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些地方的农村今年过年不能放鞭炮了,如果被发现放鞭炮就要受处罚;如果这种做法是真的话,未免让人深思。 过年放鞭炮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也是农村年味的重要表现,如蒸馒头的时候放鞭炮,祭祖的时候放鞭炮,除夕之夜放鞭炮,大年初一放鞭炮,等等。 在中国人眼里,放鞭炮意味着新年的到来,新年的到来需要放些鞭炮,这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两者的关系就像传统春联所说的一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如果农村地区不让放鞭炮,估计这句经典春联就要彻底废掉了。 农村过年放鞭炮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烘托年味,渲染新年的气氛。 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文化节日。过年期间, 辛苦一年的大人们可以放松一下,孩子们也可以尽情玩乐,远方打工的亲人们也要回老家团聚。 总之,过年是一次放松身心的机会,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亲人团聚的机会。 农村过年放鞭炮既可以活跃春节气氛,也有一些象征意义,如祭祀祖先、除旧迎新、吉祥如意、合家快乐等等。 相信70后、80后的人们对于农村放鞭炮还会留有印象;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论自己放鞭炮还是听别人放鞭炮都是一种心情的释放。 农村过年放鞭炮是一种文化传统,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关系,比如环境保护,最好采用儒家的智慧如“中庸之道”看待它;否则,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做法,一概禁止,似乎显得有些急切。 首先,农村过年放鞭炮会导致程度不同的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对于这些环境问题,应当尽量避免,农村地区也不例外。 所以现代的城市已经全面禁止放鞭炮,因为城市人口多,建筑物集中,环境压力大,需要全面禁止放鞭炮。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表现。 其次,广大的农村地区似乎有一些不同。 一是农村地区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习俗,如上坟祭祖放鞭炮,除夕之夜放鞭炮、初一开门放鞭炮等。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习俗,如果一下子完全禁止,似乎显得有些简单。 换言之,对于解决和文化习俗有关的问题,需要多一些理性和谨慎,需要有一个让人们慢慢适应的改变过程。 再者,农村过年放鞭炮一年就一次机会,如果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可以把放鞭炮带来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比如可以规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放鞭炮,如除夕之夜的某个时间段,超出这个时间段不能随意放鞭炮。 这种做法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是指不要走极端——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最好的做法是把握分寸,两头兼顾。 比如既要考虑到农村放鞭炮带来的环境污染,又要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习俗——民间传统文化,同时又要兼顾文化变迁的规律——文化变迁不完全等于法律规定,它需要有一个缓慢过程。 总之,如果在农村地区放鞭炮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上,能够做到儒家的“中庸“之道——两头兼顾、不走极端,估计这样做的综合效果会更好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