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那么一旦患有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怎么办呢?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和大家怀着疑问一起学习一下关于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知识。 病因 1.成年人最常见的病因如下(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占所有病例的60%~85%。其中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2)心力衰竭 MAT患者常伴有心力衰竭,可高达13%~32%。心力衰竭的缺氧和血中肾上腺素水平高。可能促发MAT。(3)洋地黄中毒 尤其是肺源性心脏病伴洋地黄中毒者更易发生MAT,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4)外科手术 特别是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有外科手术史者。(5)少见的病因 如低血钾、肺栓塞、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败血症、糖尿病、二尖瓣脱垂等感染、代谢紊乱或服氨茶碱可加重病情。2.儿童常见病因(1)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未成熟 新生儿出生后,心脏的传导系统尚有一个继续发育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解剖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改变容易导致婴儿心律失常和猝死。(2)病毒性心肌炎 新生儿期感染柯萨奇病毒后可能产生轻微和可逆的心脏病变,可导致心律失常。(3)儿童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心脏病可为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风湿病等。 临床表现 1.成年患者大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伴原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多在100次/分钟以上。MAT的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但常持续至2周内停止,或变为窦性心律或变为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经常反复。有时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交替出现。2.儿童患者临床特点与成人患者不尽相同:(1)发病年龄小:月龄大多在7个月以下。(2)大多数患儿同时合并呼吸道感染。(3)在伴随疾病控制后一般情况好,无心力衰竭发生。(4)MAT多为持续性:持续时间较长。但多数能在1~4个月内自行消失。(5)心电图显示除MAT外多数有短暂的心房扑动,而心房颤动发生甚少。(6)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明显。(7)预后好:病死率很低。(8)患儿的症状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如咳嗽、气急、鼻煽、烦躁、呻吟、面色苍白。其他症状有呕吐、惊跳、晕厥等。体检:有明显的心律不齐、心音低钝、肺部啰音等。 检查 1.成人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1)在同一导联上有3种或3种以上不同形态的P′波,P′波清楚可见。没有一种P′波被认为是主要的,即无主导起搏点。(2)P′-P′间期有等电位线,P′-P′间期、R-R间期完全不等。(3)P′-R间期不等、多变。(4)心房率为100~250次/分钟,一般在160次/分钟以上,偶有低于100次/分钟者。(5)常伴有较明显的房室传导阻滞,故心室率亦较慢。(6)心房激动P′波均可下传到心室。(7)QRS波形态多在正常范围内,偶也可有束支传导阻滞的波形。由于不同形态的P′波,意味着发自心房的不同部位的激动,故名为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AT常伴有其他类型的房性心律失常,是心电图的特点之一。2.小儿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基本与成年人相同,但小儿的心房率较快,为140~300次/分钟。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MAT的关键是对基础疾病的治疗以及去除诱因,一般经积极治疗,包括消炎、改善通气功能(肺心病)、纠正缺氧和电解质紊乱及心力衰竭等,大多数患者随着基础疾病的好转,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亦可恢复为窦性心律。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等,对MAT均无明显疗效。但有人认为洋地黄有一定疗效,尤其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者。对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必须立即停用洋地黄。1.美托洛尔(Metoprolol,倍他乐克,美多心安)和维拉帕米(异搏定)能抑制房内异位兴奋灶、减慢房室传导,使MAT的心室率减慢,并可使其转为窦性心律。美托洛尔系β1受体阻滞药,口服。其对肺、支气管影响不大,但患支气管哮喘者仍应禁用。急性心力衰竭者禁用。2.维拉帕米口服、静脉注射均有效,口服或稀释于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推注。几乎可使所有患者的心率减慢,约43%的患者可转复为窦性心律。有降低血压、加重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3.硫酸镁及钾盐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一定对此有了了解,这种疾病在各个人群都有病发,病情也是不太相同,所以大家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对症治疗。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疾病的知识,请阅读下一篇。 (2015-08-20 来源: 民福康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