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谚语讹传

 zqbxi 2020-01-16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句俗谚因一个惊天的历史事件,名声不小,家喻户晓,其实,也只是个民间传说而已。而这条谚语也是由一条军事谚语(古称兵谚)讹传而成。这条兵谚的原始面貌是:“天要下雨,粮要解营。”意思是,天要下大雨了,军粮辎重一定要抢在大雨到来之前,押解送往营房,以保障军需之用。可是在方言中,不少地区存在“粮”、“娘”不分,“解”、“嫁”不分,“营”、“人”不分的现象。这样口口相传,天长日久,“天要下雨,粮要解营。”就以讹传讹,变成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我潜心于谚语研究很久了,发现谚语的讹传可分五种情况:
一是口耳失真的讹传。谚语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会因为听错而造成讹传。《老学庵笔记》(南宋文学家陆游所撰的一部笔记体小品文集,记述了许多掌故,篇章短小、文笔活泼、可读性强)记载:“淮南谚曰:‘鸡寒上树,鸭寒下水’验之皆不然。有一媪曰:‘鸡寒上距,鸭寒下嘴’上距谓缩一足,下嘴谓藏其喙于其间。”意思说,安徽淮南这个地方有句谚语叫:“鸡寒上树,鸭寒下水”,但是观察验证都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民间谚语作为经验之谈会有此失实呢?陆游在乡下无意听到一位老太婆说:“天冷鸡就缩一条腿,鸭就藏一张嘴(喙,音会,鸟兽的硬嘴)。”他觉得收获不小,于是记下这段话。我们仔细观察,天寒地冻时,鸡不活动,经常采取“金鸡独立”的姿势,轮流缩一只脚靠近身体取暖,大概鸡也和人一样,也知“寒从脚下生”的道理;而鸭子群聚在一起,一个个将其喙深埋在羽翼间取暖,是它们过冬的常态。乡间老太太一句话,解决了书上语言的疑案。“话传三人,猴子变人”的例子还不少:“街上倒了一碗油,乡下说死了一头牛;街上掉了一片瓦,乡下说跌死一匹马。”
二是受方言影响,对原来谚语因音变而改字造成的讹传。明朝江盈科《雪涛谈丛》载他的家乡江西有谚语说:“笑狗落雨”看去,象句物象谚语,狗一笑,老天就要下雨。其实,狗不会笑,更不会因此而下雨。这是江西老表们呼“瘦”为“笑”(音),“尾”为“雨”(音),这样,“瘦狗”就变为“笑狗”,“落尾”就变成“落雨”,“瘦狗落尾”就成了“笑狗落雨”。我们今天观察,瘦狗的尾巴确实多是下妥的。“粮要解营”变成“娘要嫁人”也属此类讹变。还有《涌幢小品》引农谚:“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怎么验证也不灵验。后阅《感精符》作“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戍遇一冬晴” “酉逢”的原意是逢酉日夏至,三伏天就特热,因方言影响讹传成“有风”,“戍遇”的原意是逢戍日是重阳节,一冬就晴朗暖和,因方言影响讹传成“无雨”。
三是理解错误的讹传。俗谚“正九不搬场”,原本是反映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因为搬家运物主要靠肩挑手提的体力劳动,所以,最好避免在酷暑的正伏和严寒的三九进行。然而在理解错误的传播下,不少地区形成这样一种习俗,搬迁安排在正月九月是不吉利的,所以不敢搬家。这类讹传一般字面没变,而意思讹传;也有字面稍有变化的,如不少生产劳动靠手工操作的,社会上出现很多工匠,而且必不可少。于是,出现这样的谚语:“男子属匠,出门勿要带饭粮”,类似现代流传的“学好车钳刨,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仅仅说明,工匠到处可以找到活干,非常容易谋生。可是,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生肖八字观念的影响,竟然一变而成“男属羊,出门不用带口粮;女属羊,家里没有隔夜粮。”宣扬性别歧视,男子生肖属羊,自有天赐好运,岂不自欺欺人。
四是通假借用的讹传。古代汉语中有个通假的问题,即一个字有时可以用另外一个同音字代替,如“蚤”替代“早”、“反”假借为“返”、“舟”通假为“周”。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谚语中,特别是古代谚语中,也会造成讹传。如比“一鸡死,一鸡鸣,新来鸡儿会打鸣。” 《前汉郅都传》曰: “亡一姬,复一姬”,比喻旧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是通假误“一姬”为“一鸡”。又如《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鹿死不择音。’”比喻小国侍奉大国, 如果大国施行恩德, 那么小国就可堂堂正正地做人, 如果大国不以德相待,小国就免不了成为鹿了。春秋时, 郑国是一个小国,南依附楚, 西也不敢得罪晋。有一次晋灵公在扈会合诸侯, 郑穆公没有参加。晋国就认为郑对晋怀有二心, 倾向楚了。郑公子子家就给主持晋国朝政的赵宣子写了封信, 述说郑国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信中说:“郑事晋十分尽心了,还免不了受到晋的谴责。如果你晋国仍不满意, 我郑国即便灭亡, 也不能对晋更有敬重的了。既怕头又怕尾, 一身之间还有多少不可怕的呢? 鹿被猎人追赶, 为了活命, 急忙中就不选择庇护的场所。如果晋对郑施行恩德, 那么郑国就可堂堂正正地做人, 如果晋不以德待郑,郑也就免不了成为鹿了。”其实词义是鹿到了快要死时, 不选择荫蔽的地方。比喻情况危急时, 也就不能考虑得那么多了。传称“鹿死不择音”是通假为“音”,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死时挣扎乱叫。
五是译音误解讹传。比如明代有这样一句谚语叫:“若要富,须往猫里务”“猫里务”是古代国名。《东西考·猫里务》与《明史·合猫里传》均把猫里务与合猫里视为一国,实误。两者乃异国异名,非一国异名。按合猫里故地在今东南吕宋(菲律宾)之卡马里内斯地区。合猫里当为Camarines之对音。猫里务则在卡马里内斯东南面布里亚斯(Burias)岛上。大抵因两国相近,情况相似,致误二为一,史实亦相混淆。在汉文古籍中,仅有明代有猫里务(或作合猫里)的记载。该国于永乐三(1405)曾遣奴马高随爪哇、吕宋使臣来朝,并进贡特产。明清时,我国商船常去这些地方,我国福建沿海居民不少去此岛国谋生,故有此谚。语见清·张廷玉等《明史·合猫里国传》:“海中小国也,土瘠多山,山外大海,饶鱼虫,人知耕稼。其国又名猫里务, 近吕宋, 商舶往来, 渐成富壤, 华人入其国, 不敢欺凌, 市法最平, 故华人为人语曰:‘若要富, 须往猫里务。’”菲律宾、马来西亚一带,华人移居到此,共同开发,使之富庶。结果有人讹传理解为,“要想发家致富,须多养猫喂狗”。今日,有闲有钱养猫喂狗的,倒确实大款居多。
谚语的讹传,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亦成规律,无可厚非。有感世风,以讹传讹,“话过三人口,猴子变只狗。”的事儿也不少。“假作真时真亦假”弄得是非莫辨,真假难分,实觉无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