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晚报数字报

 博采简纳 2020-01-15
                                                               《钱理群的另一面》日前推出,本书是钱理群几十年所拍摄照片的选编,展示了他学术之外的人生。钱老说自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的叛逆者,他抗拒任何的摄影技术,完全是以自然之子的直觉按下快门。

  记者:您觉得完整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钱理群:既然要求“全面”,就不仅要总结我的“入世”——已为我的读者所熟知的这一面,也要袒露我的相对“出世”——自我生命和另一个世界——大自然相融合的,读者所陌生的“另一面”。这就全面呈现了我的生命和精神世界的两种形态:既冷峻,顽强,焦虑;又淡泊,宁静,柔软,天真,充满阳光。两者相互交集,既矛盾,又互补,在来回摆动中获得平衡,构成一个完整的“钱理群”。

  记者:书中,先生更强调自己是“五四之子”,意涵更为阔达,原因是什么?

  钱理群:我强调自己是“五四之子”,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回答我的“大自然情结”的思想来源。

  我的觉醒与反思,要到上世纪90年代、新世纪反思工业化、现代化的时候。其重要转折点发生在2002年,在我退休前的最后一课上,学生问我:老师离开北大后,准备去哪里?我的回答是“三回归”:回归家庭、书斋,即回归内心;回归中小学,即回归儿童、青少年世界;回归贵州,即回归大地:乡土与大自然。

  从2003年起,我带着“认识脚下的土地”的问题,开始了我的地方(贵州)文化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乡土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崇拜、山石崇拜,我就在自己的晚年,从民间乡土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反思我和自然关系的思想资源,这自然是意义重大的。我的反思,并不局限于我和自然的关系。

  记者:您怎么来处理内心的矛盾?

  钱理群:我是从两个方面来寻求突破的。一是“寻友”,就是我在多个场合说到的,“一旦遇到将自己未能发展的‘另一面’充分发展、发挥的另外一个人,就必然要把他看作是‘另一个自己’,而且是渴望而不可得的‘自己’,就若获知音,倾慕不已,倾心相待。”另一个举措,就是在实际生活里,寻找、开拓另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多少释放一点自己人性中被压抑的,未能发挥的方面。

  于是,在退休以后,我选择了走进大自然:不仅通过旅游,更在日常生活的闲荡、漫游里,去发现大自然。而你的身心也就彻底放松,人性中更本然、更具神性的方面,也得以从容呈现,用摄影记录下来,就构成了生命的“另一面”。

  记者:您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

  钱理群: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处理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我是在进养老院前读到这句话的,我感到极为震撼,立刻想到自己(或许还有我的同代人)的一生。

  我决定要进养老院的动因之一,就是不甘心一辈子这样窝囊地活着,希望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活得“人性化”一点,关键在重新处理好这三大关系。为此,我为自己的养老院生活设计了两项主要内容:关在书斋埋头写作,在院子里游走。埋头写作,就是沉潜在历史和内心的深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到一个更加开阔、自由、丰富的境界;在院子里游走,就是欣赏自然之美,追求“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我也要求通过每一次写作,自己的内心世界都有新的开拓。这样,我在精神上几乎每天都处于“新生”状态,和身体的老化形成奇妙的平衡。我唯一淡化的,是与人的关系。我几乎拒绝了所有的社交活动,与养老院的居民也只是相敬如宾,很少来往。

  我通过读书交友,和信得过的老朋友聊天,维持一种相对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少我入院的这四年,基本做到了这三大关系的和谐,算是对我的不健全的人生的一个弥补吧。

  这样的最后人生,是不是人们喜欢说的“儒道合一”,我不知道,至少我主观上没有这样的自觉。至于我在这本《另一面》之外,还有什么待展现的“另一面”,大概是有的吧。我2002年退休时谈到的“回归大地”,其实是有两个含义的:“回归自然”之外,还有“回归乡土”,这就是我的贵州地方文化研究。经过此后十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总结性的成果:由我主编的200万言的《安顺城记》,准备在年初出版。到时候诸位可以再看看这“另一面”是个什么样子。

  张嘉(资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