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版“学位证书,你真的看懂了吗?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1-16

摘要

12月14日,清华大学对外发布了新版的学位证书。这是今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不再使用“国家版”学位证书以来,全国第一个公布的“学校版”学位证书。消息传出后,相关的报道和文章在各大新闻网和高校公众信息平台上接连转载,学位证书的设计图样和细节也引来社会广泛的关注。一时间,好评和赞誉在互联网上此起彼伏,清华大学以及其出色的设计团体,再一次以自己的“行胜于言”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称赞。

                   

尽管外面舆论世界的纷繁复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南角的一间工作室却显得格外地宁静。此次新版学位证书的设计总监赵健教授立于书案之前,正专心致志地临摹《兰亭序》;学生田雪棠和唐诗在另一旁的书桌前,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外界的声音,似乎丝毫没有传进这间宽敞而有阳光的房间;外界谈论的事情,似乎也与这里的人没有丝毫瓜葛。但谁又能想到,设计团队正是在这里,历经三个月的鏖战,终于使学位证书有了如今崭新的模样。

“我们是一流的团队”——清华专属的团队

                        

                              设计团队的老师、同学们

相比很多高校通过社会招标和广泛征集的方式,来选择创作团队和设计版式;清华从一开始就决定由自己的团队来进行创作。这一方面是出于效率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认为清华有实力打造这样的队伍。事实上,最后的设计结果表明,清华自己的创作团队,不仅能够充分地理解清华的文化和精神,同时还能将这种理解完美地通过设计呈现出来。

而这个清华专属的团队,是由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一手打造的。为了结合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段清华人的思想,视觉传达设计系有意识地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的团队——以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何洁教授,作为团队的总顾问;赵健教授为设计总监;顾欣副教授和周岳副教授为主创设计师,以及其他五位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参与设计。“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设计,”赵健教授谈到,“考虑到项目的具体情况,最终没有选择让本科生加入这个团队。但我们有意挑选了刚刚本科毕业、进入研一的同学,这样还是能够代表一部分本科生的意见的。”正是基于这样层次丰富的团队结构,以及对学校师生意见的广泛听取和思考,为团队按期实现设计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遭遇少数人的质疑;但赵健教授及其团队展现出了清华人一贯的淡定从容,“”视觉传达设计系有自信组建一流的设计团队,只要我们认为所做的是好的,那么就应当是国内设计领域中一流的设计。”

“简洁而不简单,精妙而不奢华”——设计理念的细节

展现清华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毫无疑问是这次设计的理念;但如何呈现这种这种精神和文化,却是在设计中无可避免要思考的问题。赵健教授提出使用建筑纹饰,在他看来,设计本身就起源于建筑,包含了年代独有的理念和文化;要想将清华一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可视化,就自然应该运用这些别具一格的建筑纹饰。

                          

                                                                              

                                                    
 

设计团体所搜集的建筑纹饰

赵健教授的意见得到了团队成员的赞同。为了实现对清华元素的挖掘,成员田雪棠和唐诗在校园内大量地采集了的花式纹样,又与其他三位研究生一起查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以明确每个符号背后代表的含义;再将这些符号整理成为调研报告,并运用于设计之中,采用不同风格进行反复创作。

事实上,此次推出的新版学位证书,封三顶部的装饰图案就是反复推敲的结果。参与决定此次设计方案的的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洪营教授,就提到敲定顶部纹饰时候的焦灼。在最初的设计版式中,顶部的纹饰共采用了三种图案,分别用于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证书,以示区分。这三种花纹,一取自礼堂前的灯饰之上,二取自观礼台前的纹饰,三即是大礼堂的装潢纹饰。但最终大礼堂纹饰,还是因为其“国之栋梁,顶天立地”的象征意义,以及类似祥云的吉祥寓意,成为证书统一采用的样式。

                                          

                新版学位证书顶部纹饰的三个备选方案

简洁是此次设计的另一个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主创设计顾欣副教授,在谈及他的设计理念的时候,就特别提到了此次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在每一个细节都饱含了理性,例如,封三的表框采用了“一粗一细”的线条,即是传统线装书中常见的文武线。“文武双全,这当然讲的是我们清华的学生”,赵健教授提供了这样的注解。学位证书上使用的字体,是目前最漂亮的宋体——中雅宋和新书宋;采用宋体这种字体,也是考虑其端庄和大气,虽然简单但是却内涵丰富,有“堂堂正正”的深刻寓意。而此次极具清华特色而广受称赞的紫荆角贴,实际上也得来相当不易。田雪棠、唐诗等人为了考证校花究竟是何种紫荆;翻遍了清华的相关历史和文献,发现由于小紫荆的花期与清华校庆日相吻合,所以被定为校花,从而排除了南方的大紫荆;并根据桥墩花样和校园中真实的紫荆花,反复调整角贴的样式。另外,很多研究生都观察到此次发布的学位证书中,硕士的学位证书采用了橄榄绿的色彩,对此也有同学表示不解。其实,原先的设计是全部采用紫色,由浅至深;但这样在颁发学位证的时候,区分不足;因此以紫色为原色,选取了在美学的观念上属于同一色位级别的三原色,即绿色和红色;这样能够让人在视觉上产生直观的美。

                

                                                                   

“符合这个时代的才是永恒的”——民国版式的取舍

在推出“清华版”的学位证书之后,也有同学好奇为什么没有采用民国风的设计版式。设计团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版式。顾欣副教授表示,其实他个人是很喜欢民国版式的,但是为了使用的便利性,团队一开始就敲定了竖向的版式,而非民国的横向的版式。其二,阅读和措辞习惯。民国时期文字采用竖排版,这已经不符合今天的阅读习惯;而倘若使用了文字的排版,那么在文字措辞上也必然要实现协调,而使用半文半白的表达方式,这与今天的措辞方式也是不同的。其三,校长落款。在诸多民国的学位证书里面,都会有校长用毛笔亲手签名,但是清华学生人数众多,这确实难以实现;而如果采用印刷的方式,又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赵健教授也提到民国版式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种版式象征着民主和自由;但是,这种民主和自由在我们现有的版式中,也是可以体现的,甚至我们的版式更具有亲和力,通过恰当的组合,实现了简洁和清新,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文化。赵健教授还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符号和标记,有每个时代典型的文化和精神,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没有必要使用以前的版式,而完全可以创作出具有这个时代清华特色的版式;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个版式又具有划时代的象征意义。那么这样的设计就是永恒的了。

                                         

                      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毕业证

“没想过做第一”——全国第一的从容

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洪营老师说,在这个事情上,清华从来没有想过要做第一;但是事实做到了,这也只是清华“行胜于言”的体现。而具体的设计者们对“第一”的头衔表现得更加淡定。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已经竭尽全力来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而事实上,也将这种理念呈现在了最后的作品之中。“清华的校训、校河、校草、校花等等,都能在这个设计中找到踪影”,赵健教授说,“我们已经做好了我们自己,就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 清华人的自信和骄傲可见一般!

胡洪营老师也谈到,虽然有人质疑学位证上没有国徽,是不是“实”与“名”的分离;其是不然,就清华而言,这是国家学位,却是清华标准。学校的质量与品牌要靠自己守护和解决,清华的学位证自然代表着清华严禁朴实的治学标准和态度。

                      

当手捧这样一份别具匠心的证书的时候,它已经超越了证书的意义,而成为了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作为清华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回顾过去的眼光,更要有前瞻未来的视野,自应记得这份沉甸甸的证书背后的故事,并在将来的路上不断鞭策自我,真正实现“行胜于言”的清华风范。

非常感谢美术学院赵健老师、顾欣老师、田雪棠同学、唐诗同学以及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洪营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