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文学批评史集体的脚步

 星河岁月 2020-01-16

本文为《复旦中文学科丛书·中国文学批评史》卷的《编后记》,为了庆贺复旦中文百年华诞,特此推出。

复旦大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重镇,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不断推出一批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显示出鲜明的学术特色。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自“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思潮起,传统文化就被置于“价值重估”的地位,一般是把西方文化视为科学的、进步的,据之以重新评判传统文化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曾出现过“中国一向没有正式的什么文学批评论”的论调,似乎讲文学批评,只要把西洋的学说搬过来就可以了。1922年,馥泉《中国文学史研究会底提议》一文提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1926年,朱光潜在《中国文学上未开辟的领土》一文里指出“中国学者本亦甚重批评”,须要把诸家批评学说摘出来加以研究,“成一种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是其基本方法。全书7万余言,只能说是初具梗概,但它是国人自著的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先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者,20世纪20年代末就在燕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他重视基础文献的编纂考辨,1929年编辑《文品汇钞》,1937年编撰《宋诗话辑佚》并发表一些诗话考证的文章;也重视理论问题的探索,先后发表了《所谓传统的文学观》《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神气说》等理论文章。郭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卷,由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34、1947年出版。朱自清先生等曾撰文给予高度的评价。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朱东润先生于30年代初在武汉大学开讲中国文学批评史时就编写、印行过“讲义”,并经过数轮的修订,于1944年在开明书店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近年来陈尚君先生整理了朱先生的多种批校本,复原了从《讲义》到《大纲》的修订过程。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这两部开创性的著作都是各有特点的。郭先生的批评史,除了以材料丰富见长外,还注重梳理文论观念和思潮的流变。朱先生认为“伟大的批评家不一定属于任何的时代和宗派。他们受时代的支配,同时他们也超越时代”(《自序》),因此对一个个伟大的批评家的文学理论批评进行专门的分析说明,上起孔子,下迄曾国藩、陈廷焯,远略近详,对于近代的批评家给予详密的叙述。

同时还有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1934年)、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人文书店1934)。除了史编类的著作外,叶楚伧、王焕镳、李华卿、程会昌、许文雨等都编撰过一些“文论选”之类的教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陈子展先生于1935年编著了《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是一部文论录要,摘录先秦至隋末的十数篇文论作品,在每篇之末略加按语,简明扼要地介绍文学批评家的文论要旨。此书还保存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在复旦大学开设该课程,大约可追溯至这部讲义。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为复旦大学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郭绍虞、朱东润先生分别自同济大学、沪江大学调入复旦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并先后担任系主任等职。朱东润先生修订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于1957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郭绍虞先生不仅修订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还响应时代思潮改写、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958年,由高教部批准,复旦大学中文系设立了中国文学研究室,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室主任由郭绍虞先生担任。

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是50年代后期思想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相应地,研究和继承传统文论遗产的议题被提了出来。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郭绍虞先生负责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刘大杰先生负责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郭先生邀请兄弟院校夏承焘、钱仲联、马茂元等先生,集众人之力编撰成《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本,1962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刘大杰先生主编、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王运熙、李庆甲等同仁参加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1964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这两部著作的编撰出版,奠定了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重要地位。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进入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的首批博士点学科,复旦大学郭绍虞先生、四川大学杨明照先生是1981年第一批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朱东润先生是第一批中国各体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郭绍虞、朱东润先生以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威望指导和影响着本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郭绍虞先生修订出版了《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和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被教育部列为高校文科教材,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新一版于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时,王运熙、顾易生先生等学者的学术积累和声望已经足以担当本学科点的领导工作。1980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正式建立,批评史研究室也恢复起来,王运熙、顾易生二先生分别出任所长和研究室主任,组织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和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室李庆甲、袁震宇、黄霖、蒋凡等先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下两册的编著,分别于1981、1985年出版,确立了该学科的基本格局。出版后被国家教委指定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项。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三卷本)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清代文论选》

《王运熙文集》(全五册)

自80年代中期开始,王运熙、顾易生先生共同主编了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至1996年全部出齐,包括顾易生、蒋凡著《先秦两汉卷》,王运熙、杨明著《魏晋南北朝卷》和《隋唐五代卷》,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两宋金元卷》,袁震宇、刘明今著《明代卷》,邬国平、王镇远著《清代卷》,黄霖著《近代卷》,规模宏大,搜罗详备,论证合理,多有新见,被学界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集大成”之著,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5)著作类特等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第四届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七卷本《通史》为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转向奠定了基础。20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体系、范畴和现代转型的热烈讨论,2000年,王运熙、黄霖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本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黄霖、吴建民、吴兆路等著《原人论》,汪涌豪著《范畴论》,刘明今著《方法论》,以“原人”为理论核心,建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又适应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的文论体系,实现了古代文学批评研究从“史”向“论”的转型,把古代文学批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该书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黄霖、吴建民、吴兆路等著《原人论》

汪涌豪著《范畴论》

刘明今著《方法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在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复旦的文学批评史学科在黄霖先生的带领下,拓展至文学学术史领域,先是申报了“九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于2006年推出《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七卷本(包括《总论卷》,周兴陆著;《诗歌卷》,羊列荣著;《戏曲卷》,陈维昭著;《散文卷》,宁俊红著;《词学卷》,曹辛华著;《小说卷》,许建平等著;《文论卷》,黄念然著),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后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契机,将批评史拓展至古代文学学术史,于2013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五种12册《中国分体文学学史》(包括《诗学卷》,周兴陆著;《散文卷》,罗书华著;《词学卷》,彭玉平著;《戏曲卷》,刘明今著;《小说卷》,谭帆著。)最近又由江苏凤凰出版社推出了黄霖、陈维昭、周兴陆主编的多卷本《古代文学名著汇评丛刊》。

黄霖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诗学卷》,周兴陆著

黄霖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词学卷》,彭玉平著

黄霖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学卷》,罗书华著

黄霖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学卷》,谭帆著

黄霖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学卷》,刘明今著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这么多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术传统和特色呢?我想,或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献的基础地位。

文献研究是文史学术的基础,文学批评史是一门历史学科,应该夯实文献基础。从郭绍虞先生的《宋诗话辑佚》《宋诗话考》到黄霖先生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985年),再到今年新推出的大型《古代文学名著汇评丛刊》,我们始终重视对文学批评史文献的发掘、整理、考辨和汇辑。

黄霖、陈维昭、周兴陆主编《古代名著汇评丛书》

二、理论探索的精神和释古的态度。

文学批评史,同时也是一门理论学科。郭绍虞先生早年的批评史“以问题为纲”,“以自己一元的史观,来解释中国文学批评演变的形势”,贯穿始终的是他对纯文学与杂文学观念混析分合的理论探索,对文学观念演进与复古的细致辨析,旨归在理清纯文学观念从儒家“重道轻艺的见解”中解脱出来的艰难历程。进入新时期后,耄耋之年的郭先生还发表了《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理论文章,指示了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方向。至世纪之交时,王运熙、黄霖先生主编《中国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的本源,从原理、范畴、方法三个不同方面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在体系和民族精神。面对不同时代提出的不同问题,复旦批评史学科都相应地作出自己的理论回答。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

当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背景里,理论探索很容易扭曲为“以西释中”或“以今释古”,拿西方的文学观念或者当前流行的某种观念来曲解古人。王运熙先生很早对这种倾向就保持清醒的警惕,不理论先行,而是以释古的态度,把研究对象放在广阔背景上加以考察,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注意考察事物多方面的联系,对文论史上的概念与命题作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力求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描绘出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真实面貌,并探寻其规律。这种学术理路,贯彻于复旦大学批评史整个学科,是大家治学所追求的高标。

邬国平、黄霖编著《中国文论选·近代卷》

三、开拓求新的勇气。

朱东润先生30年代在编撰、修订《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时,已出的几部同类著作一般都写到唐代为止,都是详远略近。朱先生的这部著作则“远略近详”,从先秦编至清末止,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这就体现出开拓求新的学术勇气。章培恒先生曾评论说:“《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实是我国最早提供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较完整架构、对我国的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作出富有新意的探讨和概括的著作。”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一般不大注重小说戏曲理论批评,只有朱先生的《大纲》设五章论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戏剧批评家,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对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给予充分的关注。到了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戏曲理论部分由袁震宇先生撰写,小说理论部分由黄霖先生撰写,从基本文献的勾稽、阐释入手,以较大的篇幅,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宋元明清时期重要理论家的小说戏曲理论主张作精到的分析阐释,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领地。近十余年来,我们对于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史、传统的文学研究史的研究,对于文学评点的文献汇集和理论解读,都是努力拓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空间,开拓新的学术方向。传统学科只有不断地开拓求新,才能保持应有的活力。

杨明著《文心雕龙精读》

四、合理的分工协作方式。

自上世纪50年代末承担中宣部、教育部指定的编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选》的任务以来,复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团队是在攻克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有的先生可谓是“集体项目磨一生”。大家在学术上既是学有专攻,独挡一面;又能够通力协作,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组。至于按断代,还是按分体,还是按专题,则是根据课题任务的需要。不仅我们课题组内部能协调合作,我们还长期与兄弟院校的同仁合作。早在60年代初郭绍虞先生主持编撰《中国历代文论选》时,就邀请了夏承焘、钱仲联、马茂元等先生参与。近年来撰著《中国分体文学学史》,也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谭帆先生、中山大学彭玉平先生承担相应的工作。2009年,黄霖先生与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先生、武汉大学李建中先生为首席专家,我们课题组集体参与,共同编写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201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我们培养了协调合作的能力,积累了经验,能较好地处理尊重学术个性和保持集体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黄霖主编《文学评点论稿》

五、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带动教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1997年教育部取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但自2003年起,复旦大学自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一直重视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随着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深入,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我们不断地修订、重编教材,做到《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同步更新。“文论选”自郭绍虞先生1979、1980年主编、出版的四卷本、一卷本后,黄霖、蒋凡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本、精选一卷本于2007、200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配合“马工程”的新编文论选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自三卷本后,于2001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两卷本,“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201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实现了教材体系的全面革新。

周兴陆著《文心雕龙精读》

黄霖主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自1997年教育部学科调整取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二级学科地位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该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困境。我们也一样,在勉力支撑,艰难前进。想消灭一个学科,其实很简单,甚至只要一次狙击;而要培育一个学科,則需要数代学人的共同努力。这样的教训在中国大学比比皆是,在我们学校也是有惨痛的教训,历历在目。守先待后,维系复旦学统于不坠,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