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拍地球2020

 skysun000001 2020-01-17

随着第一颗气象卫星的升空

人们便利地获悉天气、气象

产生、发展、传播及消亡的全过程

无论是辽阔无垠的大地

广袤海洋上空的云系

还是极具破坏力的台风

都再没有离开过人类的视野

(航拍地球 NASA) 


01

从世代相传的农谚、历法

到一张张生动瑰丽的云图

千万年间

人类从未间断对风和云的观测和探索

(蓝色海洋上分布台风眼FY-2F)

供图/风云卫星


在没有气象卫星等高科技装备的古代

人们往往根据积累经验来识别天气现象

早在2000年前《吕氏春秋》一书中

就有台风的记载

彼时还被称为“飓风”

意为具四方之风也

(史书中描绘的飓风来临场景)


“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台来”

东南沿海民间口口相传的雷声判台风

在施鸿保的《闽杂记》中成了“鱼形云”、云色判定法

所谓“色白者势缓,色黑者势烈”

等(台)风来

凝结着千百年民间智慧的“经验之谈

FY-4A气象卫星台风“利奇马”路径动画

2019年8月4日09:00-8日04:00(北京时)

供图/风云卫星


卫星视野给了我们更直观的印象

台风正式的名称是热带气旋

他仿佛是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

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

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利奇马”路径图,据分析它在我国陆上强度维持在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的滞留时间长达44个小时,其滞留时间为1949年以来第六长  供图/风云卫星)


地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星球

天气、气候灾害占到自然灾害70%以上

而热带气旋是全球主要气象灾害

以致人们谈“风”色变

同时,全球约有37%的热带气旋生成于

西北太平洋

因此她也被称为台风的“母亲”

(八台共舞的宏大壮丽  制图/韩秀珍)


(台风姊妹的相爱相杀FY-2C)  

制图/张明伟


有时还可以在云图上

跟随云的脚步追踪风的移动

( 第24号台风“潭美”云导风监测图/张晓虎)


偶有闪电划过也能被风云

这位太空摄影师轻松捕捉

(超强台风“山竹”闪电分布图  供图/风云卫星)


与凄厉的风相比

是柔和的

(冯卡门涡街 是流体力学中的重要现象,经常在地球上空构成绝妙的浮云图绘 制图/张晓虎)


从三万公里高空俯瞰

云大致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

像一层轻柔白色纱绸披拂在蓝色星球上

它们昼夜不断、四季无休的变幻

成就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台湾中央山脉 山体两侧云层分布相映成趣)

制图/郑照军


作为大气运动的示踪物

卷舒自如的云中蕴含着丰富的气象信息

无论是浪漫有趣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还是壮阔凛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云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在“云云”众生里

总会有眼前一亮的景观吸引我们的目光

(鄂霍次克海上空的云街  制图/覃丹宇 薛娟)


(双锋面气旋云系是全球性大气环流在中高纬度地区由冷暖气流交汇形成  制图/覃丹宇 薛娟)


(塔斯马尼亚海域上空,明丽的白云环绕着一片晴空高压区域  制图/覃丹宇 薛娟 )


(墨西哥西海岸瓜达卢普岛上空云层受山峰扰动,形成卡门涡旋云 制图/覃丹宇 薛娟 )


波谲云诡

天空中翻腾着的奥秘恒河沙数

黑白交错

云图上蕴含着的信息不胜枚举

透过风云窗口

地球被不断拆合、折叠、聚焦

时间、空间数据

有了具象而立体的呈现

02

蓝色星球之下

穿过飒飒的风、薄薄的云

目光聚焦在东经73°-135°的这片区域

我们看到了“美丽中国”的底色

那里隐藏着大地之上的故事

(风云视野下的美丽中国FY-3D 制图/胡秀清)


在广袤的大地上崛起、蜿蜒、挺立

深深地刻画出了中华大地的样貌

(横断山脉FY-3D 制图/胡秀清)


而隆起的山脊间

是纵横奔涌的蓝色血脉

化作一条条大江大河肆意流淌着

在中国大地上勾勒出了复杂的曲线

不同流向、不同归宿

也有了内外之分

(雅鲁藏布江FY-3D  制图/郑照军)


在内外之间

点缀着的星星点点

是拥有着千姿百态、大小各异的风貌的

大地之眸——

(青藏高原上湖泊群FY-3D 制图/韩秀珍)


同时

覆盖在大地之上的还有

郁郁葱葱的林、田、草

古人观之

只能从地面观察

而今天

广袤林田草化为卫星图片上的点点绿色

给了我们宏观的、全局的、多维度的视角

它们穿越大地三级阶梯和七大自然带

自东向西,由南到北

土地、气候、植被呈现着迥异的特性

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地理基底

(中国北方草原FY-3D 制图/胡秀清)


这方辽阔土地

山川连互、碧波浩渺

草木稼穑、花落瑛韶

一派万千气象

这片海阔天空

或云蒸霞蔚、或海山日暖

或风月光寒、或雨洗黛呤

与大地交相呼应

(中国区域的风云变幻  供图/风云卫星)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

给了我们认知中国的新方式

但是对于观测地球而言

我们却起步稍晚

03

1969年1月

距离农历鸡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一场罕见雨雪冰冻席卷了几乎半个中国

通信停顿,黄河以南铁路交通完全中断

一时间,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1月29日

北京,寒霜凛冽

邮电部、铁道部、中央气象局的军代表

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被紧急召集中南海

为什么一场天气过程就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是否有办法可以避免……一连串的问题被抛出

周恩来总理作出明确指示

“那就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1988年09月风云卫星工作照)


1988年9月7日4时30分

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A星

搭乘“长征四号”运载火箭飞上了距地800多公里的外太空

传回了第一幅彩色合成图像

拍摄区域聚焦在中国东部沿海区域

悠悠白云之下

斑斓大地被深邃海洋紧紧包裹

(FY-1A首张图)


时隔24年

随着风云一号D星运行任务的完成

中国第一代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卫星

(简称极轨卫星

风云一号系列卫星谢下了帷幕

成为铭记的历史

1997年6月10日

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星

成功升空

标志着我国进入地球同步静止气象卫星(简称静止卫星)在轨运行时代

中国成为继美俄两国后

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

(FY-1B\FY-2A\FY-3D\FY-4A 首张图)

向左滑动查看


回顾历史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周恩来指示

要搞中国自己的气象卫星开始

到2017年成功发射与美国最新极轨气象卫星水平相当的风云三号D星

中国用近50年的时间

发射了17颗气象卫星

实现了“从使用别人的卫星”

到“为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的跨越

(风云气象卫星:“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新成员 

制图/贾煦)


2017年9月25日—9月28日

6亿多微信用户的开机界面

换上了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四号A星”拍摄的地球“美照”

东经0°—180°区域成为了球体正面

(FY-4A拍摄的微信封面)


地球与人类共同构建的星球系统

如此复杂而有秩序

遥感云图呈现的天然色彩也充满了活力

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

(里海:被陆地包围的“海” 制图/胡秀清) 


(巴哈马海域:深蓝共浅蓝  制图/ 胡秀清)


(南极冰盖:探秘人迹罕至之地   制图/郑照军)


04

19世纪的爱默生写道

“我们的地球给了我们一个可爱的错觉

就是每个人都站在世界之巅

(喜马拉雅山  制图/韩秀珍)


20世纪

卫星给了我们另一种错觉

原来可以跳出世界之巅

旁观这颗蓝色星球的喜怒哀乐

(纪录片《地球成长史》片段)


晨与夜

四时轮替

让我们看到时间带来的巨大变化

(FY-4A捕捉日食过程)

供图/风云卫星


从宇宙中的漂浮着的一粒微小尘埃

到美丽的蓝色星球诞生

从第一次窥见茫茫的宇宙

到太空视角俯瞰大地

经历了百亿年

(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片段)


而人类最早知道

地球是圆的

是在公元前6世纪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

但直到16世纪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才以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一观点

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后的航海图

(图中帆船为唯一幸存的维多利亚号)


同一时期

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

自大西洋东部西班牙海岸出发

踏上了寻找新大陆的伟大征程

与之同行的物件里还有一本

标注着8000多个经纬度坐标

囊括了各大洲的26幅地图的书籍

作者正是提出“地心说”的托勒密

(《托勒密世界地图》意大利罗马中央国家图书馆藏)


时间向后推进1500多年

另一位天才科学家——尼古拉·哥白尼

推翻并改写了这段历史

依托“现象引导天文学家”理念

他让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证实了一个新创立的学说——日心说

我们熟知的“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哥白尼绘制日心说示意图)


而后

天体演化、天体物理等讨论开始步入科学范畴

开普勒发展了“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行星运动规律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探究出自由落体”运动

并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牛顿开创“万有引力

……

从天到地的研究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也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性理论——日心说

这是人类智力想象力的时代胜利

自此

人类也真正地开始思考与想象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

它从哪里来

它的模样

它是谁

05

1946年10月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处戈壁滩上

人类第一次真实地瞥见这颗美丽星球

这个被称为“地球”的家伙

也拥有了她的第一张“自拍照

一张粗粝、布满暗条纹的黑白照片

球体曲线清晰可见

(地球的第一张“剪影”)


负责这次“拍摄”项目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克莱德博士

(Clyde Holiday)曾预言

这种从太空审视地球的方式

“未来会在气象预报、勘测测绘、军事侦查上大有作为!”

1960年4月

第一台装备电视摄像机的美国气象卫星TIROS1号

拍摄到了地球上的风暴

(世界上第一张地球风暴)


自此之后

世界对于地球脾气(气象)的认识研究

也由简单的地面站监测

拓展、延伸、升至

“上帝的视角”

(NASA拍摄地球表面)


最后

借用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宇航员的话

作为结束语吧

“Sharing the incomparable silent beauty of our planet with our fellow travelers on this,our Spaceship Earth”

与同胞分享这无与伦比的宁静之美,我们共乘一艘太空飞船,名曰地球。

本文联合

风云气象卫星

倾情制作

谨以此篇献给

生活在蓝色地球家园

翘首以盼2020新年钟声的

每个人

编辑/ 排版:Tingcy

审核:杰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