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专家提醒:这23种致癌因素最常

 图书 馆员 2020-01-17

【肿瘤专家提醒:这23种致癌因素最常见】迄今为止,癌症仍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凶险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有效预防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癌症。怎样才能躲避癌症的伤害?两张图告诉你答案↓↓

【有“忌口”的人更容易孤独】想象一下,聚餐时如果只能看着别人随意吃喝,自己却有各种“忌口”,是什么样的感受?大学的一项新研究称,当人们由于过敏等各种原因而不能与其他人一起吃饭时,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受食物限制的个人相比,有食物限制的人的孤独感会增加了19%。这个研究提醒了饮食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关系。

【吸烟可能让抑郁找上门】吸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对身体健康有诸多不良影响。以色列一项研究对2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有吸烟习惯的学生临床诊断患上抑郁症的比率是不吸烟同龄人的2~3 倍。研究人员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吸烟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长寿大革命是真是假?人究竟可以活得有多久?

100多年前至今,人类出生时预期寿命翻了倍,全社会平均寿命也在增大,不少人认为照此趋势我们将很快活到或超过120岁。然而古往今来的数据表明,寿命是存在极限的,且与经济、医疗无关。全球老龄化使更多人接近此极限(即 百岁老人),如果不出现突破性科技,我们的预期寿命将难再增长。

本文是有趣的探讨寿命变迁与未来的综述,不讲分子生物,只讲大数据,篇幅适中、信息明确,由复旦大学水炎博士翻译~

据报道,全球百岁老人和超百岁老人(110岁以上)的数量正在增加,进而出现了长寿“革命”的说法,这使人们相信,人可以活得更久了。然而,当人口老龄化、人类寿命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个中奥妙还没有被研究清楚时,这种说法很容易误导大众

长寿大革命是真是假?人究竟可以活得有多久?

本研究通过调研人口死亡率,旨在揭示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的寿命变化模式,并阐明未来可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最大寿命不一定在增长

全球人口的平均年龄确实在逐渐增加,但这一定暗示着人类的最大寿命在延长(且将继续延长下去)吗?

如果人类寿命确实一直在增加,今天最高龄的人就是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

迄今为止有记录的最大死亡年龄是法国妇女珍妮·路易斯·卡尔芒(Jeanne Louise Calment)在20多年前创造的,她于1997年去世,享年122岁。如今在世的最高龄老人,是日本妇女田中兼,现年116岁(编者注:原文发稿时),要想比肩卡尔芒,成为“有史以来最长寿人类”,需要在此基础上活得更久。

目前并不确定人类的最大寿命在持续增加,我们应注意区分长寿和人口老龄化这两个概念,自1950年以来,全球老龄化日益严重,这和出生率彼时起几乎减半有密切关系。而对于人类最大寿命是否在改变,我们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人类的预期寿命

人类死亡率数据库(HMD)涵盖了37个不同国家的详细的年龄数据,以及世界上最全的人类死亡率数据。近日,HMD通过研究1850年来就有完整数据存留的8个国家:比利时、丹麦、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国、冰岛、荷兰、挪威和瑞典,发现它们的新生儿(1岁以下)出生时预期寿命从1850年的41.6岁到2010-2015年的81.3岁几乎翻倍(图1)。

这可能得益于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人类在流行病学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致命传染病发病率(尤其是年轻人)急剧下降,使得预期寿命显著增加。

长寿大革命是真是假?人究竟可以活得有多久?

注:八个国家分别为比利时,丹麦,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国,冰岛,荷兰,挪威,瑞典;数据源自人类死亡率数据库

现在关于寿命的一个共识是:预期寿命(即:当前大环境下,你还能活多少年)在我们出生时最大,此后在生命整个周期内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变小,达到接近死亡的“天命年龄”时,预期寿命也靠近0。

但在1940年之前,预期寿命不符合这种规律。如上文图1显示:在1940年之前的90年里(橄榄绿曲线之下的曲线),人们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比儿童时期估算的要短。这种不符合当下常识的现象在图2更清晰:19世纪中末期,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甚至比青春期预期寿命还短。

图2则更清楚地显示:19世纪中末期,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甚至比青春期预期寿命还短。而今天,我们的预期寿命之所以能在出生时最长,是因为婴儿、儿童的存活率显著提高了,这有赖于流行病学的进步。

图2-按年龄和年代划分的8个欧洲国家平均预期寿命(1850年-2015年)

注:八个国家分别为比利时,丹麦,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国,冰岛,荷兰,挪威,瑞典;不同颜色的柱状图代表不同年龄段人群(右下方图例)

观察图1众多曲线由起点到终点的分散程度,以及图2不同时期婴儿和各年龄段人群预期寿命的增幅发现,成年人的预期寿命增长比婴儿缓慢,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增加很困难,长寿老人的预期寿命几乎“岿然不动”——这种与年龄有关的预期寿命增长趋势,代表者人类最大寿命是相对固定的。即使大环境更利于长寿,大众也可能难以突破“寿命极限”,正如同图1中世世代代人的预期寿命都最终“汇聚”同一点,这种现象被称为世代寿命趋同。

世代寿命趋同

表1提供了更多关于不同年龄群体的信息,既证实女性在整个生命周期预期寿命都比男性长,也揭示了世代寿命趋同的相关细节:从1850年以来,20岁、40岁、60岁、80岁和100岁时预期寿命的增长幅度逐渐缩小。

长寿大革命是真是假?人究竟可以活得有多久?

表1-八个欧洲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以年计)(1850年-2015年)

注:综合估计是基于男女人数的加权平均数(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八个国家分别为比利时,丹麦,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国,冰岛,荷兰,挪威,瑞典;数据源自人类死亡率数据库;年龄超过100岁的群体的数据没有显示出来,因为样本量太少了,对这些群体的预估的误差较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50-1859年百岁老人(女性和男性总和)的平均预期寿命为1.88岁,而2010-2015年百岁老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07岁。换言之,在受调查国家中,今天的百岁老人可能只比160年前的百岁老人多活0.19年(69天)。虽然这只是西欧八个国家的统计数据,但当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的国家境况得以改善后,类似的寿命趋同现象可能成为人类的普遍特征。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虽然我们在为年轻人平均预期寿命的显著性增长(来自医疗卫生进步)而欢欣鼓舞,但目前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人类最大寿命延长了。纵观人口死亡率的历史规律,今后早年就死亡的人将越来越少,大家都趋向于在晚年死亡。所以,出生率的降低、死亡年龄后移,以及最大寿命不变,共同解释了当下全球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膨胀的现象。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这场银色海啸并不是人类寿命逐渐增长的“革命”。至于那些活过100、110岁的生存大师,也并不是身体机能“突破寿命极限”的先锋(不意味着我们也将跟随他们的脚步),而是死亡年龄后移使得老年群体扩大的伴随产物。

最大寿命的平台期

目前生物学和人类寿命的数据研究都认为,人类最大寿命(即绝大多数人的寿命极限)为115岁左右,但由于该分析未区分性别(男女寿命有别),因此极少数女性可能超过115岁。

人类的世代寿命趋同特征,指示我们人类最大寿命可能有所谓“平台期”,往后很难出现19、20世纪那般新生儿预期寿命逐年大增的情况,而近期一些国家的寿命报告确实出现了这种迹象。

我们对寿命的研究仍在进行,所以目前的结论也可能是暂时的,人类预期寿命仍可能进一步增长;但如果最大寿命平台期着实存在,寿命增长停滞则不可避免。早在1990年,科学家Olshansky就提到:“除非有突破寿命限度的新科技出现,否则近几十年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涨势终将结束”,他还认为,我们应当把重点从延长预期寿命转向增加活到健康老年的绝对人数,这与近来大家推崇的健康衰老(aging well)不谋而合。

最大寿命与健康寿命:长寿人群的医疗保健

如果世代寿命趋同和寿命停滞是不可避免的,这会对老年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产生什么影响?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寿命有限的情境下,健康寿命(健康状况良好的寿命跨度)是最重要的。

长寿大革命是真是假?人究竟可以活得有多久?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的进步让更多人在晚年(而非过早)死去,此时我们的大龄社会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发病率压缩,或发病率扩张。

(1)发病率压缩

延缓死亡、提高平均寿命的措施可能对延迟老年病(心血管病、肿瘤、呼吸系统病、骨质疏松、认知损伤等)发生有用,从而使发病率压缩,人们健康寿命提升。

(2)发病率扩张

与发病压缩相反的境况是,虽然人们在晚年才死去,却在生命中很大比例的时间承受老年病、慢性病折磨,医疗服务以及全社会负担都加重。

当代医疗保健能够治疗一些疾病,但在解决衰老相关的问题上成功了吗?大量研究表明答案并不乐观:首先社会的出生率下降,而最大寿命面临平台期,人口老龄化势必难免。而生物学上的衰老,会增加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即使治愈个别老年病,也会有其他疾病取而代之,让人承受病痛、走向死亡。

长寿大革命是真是假?人究竟可以活得有多久?

因此,就目前证据,很难推测攻克某些老年病就能够让发病率压缩——干预老年病可能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时,增加综合的疾病的发病率。因此,我们更应重视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疾病初级预防和公共卫生改善,将重点放在延长有活力的健康期,以压缩发病率、推迟疾病发生。

结论

全球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现实的、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文化挑战的问题。因此,对老龄化有正确认识很重要:全球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在未来几十年将持续增加。

此外对人类寿命有正确认识很重要:历史数据并不支持人类最大寿命持续延长这一论点。合理解释应该为:人们现在活得越来越久,是因为越来越大比例的人口正在接近相对固定的、有限的人类寿命上限。

活到100岁,关键看4号染色体

想长寿,比较简单的办法是补充激素,虽然尚有争议,但它的效果的确显著。 
        400多年前在英国的一个小镇发生了一起罕见的案例:一位名叫托马斯·帕尔的102岁的老人企图强暴一名妙龄少女。整个英国为之哗然,很多人对事情的真相抱有怀疑。但托马斯对自己的不轨行为供认不讳。挨过18年的铁窗生涯后,托马斯于1603年以119岁高龄出狱。此时他的儿女亲人均已辞世。而此刻的托马斯在工作和生活中仍像一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一样,不显一点老态。他奇迹般的生命引起很多人关注和赞誉,还赢得了一位小他100岁的女孩子的芳心,婚后一年,他们还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孩。直到152岁,托马斯仍耳聪目明,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劳动。有关托马斯·帕尔的生平记录资料,至今仍保存在英国皇家档案馆内,供好奇心强的人们借阅浏览。 
        如果说特殊的例子不具备普遍意义,那全世界百岁寿星的激增却是不争的事实。以美国为例,出生于1900年的人的平均寿命在50岁以下,如今,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9岁。60年前,美国百岁以上的人瑞只有2300位,现在美国百岁以上的人口已接近10万。世界卫生组织估计,50年后,全世界百岁以上的人口将从目前的30多万,猛增至3200万。 

        基因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现实中让人们深感困扰的是,为什么有的人喝酒抽烟,一辈子不懂得均衡饮食和养生保健,却仍然可以活很大岁数;而有的人生活规律、无不良嗜好,做任何事都首先想到是否有利健康,岂料刚拿到退休证便撒手人寰。每遇类似事例,糊吃闷睡者总会大发感慨,对讲究养生保健人士极尽讽刺嘲笑之能事。 
        那到底是什么在决定着我们的健康与长寿呢?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呢?答案很简单,二者缺一不可,我们的寿命就是被这内外两大因素牢牢控制着。换句话说,基因和生活方式就是如来佛的巨掌,既使是孙悟空也只能在他的掌心范围内活动。 
        供职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著名的人口学家杰伊·奥利昂斯基和他的研究小组,用11年时间,对410名百岁老人进行寻访调查后发现,他们父母的平均寿命比当时一般人要高9~10岁。所以,科学家得出结论,遗传基因对人类的健康长寿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百岁老人的基因都是完美组合,除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的基因外,有害基因的数量相对较少,故而极大降低了他们罹患各种老年病的风险。 
        另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人群是在日本冲绳。这里是全世界百岁老人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五六十岁的中年人都皮肤紧绷,精神饱满得像小伙子。检测发现,90%以上冲绳人的基因良好,包括染色体端粒长度、DNA耐损伤度和甲基化等指标均排在已知人群的前列。从生活习惯看,冲绳人喜欢运动,70岁还坚持工作的人占该年龄段人口的84%。海产品、粗米和水果是他们的主要食物,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很少,而且绝不暴饮暴食,节制饮食是日本民族崇尚的美德和自觉行动。此外,冲绳乃至日本人健康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以积极乐观、认真进取的心态憧憬生活。 
       100岁寿星反而少生病 
        你也许想象不到,绝大多数百岁老人的生活,是既有条理又讲究质量的,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高过小他们二三十岁的隔辈人,连生命体征也表现出异乎寻常地顽强坚韧。 
        杰伊·奥利昂斯基早就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他说,过去没有人会质疑,慢性病、行动不便、痴呆症的概率会随着时间的脚步无情地增长,但是,根据他的调查研究证明,与80岁的人相比,那些90岁以上的寿星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行动也更利索。 
        后来美国波士顿托马斯·贝勒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现象。他们临床发现,老年痴呆在85岁以上的老人中的发病率为40%,在90岁以上的老人中发病率是50%,但在百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却只有25%。 
        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老年人活得岁数越大,对抵御老年病似乎越有准备,开始是心理的准备,逐渐反映到机体上。不是对老之将至的恐惧,而是从容积极地应对。健康的心智对长寿尤其重要,简直就是寿星们活过百岁的擎天支柱。 
        从历史的角度看,那些活过90岁以上高龄的老者,一定是长期以来拥有健康体魄的人。这些较少的具有强悍生命力的个体,具有延缓时间脚步的神力。他们不仅活得长久,也活得更加健康。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也不会遭受疾病的困扰,而是清爽地享受“无疾而终”——   生命的终极辉煌。 
        需要说明的是,抗衰老不等于变年轻。科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帮助老年人重新年轻起来。因为返老还童是错误而又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科学和科学家要做的是延长人类进入老年之后的寿命,并且要保证他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唯如此,才能让他们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找到自由基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20年,在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大背景下,抗衰老医学得到迅猛发展,在延缓老年病的出现和减轻老年病症状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就。在基因层面对长寿、抗衰的认识研究同样获得了可喜的进展。过去虚无飘渺,可望不可即的字眼,现在变得越发清晰明朗了。 
基因科学已经揭示了我们衰老的原因,其罪魁祸首就是自由基,它可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甚至会破坏酶和DNA,使细胞逐渐萎缩死亡。 
既然基因是决定人类寿命的重要因素,自然就从基因研究开始。通过对人类基因图谱的反复观察比对,科学家发现人体的4号染色体上存在长寿基因,而载脂蛋白E2型也有延长寿命的作用。如果能发明一种物质可以刺激长寿基因的生长,无疑能够延缓人类衰老的速度。同时,科学家已经追踪到自由基的老巢——藏在血液中NADPH氧化酶,假如能够抑制这种酶的表达,便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小白鼠实验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双管齐下,可以延长它们寿命的35%。 
想长寿比较简单的办法是补充激素,虽然尚有争议,但它的效果的确显著。欧美发达国家的临床记录证明,运用某种技术更新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可以延长女性的寿命,并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雌激素还能够避免骨质疏松,甚至能够延迟记忆衰退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时间。还有科学家发表论文称,雌激素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能预防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 
最前卫的当属细胞更新疗法,它的做法是为衰老的生命注入母体胚胎或成体细胞,以替换衰老的细胞,使生命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动物实验已证明了它的有效性,但距离造福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美国医学会对全球1850位90岁以上的老人的问卷调查,其中93%的人具备以下5个特征:血压低于120/80;血液总胆固醇量低于200mg/dl;没有糖尿病;不吸烟;没有心血管疾病或中风病史。换句话说,要想活过百岁必须满足这五个基本要求,缺一不可。

【懒人专属运动法:这几个动作让身体“动起来”】能躺着绝对不坐着,能叫外卖就不出去吃,能坐电梯绝不爬楼梯......是不是你的日常?“懒”虽然舒服,却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如果懒得出门运动,或者没有时间运动,也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微运动”,足不出户就可以锻炼全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