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江口库区水下古城揭秘:淹没水下半世纪,时间在这里凝固

 古稀老人赵 2020-01-17

丹江口库区水下古城揭秘:淹没水下半世纪,时间在这里凝固

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之下,就是均州古城。

丹江口大坝1973年建成,随着下闸蓄水后形成的丹江口水库将包括古均州在内的许多地方永久没入水下。半个世纪过去了,水下的均州古城别来无恙吗?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组队,从均州古城入手,启动丹江口水库水下考古调查,逐步探明丹江口水库水下文化遗产的分布和保存状况。

水下古城保存完好 专家直呼太震撼

2013年至2017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联合组建水下考古工作队,以均州古城为切入点,启动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水下考古调查。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20多年来一直从事水下考古,参与过“南澳一号”明朝沉船、“南海一号”宋朝沉船等考古发掘。

作为国内顶级的水下考古专家,他回忆起丹江口水库的水下考古经历,连连表示:“均州古城的保存现状,令人十分震撼”“完全是穿越回去的感觉”“我国在陆地上很难看到一个完整格局的古代城址,而在水里,因为水的存在,排除了许多人为的扰动,时间似乎在这里凝固了一样。”

水下考古历时5年 潜水探摸超166小时

针对丹江口水库情况和现有水下考古技术手段,调查主要运用水下物探和潜水探摸。

什么是水下物探?目的何在?专家介绍,水下物探是指在较大范围内,搜寻并精确定位水下遗址的位置。水下考古工作队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旁侧声呐、浅地层剖面仪、水下三维扫描仪、GPS定位系统等相关设备和技术;主要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传播和反射的原理和图像处理技术,对水面以下的遗址进行详细探测,大致掌握均州古城、古桥等遗址的规模和保存状况。

与此同时,通过潜水探摸对遗址进行实地勘探,拍摄水下影像资料,并对遗址进行测量。在跨度5年的工作期间,考古队潜水探摸累计时间超过166小时,完成搜寻、测绘、照相、录像、记录等工作,获取了水下遗址珍贵的原始勘测资料。通过研究,为进一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提供依据,并为武当山古建筑群水下淹没部分、明清城市规划等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古城街道河道清晰可辨,8.5米高的城墙一半以上是淤泥

2019年第12期《文物》杂志披露了5年来,水下考古丹江口水库古城遗址的成果。

均州古城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东临汉江,曾为古均州、均县治所所在地。均州古城原为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将领延岑修筑的土城墙,经历代修葺,仍为土城墙。

丹江口库区水下古城揭秘:淹没水下半世纪,时间在这里凝固

迎恩桥水下三维扫描图像。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守御千户李春始以砖石修筑了均州古城;到明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朱棣敕令重建均州城,建筑规模宏大,城池结构坚固,有“铁打的均州”之誉。城墙结构为内填土夯实、外包城砖形式,外陡内缓。

均州古城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9公里,占地约1平方公里;城墙高8.5米、上部宽4米、下部宽20米,雉堞790个。

说起雉堞,就是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的,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垛口长度为几十厘米到两米。

丹江口水库兴建过程中,受当时文物保护观念、条件影响,仅对古均州城部分珍贵文物进行了拆迁,而整个城址则被淹没水下。

均州古城有6座城门,其中东、西、南、北门较大,小东门和上水门较小,北门设瓮城。均州古城保持了明朝以来官署、街坊格局。

均州古城北、西、南三面临护城河,东面临近汉江。从1958年开始搬迁,至1968年丹江口水库建成蓄水,均州古城逐渐被淹没于水下,迄今已半个世纪。

丹江口库区水下古城揭秘:淹没水下半世纪,时间在这里凝固

潜水调查发现,沧浪亭附近有明朝题刻“孺子歌处”。

经走访调查可知,城内建筑在清库过程中大多被拆除,部分城墙包砖、条石、石板等被当地居民拆除,用以修建房舍、铺路等。

水下考古多波束声呐图像显示:水下均州古城布局清楚,护城河、城墙、建筑基址、部分街道、汉江河道等清晰可辨,与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测绘的均州城地图基本吻合。古城基本呈正南北向,平面近方形,城墙四角为圆弧形拐弯。物探测量和潜水调查显示,均州古城内泥沙淤积严重,淤泥平均深度达3.5米,城墙已淤至一半以上的高度,城墙外较城内淤积更甚,淤泥坡面内侧比外侧更斜,内外有4米以上的高差,墙顶高出淤泥面不足1米,于两侧呈斜坡状分布。

南城墙保存完好,墙上标语清晰可见

按声呐图像复原,均州古城的东城墙长约1010米,较平直。这段城墙在南、北近两端处开有两道水门,中间略偏南处开有东城门。由于汉江长年冲刷,东城墙坍塌处较多,东城门和水门门洞亦全部坍塌。东城楼已不存,外侧部分台基亦被冲毁,内侧残存高2.3米的墙体,露出9层条石,外侧条石无存,直接露出夯土墙。水下考古发现,均州古城东城楼面阔34米,进深25米。从调查情况来看,东城楼在均州城主要城楼中保存最差。

水下考古工作者按声呐图像复原发现,均州古城的南城墙长798米,城墙的东段临近江水有部分塌陷。南城墙中段偏东处设有南城门,古称“望岳门”。

为什么会称之为“望岳门”呢?原来,这里是眺望武当山金顶的最佳位置。如今,八九十岁以上的古均州老人,回忆起往事都会不约而同地说:“站在南城门上,就可以遥望武当山天柱峰。特别是雨后初晴时,一柱擎天、直插云霄的天柱峰在初升的曙光照耀下,金殿光灿夺目,峰峦云雾氤氲,宛如仙境。”

南城门的门洞顶部有两处因坍塌而形成的坑洞,门洞砌双层石,门框以双层竖条石构建,上接券顶,以7块楔形条石对搭起券;券顶往上还有6层城墙石,高1.7米。由于泥沙淤积,门洞仅露出2.7米高(根据声呐图像复原高度为5.6米),其中券顶高2.17米、门洞内宽4.6米、门框及券顶宽0.6米。

水下考古工作者通过潜水调查发现,南城门上方城墙保存完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标语“一切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仍清晰可见。南城楼已拆除,台基和废弃砖瓦均被淤泥覆盖,城楼中部多因淤泥重压而沿门洞方向坍塌,城墙周边的雉碟基本被毁。按声呐图像复原,南城楼面阔32.4米、进深22.8米。调查显示,在所有城楼里,南城楼淤泥覆盖最薄,条石保存最为完整,仅东北部条石有缺失,是目前古均州城发现保存最好的城楼遗址。

丹江口库区水下古城揭秘:淹没水下半世纪,时间在这里凝固

水下的南城门上方城墙保存完好,60年前的红色标语“一切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仍清晰可见。

长840米的西城墙,中段偏北处有一土台,中段偏南处设有西城门,古称“夕照门”。水下考古工作者对西城墙中段进行测绘发现,该处城墙上部宽4.7米,城墙内外泥沙淤积较厚,城墙顶部露出淤泥面仅0.6米,夯土墙体上的包砖已不存,城墙顶部还残留有砖铺面,城墙上靠外侧残存2层石砌条石,应为垛口。与此同时发现,长740米的北城墙,其北城门位于城墙近正中位置,门洞全部坍塌,形成宽6至12米的浅沟。与南城楼相比,北城楼门楼建筑已毁坏。

瓮城位于均州古城的北城门外,外墙与均州城墙同等规格,外包城砖,城门开在瓮城的西部,可避免江水直冲。根据多波束声呐图像复原,瓮城平面为椭圆形,内径东西长35米、南北宽27米。水下考古调查显示,瓮城内已淤积很厚的泥沙,几乎被全部覆盖,城门仅存一个宽6米以上的缺口。

静乐宫被两三米厚淤泥掩埋

“一座静乐宫,半座均州城”。静乐宫是在明永乐皇帝南修武当、北建故宫的国策下创建的,面积占均州城的一半之多。

永乐皇帝根据《三宝大有全书》关于“真武修炼成真”的记载:“相传真武的父亲原是静乐国国王,静乐国就在均州。”于是,为纪念真武大帝的父亲,在均州城内修宫供奉。

静乐宫位于古均州城内东北部,敕建于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建有玄帝殿、圣父母殿、左右御碑亭、神库、神厨、斋堂、道房、厨室等197间,赐“静乐宫”为额。静乐宫专门管领营建武当山的建材供应和接待,也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宫。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到560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将战火烧到均州一带,静乐宫大殿被焚毁。到清朝,又遭遇火灾,后几经修葺。

修建丹江口水库时,静乐宫的赑屃石碑等被运往丹江口城区丹赵路,原址已被基本拆平。

经考古队员水下探摸,静乐宫遗址在水下已被2至3米厚的淤泥掩埋,并形成较为平坦的淤泥面。

淤泥覆盖沧浪亭台基,发现“孺子歌处”题刻

1968年丹江口水库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1973年下闸蓄水后形成丹江口水库,均州古城从地图上永远消失了,转而形成了浩渺无垠的水体。随着古城一道被淹没的,还有大量道观、庵、庙、寺、阁、亭等古建筑。

通过潜水调查发现,沧浪亭台基面覆盖于厚淤泥下,台基以石块垒砌,基岩悬高10米,其下临近汉江水。水下发现题刻三方,均位于基岩底部。一方为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至1224年)所刻,该题刻在《均州志》中有记载,但水下发现岩面剥蚀严重,多字缺失,无法完整辨认;一方为明嘉靖乙酉年间(公元1525年)所刻;一方为“孺子歌处”。

其中,明嘉靖乙酉年题刻内容:“沧浪亭去州治 此逾三年方舆 功钱掌教学 酌因赋一绝纪之 此亭千古立 此日一杯临 追诵孺子曲 妙契夫子心 嘉靖乙酉暮春之吉贵溪叶尚文。”后经查证,为时任均州知州叶尚文游沧浪亭的感怀之作。

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永国告诉记者,1000年前的宋朝,均州先民在均州古城沧浪处修建沧浪亭,以纪念大禹治水、孔子闻孺子歌、屈原与渔父歌,并在沧浪亭下的石壁上刻有“孺子歌处”4个大字。

丹江口水库淹没古桥较多,仅丹江口市被淹没的古桥就达32座。古桥由于在丹江口水库蓄水前,大多遭到拆除或因山洪冲毁而破坏严重。

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重点调查均州古城至石板滩大桥之间的古官道及周边区域古桥保存现状。调查显示,古桥由于长期受泥沙的淤积,大多已被泥沙完全覆盖,仅少部分古桥露出泥沙之外。

水下考古发现,迎恩桥的桥拱顶部清晰可见,桥面损毁,桥宽8.5米,桥拱已被淤泥覆盖;赛公桥的桥面损毁,石质桥墩基本完好,左侧三桥拱顶部清晰可见,右侧两桥拱之间有桥体连接;长16米、宽4.8米的兴隆观桥,桥面已损毁,桥体中间已断毁,桥头部分堆积在柳家沟河道两侧。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均州古城,是一座淹没于丹江口水库下的历史名城。在丹江口库区,同样淹没于水下的古城遗址还有郧阳府城、淅川城、白河城、郧西城、上津城等,均州城作为典型代表,有很高的考古科研价值,因此,全面保护水下均州古城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2014年,湖北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均州古城名列其中。这是湖北首次将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获十堰市旅游发展金点子一等奖的十堰市民“游尘”建议,考虑对水下均州古城、沧浪亭进行水底旅游开发。他说:“可以参考国外水底考古旅游,马尔代夫的尼亚玛水下酒吧、加勒比深海情人潜水艇酒店、马尔代夫的伦格里岛港丽酒店、奔巴岛海上漂浮旅馆,这些项目既环保无污染,又可以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记者 朱江 编发:幻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