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0庄公三十年
2020-01-17 | 阅:  转:  |  分享 
  


庄公三十年



【原文】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师次1于成。

秋,七月,齐人降2鄣3。鄣者何?纪之遗邑也④。降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桓公讳也。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尽也。

八月,癸亥,葬纪叔姬。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乎叔尔。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

齐人伐山戎。此齐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子司马子4曰:“盖以操之为已蹙5矣。”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春秋》敌者言战,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

【译文】鲁庄公三十年,春天,周历正月。

夏天,鲁国军队驻扎在成这个地方。

秋天,七月,齐国军队迫使鄣邑投降。鄣邑是什么地方?是纪国遗留下的一座城邑。“降”是什么意思?就是迫使它投降。既然是迫使投降,那么为什么不说夺取呢?这是为齐桓公避讳。鲁国以外的国家夺取城邑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这是因为纪国的城邑全部被齐国夺取了。

八月,癸亥这天,安葬纪叔姬。鲁国以外的夫人是不记载葬礼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是为了怜悯她,为什么怜悯她?因为她的国家灭亡了,只能安葬在她的小叔子的地方。

九月,庚午初一这天,发生日食,鲁国民众击鼓,用牛羊祭祀土地神。

冬天,鲁庄公和齐侯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

齐国人攻打山戎。这“人”就是齐桓公。为什么称他“人”呢?为了贬低他。为什么要贬低他?子司马子说:“大概是因为齐桓公迫杀山戎人太急促了。”这是战争,为什么不说交战呢?《春秋》认为只有势均力敌的双方作战才能说交战,齐桓公对付山戎人,只要驱逐就行了。

【说明】本篇《庄公三十年》,主要描述的是鲁庄公三十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三件事,一是周惠王命令虢公讨伐樊皮。二是楚国公子元被楚申公杀害,鬥谷於莬成为楚国令尹。三是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济水举行非正式会见,讨论山戎国之事,及燕国之事。

————————————————————

【注释】1.次:(cì刺)临时驻扎和住宿。又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楚辞·离骚》:“夕归次於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资治通鉴》:“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2.降:(xiáng翔)降服、使驯服。《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其能降以相从也。”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3.鄣:(zhāng章)古邑名。本为纪国边邑。《春秋·庄公三十年》:“秋七月,齐人降鄣。”杨伯峻注:“鄣,当即《昭十九年传》之纪鄣。纪鄣者,本纪国之鄣邑也。当在今江苏省赣榆旧城北。”《韩非子·饰邪》:“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尽矣。”《说文》:“鄣,纪邑也。从邑,章声。”

4.子司马子:公羊学派的一位先师。

5.蹙:(cu促)《诗·小雅·小明》:“政事愈蹙。”《诗·大雅·召旻》:“蹙也百里。”《说文新附·足部》:“蹙,迫也。”《广雅·释诂一》:“蹙,急也。”这里用为紧迫、急促之意。

春秋公羊传庄公



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





1







献花(0)
+1
(本文系解决人生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