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述说历史、建筑展现恢弘:坎特伯雷大教堂(完结篇)

 书虫游世界 2020-11-28

第一集:一座不起眼的小镇,却贵为英国国教的中心,全是因为它

第二集:极尽奢华的“布衣”主教和化作一根蜡烛的圣龛:坎特伯雷大教堂(二)

由此向东望,可以看出东南耳堂的建筑形式与教堂其它地方完全不同,半圆拱的窗户和墙壁下部的雕刻连拱都是典型的罗曼式风格,大概是14世纪重建时保留下来的部分。

向西回到我们进教堂时走的西南门廊,在教堂建设之初,所有门廊壁龛都是空的,直到1860年代才聘请雕塑家西奥多·皮费佛(Theodore Pfyffers)创作53尊雕像填补进去。

西南门上方的四尊为坎特伯雷大教堂历史上最重要的四位大主教,从左至右依次为:首任大主教奥古斯丁、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征服英格兰开创诺曼王朝后的首任大主教兰弗朗克(Lanfranc,1005-1089)、被称为“最后的教父和经院神学之父”的安瑟伦、支持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后来被玛丽一世处死的托马斯·克兰麦(Thomas Cranmer,1489-1556)。

大门左侧为奥古斯丁创立此教堂时的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Æthelberht of Kent,550-616)。没有他皈依罗马天主教后的支持,就不可能有这座大教堂的创建。右侧为当时的王后贝尔莎(Bertha of Kent,565-601),据说她对奥古斯丁一行热情款待,后来还收到了罗马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寄来的感谢信。

相比西南门的古人像,西门两边的雕像则是为当时活着的人而立。大门左侧的两尊是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和阿尔伯特亲王(Francis Albert Augustus Charles Emmanuel,1819-1861),1860年代西奥多·皮费佛创作此雕像时正好当政。而大门右侧的两尊原本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显然在年久破损后并未照原样复制,而是重新创作了现任国君伊丽莎白二世女王(Elizabeth II,1926-)和其夫菲利浦亲王(Prince Philip,1921-)。

大教堂的西北方向,有个神秘的小院,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旧宫,门上挂着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盾徽。这里是大主教在坎特伯雷的居所,看他在不在家,只要注意楼顶上挂没挂主教的徽旗就知道了。

顺教堂北墙向东,便来到教堂的大回廊。

回廊拱顶上布满了古老的盾徽,记录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历史上所获的支持与保护。

花窗玻璃上的每个人物都有天使伴其左右。

回廊围合的草坪里埋葬着曾在这里供职或与大教堂关系密切的人物。

换个角度好好欣赏一下哈利钟楼,斑驳的墙面应该是多次修补的结果。

回廊正东是牧师会礼堂或叫议事堂,英文叫法为Chapter House。Chapter在英语中是章节的意思,House意为房子,据说最初神职人员开会时都是由领导先读一个章节的教规,久而久之就把这个开会的地方称为Chapter House了。我们以前看到的多为圆形且位于教堂东南方向采光较好的地方,而这里的牧师会礼堂为长方形且位于教堂主体建筑的北边,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

礼堂很大很空旷,据介绍是英国最大的牧师会礼堂。

半圆拱形的屋顶用爱尔兰橡木制成,装饰极具英国晚期哥特风格特色。

东西两头的花窗制作于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其中东头花窗描绘的是与坎特伯雷大教堂发展历史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物,包括前面提到过的贝尔莎王后、奥古斯丁大主教、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兰弗朗克大主教、安瑟伦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以及“黑太子”爱德华、亨利八世等,右下角最后一位是当时的女王维多利亚。

西头花窗描绘的则是与坎特伯雷大教堂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亨利二世的四个骑士刺杀贝克特大主教;以及亨利二世脱去上衣赤足跪在贝克特墓前,由教士在身后抽打以助其赎罪等场景。右下角最后一幅当然也与维多利亚女王相关,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女王加冕。

穿过牧师会礼堂北边的一条通道,来到一片草坪,这里有个古老的水塔,为12世纪所建。

此时的草坪上刚举办完一场婚礼,所有来宾都是盛装出席。

新娘子是个美丽的黑珍珠,看到我远远地拍照,露出灿烂的笑容。

北边有个遗址花园,曾是修道院宿舍所在地。

看这罗曼式的半圆拱,应该也是11世纪或者更早的建筑遗迹了。

换个角度看水塔、东北耳堂和旁边的尖塔。

再往东走,感觉就要进入神职人员的生活区了。我们停住脚步,不再继续探索,以免打搅到人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