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凿壁偷光”没讲完的故事——匡衡人生“人设崩塌”的后半程

 江山携手 2020-01-17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匡衡“凿壁偷光”苦读的故事就成为了读书励志的典范,然而老师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只讲了前半段,却没有把后半段讲出来。
匡衡是西汉时人,农民家庭出身,家境贫寒,很小就去地主家做工了。匡衡打工不要工资,地主家很奇怪,问他原因,他说,我知道您家里藏书多,所以希望借阅您所有的书籍。地主听了非常感动,就答应了。
因为白天要干活,匡衡只好在晚上看书,但家里实在太穷,点不起油灯,于是就凿穿了墙壁,借邻居家微弱的光亮发奋读书。
匡衡天资聪颖,精力过人,很快就博览群书,学有所成。他对《诗经》的理解几乎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时人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赞语。后来,匡衡受到太子的师傅萧望之的推荐,博得了喜好儒术的太子刘爽的赏识。
刘爽即位后将他召入京城,封为博士、给事中。进入中央高层的匡衡经常上疏奏事,他的治国之策皆以儒家经典为理论基础,以“仁爱”大义为落脚点,深合汉元帝(刘爽)的心意,这也使他在仕途上一路扶摇直上。
公元前36年,匡衡升为丞相,受封乐安侯。一个出身卑微的农家小子,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以广博的学识位极人臣,匡衡的成功可谓后世无数出身贫寒又好学上进的有志青年的榜样。
如果这个故事到了这里结束,那么匡衡的人设依然立得住,“凿壁偷光”的励志典范依然完美无瑕。然而,后面的故事,却使得匡衡的形象不再是那么的“正面”了。
汉元帝晚年,宦官石显仗着皇帝的宠信,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还怂恿皇帝加强对百姓的剥削,自己趁机中饱私囊。匡衡作为百官之首对石显的胡作非为听之任之,有时还曲意逢迎。
几年后,元帝驾崩,成帝即位,匡衡立即联络其他大臣弹劾石显,出手之迅速,堪称老辣。当时,司隶校尉王尊上书成帝,说匡衡早知道石显专权误国却不闻不问,甚至还阿谀奉承,而道了新帝登基时才跳出来弹劾奸臣,自表其功,这完全是奸佞之徒的做法,应该予以治罪。但因匡衡为先帝老臣,汉成帝没有追究这个事情。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匡衡被封侯的时候封地应为31万亩,由于地图的错误多划了4万多亩,匡衡的下属发现后,为了讨好上级,没有声张。匡衡对此也心知肚明,可一时贪心让他完全忘记了圣贤们的教诲,他佯装不知,并心安理得地将多余的地租收入囊中。
可惜此事最终还是被司隶校尉查六年出来,并联合廷尉向成帝上书,弹劾匡衡盗取徒弟。成帝念其往日有功,没有对他处以重刑,只是将他免为庶人,让其回家终老。
从当年那个除了一肚子学问一无所有的少年,到向享尽荣华富贵又孑然一身回到家乡的老叟,匡衡的一生因“偷光”而名留青史,但最后竟以“偷盗土地”而身败名裂,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足以让我们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