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巨匠、狂草风流:书坛已无李志敏

 氢氢地春雨 2020-01-17

李志敏是孤独的,其毕生专注书法探索、致力引碑入草,为人极为低调,从不宣传自己,身后却日益为书法理论界所重视和认同,成就书坛的一个传奇。

廖静文、钱绍武、范曾、刘大为、刘小刚等参加李志敏主持的北京大学书画活动

丰富的阅历,是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李志敏1925年4月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界中镇李庄。从小读书习字,聪颖仁义且具艺术天分,深得邻里嘉赞。由于时局不靖,他少年时代曾辗转于河南南阳、河北邢台和湖北襄阳求学。1946年,他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中国最早的三所艺术专科学校之一),专攻书法和水墨山水。据同学汤文选回忆,李先生的书法功底好,入艺专不久,即成为班上画得最好的学生。此外,他还会刻图章,布局苍劲老道,也常有同学请他治印。他的书法、山水、治印都带有北派风格。他平常只穿蓝布长衫,吃得也很简单,生活很艰苦。

李志敏与日本书道代表团在北大

1949年,他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由民国时著名的法科大学朝阳大学改建)。次年,该校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来到北京后,他开始痴于京戏,并擅长京胡。1954年,他到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直到1994年初退休。曾任中国婚姻法学会副总干事,北京大学民法教研室主任。他1956年参加民法起草工作,1979年参加婚姻法修改调查研究工作,1984年参加公司法起草工作,1983年起在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同时招收硕士研究生。他教过的法律系学生有现任总理李keqiang,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何勤华,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著名行政法学家姜明安等。

李志敏早年参加书法交流活动现场挥毫

李志敏的生活是不幸的。1957年,他在《工人日报》工作的妻子孟昭蓉老师,因心直口快被打成了右派。李先生受到了牵连,虽仍在北大工作,但孟老师却被发配回河北唐山。李先生屡经坎坷,生活拮据,长期住在北大为单身教师安排的筒子楼里。最为不幸的是,1976年他的两个心爱的女儿,竟葬身唐山大地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特别指出:“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李志敏书法为什么多少有些恣肆,有些急迫,甚或有些刚狠。书法是情感因素与形式美的直接结合,只有能把自己独特的情性表现在作品里的人,才称得上书法家,艺术家。李先生无疑是拔乎其类的饶有个性的书法艺术家。”

李志敏与汤文选等主持书画活动评审

纵观北大百廿历史,真正以书法名世者,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沈尹默,改革开放新时代是李志敏。1979年春,李志敏与赵宝煦、张振国(翁图)两位教授,在校方特别是张学书副校长首表赞同及大力扶持下,发起成立“北大燕园书画会”。陈玉龙、杨辛、葛路、罗荣渠诸教授以及在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奖者张辛和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四位学生热诚襄赞其事。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李志敏携赵宝煦、金开诚、杨辛和陈玉龙四位教授加入,北大成为全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最多的高校。不久,张辛和葛路、罗荣渠教授也相继加入中国书协。李先生还走遍全国,到多处讲授书法理论或交流书艺,德艺双馨,声名渐起。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展评委,并当选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影响日隆。

李志敏与罗豪才、欧阳中石、刘小刚及日本客人等

1984年,北京书协举办成立以来第一次书法系列讲座活动,第一场即请李志敏主讲“论书法的神韵”。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创立,李志敏先生与启功、张仃、何海霞、黄胄等诸多书画名家一起被聘为该校教授,他为该校学员讲授“论魏碑的临习及草书创作”,并被制作成电视教学片。同年,中国科学院举办书法培训班,邀请李志敏和陈玉龙、杨辛、周持授课,为时四个月结业,后人们习惯称这个班是“北大校外班”,李志敏还担任中国科学院书协顾问。该年前后,《现代书法艺术作品》第二辑收录了李志敏的书法作品,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任主席的沈鹏看到后,致信李先生时评价道:“足下此格为全书第一流作品。”他的前任、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任主席的邵宇,也不时与李志敏联络交流。

李志敏题北京大学校训(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1986年,河南书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墨海弄潮——河南中青年书法家十五人作品展”,请李志敏撰评。后该文以《墨海新潮——评河南中青年书法家十五人作品展览》为题,载于《中国书法》杂志1987年第1期。当时还是河南书法中坚力量、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任主席的张海多次致信李志敏先生,交流书法问题,并就河南书法发展等事宜进行沟通。1987年10月,北京书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北京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展出42位首都中青年书法新秀的书法篆刻作品115件,请李志敏撰评。后该文以《墨海新潮续论——评北京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为题,载于《中国书法》杂志1988年第2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早年也多次致信李先生沟通求教艺术问题,他曾评价:“李(志敏)老书法之苍茫,气势之狂放,结体之奇异,章法之险峻,完全突破了世俗的审美观,是与古人通息又展示现代精神的神品!率真!热烈!气势浩然!”

李志敏信札

1988年,启功当选为北京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在他的郑重提议下,李志敏当选第一副主席兼任评审委员会主任,柳倩、蓝玉崧、谷溪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卜希阳、尹瘦石、吴未淳、欧阳中石、秦公、袁其微、徐焕荣、康殷为评审委员。李志敏与其他书道好友一起将书法协会发展壮大,助推中国书法的发展繁荣。启功对李志敏的书法造诣十分赞赏并指出:“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

李志敏手札

李志敏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故高度重视书法国际交流。1981年,日本书道学校代表团访问北大,李志敏率燕园书画会同仁与日本同道在北大临湖轩及勺园举行笔会等活动,校外沈鹏、柳倩及学生张辛、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冷溶等也参加了交流。他1985年应邀访问日本,交流书艺;1988年应邀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作书法专题讲演。1989年和1990年,池田大作先生推荐,日本创价大学书法部两次访问北大,李志敏率北大书画界同仁进行了热情接待。他独树一帜的书法,不少被作为“国礼”或北大珍品赠予外国政要、国际友人,流传到海外。法籍华裔书法理论家熊秉明曾评价:“当代书法要从碑帖结合上找出路,狂草就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价值不容低估”。

李志敏:大草千字文

李志敏十分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他多次亲身指导和支持学生华人德、白谦慎等人发起的“北大书法社”的系列活动,影响了不少青年才俊后来成为书法中坚力量。实际上,李先生与诸多晚辈都结下深厚友谊,亦师亦友者遍布燕园内外、大江南北。1990年秋,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发起开办了北大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这是北大建校以来面向全国招生的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学员来北大深造。李志敏携杨辛、张辛、季羡林、陈玉龙、袁行霈、沈鹏、欧阳中石、钱绍武、吴小如、张振国等为主要师资力量。研究班共举办了两届,学员中有不少人成为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

李志敏:大草千字文

1992年,李志敏先生专著《书论——三春堂学书笔记》,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犹如孙过庭《书谱》,是草书手稿与理论璧合的艺术精品,获北京大学第二届505中国文化奖“特别奖”,书法艺术界给予高度关注和赞誉。知名美术史论家、八大山人研究专家汪子豆评价:“《书论》为史论中上品,书法人必读。”他还认为李先生的隶书和草书“功力深厚,壮气高韵,特别是用笔,摄人心魄。”2014年,李志敏遗著《草论——三春堂狂草》,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草源、草体、草说、草规、草诀、草戒和草评等部分。两论堪称姊妹篇,皆书坛瑰宝也。

李志敏临怀素《自叙帖》

1993年,为纪念北京书协成立十周年,启功题名、李志敏撰写前言的《北京书法家论文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启功、李志敏、徐邦达、陈玉龙、杨辛、朱家溍、金开诚、卜希阳、秦公、袁其微、刘九庵、蓝玉崧、谷溪、冯亦吾、单国强、叶喆民、王玉池、肖燕翼、王镛、李松、杨臣彬、熊伯齐、张同印、刘文华、王之麟、梁致章等50位享誉中外的老一辈书家、书法理论家、资深鉴定家和部分展露头脚的中青年书法新秀的重量级论文61篇,该书学术品味高,理论性专业性强,在书法界引发强烈反响。

李志敏: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改革开放以后,李志敏经常出国讲学访问,时而以法学家身份出现,时而以书法家身份出现。有位美国人不理解,怎么可能把严谨的法学研究与浪漫的狂草创作集于一身呢?李志敏却做得非常完美,在他身上学术研究所特有的严谨,或许更坚定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探求。他作狂草,满怀激情,提笔之前,伫立审视案上的幅纸,连连吸烟。一旦意象在胸,便将全部心神倾注于毫端,迅速挥扫,一气呵成。之后,把笔一投,欣然微笑,畅游于艺术大化之境。但同时他对待自己的作品又十分挑剔和认真。据他的学生,现为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特邀教授的周持回忆,一次他向李先生求字,但半年过去了还没有写完。他去先生家里拜访,恰好发现先生家中的柜子上挂了一幅字,一看内容便知是给自己写的。他走到跟前仔细看,却发现这幅字下面还有一幅同样的内容,再下面还有第三幅。他以为这次终于可以“满载而归”了,没想到先生最后并没给他。因为虽写了三遍,但先生对作品并不满意,所以,绝不会轻易拿出去。

李志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994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李志敏《诗情到碧霄》一文。四天后的4月12日,李先生仙世。他临危在病榻曾轻轻自语:“走,走,戴上眼镜,穿上风雨衣,走到很远的地方去!”老一辈书法家陈玉龙曾撰文回忆其与李先生两度联袂远行经历:一次是1985年与李志敏等东渡扶桑,为期双旬;一次是1993年秋与李志敏、刘炳森等西游新疆,为期半月,两次归期均为8月31日。归途中,两人还相约“但愿有生之年,勉作第三次壮游,或北上,或南下”,可惜天不遂愿,成为憾事。

李志敏: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作为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生前谈到自己的书法之路时常说:“生不留名,死留名”,他还说过:“我不在乎现在,在乎三百年后”。总结其一生书法探索之路,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岁以前,遍临诸体百家,探求时代书风,以碑入手志图引碑入草,作品雄强朴拙、大墨淋漓,但碑之用笔过露,草之意韵不足,碑草融合未及浑然一体。第二阶段是60到65岁,偏于今草探索,尤重唐草笔意,辅参北碑气象,用笔纵横恣睢,点画生涩老辣,章法贯通意连,颇显癫素风神。第三阶段是65到69岁,致力将碑之笔法和神韵彻底引入狂草之中,兼融“流放姿纵”与“苍茫雄浑”于一体,力求化碑魂于狂草自由之境,开创引碑入草独特书风。纵观现当代书坛,书法境界每五年时间既能风貌大变、上大台阶者寥若晨星,而李志敏先生以书论和书艺兼修、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的坚实根基做到了,不愧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与林散之并称“南林北李”。

李志敏手札:“独抱寒衿思不眠,长思死前二九年,爱国忠诚如烈火,舍......

2014年5月,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成立,中xuan部原部长王忍之、中zu部原部长张全景及杨辛、张振国、张辛、王岳川、周其凤、吴志攀、王子凯、王浩雷、刘小刚为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巩献田为会长,郭志全、叶元生为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忍之老部长亲书“李志敏赞”:“熔诸家狂草於一体,极具自己面貌,当能无惭前人。著书论草论为标志,彰显独特见解,可以启发后学。”哲学泰斗、国学大师张岱年也评价:“李志敏同志是书法名家,兼擅书论。他的书法在当代独树一帜,他的书论亦多独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回首往昔,仰望未来,李志敏的人格力量,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其留存笔墨,必将流传后世,启迪后人。

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讨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