童而言,至关重要。

技术没有对错之分,习惯没有融合的可能。

3、

如何看待“破而后立”,很重要。

如果说,学习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打破了重新来。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展,不断推翻。

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是一样的,学习就是如此。

弹琴也是如此。

养成了不好的练琴习惯,或者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都需要打碎重组。

每一个弹的好的人,背后都是伤痕累累。

所以呢,我们也需要平常心对待。

在这也延伸一个小故事,两年以前,我有一位奇葩家长,曾经问了我一个问题。

“老师,你就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么?”

这是一个二手学生。

孩子的问题有很多:标简谱、折指、还特别喜欢糊弄。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打碎重来的话,就只能祈祷浪子回头了。

孩子的心也不沉,糊弄习惯了。

最后,我给推掉了,因为家里实在不懂。

上个月,又来找我,说决定改了,学了3年,换了7个老师。

不过,这次我没接,我直接告诉他,放弃吧,学别的吧。

孩子从心理上,看待钢琴的角度和态度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以至于无法修正,那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很难改变,并且孩子也大了,再想进行任何工作,都是困难的。

在这也提示家长朋友们,该打碎的时候,不要优柔寡断,否则补救的代价,就太大了。

最后嘚啵嘚啵

▐ 辞旧迎新,破而后立!

新的一年来临,也希望大家可以告别以前那个自己,迎接一个新的自己,无论琴童还是成年人,我们都要适应改变。

破不是目的,立才是目的。

打破的过程中,不断的磨砺自己的品性,最后适应。

任何学习和提升的开始,都是这样。

从不接受,到接受,最后到热爱。

这个过程,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

面对这些的时候,不要急着崩溃,低头前行。

总会走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