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

 邯郸和弦 2020-01-16

    家乡的老街始建于明初,距今有600多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600年只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一个小村形成和发展来说,又有谁说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我人生的印象里,老街便是家乡的全部。

走近岁月漫漶的老街,那曾经的往事和淡然的追忆,令人伤时感事,触景思情。踱步老街的小巷,一种无以排遣的落寞挥之不去。在对老街记忆里,深深噬虐敏感神经的,仍是那历史传承的文明基因孕育的老街文化。

家乡有平调和落子两个地方剧种,乡亲们非常喜欢。之所以喜闻乐见,因为它的根扎在农村。许多年前,县里不少农村都有自己的戏班儿。当地流传有“刘仁存的鼓板,刘明史的弦儿,白所山的扮相,刘所成的嗓儿”,这些乡村戏班儿的名人,曾红及一时。村民们常在一盏汽灯下,享受着戏曲文化,驱赶着辛苦劳作后的倦意。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热爱平调、落子的情怀更加浓烈,下地干活的路上,扛一把锄头,嘴里哼唱一口平调腔,农闲时几个农民围坐在随意适性的任何场合,常常拿戏曲说是,免不了对答起落子曲儿。

如果说,老街对文化的看重,表现在喜欢戏曲方面为文,那么在习武强身方面则为武。新中国成立后,村里不仅有自己的文艺俱乐部,还有一班武少林,长期活跃在村民中间。老街的武术班,在当地小有名气。那震天的大鼓咚咚擂响时,花拳、舞棍、三节鞭,火龙、双枪、耍大刀,便登场亮相。平日里,村民们精心耕耘着四季,打理着自己的田园,收获着劳动果实。过年过节、庙会、村务庆典,自然少不了文、武两班的助兴与气氛烘托渲染。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如今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文化生活方式也发生根本性改变。老街已被岁月打磨苍老。院落、房主们的脚选择了新的方向,渐渐少了对旧房的光顾 。老街守望着过往烟云和时空变换,在凄清的孤独里熬着岁月。

乘着早晨的霞光,轻轻地踱步老街,能听到它喃喃细语。它仿佛要告诉人们它600多年的脚路历程和积攒下数不清的往事。在清幽的落日残照下,端坐在某个街门口的石板上,能分享它的宁静和安详。在老街温暖怀抱里,那种永难割舍的爱意油然而生。残垣断壁上微微摇动的草,老院中的一棵树,房门上的一把锁,悬在屋瓦上的一钩月,都在争说着它们记忆。在对老街的思考中,我终于理解:人们情感上难于割舍的目前还在我们视线中的那爿土、那块路石、那面墙砖、那片瓦,需要用历史发展变革的眼光加以审视,定夺取舍的过程,应该是豁亮的、理智的。

一种使命的终结,是为了再生。那崭新,不就是人类所期盼的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