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圣先师的孔子到底有多“圣人”之一——他人眼中的夫子

 背后国文 2020-01-17

至圣先师的孔子一直为人所推崇,几乎所有时代都把孔子当作“至圣”,那孔子到底有多“圣人”,或者说他到底伟大在哪里?

首先孔子开创私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次孔子构建了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倡导仁义礼智信,他在哲学方面的成就完全可以与他在教育上的成就媲美;同样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也举世瞩目,“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在不长的执政生涯中创造众多的奇迹。这些都是他的伟大之处,我们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讲。

一、他人眼中的夫子

对孔子评价最多,评价最高的莫过于他的弟子子贡。子贡毫不掩饰对老师的敬仰,正面多次称赞孔子,完全是发自内心,丝毫不虚伪。

在《论语·子张篇第十九》有连续四章都是讲子贡对他老师的滔滔仰慕之情,《子张篇第十九·二二》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孔子继承了周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才德卓越的他把握住了重要的部分,他到处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子贡在这里称赞老师孔子的才学。

在《子张篇第十九·二三》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子贡针对别人说他的才德比孔子更卓越,子贡形象地说:“以房屋的围墙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宏伟壮观与连绵房舍的多彩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很少吧,叔孙先生这种说法不是正好印证了吗?”这里子贡称赞老师的学问的博大和精深。

在《子张篇第十九·二四》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意思是有人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么做。仲尼是没有办法毁谤的。别人的才德表现,像是山丘一般,还可以去超越;仲尼则像是太阳与月亮,没有可能去超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要断绝他与太阳、月亮的关系,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显示了他不知自己的分量而已。”子贡在这里毫不忌讳,真的把孔子捧上了天。

在《子张篇第十九·二五》章,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意思是子贡对别人说他的老师仲尼的才德比不上他,子贡说:“君子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明智,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能不谨慎。老师让我们赶不上,就像天空是没有办法靠楼梯爬上去一样。老师如果能在诸侯之国或大夫之家负责执政,就会做到我们所说的:他要使百姓立足于社会,百姓就会立足于社会;他要引导百姓前进,百姓就会向前;他要安顿各方百姓,百姓就会前来投靠;他要动员百姓工作,百姓就会同心协力。当他活在世间时,人们以他为荣,当他不幸辞世时,人们为他悲戚,这怎么是我们赶得上的呢?”这样的称赞太崇高了吧,子贡已经完全把孔子当作圣人了。

如果子贡说的都是恭维孔子的话,那么可以说世上最漂亮的夸人的话都让他说尽了。子贡不是无底线的谄媚,不是无来由的追捧,是他对于孔子的学问,对于孔子的贡献深刻领会后的深深膜拜。

有的时候我们听到别人讲过度恭维的话,觉得有谄媚的成分,甚至虚伪得很。但子贡不是,他虽然口才好,虽然贤德不一定比得上颜回和孔子,但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贡算得上品行、节操同样很高尚的人。他敬仰老师,膜拜老师都是基于孔子本身具备的高尚品德,是内心的深深折服,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据后世的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我们看子贡在这里的回答,他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了解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德教。从现在到百代以后,衡量这百代君王的高下,其标准都不能违离孔子之道。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老人家的。

我们再看《史记》上的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孔子病时为什么对子贡这么深切盼望,在孔子死后,子贡为什么又能守丧六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师生之情了,所以子贡对老师的称赞是对老师的仰慕和他对老师最真挚的感情所致。子贡把老师的伟大之处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后世的很多著名的人物都对孔子表达了崇敬之情。

如还是孔子学生的颜渊这样评价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10》)讲的是颜回对老师的仰慕,认定老师为其学习的榜样,把老师的思想作为他学习的目标。

再如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也实在太高了,他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等等,所有这些,孔子的伟大为世人所瞩目,为世人所仰慕,大家都情不自禁发自肺腑地称赞孔子,然而不仅他人对孔子如此,我们再从孔子自身的言行来看,他的伟大之处又在哪里?

请看《至圣先师的孔子到底有多“圣人”之二——孔子自己眼中的夫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