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图书编辑关于好书榜单的随想

 星河岁月 2020-01-17


《怎样看待图书榜单》
文 | 郭时羽

1

“作为编辑,您对图书榜单有什么看法?图书上榜对编辑来说重要吗?”听到这样的提问,我正在为2019年一本主打书的年度榜单角逐焦虑。自6月面世以来,这本书已经登上7个月度榜单,获得不下10次媒体、专家推荐,年度评选尚未完全结束,目前已获评的有中华书局双十佳好书、《中华读书报》百佳年度图书等,而这会儿是另一家知名媒体的年度十佳,书已入围,正在最后评选的过程中,也是我希望为作者们争取到的荣誉。

其实,一本书有没有冲榜的潜质(有潜质不代表必然成功,面临具体某个榜单和奖项时,谁也不敢打包票),可能冲击哪些类型的榜单,对于比较有经验的成熟编辑来说,在选题策划之初,心里已经是大致有数的,在图书打造的过程中也会往相应的方向使劲。即以《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而言,之所以得到许多榜单的青睐、专家的推荐,其优势在于创新,在于作者是一群顶尖的青年学者,所以整本书可定位为“活力四射的学术范儿”,版式、封面乃至后期宣传也围绕此定位展开,令人觉得眼前一亮。中华书局一年要出一千多种书,年度好书是邀请来自高校、研究机构、书评媒体的诸多专家共同评选,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这本书能够荣登大众人文类十佳,无疑是评委们对作者学术能力的肯定,以及对这种创新的鼓励。《中华读书报》将其列入2019年不容错过的20种社科艺术类好书,原因想来也即在此。


2

出版界有一句话,大意是好书就像卫星,前期需要你认真设计制造,并使劲把它发射上天,但等真的进入轨道,它就会自己运行,不需要你再使多大劲了。这是说,一本好书只要登上过若干个榜单,引起读书界注意,后续荣誉就会滚动叠加。因此有“榜单收割机”一说,常常能看到一本书横扫各大榜单,各家公布都有它!有人问我:“这事儿好像不难,是不是没啥了不起的?”我回答说:要知道整个中国一年出书50万种,去年起强调质量、收紧书号,也有40万种,能上榜的有多少呢?据统计,2017年北大+清华的录取率是万分之七,图书年度榜单的上榜率大约不会比这个数字高。所以,大概没有哪个编辑不希望自己的书上榜吧。

这里可以引出另一个话题:榜单代表钱吗?

答案是:不一定。或者说,并非每个榜单都有那么强的对应。少数几个影响力大的榜单,有业内关于上榜即等于加印几万册的传说,但大多数榜单,很难统计上榜对于图书销售的具体影响。做书,本来就不只是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样重要。上榜毕竟意味着一种肯定、一种荣誉,当然也意味着一定的广告效应。尽管这种效应未必直接对应于多少销售码洋,但却很可能起到提升品牌作用。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春节联欢晚会的广告赞助费据说不菲,厂家们仍然争先恐后地想要占据一个好时段,为的并不是这一次亮相能够销售掉多少产品,而是提升整个品牌的知名度。对于出版社的品牌和文化影响力来说,榜单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当然,上榜单最终要靠图书品质去争取。


3

这里还想说的是,因为每个榜单趣味、价值取向不同,上榜的固然多为好书,但好书未必都能上榜。一般来说,媒体的榜单更注重可读性和大众性,印数只有一千的书通常不会引起评委注意;但同时又要告诉大众一些他们所不知道的,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否则无从体现榜单的价值。而出版社的评选则较为综合,如中华书局年度双十佳分古籍学术类和大众人文类,前者以学术价值为主要取向,极为专门的研究或古籍整理著作也能上榜;即便如此,毕竟僧多粥少,遗珠之憾不可避免。另外,无论哪一类榜单,原创性一般都是基本标准,公版书的简单重印不列入考虑,修订本除非确有重大突破,否则也很难上榜。

无论如何,图书榜单的存在,可以看作是在读者、作者、出版社之间架起的桥梁,桥梁的建造人就是榜单评委们。每个榜单的评委人选不同,但多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有一篇关于电影榜单的论文中写道:“对于一个从事电影评论工作的人来说,列榜单就像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做的家务事一样,是对自己的工作原则所作出的一纸声明……笔者总会在观影数月后突然找回对某部电影的全部记忆,并反复斟酌,尽量使自己显得更为明智。”这段话显然也适用于图书榜单的评委们。在开列书单、评选好书、撰写推荐理由的时候,他们一般也会非常谨慎,“使自己显得更为明智”,读书人总是比较爱惜羽毛的。

(本文作者为中华书局编辑,上图为作者2019年度责编获奖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