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欠管,而是管的太多

 肯定式教养 2020-01-17

对所有的父母,都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孩子不听话,不服管教。

“到点了,改写作业了”----不写。“把东西收拾干净,看你把地上弄的乱七八糟的”----不整理。“电视看10分钟就休息了”----不听,看个没完。……

这似乎是无数父母的痛点,仿佛孩子天生就是来给父母找麻烦的,父母怎么说都不听。

大概很多父母都幻想过,如果让孩子干啥他就干啥,那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是不是想一想就会笑醒。

但是,当孩子很乖,说啥就听啥时,父母就真的很开心,高枕无忧了吗?

有一次带孩子去儿童乐园玩。孩子跑到那种儿童的沙池里玩沙子。沙池里有很多小朋友,其中两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两个在一起堆沙子,用小车装,然后再假装火车运,玩的不亦乐乎。其中一个红衣小男孩比较强势,总是命令另一个白衣小男孩去拿这个,拿那个。这个白衣小男孩呢也挺听话,屁颠屁颠的就去拿。两个小朋友玩的很高兴。一会,红衣男孩的妈妈把他叫走,玩别的去了,这是我听到白衣男孩的妈妈开始数落他:“你怎么这么听话,他让你拿啥你就拿啥?”、“你怎么不让他自己拿?”、“下次别人再支使你,你让他自己去做,别这么听话。”我看到那个白衣小男孩低着头,委屈的光“嗯嗯”,也不知道他听懂了没。

很明显,即使孩子表现很乖时,父母也不会满意。

事实的真相是,父母不是在乎你乖不乖,而在于你是否符合他心目中的理想孩子,是不是按照他们的指令形式。

当他想让你乖时,你变乖,这时你在他眼中就是乖的。

而当他想让你不乖时,你不乖,这时你在他的眼中也是乖的。相反,他想让你不乖,你却很乖,那你就是不乖。

是不是绕晕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玩游戏时,妈妈想让你好好排队。如果你排队了,那么你在妈妈的眼里就是乖孩子。如果妈妈不想让你老老实实、安安稳稳的排队,希望你去插队,但你就是老老实实的去排队,那么你在妈妈眼里就是不乖的。

乖还是不乖,没有严格的标准,而是根据父母当时的心情,父母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孩子不听话,很可能是因为不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这两天,孩子放暑假了,在家里呆着。因为她妈要上班,平常就我们妇女两个人在家。

我不像她妈妈,我对孩子要求比较松,于是孩子可得着了,在家里疯狂的造。

我给他买的橡皮泥,捏着玩,捏玩剩的橡皮屑扔的满地都是。画画,颜料棒、画纸,桌子上、沙发上也到处放。还有她的滑板车、玩具等,都给拿出来了,让我跟她做游戏

结果她妈晚上回来,疯了,让孩子收拾。

孩子也听话,给收拾了,但是玩具没有放到收纳盒里,橡皮泥、工具啥的都堆在电视前的垫子上。而这显然没有达到她妈妈的要求,因此她妈要求她继续收拾,孩子就不愿意了,她觉得她已经收拾了。

显然,在对于干净卫生的价值标准上,孩子跟她妈产生了不一致,她妈妈又说服不了她,于是孩子就开始不听话了。

因此,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听话,是因为他们不认同父母的价值观。

年龄幼小的孩子,特别是6岁以下的,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他们有着自己追求快乐的本能,当父母的价值观与他们的这种本能不一致时,追求快乐的本能就会让他们对抗父母,不听话。这时候,无论父母的价值观多么的正确,都不会让孩子屈服,因为他们没有价值观,也就无所谓对错。所以,我们会发现这阶段的孩子,你跟他讲道理没用,他们也听不进去,因为他们只遵循内心原始的快乐本能。

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孩子懂得越来越多,了解的规则知识也越来越多,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越来越讲道理了,而且有时候用道理反过来控制父母,让父母有感到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荒谬感。这正是因为孩子形成的价值观可能跟父母的价值观不一致,因此父母也会觉得孩子不听话。

比如孩子形成了一种学习没用的价值观,那么父母怎么说他们都不愿意去做,因为他们不认同父母所说的学习价值观。

管的越多的父母,越会觉得孩子越不听话

对孩子要求严格的父母,会给孩子设置太多的价值标准。而标准越多,孩子触犯标准的机会就越多。

同一件小事,在要求严格的父母眼里,就可能触碰了她的价值标准,因此需要严加管教。而对于那些要求宽松的父母,可能离他们的价值标准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父母认为成绩低于90就是差生了,但是有的父母可能觉得60以上就可以,90分都要高呼万岁了。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叫“自证预言”,是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自证预言就像给人带上了一个有色眼镜,你会通过这个眼镜观察现实世界,而且你只会看到你想看到的。

举个例子,当你让孩子收拾卫生时,只看到孩子不乖的地方“孩子没按你的要求收拾”,但是你却没有看到“你让孩子收拾,孩子就收拾了”这个乖的地方。

所以,当你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孩子是不乖的意识后,你就会带上“孩子不乖的”有色眼镜,进入了自证预言状态,你需要观察到孩子的不乖行为,从而支持你心中对孩子“不乖”认知。因此当一件事发生后,你更多的是看到孩子不乖的一面,而看不到孩子乖的一面。

这也就是为什么,管的越多,你会越觉得孩子不乖。因为你进入了自证预言状态,现实中你的有色眼镜会让你只看到孩子不乖的事件来支撑你的认知。

如何让孩子变乖

“如何让孩子变乖”这是一个伪命题,作为一个育儿作者不应该支持这种说法,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如何让孩子听得进父母的建议”。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不希望培养一个只是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

1、区分问题

父母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区分问题。

有的父母,无论孩子的大事小事都想掺合一脚,都想管,殊不知,你管的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失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将来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因此,父母需要区分好问题,有的问题父母该管,有的问题父母不该管,让孩子独立,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经历的越多,才会做的越来越好。

比如对于穿衣、洗澡、洗脸等这种属于孩子自己的问题,父母要尊重孩子,除非孩子求助,否则不要指手画脚。

而对于那些影响了父母和别人的问题,父母就需要进行干预了。当然,干预也是讲求技巧的。

父母干预首先是要表明孩子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而不是指责孩子。如果父母之前教育得当的话,孩子会换位思考的为别人考虑,因此当父母指出孩子行为的影响后,孩子会做出改变。

比如孩子放的音乐声音很大,影响父母跟别人交流。父母就可以这么跟孩子说“你播放的声音太大了,影响了我跟朋友的谈话”,后面的话即使你不说,孩子也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直接对孩子喊“赶紧关了”,这只会激发孩子对抗情绪。

2、跟孩子共同讨论,平衡双方的价值观

对于很多问题,特别是比较复杂,双方价值观冲突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就能处理好的,就需要父母跟孩子共同讨论,平衡双方的价值观,这就跟我们的商业谈判一样。

就比如作业问题,父母觉得孩子每次都写到太晚了,影响了休息,但孩子却不当回事,那么父母便可以跟孩子坐下来好好谈谈。你发表当你的看法,孩子发表孩子的看法,相互直接沟通交流,从而找出一种双方都接受的处理办法。然后按照约定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一定是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否则谈判的结果就是不平等条约,孩子不会执行这种条约的。

做到这两点,父母会发现孩子们更容易听的进他们的建议,也不要他们天天盯着孩子做出改变,孩子会变得越来越独立,自己对自己负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