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 | 我的跨国婚姻

 昵称44943940 2020-01-17

公号里聊得最多的是育儿,但是怎么也没有聊过婚姻。

如果不是大家问起,真不会认认真真去回顾。


说起出国,还是家庭环境影响。

我妈妈是一个非常非常能干的人,她年轻的时候对英语就有很执着的追求,但是她所处年代经历了太多动荡,没能完成梦想,直到她四十多岁,她变成了英语老师,这是她梦寐以求的职业。

因为她的影响,我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在90年代,她带着我乐此不疲看迪士尼的电影和书,还一掷千金在免税店给我买了几套乐高,它们陪伴了我整个童年。

高三那年的冬天,全年级人还在埋头苦干准备模拟考试的时候,她和我爸毅然决然地带我去西班牙法国玩了十几天,连老师都劝不动。05年底,高考在即,带孩子出国玩是荒谬的,在所有人眼中,那就是钱没花在刀刃上,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的事情。

也许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妈妈的影响,让我觉得自己是个生活在东西方夹缝里的人,我喜欢中国文化,我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爱用中文写作,爱吃中餐,可我却一直追求着西方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去国外看看变成了我的梦想,妈妈也告诉我梦想不会凭空实现,是要自己追求的,所以他们都支持我。

在大学毕业时,闺蜜说:你走了就别回来了,找个外国老公,留在国外生活,这是你的宿命。

可我当时不觉得啊,即使再喜欢理念和生活方式,我觉得中文环境呆着舒服,而且如果对象是外国人,我怎么用语言触摸到他的灵魂?我怎么受得了不吃中餐?我怎么受得了生长环境下三观的碰撞?

我:不会的,我肯定会回来的

10年的那个夏天,我带着两拉杆行李降落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十年前香港到波士顿还没有直飞,要在纽约转机,我对纽约的第一印象,是很蓝很蓝的天,和有些破败的机场。

那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第二年,到美国高校读金融专业的同学们心里都清楚,学出来以后可能很难找工作,在美国留下来就业的机会可能会迷茫。

抱着憧憬和不确定的心情,我们每天除了应付繁忙的课业,就是找学姐学哥喝咖啡取经,聚会认识新朋友,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怎么拿到面试,怎么拉关系,参加什么招聘活动,怎么找人引荐......

校园招聘的季节就在每年的秋季,很多公司都会在大波士顿地区做宣讲,我和麦的遇见就在某投行的宣讲会。

共同朋友介绍我们认识的时候,我第一印象是,这老外中文讲得真好,但一见钟情可算不上。

因为中文好的老外其实挺多的。

那天宣讲会之后,和同专业的中国同学去吃饭,他在一大帮中国人里中英文切换游刃有余,他是冰岛人,在上海有生活和工作经验,这样的经历挺独一无二。

那顿晚饭我们吃了三个小时。

男生如果第一眼没看上一个女生,可能以后都不会爱上,但女生第一眼没看上一个男生,可能将来还有机会,这是每当他提起「这女生怎么这么难追」时,我持有的人生信条。

第一次单独约会,麦选了家在波士顿海港边的评分很高的意大利餐厅,在一栋洋房里的小包间里,窗口能看到波士顿灯火阑珊的样子。

我们从餐厅到学校,看着查尔斯河的夜景,一聊就是六个小时。

他喜欢数学,经常拿着数学书啃,理工男的特质;他说话特别有逻辑,符合我的理解方式;他喜欢折腾和挑战,能聊到一起;他幽默,说这个学期我倆都没找到工作,但找到了一份「长期工作」。

对我来说,一个男人,头脑和人格魅力才是最重要的。

上学的时候,我们的主旋律就是一起努力找工作,每个身边的同学,都会希望尽早拿到心仪的工作,那么剩下的日子,就能专心学习,好好聚会,享受人生。

我们只要没课就在图书馆见面,写作业,投简历,准备面试,我们互相给对方模拟面试,故意装扮成一个难搞的面试官,出难题刁难对方。

可是在11年,赶上美国的经济不景气,市场都是一片死寂,面试时表现地很出色层层通关后,最后收到噩耗,公司要裁掉面试的那整个团队,不了了之。

相对于本土的美国同学,外国人会输在语言弱势和文化背景的缺失,但是学习态度好,种种面试技巧烂熟于心,技术上也更扎实,还是招人待见。

跨国恋情前途未卜,因为我们都没有美国永久身份,如果不能在美国留下来,两个人的将来都没有定数。

我们就不停地试,有关系就找,有招聘会就去,有面试机会就牢牢抓住,机会失去了就放过自己,人的抗压能力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后来也渐渐习惯这样的常态。

我们始终认为,还没结婚就遇上这样的坎坷,是件好事。起码你可以看到对方是不是在努力改变现状,为了看不见的未来一起打拼。

去冰岛不在我的选择范围内,但我们还是有选择,如果美国不行,那就香港,上海,这些地方对外国人一样友好。

这个现状给这段感情,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我们的感情变得坚韧,经得起打击和挫败,不甘于放弃,毕竟最难的时候都过来了。

当熬过了前途未卜的日子,最后我们还是做到了,相继找到了工作,拿到了美国工签、绿卡、留了下来。

直到如今,我们都已经早早离开了第一份工作,离开了波士顿,踏上了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艰难的开始,真的不算什么。

我有时也想,要是当时就是找不到工作,我们今天会怎么样?



有读者问过我,嫁给一个中国通的老外,冲突会不会少了很多?

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确实也没把他当成过外国人。

可实际生活中很多细节还是和自己想的不同。

我们在家50%说英文,50%说中文,我和孩子说中文,他和孩子说英文,但一旦群聊就自动切换中文。然而,一旦到辩论的地步,他的反应程度就慢了一拍,慢就慢要费劲儿把话都理解清楚了,才能思考的过程上。

我拉着他一起看《圆桌派》《奇葩说》,他会按下暂停键让解释话的意思,因为他的中文还停留在10年前离开国内的水平。

这么看,虽然沟通费劲儿很多,但只要他好奇,我就乐此不疲地分享,从而多了很多互相学习和欣赏的成份,很多平凡人觉得习以为常的话,在他看来是刷新认知的恶毒和搞笑,生活也多了很多乐趣。

我爱中餐,最好顿顿中餐,下馆子也只要中餐,好在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没有什么地域的局限,五湖四海的菜都能找到,四川菜成了我们的首选,我吃的鼻涕眼泪哗哗流,麦啧啧赞美使劲喝冰水。

我口味比较淡,他口味比较重,我不爱面食,他不爱火锅,事到如今,只要我每次在家热气腾腾地吃火锅,他都会吐槽,说东西涮出来的味儿都一样。

这算是吃上最大的隔阂了。

但是比起一个人的三观和头脑,这些确实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约会的时候,麦摆出了一副帮我开门,提重物的绅士形象,这个剧本很快就演不下去了。他来自一位有女总统国家的人,他骨子里由衷认为,没有什么事是男人可以做,女人做不了的。

我们从宿舍搬家到公寓,我的角色是开笨重的搬家卡车,他的角色是盘点指挥搬家工人。

他的剧本里不会把女的当宝,呵护着,宠着,一贯以之也带来了对我的尊重,他支持我的事业,支持我的个人选择,在我需要的时候他也能顶上带娃的琐碎。

每当我感觉坚持不下去了,他的人生信条是坚持,说我肯定可以,有的时候真的很累很累,我会大声喊:「你以为你是健身教练呢!」

在这样的世界观里,我不会过分要求他温柔体贴,也不会过分依赖他,我觉得我什么都可以自己来,作为一个对生活很有掌控欲的人,我觉得很好。

这样的世界观也在育儿中有很深体会。

在很多人价值观中,父母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但他的信条是,人和人要留一点分寸感,不要为对方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

这听上去未免有些自私,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用兴趣班塞满周末的时间,不会给孩子提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资源,不管发生了什么事,维持夫妻的关系是优先级别最高。

秉承着,我有我的生活,他有他的生活,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接受长辈需要有自己的晚年,不用帮我们带孩子,做牛做马。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能拥有一定质量的夫妻生活,没有人指手画脚的小家,还有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默契感和革命友谊情怀。

这是我们的活法,是心甘情愿的选择,也是跨国婚姻的产物。


这篇很随意,一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核心思想,所以我把有意思的故事点一一列了出来,整理成故事线之后,去寻找展现人的个性。

这些点都是很个人的,这里并不代表所有的跨国婚姻,也并不是说跨国婚姻有多好,当一个人身上有着天然吸引力,你就可以忽略了他的肤色、种族、人种了。

回首了这么多,还是感激有一个这样的人生伴侣,我喜欢在他陪伴下,更真诚,更坚强,更真挚的自己。


晨宁 于纽约 2020年1月

微博:@儿戏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