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时期洪水泛滥,嘉庆帝作诗一首,想到赈灾办法

 江山携手 2020-01-17
清朝嘉庆帝是一个忧国忧民、宅心仁厚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尽管觉察到自己担子很重,也不曾有丝毫退缩,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嘉庆年间,北方洪水肆虐,灾情严重;帝万分苦恼,为灾民生计发愁,这期间他作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想出了多条赈灾措施;在嘉庆帝的努力下,洪水灾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事情的经过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嘉庆六年 (1801) ,永定河发生了近五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永定河是河北系的最大河流,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一时间,整个北京城成了一片大海,茫茫望不到边;《清宫档案》的朱批奏折中这样描述:“屋宇倾圮者不可数计”,“人多避树上巢居”,可以想象当时的惨状;两万余灾民无家可归,他们只能跻身在寺庙内、土山上、树丛中;人们谈水色变, 惶恐不安;这次发生的特大洪水,使直隶五十余州县接连受灾;洪水汹涌无比,亲身经历的人回想起来都十分后怕。
北京城被淹,紫禁城也没有逃过劫难;《清宫档案》奏折是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形:紫禁城内水深五六尺……军机值房内水有一尺多高, 水深过膝,人员不能停留;嘉庆坐在高三尺的宝座上,各衙门向皇帝奏报事情,必须淌水进屋;要知道,紫禁城的防水系统是精心设计过的;它地面中间高、四周低;包括地砖都有很好的吸水性;且城门装有一排石头制成的龙形雕塑,只要紫禁城内一积水,所有石龙就会张口吐水,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即使到了今天,很多城市一下雨就看海,故宫的地面上也难得见到积水;可以想象,嘉庆六年的洪灾,紫禁城都被淹成那样,那场洪水该有多大!嘉庆帝心急如焚,又感到无能为力;他作诗一首抒发了自己无奈的心情:“季夏月之初, 霖雨昼夜渍。波澜涨百川, 放溜如奔骥。西北汇大河, 桑干堤溃四。白浪掀石栏, 荡漾洪涛恣。”
同时嘉庆也在积极想办法;洪灾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直到七月中下旬,永定河水才逐渐回落;于是嘉庆马上实施他拟的赈灾措施;首先就是开仓放粮,设立粥厂,救济灾民;当时灾后来京的灾民越来越多,一些人被守门官兵拦在各城门之外;嘉庆帝听说后指出官员这种做法实属荒谬;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帝曰:“穷民等自必闻讯踵至, 多救一民, 减朕一分之罪, 岂可转行阻禁”;由此可以看出嘉庆怜悯穷人的一面;针对这种现象,帝谕令各地方官员“一体煮赈”;也就是说受灾的各地官员都开设粥厂;这样既降低了京城的压力,又可以使外出逃难的人因家乡施赈而及早重返故里,安居就业、重建家乡。
其次,嘉庆多次下旨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他还说:“亟应筹拨, 以资调剂”,即命山东等收成尚好的地区,调集粮食前往灾区,应对来年将会出现因为青黄不接、而粮价上涨的情况。
嘉庆帝也没有忘记整顿洪灾的源头——永定河;他想了个非常好的办法:让有劳动力的灾民参加治河,以获得赈济钱粮;嘉庆帝认为 “救荒之策, 莫善于以工代赈”,“能多一夫, 即少一饥民嗷嗷待哺”;“以工代赈”既补充了人力,既加快了施工速度, 又解决了灾民的口粮问题,“于赈务、河工两有裨益”!
嘉庆帝是一个非常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从乾隆手中接过的是一支沉重的权杖,面对的是清朝关键的转折期;嘉庆还是踌躇满志,想要做一番事业,当一个千古留名的好皇帝;然而清朝整个社会积弊太深、内忧外患;面对清王朝的急剧衰落,嘉庆帝有治国之志却无回天之力。
【参考资料:《清宫档案》《清仁宗实录》《清史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