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取道中庸 融合古今,品味智慧人生——赵彬
2020-01-17 | 阅:  转:  |  分享 
  
取道中庸融合古今,品味智慧人生——赵彬山东菏泽是闻名世界的牡丹之乡、书画之乡。出生在山东巨野的赵彬,在充满了浓郁的书画气息的氛围中,从小喜
欢上了绘画;而这大概正是源于自己对于“美”产生的一种好奇继而升级为兴趣的原因。把兴趣培养成人生的终极目标,把绘画当成陶冶个人情操的
阶梯,把醉心笔墨的坦荡晕染为挥洒个人情怀的舞台,把色块、线条巧妙组合精心构筑冲击视觉体验的盛宴,把创造美的技艺沉淀为增强个人修为的
殿堂;在浓彩淡墨的画屏中探寻“师法自然,中得心源”的妙趣,在探古寻幽、驰骋意象之美的毫端阐释丰富的人文情怀,在平仄跌宕的韵律中品味
古风绵延的盎然诗意……也正是一位以文载道、以诗达意的画者,对书画创作最清醒而彻底的人生感悟与真谛吧!意象之美,取道中庸、融合古今美
术,是要给世界带来欣欣向荣、赏心悦目的改变的一门高雅的技艺,如果不是以创造美为价值取向的,而是过分以张扬个人个性或凸显创作者标新立
异的私利,则就失去了美的核心意义。从从艺者的使命来说,故作朴拙的天真与没有根基的求变创新,结果是扭曲的,缺乏灵魂的、没有生命力的“
怪胎”!《说文解字》中对“美”的解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羊大则美。美與善同意。”自古以来,无数艺术家无不把彰显
个人的艺术个性和创作意愿作为艺术创作追逐的目标和方向。而恰恰与众不同的是,赵彬却在张扬个性方面与很多从艺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他始终认
为,艺术创作一定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认不认可、喜不喜欢、买不买你的账,是检验一个艺术家创作水平和艺术创造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标
准和杠杆。当然,在艺术创作的创新求变认知领域,赵彬也认可艺术家在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不断在艺术创作上从
理念到技法上的突破,但万变不能离其宗——无论如何创新和变化,艺术始终都是为了创造美而存在的;任何刻意求新求变的“扭曲之美”、“变态
之美”、“以丑为美”的创新都是“伪艺术家”的做作行为,是对观众和百姓、甚至是后人不负责任的离经叛道的小丑行为。从艺二十年多来,赵彬
始终坚持一种信念,那就是:在继承前人艺术创作的基础上,不断地把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精华继续发扬光大。好的作品,应有内涵和鲜活的生
命力兴趣是人生道路上最能体现个人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把兴趣培养成人生的终极目标,仅有爱好和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足
够的努力搭建实现人生梦想的阶梯。罗丹说过,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就艺术的美。绘画是一种情感艺术。只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了感情,其作
品才能由眼入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书画创作的人并不是单纯凭着满腔热情就能创作出惊世杰作。艺术是有生命力和延续
性的;好的作品,亦充满丰富内涵。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赵彬,虽然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便自己对书画技艺有了一定的积累甚至能为自己
换回一些效益,但也并没有让自己以画者的身份示人。他深谙一个道理,作为一名画者,仅仅工于技艺和色彩、线条、造像的雕琢上,也只能仅仅停
留在“画匠”层面上,而却不能创造出真正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出来。因此,多年来,在自己的从艺道路上,赵彬真正做的是不断地“修行”和“沉
淀”自己,希望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修为真正能够让自己有足够的实力踏上书画艺术的这条通往巅峰的康庄大道。他也明白,只有从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不断撷取有助于提升自己对文化艺术认知水平的精髓,全方位地领略、饱览、吸收、消化古今中外艺术实质和内核,才
能真正创作出迎合时代发展的有灵魂、有生命力、有内涵的艺术精品。兼收并蓄,才能有大格局赵彬师从中国书画之乡、牡丹之乡菏泽当地的著名画
家邓雨先生。邓雨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多栖书画艺术家,特别是在牡丹的创作上在菏泽书画界可谓独领风骚。在邓雨先生的指导下,赵彬在花鸟画的
创作上也颇得其真传:用笔、设色、赋彩、构图等方面皆有邓氏绘画的影子。而邓雨对赵彬的从艺给予很多的期许和评价,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在绘画
上独树一帜,特别是在诗、书、画各领域的突出特长,更有机会获得成功。而赵彬在绘画创作上,也非常尊重恩师的教诲,特别是在广学博览、像蜜
蜂采蜜一样的虚心学习上,更是师承泽露、虔诚遵循。绘画上,除了向大自然学习,还要向优秀的当代书画大家、艺术同道虚心求教——艺术家就要
像蜜蜂一样不停地采蜜,才能创作出真正让老百姓认可的艺术精品;艺术创作就是个“二次深加工的过程”:画家把自然照抄照搬到纸上,或者单纯
临摹别人成熟的艺术作品,都不能真正体现一个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唯有“深加工”才能酿出最香甜可口的蜂蜜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人的阵营和从
事绘画创作的圈子里,文人相轻是一种持续发酵的传统和从未消弭过的不良风气。赵彬则把别人对其他艺术家贬拟和吹毛求疵的功夫用在了虚心学习
、广博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上。“人有所长,己有所短”,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人和事,但能够静下心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无疑是一种大智
慧。赵彬正是抱着这种谦卑的心态,不断地向古人学习、前人学习,向现代、当代有成就的艺术家学习,向每个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的艺术同行学
习。在这种广收博纳的信念指引下,赵彬的艺术创作水平和对艺术创作的信念追求的决心,一天天提高和强大,从而为他能够创作出大量成熟的艺术
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花鸟画家在画牡丹的过程中都讳莫如深,大多认为牡丹很容易画的艳俗。而纵观书画市场很多牡丹画家,确实少有把牡
丹画得充满灵性和生命力的。当然,也有一些花鸟画家则直接走模仿名家的牡丹技法,一步到位以大写意手法画牡丹,但实际上很多花鸟画家对牡丹
的生态自然根本不了解,甚至连长得极为相似的牡丹和芍药都傻傻分不清,又怎么能画好牡丹呢!面对这一课题,赵彬并没有选择回避这一具有正争
议又难以表现的题材。依然故我地以自己的方式创作出属于自己认知的一种能够让大众所接受的艳而不俗、贵而不娇的花中之王的尊崇与高贵之气!
为了用最真实的笔触和画笔描绘尊为花王的牡丹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优雅与一览天下的气势,出生于富有牡丹之乡、绘画之乡的赵彬,经常把牡丹
写生和画牡丹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写生、观察、揣摩,以自然为师、以牡丹为友,从而把牡丹富丽堂皇、尊贵优雅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跃然
纸上。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笔下的牡丹鲜活灵动、优雅有致;在章法布局上也给读者和观众耳目一新的冲击力和视觉感受。而在牡丹绘
画作品的题款上,赵彬多发挥个人在传统诗词创作上的优势,一首小诗使整幅作品的意境如入仙界,别有情趣;诗情画意的视觉冲击与意境美的相互
融合的惬意也陡然升腾。在绘画领域,赵彬在艺术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牡丹等花鸟题材的创作范畴,而是涉猎包括山水、人物、书法、篆刻等多个艺
术领域。有道是,“书画同源”。赵彬在业余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广学博收、各类艺术题材均有所涉猎外,同时也把中国传统绘画和诗、书、印相结
合,所迸发出来的无论是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还是袭古创今的艺术元素的多元融合,都发挥出与众不同的效果。踏实修为,不张扬不浮躁
不造作在文化市场大繁荣的背景下,赵彬并不急于以创收见效为目的走穴;潜下心来虚心学习,坦然面对“热闹的书画市场”上的喧嚣。严格意义
上说,赵彬觉得自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画家,因为自己从来就没有完全置身于书画艺术创作的领地,所以也更乐意把自己当成半个“文人”。在雅
与俗的辩论中,赵彬同样不在意自己的作品究竟是不是被戴上了雅与俗的帽子。整个书画创作和收藏市场到处充斥着“雅”和“高端”争论,也有不
少打着“创新”幌子的伪艺术家在业内招摇和名利双收。赵彬则认为,绘画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流淌着旋律的无声音乐,是色彩跌宕起伏的格律诗篇
,是联系古今文化溯源奔流不息的经脉!任何信手拈来的轻佻和漫不经心的粗制滥造,都是对绘画这门艺术的亵渎和不尊重。潜下心来好好地修炼,
做好自己的学问、打好自己的根基,以自然为师、以教化入门、撷千宗精华、取百派真谛,兼收并蓄,所谓“取道中庸,师古而不泥;融合古今雅
俗而有矩”才是做学问、修德为的文人根基。任何一种看似狂放的单纯以技法眩的所谓“写意之作”,无非都是缺乏功底而粗浅的奇技淫巧,哗众取
宠的玄虚做作,没有任何内涵的皮毛杂耍、花拳绣腿。一个连正楷字都写不好的书者,忽然写出令人炫目的狂草出来;一个连工笔勾线、随类赋彩的
基本功都没有的画者,却龙飞凤舞地搞出所谓的大写意的天人之作出来,若非拥有超人禀赋的天才或是开宗立派的大师,又怎么可能创作出惊为天人
的惊世之作并被人们所推崇和认可呢?然而,现实的书画收藏市场,这类“大师”并不少见。明明是名不见经传的蝇头小类,转眼就成了某某宗派的
大师!书画市场不乏各类以创新的名义而乐此不疲的“丑书”“丑画”艺术大师的拙劣而酣畅的表演而博得世人的眼球。如此的混沌世界,不去凑热
闹也罢。当然,这并不是文人的清高气节拒市场千里之外的矫揉造作,而是其对自身比别人看得更真切、更真实、更理性;当然也是其对自己未来从
艺的方向以更加客观和辩证的思考发出的更为清醒地认知。画家艺术简介赵彬,字忆安,号“麒麟阁主人”;别号墨非,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中共
党员。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画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共青团中央红领巾文化发展中心艺术顾问,大学生中华老字号创意创新创业大赛评
审专家、学企联资深顾问、“关爱大学生牵手企业家”巡讲中国的专家讲师、大学生中国纪实记者团的副团长、鹤壁双创学院客座教授。长期在首都
新闻媒体工作;先后任职于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周刊》,农业部《百姓月刊》、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学报》、文化部《文化月刊》、《中华翰
墨》等媒体担任美术编辑、记者、编辑、主编、总编等职务。个人长于纪实报道与评论;曾出版《嬴在终端》、《拿什么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等著作
。见长于艺术评论、中华传统诗词创作。长期在首都新闻媒体工作,业余醉心于中华传统诗词与书画的创作。在绘画创作上,先后师从山东曹州书画名家邓雨、高冠岭、谢孔宾,并得到贾平西、张志民、朱麟麒等名师指点。工花鸟、山水、人物,书法、油画、篆刻亦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其笔下牡丹雍容华贵、栩栩如生,笔墨纵横下的山岳江河亦奔放跌宕、气势恢宏。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类书画大赛并获奖,《购物导报》、《菏泽日报》、“人民经济网”、“中国纪实网”、“菏泽在线”、中国企业报道、今日头条、搜狐、网易、凤凰新闻、一点资讯、悉尼书画网、香港新闻出版社艺术家智库平台等媒体先后对其事迹及作品进行报道。作者:董颖1
献花(0)
+1
(本文系懂事文化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