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写了首诗,引起近代文坛的一次论战,12年后教育部给定论

 齐吕斋 2020-01-17

21世纪初,美国人办的一次评选活动,吸引了不少中国人的注意。主办的是美国方言学会,他们要评选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词,结果胜出的是中文“她”字。这个“她”与很多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不一样,它是现代人的发明,到现在诞生还不到百年,但已经成为了过去百年来汉字中最重要的词之一,在它背后是近代文坛一次规模不小的论战。

北大教授写了首诗,引起近代文坛的一次论战,12年后教育部给定论

山东济南:活版印刷重现江湖手工+私人定制成亮点

1920年,29岁的北大教授刘半农先生在留学英国期间,写了一首名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诗,诗的前几句是这样的: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北大教授写了首诗,引起近代文坛的一次论战,12年后教育部给定论

这是一首现代诗,刘半农先生采用民谣的方式,通过反复咏叹,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想念。这个她可能是先生思念的故土,也可能是一位佳人,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这首诗因为首次使用了“她”字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英语里是有“she”和“he”的区别的,但汉语里却一直只有“他”,不分男女,这就给外文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于是刘半农等人提出要用一个“她”来特指女性。

北大教授写了首诗,引起近代文坛的一次论战,12年后教育部给定论

这个提议若是个小人物提出来的,应该也不会引起文坛大佬们的注意,但年轻人刘半农在当时已小有名气。出生于江苏的刘半农21岁就任名报编辑,22岁在中华书局当译员,翻译了大量外文书籍。26岁时,他因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之文学改良观》的文章,被时任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先生看中,聘为北大国文教授。

此诗一出,近代文坛的巨匠们便自觉分成了支持和反对两大派。国学大师陈寅恪不能接受,他表示:“若强以西文文法加诸中文,是犹削足适履也”。陈老的想法是中国有自己的汉字体系和书写习惯,我们没有必要学西方的写法 ,所以陈老的文字里一般使用“他”和“伊”指代女性。

北大教授写了首诗,引起近代文坛的一次论战,12年后教育部给定论

有陈老这样的泰斗在,当时反对用“她”的人自然是不少的,甚至有人发表了篇名为《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指出既然“你”、“我”都没有男女之分,那凭什么“她”字就有呢?后来就这个问题,刘半农也做出了解释,认为“她”只是一个第三人称的文字符号,你我这两个词没有必要区分。

而支持一方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其中就有徐志摩、胡适、鲁迅等人。徐志摩和胡适虽然没有就此事说太多,却自觉地在文章中用“她”字代替 了“伊”字。而鲁迅先生不但用了,更是写文力挺刘半农。

北大教授写了首诗,引起近代文坛的一次论战,12年后教育部给定论

这场舌战持续的时间不短,虽然后来慢慢的很多文人都开始接受这个“她”,但直到1932年,也就是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你》问世12年后,当时的教育部才给出定论,将这个字收入了《国音常用字汇》。至此,种种争论也就慢慢没有了。虽然此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刘半农这首诗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此中国女性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三人称称呼。对于刘半农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