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建华1968 2020-01-17

.

飞流瀑布三千尺图片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八段锦功法历史由来:

八段锦功法的源流:

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在北宋已流传于世,相传至今有上千年历史,分为南北两派,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站式(立势)为南派伪托梁世昌所传;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称为北派,附会为岳飞所传。二派同出一源,八段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创,尚无定论,但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中,至少有4幅图势(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左右开弓似射雕、背后七颠百病消),相似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辑录的《养性延命录》中图势。(陶弘景是南朝齐梁间著名的道教家、理论家兼医家)。到清朝末年,《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套路。

 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八段锦导引法”所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锦”字,是由“金”“帛”组成,以表示其精美华贵。除此之外,“锦”字还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慥著《道枢?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但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没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之后,在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才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其文已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明清时期,立势八段锦有了很大发展,并得到了广泛传播。清末《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其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从此,传统八段锦动作被固定下来。
  八段锦在流传中出现了许多流派。例如,清朝山阴娄杰述八段锦立功,其歌诀为:“手把碧天擎,雕弓左右鸣;鼎凭单臂举,剑向半肩横;擒纵如猿捷,威严似虎狞;更同飞燕急,立马告功成。” 另外还有《易筋经外经图说?外壮练力奇验图》(清?佚名)、《八段锦体操图(12式)》等。这类八段锦均出自佛家,僧人将其作为健身养生的方法和武术基本功来练习。
  总的来看,八段锦被分为南北两派。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坐式动作的,被称为南派,伪托梁世昌所传;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被称为北派,附会为岳飞所传。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会的传人无文字可考证。
  八段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创,尚无定论。但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左右开弓似射雕”“背后七颠百病消”相似。另外,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辑录的《养性延命录》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动作图势。例如,“狼距鸱顾,左右自摇曳”与“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相似;“顿踵三还”与“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相似;“左右挽弓势”基本与“左右开弓似射雕”动作相同;“左右单托天势”基本与“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相同;“两手前筑势”基本与“攒拳怒目增气力”动作相同。这些都说明八段锦与《导引图》以及《养性延命录》有一定关系。
  文八段又称南派,多用坐式,注重凝神行气。其图式出南宋·河滨丈人《摄生要义》。明·王圻《三才图会》载有类似图式并附有功法。高濂《遵生八笺》括为歌诀:“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生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脚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精。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汨汨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子后午前后,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亦附有功法八图,并于歌诀有详细注释。曹无极《万育仙书》曾转载此诀,后世流行颇广。在少林功法发展的过程中,少林高僧将历史上流传的八段锦和少林特有功法以及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腧穴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别有特色的少林八段锦,强身健体、疗疾康复的效果更加明显。

八段锦功法的功法特点 

八段锦的运动强度和动作的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规律,属于有氧运动,安全可靠。整套功法增加了预备势和收势,使套路更加完整规范。功法动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柔和,是指习练时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缓慢,是指习练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它是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连贯,是要求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接,无停顿断续之处。既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又如春蚕吐丝相连无间,使人神清气爽,体态安详,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和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松紧结合,动静相兼;

  松,是指习练时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的放松。在意识的主动支配下,逐步达到呼吸柔和、心静体松,同时松而不懈,保持正确的姿态,并将这种放松程度不断加深。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主要体现在前一动作的结束与下一动作的开始之前。“健身气功?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的上托、“左右弯弓似射雕”的马步拉弓、“调理脾胃须单举”的上举、“五劳七伤往后瞧”的转头旋臂、“攒拳怒目增气力”的冲拳与抓握、“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脚趾抓地与提肛等,都体现了这一点。紧,在动作中只在一瞬间,而放松须贯穿动作的始终。松紧配合得适度,有助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分解粘滞、滑利关节、活血化淤、强筋壮骨、增强体质。

  本功法中的动与静主要是指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静,是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特别是在前面所讲八个动作的缓慢用力之处,在外观上看略有停顿之感,但内劲没有停,肌肉继续用力,保持牵引抻拉。适当的用力和延长作用时间,能够使相应的部位受到一定的强度刺激,有助于提高锻炼效果。

三、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神,是指人体的精神状态和正常的意识活动,以及在意识支配下的形体表现。“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神与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本功法每势动作以及动作之间充满了对称与和谐,体现出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做到了意动形随、神形兼备。

气寓其中,是指通过精神的修养和形体的锻炼,促进真气在体内的运行,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习练本功法时,呼吸应顺畅,不可强吸。

八段锦功法的习练要领

1、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基本要领,也是最根本的法则。松,是指精神与形体两方面的放松。精神的放松,主要是解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形体上的放松,指关节、肌肉及脏腑的放松。放松是由内到外、由浅到深的锻炼过程,使形体、呼吸、意念轻松舒适无紧张之感。静,是指思想和情绪要平稳安宁,排除一切杂念。放松与入静是相辅相成的,入静可以促进放松,而放松又有助于入静,二者缺一不可。

自然,是指形体、呼吸、意念都要顺其自然。具体来说,形体自然,要合于法,一动一势要准确规范;呼吸自然,要莫忘莫助,不能强吸硬呼;意念自然,要“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过于用意会造成气滞血淤,导致精神紧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决不能理解为“听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需要习练者在练功过程中仔细体会,逐步把握。

2、准确灵活---准确,主要是指练功时的姿势与方法要正确,合乎规格。在学习初始阶段,基本身形的锻炼最为重要。本功法的基本身形,通过功法的预备势进行站桩锻炼即可,站桩的时间和强度可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状况灵活掌握。在锻炼身形时,要认真体会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和要领,克服关节肌肉的酸痛等不良反应,为放松入静创造良好条件,为学习掌握动作打好基础。在学习各式动作时,要对动作的路线、方位、角度、虚实、松紧分辨清楚,做到姿势工整,方法准确。

  灵活,是指习练时对动作幅度的大小、姿势的高低、用力的大小、习练的数量、意念的运用、呼吸的调整等,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特别是对老年人群和体弱者,更要注意。

3、练养相兼---练,是指形体运动、呼吸调整与心理调节有机结合的锻炼过程。养,是通过上述练习,身体出现的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守绵绵的静养状态。习练本功法,在求动作姿势工整、方法准确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调整好姿势的高低和用力的大小,对有难度的动作,一时做不好的,可逐步完成。对于呼吸的调节,可在学习动作期间采取自然呼吸,待动作熟练后再结合动作的升降、开合与自己的呼吸频率有意识地进行锻炼,最后达到“不调而自调”的效果。对于意念的把握,在初学阶段重点应放在注意动作的规格和要点上,动作熟练后要遵循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原则进行练习。

  练与养,是相互并存的,不可截然分开,应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特别要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数量,把握好强度,处理好“意”“气”“形”三者的关系。从广义上讲,练养相兼与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将有助于提高练功效果,增进身心健康。

4、循序渐进---“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和运动强度。因此,在初学阶段,习练者首先要克服由于练功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如肌肉关节酸痛、动作僵硬、紧张、手脚配合不协调、顾此失彼等。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和数量的习练,才会做到姿势逐渐工整,方法逐步准确,动作的连贯性与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对动作要领的体会不断加深,对动作细节更加注意,等等。

  在初学阶段,本功法要求习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方法。待动作熟练后,逐步对呼吸提出要求,习练者可采用练功时的常用方法——腹式呼吸。在掌握呼吸方法后,开始注意同动作进行配合。这其中也存在适应和锻炼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最后,逐渐达到动作、呼吸、意念的有机结合。

由于练功者体质状况及对功法的掌握与习练上存在差异,其练功效果不尽相同。良好的练功效果是在科学练功方法的指导下,随着时间和习练数量的积累而逐步达到的。因此,习练者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好运动量。

八段锦口诀

站式八段锦口诀
双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
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力气,
背后七颠百病消。

坐式八段锦口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
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
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
尽此一口气,意想体氤氲。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任督慢运毕,意想气氤氲。
名为八段锦,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去病又强身。
具体动作口诀

预备式

 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

  头正身直腰松腹,两膝微屈对足尖,

  双臂松沉掌下按,手指伸直要自然,

  凝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

两手托天理三焦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

  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

  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

  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左右开弓似射雕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

  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

  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调理脾胃臂单举

 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

  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

  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

  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

五劳七伤往后瞧

 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

 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

   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

   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

摇头摆尾去心火

 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

  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

  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

  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

  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

  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

  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攒拳怒目增气力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

  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

  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

  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

  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预备势

    两脚平行与肩宽,双手侧摆抱腹前。

  屈膝身正心平静,调整呼吸守丹田。

两手托天理三焦

  叉指上托抬头看,平视上撑意通天。

  两臂下落沉肩肘,松腕舒指捧腹前。

左右开弓似射雕

  跨步直立搭手腕,马步下蹲拉弓弦。

  变掌外推臂伸展,并步起身往前看。

调理脾胃臂单举

  外旋上穿经面前,一掌上撑一掌按。

  掌根用力肘微屈,舒胸拔脊全身展。

五劳七伤往后瞧

  起身松腕臂外旋,转头双目往后看。

  身体调正膝微屈,掌指向前往下按。

摇头摆尾去心火

  马步下蹲臀收敛,先倾后旋向足看。

  颈尾伸拉头上顶,头摇尾摆对称转。

两手攀足固肾腰

  以臂带身上抻展,转掌下按膻中前。

  指顺腋下向后插,摩运脊背将足攀。

攒拳怒目增气力

  马步下蹲握固拳,单臂前冲瞪双眼。

  拧腰顺肩趾抓地,旋腕握拳收腰间。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脚并拢要沉肩,呼吸均匀把足颠。

  脚跟抬起稍停顿,下落震地全身安。

收势

  体态安详身自然,均匀呼吸鼻内旋。

  两手相叠小腹处,将气收归下丹田。

八段锦功法的手型、步型

1、拳:大母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内侧,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即握固)

2、掌一:五指微屈,稍分开,掌心微含。

3、掌二:母指与食指竖直分开成八字状,其余三指第一、二节屈收、掌心微含

4、爪:五指并拢,大母指第一指节、其余四指第一、二指节屈收扣紧,手腕伸直。

5、马步:开步站立,两脚间距约为本人脚长2--3倍,屈膝半蹲,大腿略高于水平。

八段锦健身机理

导气引体,调畅气血
   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柔和缓慢的运动能让生命机体充分放松自然,更好地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因而有利于机体的全面康复。八段锦导气引体、调畅气血的原理是,通过对外在肢体躯干的屈伸俯仰和内部气机的升降开合,使全身筋脉得以牵拉舒展,经络得以畅通,从而实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习练八段锦,人体血管弹性明显改善,心肌收缩更加有力,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进一步增高,血管的充盈度和节律性也会更强。
   松紧结合,增进协调
   松紧结合、动静相兼是八段锦功法的一个显著特点。要求练功时松中有紧、松而不懈、紧从松来、柔和拔伸。“紧”只是动作中的一瞬间,而松是贯穿动作过程始终的。松紧的这种密切配合和频繁转换,有助于刺激调节机体的阴阳协调能力,促使经气流通,滑利关节,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从现代运动科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小负荷的运动应激。应激是指全身性非特异性的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刺激时,会产生适应性调节,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和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从而影响各种机能与代谢状态。良性的柔和持续的应激,可调动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储备潜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与防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习练八段锦对血压、心率、血糖、甲状腺功能等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从而增强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提倡站桩,强心抗衰
   八段锦的基础姿势乃是站桩。站桩是气功中常见的调身手段,要求意静神宁、舒适得力、轻松自然,是一种很好的强身健体方法。八段锦的预备势直接采用抱球式站桩进行锻炼,而且还将站桩作为基本功动作在整套功法的段落间和节分处进行反复的练习。站桩能够促使肌肉筋脉特别是下肢产生节律式蠕动,有利于血液的回流和经气的布散。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持续适度的站桩无疑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平衡能力,可以抗衰老。研究结果表明,站桩有利于实现“体外反搏”,促使下半身血流加速回流到躯干和头颈,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脊柱为轴,整体调节
   八段锦锻炼的中心部位在于脊柱。整套功法练习,要求重心上下左右不断转换,并力求身体平衡,动作连贯相随。同时要求所有动作需通过一个中心来指挥,即脊柱。也就是说,要通过腰脊活动来带动四肢。八段锦前四势突出的是肩胛夹脊的内缩蓄劲,后四势则侧重腰胯命门的俯冲扭转与拔伸,劲力从躯干脊背向四肢末梢逐步传送,由里到外依次撑紧,运动过程似乎要克服某种阻力,从而四肢经脉筋骨得到充分的拔拉伸展。脊柱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功能;同时由于脊柱两侧分布着支配肢体脏腑的全部神经根,因此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条生命线”。八段锦通过对脊柱的拉伸旋转,刺激疏通任、督两脉,从而起到了整体调节,牵一处而动全身的锻炼效果。
   运动适量,小劳防疾
   从运动强度来看,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在《千金备急要方》中提到“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小劳是八段锦健身养生的一个重要特色。宋代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提倡的“小劳术”,实际上就是近现代立式八段锦的源头之一。古往今来,因大疲至劳而病者比比皆是,积劳成疾,早衰相随,中道夭亡者也不乏其人。因此对小劳之术,却不可等闲轻视。《保生要录》记叙了“小劳”的功效: “事闲随意为之,各数十过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壮,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体中小有不佳,快为之即解。”说明只要持之以恒,其保健的功效是十分理想的。健身气功·八段锦正是这样一种运动量适中的“小劳”之术。
   强化脏俯,疏通经络
   八段锦同传统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关系密切。比如第一势中的“三焦”是人体元气与水液疏布的通道,覆盖五脏六腑。这一势通过上托下落、对拉拔伸,有利于元气水液上下布散,发挥滋润濡养作用。第二势左右开弓,有利于抒发胸气,消除胸闷,并能疏理肝气,治疗胁痛。第三势左右升降对拉,符合“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原理,这一势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有助于消化吸收。第四势中的五劳一般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七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伤害。养生理论认为“生病起于过用”,所以五劳七伤类似于现代人常说的亚健康。这一势扭头旋臂,调整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中医称为天柱),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并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可以消除亚健康。第五势中的“心火”是由于思虑过度、内火旺盛所致,可见心烦口疮、失眠多梦、便秘尿赤等症候。降心火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才能水火既济。这一势上身前俯,尾间摆动,可以使肾水得升心火得降。第六势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得到充分拉伸,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良性刺激作用。第七势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系经脉,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第八势提踵颠足,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有谚语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所以这一势有“消百病”的功效。由此可以看出,八段锦的功法原理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出一辙,是符合人体生理学原理的。
   松静自然,调摄精神
   八段锦虽然是以外形肢节躯干的伸展开合为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广播体操。后者动作刚健有力,直来直去,节奏单一,不讲究呼吸意念。而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过程中,要求神与形合,气寓其中,动作柔和,刚柔相济,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意念集中在动作部位,排除杂念。因此,八段锦的锻炼方式是身心一体式的,而且突出对情志的调摄。良好的情志应该是恬淡宁静,祥和愉悦。《黄帝内经》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的医学家王冰也曾指出: “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八段锦的“锦”是指华贵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意味着整套功法练习如丝棉般柔顺连绵、丝滑流畅。所以《遵生八笺》中说: “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在古人记载的一段“十二段锦总诀”中曾提到,练功必须“遍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这样“勤行无间断”,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效果。健身气功·八段锦整套动作的编排,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古典养生思想整体地贯穿其中。第一势为托天式,然后从上到下依次调理心肺、脾胃、肝胆、肾和泌尿生殖系统,最后以颠地式为结尾,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何正确分阶段练习八段锦
  “学”是指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练”是指熟练提高的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二者相辅相成,永无止境。在八段锦的学与练中,涉及到练功原则与练功方法,以及功法本身的基本特点、动作要领和习练要求等。本文拟侧重谈谈学练八段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练八段锦要以“练形”为主
  立势八段锦属古代导引术,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哪一个时期、哪一种流派,始终没有脱离以形体锻炼为主的功法特点。它通过肢体运动强壮筋骨,增强肌体、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学练八段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掌握动作阶段。首先要从八段锦基本身型、基本手型和基本步型练起,在学练的过程中,要抓住典型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常言道:“像不像,三分样”。说的就是不论技术高低、功夫深浅,出手投足,往那儿一站,就应当有个练功的样子,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学练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要抓住点、线、型三个要素(这里所说的“点”是指动作的起止点;“线”是指动作的运行路线;“型”是指形态包括动态与静态),切实在动作的规范性上下功夫。做到上体中正、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手型、手法清晰、准确、到位,即人们常说的“先求方,后求圆”。二是熟练掌握动作阶段。这一阶段学练时,要注意身体重心的转换,掌握好平衡,处理好动作间的衔接,以腰脊带动四肢,使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反复练习,不断地纠正和改进动作,使每一个动作都能准确到位、运用自如。三是巩固提高动作质量阶段。要在前段练习的基础上,求松静、分虚实、讲刚柔、知内劲。做到内外放松、思想宁静、专一练功。动作有张有弛,轻灵含蓄、虚实同体、变化得当。要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松紧适度,做到用意不用力。同时要仔细体会“三调”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动作运转自如,意念进入恬淡,呼吸形成自调,逐步进入三调合一的境界。
二、学练八段锦要重视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
  脊柱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功能,同时又是人体运动的枢纽,主掌着形体运动。在临床上发现与脊柱相关的疾病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隐患。因此,脊柱被称为人体的“第二条生命线”。八段锦在编创中充分考虑了脊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突出了对脊柱的锻炼。每势动作内劲的蓄发均出自脊柱的夹脊部位(两肩胛脊中间空窍),其运动规律也都是以脊柱为轴心向全身延伸。加之人身督脉贯通脊柱,与全身经络相连,脊柱两侧膀胱经上的俞穴又直接与五脏六腑相通,脊柱的运动真可谓是牵一处而动全身。在一定意义上说,在八段锦的练习中,谁掌握了脊柱的运动规律和内在用劲顺序,谁就抓住了八段锦的精髓。
  为便于学练者掌握脊柱的轴心作用,结合每势动作提示如下:“预备势”:预备势和功法中所有的升降立身动作均要求竖脊,整个脊柱犹如连珠,上下节节贯穿,对拉拔长。“两手托天理三焦”:两掌上托脊柱上下对拉拔长,其内劲上达于两掌劳宫穴,中至夹脊。“左右开弓似射雕”:两腕交搭夹脊放松,开弓竖脊劲达夹脊。“调理脾胃须单举”:两掌上下分撑脊柱对拉拔长,内劲上下分行达于两掌劳宫,中至夹脊。“五劳七伤往后瞧”:两掌扶按悬顶竖脊,展肩后瞧劲达夹脊。“摇头摆尾去心火”:马步扶按悬顶竖脊,侧倾俯身拉长腰脊,环绕转身旋转尾闾。“两手攀足固肾腰”:起身脊椎对拉拔长,俯身脊椎节节放松。“攒拳怒目增气力”:马步下蹲悬顶竖脊,左右冲拳脊柱拧转。“背后七颠百病消”:提踵脊椎节节拉长,下颠椎间微震。收势:脊柱放松,还原收功。对于文中所讲内劲,不可理解为是用力,用力则僵,气血不通,一般解释为用意不用力。内劲应理解为神、意、气的化合物。
三、学练八段锦不能忽视预备势的练习
  八段锦所选择的预备势尽人皆知,太极拳界称为“太极桩”,健身气功界称为“三圆势”或“抱球势”。其内涵极为丰富,是一般练功的首选姿势,可称得上是“练功第一桩”。把它作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预备势寓意有三:一是作为基本身型;二是作为基本动作;三是作为基本功。“基本身型”是指躯干的静止状态。此势最具有代表性,要做到百会虚领、立项竖脊、沉肩坠肘、空胸实腹、中正安舒。“基本动作”是指最基础的、带有规律性的动作。预备势在整套功法的段落间和动作的节分处反复出现,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练好该势可直接提高功法的演练水平。“基本功”在这里是指练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些通过预备势的站桩练习可以得到解决,所有的练功原则、要领、要素都可以得到体现,对提高练功效果有一定作用。
  以上“三个基本”确立了预备势在八段锦功法中所处的位置。由此可见,预备势不仅仅是为练功做好准备,而且与整套功法的关系极为密切,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加强练习。练好预备势要注意把握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克服由于站桩出现的肌肉酸痛、关节麻木,卸掉全身的拙力。这一阶段气功术语称为“换劲”。一般需三周左右,第一周比较痛苦,第二周身体逐渐感
觉轻松,第三周腰腿、臂膀开始显得有力,舒适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步是在前阶段练习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与肢体的放松和入静。放松与入静,松是前提,要从头到脚到手节节松开,由里往外松透,并向周边扩散直至毛孔。入静主要是去掉杂念,“收猿心,拴意马”,做到心平气和,专心练功。放松与入静是有层次的,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解决的,需要花几年的功夫,有的人练了很长时间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见,不认真练习,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第三步是随着放松、入静的加深,呼吸开始变得缓慢,内气开始启动,逐渐进入静养状态,此时“只求恬淡,不求虚无”,不可贪婪,见好就收。长久练习全身自会力气大增,精神焕发,其乐融融。需要注意的是,练习中不提倡两眼垂帘,不允许闭眼。运动量以感觉舒适为度。练习中如果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抖动等不舒服现象,应马上中止练习,进行调理,避免出现偏差。
怎样练好八段锦及常犯错误阐释
   八段锦以其简单易学、健身效果明显等特点深受广大练功群众喜爱。为了进一步促进八段锦的规范性,更好地满足功法展示活动的要求,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对八段锦整体风格、各式动作要领、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做如下归纳,供广大习练者参考。
八段锦整体风格

(一)动作方面

  八段锦是以肢体运动为主要特点的导引术,它通过肢体运动强壮筋骨,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功法特点主要表现为势正招圆。整套动作看似横平竖直、柔和缓慢,但却方圆相应、松紧结合,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每式中均体现了这一风格。如“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式,两手自胸前开弓至两侧,再由两侧弧形下落,动作以横平为起点,以半圆为路径,在方正中体现开弓时抻拉之力,回收时松柔之美。上述八段锦的功法特点是在动作进入熟练阶段后,自然而然进入的一种求松静、分虚实、讲刚柔、知内劲的状态。在初学阶段要掌握每一式的动作要领,先求动作方整,再求动作圆活,先体会柔和缓慢,再体会动静相兼。

(二)呼吸方面

  八段锦在练习时采用逆腹式呼吸,同时配合提肛呼吸。具体方法是,吸气时提肛、收腹、隔肌上升。呼气时隔肌下降、松腹、松肛。与动作结合时遵循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的呼吸原则,在每一段主体动作中的松紧与动静的变化交替处采用闭气。如“两手托天理三焦”一式,两手上托时,吸气;保持抻拉时,闭气;两手下落时,呼气。在动作的初学阶段,要以自然呼吸为主,不要刻意追求呼吸的细、匀、深、长,不要刻意追求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不要让呼吸成为心理负担,以免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短等现象。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要顺其自然,在循序渐进中进入不调而自调的状态。

(三)意念方面

  练习八段锦时意念活动不是守一,而是意想动作过程,不同的习练阶段,其意念活动也是不一样的。在练功初期,意念活动主要在动作要点和动作规格上,这一阶段动作要正确,路线要准确;在功法提高阶段,意念活动主要在动作的风格特点和呼吸的配合上,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肌肉感觉由紧到松;在功法熟练自如阶段,意念活动随呼吸、动作的协调而越来越自然,做到形与神和,意与气和。在松静、愉悦的心理条件下,在似守非守的意念活动中解除各种紧张状态,做到功法自然流畅,从容自如。

各式的动作要领、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预备势

  动作要领:两臂侧起时掌心向后,在体侧45°时转掌心向前;合抱于腹前时立项竖脊,舒胸实腹,松腰敛臀,放松命门,中正安舒,如坐高凳。

  易犯错误:两臂侧起时耸肩;抱球时掀肘,大拇指上翘,其余四指斜向地面,塌腰、跪腿、八字脚。

  纠正方法:两臂侧起时沉肩、坠肘,抱球时松腕舒指,指尖相对,拇指放平。预备势在整套功法的段落间和动作的节分处反复出现,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将预备势作为基本桩功来练,练好该势可直接提高八段锦的演练水平和锻炼效果。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要领:两掌向上至胸部时,翻掌上托,舒胸展体,抬头看手;抻拉时下颏微收,头向上顶,略有停顿,脊柱上下对拉拔长,力由夹脊发,上达两掌;两掌下落时要松腰沉髋,沉肩坠肘,松腕舒指,保持上体中正。

  易犯错误:两掌上托不充分,抬头不够;两掌保持抻拉时,松懈断劲;两掌下落时,肩臂僵硬。

  纠正方法:两掌上托时抬头看手,下颏先向上助力,再内收配合两掌上撑,力达掌根,保持伸拉两秒;两掌下落时要先沉肩、坠肘,而后手臂自然下落,身体中正,松腕舒指。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动作要领:两腕交搭时沉肩坠肘,掌不过肩;开弓时力由夹脊发,扩胸展肩,坐腕竖指,充分转头,侧拉之手五指要并拢屈紧,臂与胸平,八字掌侧撑需立腕、竖指、掌心涵空。略停两秒,保持抻拉,有开硬弓射苍鹰之势。

  易犯错误:开弓时端肩,塌腰,重心偏移;成马步时跪腿,收腿时脚擦地、晃动,步法不灵便。

  纠正方法:开弓时立项沉肩,上体直立,充分转头,步法转换要清晰,开弓时马步的膝关节不得超过脚尖,两掌侧撑时移为横裆步。在习练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马步高度,不可强求,避免动作变形,循序渐进地发展下肢力量。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动作要领:单臂上举和下按时,要力达掌根,舒胸展体,拔长腰脊,要有撑天拄地之势。

  易犯错误:两臂在上撑、下按时,掌指方向不正;肘关节僵直,没有弯曲度;两臂对拉力度不够,上体不够舒展。

  纠正方法:上举和下按时两掌放平,指尖摆正;在肘关节稍屈的状态下体会两肩充分拉伸。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动作要领:两掌伏按时立项竖脊,两臂充分外旋,展肩挺胸,转头不转体。

  易犯错误:两臂外旋时上体后仰;转头与旋臂不充分。

  纠正方法:两臂外旋时下颏微收,向后转动时上体中正;转头时看斜后下方45°,旋臂时小拇指侧最大限度外旋,保持两秒抻拉。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动作要领:马步扶按时要悬项竖脊、收髋敛臀、上体中正;侧倾俯身时,颈部与尾闾对拉拔长;摇头时,颈部尽量放松,动作要柔和缓慢,摆动尾闾力求圆活连贯。

  易犯错误:摇转时头部僵直,尾闾转动不圆活;摇转时挺胸展腹,上体后仰。

  纠正方法:转头时,颈部肌肉尽量放松,不可主动用力,头部转动速度要慢于尾闾转动;向后转动头部时要含胸,抬头向上看,向前转动尾闾时要收腹,向后转动时要先塌腰,再敛臀立身。在马步状态下转动尾闾有一定难度,可以将动作分解练习,先体会头部摇转,再体会尾闾转动,最后将转头和转动尾闾结合起来。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要领:双手反穿经腋下尽量旋腕,俯身摩运时脊柱节节放松,至足背时要充分沉肩;起身时两掌贴地面前伸拉长腰脊,手臂主动上举带动上体立起。

  易犯错误:两手向下摩运时低头,膝关节弯曲;向上起身时,起身在前,举臂在后。

  纠正方法:两手向下摩运时稍抬头,膝关节伸直,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自行调整动作幅度;向上起身时以臂带身,两臂贴近双耳。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动作要领:马步下蹲时要立身中正,马步的高低可根据自己腿部的力量灵活掌握;左右冲拳时怒目瞪眼,同时脚趾抓地,拧腰顺肩,力达拳面,旋腕要充分,五指用力抓握。

  易犯错误:冲拳时上体前俯,塌腰、耸肩、掀肘;旋腕幅度不够;拳回收时抓握无力。

  纠正方法:冲拳时上体正直,百会上领,下颏微收,肩部松沉,前臂贴肋前送,力达拳面;拳回收时,先五指伸直充分旋腕,再屈指用力抓握。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动作要领:提踵时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下落时沉肩,颠足时身体放松,咬牙,轻震地面。

  易犯错误:提踵时耸肩,身体重心不稳;下落颠足时速度快,用力过大。

  纠正方法: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向下颠足时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

收势

  动作要点:体态安详,周身放松,气沉丹田,心情愉悦。

  易犯错误:收功草率,心浮气躁,急于走动。

  纠正方法:收功时动作要徐缓,周身放松,调顺呼吸,气归丹田。收功后可适当做一些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和肢体的按摩、拍打等放松运动。

八段锦习练要领
  一、松静自然
  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基本要领,也是最根本的法则。松,是指精神与形体两方面的放松。精神的放松,主要是解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形体上的放松,是指关节、肌肉及脏腑的放松。放松是由内到外、由浅到深的锻炼过程,使形体、呼吸、意念轻松舒适无紧张之感。静,是指思想和情绪要平稳安宁,排除一切杂念。放松与入静是相辅相成的,入静可以促进放松,而放松又有助于入静,二者缺一不可。
  自然,是指形体、呼吸、意念都要顺其自然。具体来说,形体自然,要合于法,一动一势要准确规范;呼吸自然,要莫忘莫助,不能强吸硬呼;意念自然,要“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过于用意会造成气滞血淤,导致精神紧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决不能理解为“听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需要习练者在练功过程中仔细体会,逐步把握。
  二、准确灵活
  准确,主要是指练功时的姿势与方法要正确,合乎规格。在学习初始阶段,基本身形的锻炼最为重要。本功法的基本身形,通过功法的预备势进行站桩锻炼即可,站桩的时间和强度可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状况灵活掌握。在锻炼身形时,要认真体会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和要领,克服关节肌肉的酸痛等不良反应,为放松入静创造良好条件,为学习掌握动作打好基础。在学习各式动作时,要对动作的路线、方位、角度、虚实、松紧分辨清楚,做到姿势工整,方法准确。
  灵活,是指习练时对动作幅度的大小、姿势的高低、用力的大小、习练的数量、意念的运用、呼吸的调整等,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特别是对老年人群和体弱者,更要注意。
  三、练养相兼
  练,是指形体运动、呼吸调整与心理调节有机结合的锻炼过程。养,是通过上述练习,身体出现的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守绵绵的静养状态。习练本功法,在求动作姿势工整、方法准确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调整好姿势的高低和用力的大小,对有难度的动作,一时做不好的,可逐步完成。对于呼吸的调节,可在学习动作期间采取自然呼吸,待动作熟练后再结合动作的升降、开合与自己的呼吸频率有意识地进行锻炼,最后达到“不调而自调”的效果。对于意念的把握,在初学阶段重点应放在注意动作的规格和要点上,动作熟练后要遵循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原则进行练习。
  练与养,是相互并存的,不可截然分开,应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特别要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数量,把握好强度,处理好“意”“气”“形”三者的关系。从广义上讲,练养相兼与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将有助于提高练功效果,增进身心健康。
  四、循序渐进
  “八段锦”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和运动强度。因此,在初学阶段,习练者首先要克服由于练功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如肌肉关节酸痛、动作僵硬、紧张、手脚配合不协调、顾此失彼等。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和数量的习练,才会做到姿势逐渐工整,方法逐步准确,动作的连贯性与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对动作要领的体会不断加深,对动作细节更加注意,等等。
  在初学阶段,本功法要求习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方法。待动作熟练后,逐步对呼吸提出要求,习练者可采用练功时的常用方法——腹式呼吸。在掌握呼吸方法后,开始注意同动作进行配合。这其中也存在适应和锻炼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最后,逐渐达到动作、呼吸、意念的有机结合。
  由于练功者体质状况及对功法的掌握与习练上存在差异,其练功效果不尽相同。良好的练功效果是在科学练功方法的指导下,随着时间和习练数量的积累而逐步达到的。因此,习练者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好运动量。

八段锦知识问答:
1.怎样才能掌握好八段锦锻炼的运动量?
  答:一般情况下,一周应不少于5次练习,每次练习可做1至2遍,每遍之间休息约2分钟,加上准备活动和结束时的整理运动,一次练习在40分钟左右为宜。如时间或身体健康情况不允许,可以在一天中安排1~2次练习,每次练习15~30分钟,也可以将整套功法拆开,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来练习。

  由于受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以及练习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影响,不同情况的健身者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运动后的身体感觉来确定运动量安排得是否合理。如果运动后精神愉快、脉搏稳定、血压正常、食欲及睡眠良好,练习后次日身体无不良反应,表明运动量适宜;如果运动后身体明显疲劳,脉搏长时间得不到恢复,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表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进行调整。

  2.八段锦在练习中应如何进行呼吸吐纳?

  答:习练八段锦时一般采用逆腹式呼吸,同时配合提肛呼吸。具体操作是吸气时提肛、收腹、膈肌上升;呼气时膈肌下降、松腹、松肛。呼吸吐纳要与动作导引相互配合,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在每一段主体动作的松紧与动静变化的交替处,可适当屏气。

  考虑到每个人的肺活量、呼吸频率存在差异,练功时的动作幅度也有大小、长短之别,练习者对呼吸的要求应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气息不畅时,应随时进行调节。

  3.八段锦在练习中怎样进行心理调节?

  答:心理调节是指练功者对思维活动的调控,也称调心。八段锦的调心不是守一,而是意想动作过程,包括动作的规格、要点、重点部位以及呼吸。具体来讲,在练功初期,也就是学习动作阶段,主要是注意动作规格和要点;在熟练提高阶段,重点是注重风格特点,使动作与呼吸相协调。随着功法的熟练、技术水平的提高,动作趋于自动化,呼吸也近于自然,心神也随之越来越恬淡,这时可以将意念集中到每个练习动作的规格、要点和重点部位上,最后达到动作、呼吸、心理协调一致。

  4.练习八段锦对提高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什么作用?

  答:长期有规律地进行八段锦锻炼,可以降低体脂百分比和血脂,降低血压和心率,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增强心肺功能;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张力,有助于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同时,坚持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还可以提高练习者运动素质,缓解焦虑,改善心境,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另外,长期坚持八段锦锻炼可以增强中老年人清除自由基的功能,改善性激素水平,缓解智能生理年龄的衰退,具有一定的延缓衰老功效。因此,八段锦是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一种有效手段。

  5.练习八段锦对改善中老年人身体形态有什么作用?

  答: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经过6个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体重、体重指数、围度指标、皮褶厚度等均发生显著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是身体成分变化,使皮下脂肪组织含量显著下降,瘦体重显著增加。八段锦是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健身运动,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八段锦功法锻炼,可以改善中老年人群的身体成分,有助于塑造中老年人群健康、匀称、优美的体型。

  6.为什么练习八段锦能够改善中老年人呼吸系统机能?

  答:这可以从八段锦整套动作的编排中找到答案。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和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三个动作,均要求在完成过程中,不断加大呼吸幅度与呼吸深度,从而使膈肌上下运动幅度大大增加,使呼吸肌肉群得到充分锻炼,而膈肌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肌,对它的有效锻炼可以增加胸腔体积,从而提高肺活量。

  7.练习八段锦是否能够改善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机能?

  答:部分练习者练功过程中的心率动态遥测研究结果显示,经6个月练习后,练功者在完成一套功法过程中,无论是练功中的最大心率和平均心率以及练功后即刻心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提示练习八段锦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脏功能有一定作用。而且八段锦运动量为中小强度,运动负荷符合中老年人要求,可以作为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8.练习八段锦对提高中老年人的柔韧性及关节灵活性是否有效果?

  答:是的,这得益于其中第五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该式动作要求练习者尽力做大幅度的躯干前屈,长期练习可以提高人体躯干的灵活性。其实,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躯干的灵活性,它对人体其它部位和关节都有一定保健作用,如“五劳七伤往后瞧”可提高脊柱颈部的灵活性,“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能够提高肩关节和手关节的灵活性,“摇头摆尾去心火”则可以提高髋和踝关节的灵活性。

  9.练习八段锦对提高中老年人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是否有效果?

  答:是的。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与“摇头摆尾去心火”两式,要求练习者在开收步当中要控制好身体重心,始终做到虚实分明,加上练习过程中又要求保持较长时间的马步站立,这对练习者腿部和踝关节的肌肉锻炼较大,可以提高维持身体平衡肌肉群的力量,有助于对平衡神经中枢的刺激,从而提高练习者的平衡能力。

  10.为什么练习八段锦能够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答:八段锦动作具有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形相合、气寓其中的特点。长期练习可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分解粘滞、滑利关节、活血化淤、强筋壮骨、增强体质,这些功效可以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八段锦运动强度适中,是典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作为锻炼者,每天进行1小时的练习,虽然运动强度不高,但长时间的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及皮下多余的脂肪,改善身体成分,还可以增加肌肉力量。从健身气功?八段锦动作结构本身来看,其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和第六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等均要求马步站立,这对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有非常好的作用,同时由于许多动作中都要求手指用力抓握,可以充分锻炼前臂及手部的肌肉群,如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等。

  此外,练习八段锦要求“神形相合,气寓其中”,即整套动作要达到意动形随、神形兼备,可以明显提高锻炼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并有效建立神经系统与动作的和谐一致,从而使锻炼者对信号的反应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协同发展,最终有利于中老年人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雅气质。八段锦锻炼要求心平气和,豁达乐观,祛除杂念,坦荡安稳,最后达到自我调整,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所以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能够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一、怎样才能掌握好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的运动量?

  说得通俗一点,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的运动量,就是指一次练习多长时间,做几遍,及所采取的姿势高低与用力的大小的总和。一般情况下,一周应不少于5次练习,每次练习在40分钟,做1至2遍,每遍之间休息2分钟,加上开始的准备活动和结束的整理运动,一次练习在50分钟左右为宜。如时间或身体健康情况不允许,可在一天中合适时间安排1~2次练习,每次练习15~30分钟,数量1至2遍,也可将整套拆开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来练习,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由于受到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练习者个体差异很大,不应攀比,心态要平衡,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动量安排得是否合理,是练习的最关键环节,任何一种模式的选择都有其局限性。对运动量的掌握应以本体感觉为准,其最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是运动后精神愉快、脉搏稳定、血压正常,食欲及睡眠良好,表明运动量是适宜的。如果运动后身体明显疲劳,脉搏长时间得不到恢复,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则表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进行调整。

  二、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形体活动应重点注意什么?

  形体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是姿势,二是运动过程。对于初学者,在练习中首先要抓好基本身型。如基本身型有毛病就会给人感觉到动作处处别扭,因为身型贯穿于形体活动的始终。正如古语所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可见基本身型的重要。当学会功法后,应进一步在动作的规格要领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动作准确,要领得法,姿势优美,动作大方。因为会做并不等于做得对,更不等于做得好,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动作开始由紧变松,由松变沉,由沉变稳,功夫逐渐上身。此时,应该把形体活动的重点放在如何突出功法的风格特点上,做到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以上只是从练习的不同阶段,谈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形体活动应重点注意的问题。在实际练功中这些应注意的问题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只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还有三调之间的关系处理也至关重要,在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另外,在形体活动中同样要注意因人而异。对姿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都应灵活掌握,对一时难以完成的动作不可强求,应降低难度以自己练习的舒适为好。

  三、八段锦在练习中是如何进行呼吸吐纳的?

  呼吸吐纳是指吐出肺中浊气,吸进清新的空气。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呼吸方法是,采用逆腹式呼吸,同时配合提肛呼吸。具体操作是,吸气时提肛、收腹、隔肌上升,呼气时隔肌下降、松腹、松肛。与动作结合时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在每一段主体动作中的松紧与动静变化的交替处,采用闭气。因每个人的肺活量、呼吸频率存有差异,功法的动作幅度也有大小、长短之别,对呼吸的方法要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如气息不畅应随时进行调节。练习中对呼吸吐纳的总体把握是,在初学阶段以自然呼吸为好,待动作熟练后可根据呼吸方法结合动作逐渐练习,呼吸应柔和均匀,不可追求深长,其间自然呼吸在练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样,经较长一段时间的锻炼,呼吸与动作才能配合自如,逐步进入不调而自调状态。

  四、练习八段锦会不会出偏?

  “出偏”是指人的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较为严重的功能紊乱。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呼吸与意念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走火”与“入魔”。

  八段锦是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其方法简单易行,练习中大脑始终处于觉醒状态,对呼吸和意念的要求不像静功和有些动功要求那么高。只要按健身气功?八段锦书中习练要领去做,不可能会出偏。但在练习中,个别初学者有出现过头晕、恶心、手足麻木、心慌气短等现象。这多与体质虚弱、没有休息好和身体不舒服还坚持练习,或过于认真而出现紧张有关。只要暂时停止练习,稍加休息症状即可消除。也有练习后感到身体不适的,这主要与运动量过大有直接关系,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五、八段锦在练习中怎样进行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指练功者对思维活动的调控,也称调心,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如何运用意念。

  健身气功?八段锦在练习时的意念活动不是守一,而是意想动作过程。它包括动作的规格、要点、重点部位及呼吸。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内容如何意守,会不会顾此失彼。其实操作起来非常容易,它同调身调息一样,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练功初期,也就是学习动作阶段,主要是意念动作规格和要点,在熟练提高阶段重点是意念动作技术环节,注重风格特点,使意念与呼吸相协调。随着功法的熟练、技术水平的提高,动作趋于自动化,呼吸也近于自调,这时的意念也随之越来越恬淡,最后达到动作、呼吸、意念协调一致。

  下面将八段锦意守的重点部位介绍如下:

  预备式——意守丹田,宁静心神,调整呼吸,端正身型。双手托天理三焦——意想三焦通畅,两掌上托气从关元提至天突,两掌下落气从天突降至关元。左右开弓似射雕——开弓劲达脊背,意至食指商阳。调理脾胃须单举——意想丹田,伸拉两胁,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五劳七伤往后瞧——旋臂刺激手腕原穴,后瞧转动颈部大椎,展肩劲达脊背,蹲身气沉丹田。摇头摆尾去心火——摇头放松大椎,摆尾转动尾闾,呼吸取其自然,意念守在涌泉。双手攀足固肾腰——摩运膀胱经,畅通任督二脉,意念守在命门,气息沉至丹田。攒拳怒目增气力——左右拧转脊柱,气力发于丹田,旋腕用力抓握,两眼怒目睁圆。背后七颠百病消——脚趾用力抓地,百会向上虚领,放松肢体下颠,吸气呼气想丹田。收式——气息归元守丹田,静养一会再还原。

预备式:

动作一:两脚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动作二:随着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向左侧开步,脚尖朝前,约与肩同宽,目视前方。

动作三:两臂内旋,两掌分别向两侧摆起,约与髋同高,掌心向后,目视前方。

动作四:上动不停,两膝微屈,同时两臂外旋,向前合抱于腹前呈圆弧形,与脐同高,掌心向内,两掌指距约10厘米,目视前方。

动作要领:两臂侧起时掌心向后,在体侧45°时转掌心向前;合抱于腹前时,立项竖脊,舒胸实腹,松腰敛臀,放松命门,中正安舒,如坐高凳。

  易犯错误:两臂侧起时耸肩;抱球时掀肘,大拇指上翘,其余四指斜向地面,塌腰、跪腿、八字脚。

纠正方法:两臂侧起时沉肩、坠肘,抱球时松腕舒指,指尖相对,拇指放平。

功理与作用: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从精神与肢体上做好练功前的准备,进入练功态。

这个预备势在太极拳练习中被称为“混圆桩”,在健身气功中被称为“三圆势”、“抱球势”。练好八段锦预备势,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端正身形、放松入静、静养元气。

预备势在整套功法的段落间和动作的节分处反复出现,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将预备势作为基本桩功来练,练好该势可直接提高八段锦的演练水平和锻炼效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少林八段锦预备式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动作二:随着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向左侧开步,脚尖朝前,约与肩同宽,目视前方。

动作三:两臂内旋,两掌分别向两侧摆起,约与髋同高,掌心向后,目视前方。

动作四:上动不停,两膝微屈,同时两臂外旋,向前合抱于腹前呈圆弧形,与脐同高,掌心向内,两掌指距约10厘米,目视前方。

【动作要领】

   两臂侧起时掌心向后,在体侧45°时转掌心向前;合抱于腹前时,立项竖脊,舒胸实腹,松腰敛臀,放松命门,中正安舒,如坐高凳。

   【易犯错误】 

   两臂侧起时耸肩;抱球时掀肘,大拇指上翘,其余四指斜向地面,塌腰、跪腿、八字脚。

  【纠正方法】两臂侧起时沉肩、坠肘,抱球时松腕舒指,指尖相对,拇指放平。

  【功理与作用】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从精神与肢体上做好练功前的准备,进入练功态。

   这个预备势在太极拳练习中被称为“混圆桩”,在健身气功中被称为“三圆势”、“抱球势”。练好八段锦预备势,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端正身形、放松入静、静养元气。

   预备势在整套功法的段落间和动作的节分处反复出现,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将预备势作为基本桩功来练,练好该势可直接提高八段锦的演练水平和锻炼效果。

少林八段锦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原传口诀1】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

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

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

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原传口诀2】

叉指上托抬头看,平视上撑意通天。

两臂下落沉肩肘,松腕舒指捧腹前。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后跟相并,两脚尖外开呈九十度。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身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极力向上托,使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似伸懒腰状。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此时缓缓吸气。
   动作二: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微低头,眼随手运。同进配以缓缓呼气。
   如此两掌上托下落,练习四至八次。另一种练习法,不同之处是每次上托时两臂徐徐自体侧上举,且同时抬起足跟,眼须平视,头极力上顶,亦不可紧张。然后两手分开,在身前俯掌下按,足跟随之下落,气随手按而缓缓下沉於丹田。如此托按 4 ~ 8 次。

【动作要领】

   1、首先要"正身",即肩井对涌泉,百会对会阴。然后阴掌心向上,双手交叉放在腹前,两手与肚脐形成一个三角。
   这个动作将气机收在了下焦丹田。两手合抱于腹前时,不要抱得太高。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手抱得太高,气往上冲,容易出现高血压。

   2、双手合抱的同时,两腿微屈,这就达到了"八虚"的效果:虚两腋舒肝气;虚两肘舒心肺气;虚两髀舒脾气;虚两腘窝舒肾气。
   3、当两掌上举时,最关键的一点是掌根一定要上撑,这样才能打开手臂上的阴经,也才能抻拉整个后背。
   4、手臂上举时,注意要用两臂夹紧耳朵,因为三焦也是走耳部的。年纪大的人手臂上举时可慢一些,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调整上举的高度。
   5、两掌上举到最高点的时候,要稍微定住,屏息一会儿。屏息就可让我们的气机在五脏六腑之中鼓荡一圈,即"内按摩",用气机按摩我们的五脏六腑。
   6、两臂上举并屏息,除了按摩内脏,也锻炼了人体的膈肌。经常锻炼膈肌,可延缓衰老。人体衰老的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容易气喘。比如,稍微走一下楼梯就累得气喘吁吁的,这其实是膈肌无力的表现,不能"气沉丹田"。要想让气沉到丹田,膈肌的力量必须大,全身的气机必须足,这都需要健康而有活力的身体。
   7、双臂上举时也有一个夹脊的动作,对活动背后的膏肓穴很有好处,可舒缓背部的疲劳感。
   8、最后,两腿微屈,两臂分别在身体两侧缓缓下落,然后两掌捧于腹前,目视前方。此时,身体的重心要缓缓下降,气往下走,全身都放松下来。两掌下落时要松腰沉髋,沉肩坠肘,松腕舒指,保持上体中正。

  【易犯错误】

   1、两掌上托不充分,抬头不够。

   2、两掌保持抻拉时,松懈断劲。

   3、两掌下落时,肩臂僵硬。

  【纠正方法】

   1、两掌上托时抬头看手,下颏先向上助力,再内收配合两掌上撑,力达掌根,保持伸拉两秒。

   2、两掌下落时要先沉肩、坠肘,而后手臂自然下落,身体中正,松腕舒指。

  【功理作用】

   1、通过两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保持抻拉,可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

   2、拉长各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关节软组织,对防注肩部疾患,预防颈椎病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无名指末端,上行小指与无名指间,沿手背出小臂后侧两骨间上行,过肘尖,沿上臂后侧向上过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由膻中分出支脉1上行出锁骨上窝向后至后项连系耳后,直上出耳上方,弯下向面颊,至眼下。由耳后分出支脉2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交面颊,至外眼角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于委阳穴处脉气相通。

   本经所主病候:

   外经——耳聋,外眼角痛,咽喉肿痛,腮、颊部疼痛,耳后、肩及上肢外侧经脉所过部位疼痛。

   内脏——腹部胀满,少腹实,小便不通,水肿,遗尿,尿频,尿急。

   本经主治病证:头面疾病、神志病、发热。

【古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现代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关冲,手少阳三焦经穴;井穴,位于手环指末节尺侧,指甲角外展0.1寸。

对应动作:手指翻转上托。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2、阳池,手少阳三焦经穴;原穴,位于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肌腱尺侧缘凹陷处。

对应动作:腕部翻转。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3、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位于小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展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对应动作:小臂扭转。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4、天井,手少阳三焦经穴;合穴,位于臂外侧,屈肘,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对应动作:肘部扭转。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5、肩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肩部,肩髃穴后方,臂外展时肩峰下凹陷处。

对应动作:肩部翻转上抬。

   6、天髎,手少阳三焦经穴;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交会穴,位于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中间,肩胛骨上角。

   对应动作:肩部翻转上抬。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7、翳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

   对应动作:抬头上观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8、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面部,眉梢凹陷处。

   对应动作:抬头上观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经典穴位】

   1、肩髎---五十肩活动肩髎(图见【对应穴位】5)
位置:握拳,曲肘,肘尖向上,用力时三角肌鼓起,肩部后缘有一凹陷小窝,既为本穴。

   肩髎,是三焦经在肩部关节负责转动的穴位。活动肩髎穴对手臂不能上举、肩周炎有非常好的疗效。

   2、丝竹空---祛除鱼尾纹(图见【对应穴位】8)

   说到丝竹,大家肯定会想到乐曲。确实,丝竹在古代就是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统称,也泛指音乐。刘禹锡最有名的诗《陋室铭》当中那一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少阳经走到头部,穴位都围绕耳朵在转,所以穴名都和耳朵有关系,丝竹之声当然要通过耳朵来听。但这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竹,竹在这里也有它单独的意思,而不仅仅是和丝连在一起的。我们知道,竹叶是从宽到窄,瘦削细小的,有一种眉形就叫竹叶眉,这正好对应我们的穴位,和眉毛有关。空是指空隙、孔窍,丝竹空穴在眉梢凹陷的地方,正是眉梢的空隙。
  所有在眼部的穴位都能防治和眼睛相关的疾病,那么丝竹空在眉梢处,有一个作用是所有女士都愿意关注的,那就是祛除鱼尾纹。我们可以用大拇指从眉头,沿着眉毛一直按揉到眉梢,然后顺势按揉到太阳穴入发际的位置。沿着眼周这样按摩一圈,不仅可以祛除鱼尾纹,对于我们明目、舒缓紧张、调整植物神经都是有帮助的。眼周的皮肤很薄嫩,所以在按揉的时候动作要轻柔一点,可以抹一点眼霜,加上按摩刺激,这样效果会更好。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三焦: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沤”即是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渎”指沟渠。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报导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雹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医学阐释】

   1、本式动作通过双手上托,缓缓用力,可有效抻拉手臂、肩背,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同时,双臂反复地上举、下落,还可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和颈部,有效防治肩背病、颈椎病。此式除充分伸展肢体和调理三焦外,对腰背痛、背肌僵硬、颈椎病、眼疾、便秘、痔疮、腿部脉管炎、扁平足等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式还是舒胸,消食通便,固精补肾,强壮筋骨,解除疲劳等极佳方法。用以预防治疗脉管炎时,要取高抬脚跟的做法,每次要反复练习。

   2、三焦经脉支脉从膻中穴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出走耳前,交颊,至目外眦。本经有病,经气不利,故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三焦之经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经脉有病,则肩、臂、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输布水液,三焦气机不畅,则腹胀,气化不利冰液泛滥则水肿;膀胱气化失司则遗尿,小便量减少、排尿困难或小便完全闭塞不通。

   3、虚症:免疫力下降、易疲劳、上肢无力、腹部堵胀、体毛变浓、呼吸困难、胃寒等。
   实症:肩膀经常酸痛、颈侧酸痛无力、淋巴经常发炎、偏头痛、发热、耳鸣、小便异常等。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免疫力低下、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肩周炎、高血压、耳鸣耳聋、偏头痛、便秘、中风后遗症等人群。

  【养生之道】

1、练习本动作最好在亥时(21点~23点),此时三焦经经气最旺,五脏六腑的经气全部开放,人感觉很舒服。这时应该把主要任务转到睡眠上了,让身体中的三焦经络都得到休息和养护,以备下一个时辰,即子时孕育新的生机。成年人一宿最好睡足七至八小时,未成年人宜睡足十小时左右。

2、睡前以热水泡脚,可以温经络以升清,加入姜、酒、醋等则可驱除寒气湿气,对风湿性关节炎及宫寒血瘀等寒气湿气入侵之疾,长期坚持,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3、在临床上三焦常常出现火性比较大的特点,具体养生防护分述如下:

   上焦火:上焦火主要指肺部位,表现为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及微咳。孩子可表现为不肯吃饭,烦躁不安,甚至不愿进水,诉说口腔疼痛;起病时有发烧,多数为高烧,在口腔内可见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易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分泌物覆盖。口唇、舌及颊黏膜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疱疹和糜烂或溃疡。灭上焦之火,成人在医师指导下选服成药牛黄清心片,小儿可服珠黄散等,饮食上选择莲子百合粥效果很好。
   中焦火:指脾胃部位有火,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呃气上逆,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孩子则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诉说腹部饱胀不适,或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宜在医师指导下选用成药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胃散,小儿宜服七珍丹等。饮食上选择清炒西瓜皮效果很好。
   下焦火:指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增多,甚至带黄。宝宝则眼屎多,头面部长红色疹子。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三黄片、当归龙荟丸、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饮食上选择冰镇绿豆汤效果很好。

  【本式问答】

   问题一: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经常打哈欠、伸懒腰呢?

   回答: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经常打哈欠、伸懒腰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是胃气不降,三焦气机不顺的表现。如果长时间地伏案工作,脏腑不舒,心肺之气不足,人就会开始疲劳。这时,人体就出现自救的动作---伸懒腰。当我们伸懒腰,两臂上举的时候,胸腔就得到了扩张,心、肺、胃都能得到舒展,这时,气血通畅,体内废气也更易于排出;同时,伸懒腰时的扩胸动作,可调节心肺的呼吸,从而让人体的气机充足,加快各个脏腑的运化,减轻疲劳。

   三焦概括了人体内脏的全部。《难经·六十六难》载:“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原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原气即是人生之命。十二经之根,通过三焦激发於五脏六腑,无处不至,它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对三焦的调理,能起到防治各内脏有关诸病的作用。特别是对肠胃虚弱的人效果尤佳。上举吸气时。胸腔位置提高,增大膈肌运动。我们通过 X 光透视观察证明,它较一般深呼吸可增大一至三厘米,从而加大呼吸深度,减小内脏对心肺的挤压,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心脏,使肺的机能充分发挥,大脑清醒,解除疲劳。另外,上举吸气,使横膈下降,由于抬脚跟站立,自然使小腹内收,从而形成逆呼吸,使腹腔内脏得到充分自我按摩;呼气时上肢下落,膈肌向上松驰,腹肌亦同时松驰,此时腹压较一般深呼吸要低得多,这就改善了腹腔和盆腔内脏的血液循环。

   问题二:请简要介绍三焦的概念?

   回答:三焦,是中医学名词,为六腑之一,在古代医籍《黄帝内经》和《难经》上都有记述。据学者王梦瑶等人的考证,三焦的“焦”是假借字。古人造字作词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含义,但是古人用字有时并不甚严谨,把音、形、义相同或相近的字通用,这种方法称之为假借。脊椎骨的“椎”字,在《黄帝内经?灵枢?背输》中被假借为“焦”。因此,三焦中的“焦”实际上应当指的是“脊椎”。三焦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虎通义》中说:“三焦者,包络府也,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故上焦如窍,中焦如编,下焦如渎”。古医书中将脊柱定位为二十一节,每七节为一段。上焦七节是颈椎,有横突孔,形状像空窍,所以称之为“上焦如窍”;中焦“七节”(实际上有十二节)是胸椎,左右两侧肋骨成排,形似竹木编成的书册,形容为“中焦如编”;下焦“七节”是腰骶尾椎,腰椎有肥大的横突,而骶椎前后面沟沟壑壑,凸凹不平,并在这里构成了两个生理弯曲——腰曲和骶曲,对泌尿生殖系统具有保护作用,所以下焦被比拟为“渎”(渎,是下水沟的意思)。由此可见,三焦,是指整个脊柱和胸腹腔而言,而胸腹腔里包涵了全部脏腑。因此,“理三焦”者,乃是调理脊柱、内脏是也。
  “两手托天”为何能调理三焦呢?两手托天的动作,在五禽戏为“虎举”,在易筋经为“韦驮献杵第三式”;可见这是一个健身定势,普遍用于各类导引功法,且都处于起始位置。天,为最高;托天者,就是尽量向上托的意思。从古传八段锦图谱和八段锦的锻炼要求来看,这一式动作要求两手掌向上翻起,掌心朝天,两臂充分伸展,上臂靠近两耳;两手交指相扣,力在掌根,低头,肩胛内收,上撑下落,使脊柱拔伸。在做这一式动作时,脚跟无需踮起。而在古代的一些八段锦功法中,以及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三式”中,都要求踮起脚跟;但五禽戏“虎举”动作则无需提踵踮脚。其实,“撑掌落踵”更能有效地对拉拔伸脊柱;俗话说“力从脚跟起,贯穿到泥丸”,“泥丸”就是头顶正中的天门(顶门)。做这一势动作时,还需注意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收腹提肛,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此才能挺拔脊柱。同时,“两手托天理三焦”的一个完整动作是一个呼吸周期,但在“托天”一瞬间,应当是闭息助力,从而使“内劲”贯通上中下三焦。
  “两手托天理三焦”的养生机理是什么呢?三焦主司人体元气水液的流通布散,是统管五脏六腑的“孤之府”、“外府”。作为八段锦的第一式,通过两手托天的锻炼,达到调理全身的目的。通过脊柱的对拉拔伸,有利于纠正脊柱周围小关节的紊乱,并适当刺激脊柱两旁神经根,以此来调理五脏六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脊柱的过度弯曲、椎间盘的膨隆、骨盆的移位、胸廓的下降等等,是造成一系列慢性病、顽病痼疾的原因。因此,脊柱的自我锻炼,其养生健身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在中医学中,脊柱是督脉所在地,总督一身阳气;“两手托天理三焦”上托下落,升降开合,使元气布散全身,使津液滋润脏腑。同时,与动作相伴的逆腹式呼吸,按摩腹腔脏器,防止胃下垂、子宫下垂等。科学研究表明,习练八段锦能提高中老年人上下肢的力量,改善呼吸系统机能,提高老年人关节灵活性、平衡能力和神经系统灵活性等。因此,把双手托天理三焦放在八段锦的第一式,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对于三焦的理解,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解释,但是都与《难经》的说法不相吻合,也没有很好的解释来说明三焦是怎么来行元气的,就是其部位的确立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结论。今就难经的有关条文,结合自已的一些理解,来探讨一下三焦的实际本质,希望能给三焦一个圆满的解释。
   焦者,烧焦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却很难明白,为什么会叫焦,要明白需要结合经络来理解。人体的经络,在古代时候,针灸的经络与人体的看得见经脉与络脉是混合的没有分开理解,导致经络有不同的看法,家和张仲景的言语来看,张仲景所说的经络是人体中看得见的经络,不是针灸的经络。在《伤寒论》中称为厥阴病,脉分阴阳,经脉主运行阴阳气血津液向外布散,以营养全身,有内而外,遍布全身。络脉是笼络全身的阴津,阴血,水谷精微等物质上充与心肺,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在经脉与络脉的相互交接处(相同于动脉与静脉的交接处的网状结构),就是所说的焦的位置。这个焦,类似于交,为什么会是烧焦的焦?因为在者交接处,正是心阳达到的最终端,也是肾阳开始温煦的起始,两阳相合,而此处是最温暖的地方。用现在的道理来讲就是正极与负极相接触的地方,是产生能量的地方,如同电灯的结合而发光是一个道理。所以,三焦的位置经脉与络脉的交会处。
   或要问:这与三有什么关系?以上是正常的交接方式,而人体中有三处不相同的交接,就是所谓的三焦。
   上面是肺,肺是气机交换的场所,在人体的交接中,肺气的进入是与全身不同的。也就是说在肺内的经络交接中,有者气体的进入,是在正常中的一个特殊,所以称之为上焦,上焦如雾就是这个道理。
   而中则是在胃肠道,胃肠道是水谷之海,是水谷精微进入人体脉内的道路,与全身的其他交接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在胃肠道的血脉的正常交接中,有者大量的水谷精微进入脉内,这在全身中也是一个特殊,所以称之为中焦,中焦如沤就是这个道理。
而下则是在肾与膀胱,肾与膀胱为多余水液排出的地方(也是肾气封藏的功能表现)。在全身中,也是与其他地方不相同的。在正常的经络交接中,津液的排出与吸收是平衡的,而此处则是大量的排出,所以称之为下焦,下焦如渎就是这个道理。
   三焦的位置大致如此,其不同点也已经说明,但是其功能是如何表现的。这就要结合经络来说明其中的规律。
   上面说过,经脉与络脉是相互交接的,但是经脉与络脉的运行是靠什么来完成的?这就要说明白了,因为是相互关联的,所以要全面说清楚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经脉的运行是靠卫气来运动的,而络脉的运行是靠元气来输运的,卫气始于肺,而元气始于命门,(肾气制约其运动的太过)。所以《难经》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元者,三焦之尊号也。”元气具有推动作用,系于肾,出肾则为少阳之气,或肝气,我们平时说的“肝行肾气”就是行的元气(肾气不运动,只有封藏之性),“肝肾同源”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三焦的运行元气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少阳属于阳木,而厥阴为阴木,少阳下连于厥阴,而三焦的起始是由厥阴上连与少阳,所以三焦也属于少阳的病位。均是运行的元气,均有升发之性。
   至于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其实就是水谷精微由脾胃到肺,再下达到肾的运行过程,其中主要是中焦的进入与下焦的排出。

少林八段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原传口诀1】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

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
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原传口诀2】

跨步直立搭手腕,马步下蹲拉弓弦。

变掌外推臂伸展,并步起身往前看。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上体正直,两臂平屈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
   动作二:手握拳,食指与拇指呈八字形撑开,左手缓缓向左平推,左臂展直,同时右臂屈肘向右拉回,右拳停于右肋前,拳心朝上,如拉弓状。眼看左手。
动作三、四与动作一、二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各开弓 4 ~ 8 次。

  【动作要领】

   1、两腕交搭时沉肩坠肘,掌不过肩。

   2、开弓时力由夹脊发,扩胸展肩,坐腕竖指,充分转头,侧拉之手五指要并拢屈紧,臂与胸平,八字掌侧撑需立腕、竖指、掌心涵空。略停两秒,保持抻拉,有开硬弓射苍鹰之势。

  【易犯错误】

   1、开弓时端肩,塌腰,重心偏移。

   2、成马步时跪腿,收腿时脚擦地、晃动,步法不灵便。

  【纠正方法】

   开弓时立项沉肩,上体直立,充分转头,步法转换要清晰,开弓时马步的膝关节不得超过脚尖,两掌侧撑时移为横裆步。在习练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马步高度,不可强求,避免动作变形,循序渐进地发展下肢力量。

  【功理作用】

   这一动作重点是改善胸椎、颈部的血液循环。临床上对脑震荡引起的后遗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对上、中焦内的各脏器尤对心肺给予节律性的按摩,因而增强了心肺功能。通过扩胸伸臂、使胸肋部和肩臂部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和增强,有助于保持正确姿势,矫正两肩内收圆背等不良姿势。

   具体功理作用:

   1、 展肩扩胸,可刺激督脉和背部俞穴、手三阴三阳经等,主要调节手太阴肺经等经脉之气。

   2、 有效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协调能力和腕关节指关节的灵活性。

   3、矫正驼背肩内收姿势,很好地预防肩、颈疾病等。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督脉。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本经所主病候: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痛,缺盆部及手臂前侧桡侧缘痛,肩、背寒痛。

   本经主治病证:肺、胸、咽喉。

   【古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现代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中府(手太阴肺经穴;肺之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位置: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对应动作:扩胸展肩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2、云门(手太阴肺经穴)位置:胸前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前正中线旁开6寸。

对应动作:同上。

图片见上图。

   3、尺泽(手太阴肺经穴;合穴)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

对应动作:曲肘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4、列缺(手太阴肺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位置:小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展1.5寸,肱桡肌与拇长肌肌腱之间。

   对应动作:坐腕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5、太渊(手太阴肺经穴;俞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位置: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对应动作:同上。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6、鱼际(手太阴肺经穴;荥穴)位置: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上方凹陷处,约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对应动作:竖指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7、少商(手太阴肺经穴;井穴)位置:手拇指未节桡侧,指甲角外展0.1寸。

对应动作:同上。
(穴位图片见上)

  【经典穴位】

   1、列缺---补肾虚之虚,管小病小疾
位置:两手交握,左手食指在右腕背部,食指下即是。

平常生活中,人有时会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其实,大多数都是不经意感受风寒导致的,和鼻塞、流涕一样属于感冒的一个症状。这时按揉列缺穴疏卫解表,加上热敷或者温灸效果会更好。列缺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所以本穴不但治头项颈椎病,又能治肺咳气喘,还能治心胃气痛等任脉病症,并且具有补肺肾阴虚的功能。

   2、提高免疫力,就去搓鱼际

   本经脉上面有个穴位叫做鱼际穴,在手掌的大拇指根部,由于肌肉明显突起,形状如鱼,故中医这个部位称为鱼际。中医学认为鱼际的中心点有一个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的穴位叫鱼际穴,它具有解表、利咽、化痰的功能。每天坚持搓鱼际穴,也可以合掌互擦,即双手合掌,对搓时两手的“大鱼际”应贴合,以搓得双手发热为度。亦可一手固定不动,另一手对其搓动。再两手上下交替互擦1至2分钟,手掌便会发热,能增强肺主皮毛的功能,从而改善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者的体质状况,提高其抵御外邪的能力,对咽痛、打喷嚏等感冒早期症状有明显的预防治疗作用。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肺:

   1、肺居胸腔,在诸脏腑中,其位最高,故称“华盖”。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2、肺有主持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的作用。体现在气的生成方面,尤其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异常,可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气短、声低、乏力等。

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主持呼吸的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若肺受邪而功能异常,可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呼吸系症状。

   3、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将卫气、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于皮毛,以充养身体,温润肌腠和皮毛。肃降,即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肺主肃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两者失调,就会出现“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表现为咳嗽、喘息、胸闷等。

   4、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于体内的水液代谢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二是肺气肃降,可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异常,则水的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

   5、鼻是肺的门户,为气体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均有赖于肺气的作用来维持。肺气的功能调和,则鼻的通气功能正常,嗅觉灵敏。肺的某些病变,常可影响及鼻,使之产生多种病理表现,如鼻塞流涕,不闻香或鼻衄等。

   6、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肺合皮毛是说肺能输布津液、宣发卫气于皮毛,使皮肤润泽,肌腠致密,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如果肺气虚则体表不固,常自汗出,抵抗力下降则易于感冒。由于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外邪侵犯皮毛也常常影响肺的功能而招致相应病变。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甲状腺亢进或者减退、哮喘、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急慢性扁桃体炎、颈椎病、肩周炎、胸椎小关节紊乱、神经衰弱、失眠等人群。

  【养生之道】

   肺的保养也不例外,顺应四时,随“季”应变。

   1、春季: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季节,这一时期,感冒肺炎的发病率都会明显上升。春季空气湿度大,易使空气中的病菌大量繁殖,尤其是室内空气中更会充斥着烟尘、霉菌、花粉、尘螨等细菌,这些细菌侵入人体肺脏,会导致肺脏疾病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人体健康。

因此,春季应注意环境对肺脏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做到环境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进行深呼吸和主动咳嗽,二者相加,能达到洗肺的效果。同时,春季的代谢也比较快,所以在饮食方面吃一些微辛、较温、清淡的食物。

2、夏季:从四季的五行属性看,夏属火,而肺通秋属金,火克金,因而,夏季肺气较为虚弱,肺也易于此季发病。咳嗽、胸痛、咽喉肿痛、恶寒发热等病变的脏腑均归属于肺。

夏季肺脏的保养也要顺应这一时令特点,情绪上要平和愉悦,免生燥热;生活上既要防暑驱热又要谨防贪凉受寒;作息宜晚睡早起,另加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避虚邪、远疾病,安度盛夏了。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相通应,肺属金,与秋季相通,燥为秋之主气,而肺为清虚之体,秋燥最易伤肺,因而,秋季特别需要注重肺脏的保养。

3、秋季:秋季天气干燥,易伤人阴津,皮肤粘膜水分加速蒸发,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等人们常说的秋燥症。历代医学认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那么在秋季如何做好肺脏的保养?

首先,要起居顺时。秋季气温由热转凉,且昼热晚凉,应做到祖国医学所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避晚凉,早起以从清爽,吸纳新鲜空气。要敞门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还应适度“秋冻”,不要急于多添衣服,注重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

其次,饮食润燥。秋季气候的特点是干燥,燥是秋令主气。中医认为肺是娇脏,喜润恶燥,然而燥邪最易犯肺,伤津耗液,使人发生鼻干咽燥、声哑干咳、大便干结等所谓的“秋燥症”。因此,为防燥邪为患,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芝麻、梨、藕、香蕉、苹果、银耳、百合、无花果、竹蔗以及鸭肉、猪肺、龟、鳖、蜂蜜、蔬菜等以润燥养肺,凡辛热麻辣、煎烤熏炸等食物,宜少吃或不吃。

再次,摩鼻健身。中医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对冷空气过敏,秋风一吹,便不断伤风感冒,打喷嚏,流清涕、咽痛、咳嗽。这类患者应从初秋起就开始做预防工作,每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然后按摩鼻部,做法是将两拇指外侧相互搓热,沿鼻两侧上下按摩30次,每天1-2遍,以增强耐寒能力。

4、冬季:冬天是最冷的季节,阴气较盛,这时的呼吸系统很容易被感染,所以此季节宜避寒就温,做到阴阳平衡。

起居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冬天日照时间短,天地闭藏,早晚寒气重,宜早睡晚起。早睡可保持身体温暖,以养身体阳气;晚起可避日出前之严寒,以养身体阴气,使体内保持阴平阳秘,免遭寒邪袭击。

饮食宜温,减咸增苦。冬季饮食要遵循“养阴潜阳”的法则,宜多食些温性食物,如糯米、狗肉、羊肉、牛骨髓等,既滋补又抗寒;对生冷、油炸类及寒性食物应少食,以免伤阳气或伤阴津。

肺的保养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只要顺应季节的变化,稍加注意,就可让肺脏长期保持健康状态。

10种蔬果,精心养护你的肺

秋季天气干燥寒冷,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症状。而冬季批量上市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

梨 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葡萄 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入蜂蜜煎膏,以开水冲服,对烦热口渴尤佳。

石榴 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者,可用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柑桔 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口渴、伤酒烦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疗肺热咳嗽尤佳。

甘蔗 蔗汁性平味甘,为解热、生津、润燥、滋养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镇咳、治噎止呕,有“天生复脉汤”之美称。可用于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

柿子 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鲜柿生食,对肺痨咳嗽、虚热肺痿、咳嗽痰多、虚劳咯血等症有良效。红软熟柿,可治疗热病烦渴、口干唇烂、心中烦热等症。

百合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对肺结核、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及各种秋燥病症有较好疗效。熟食或煎汤,可治久咳、干咳、咽痛等症。

萝卜 能清热化痰、生津止咳、益胃消食,生食可治疗热病口渴、肺热咳嗽、痰稠等症,若与甘蔗、梨、莲藕等榨汁同饮,效果更佳。

荸荠 有清热生津、化湿祛痰、凉血解毒等功效,可治疗热病伤津、口燥咽干、肺热咳嗽、痰浓黄稠等症,与莲藕榨汁共饮效果更佳。

银耳 能润肺化痰、养阴生津,做菜肴或炖煮食用,可治疗阴虚肺燥、干咳无痰或痰多粘稠、咽干口渴等症,与百合做羹食用疗效尤佳。

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一定要适量,过食或暴食亦会影响身体健康。新鲜水果含糖量较高,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须慎食。



花儿飘落了图片


少林八段锦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原传口诀1】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

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

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

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原传口诀2】

叉指上托抬头看,平视上撑意通天。

两臂下落沉肩肘,松腕舒指捧腹前。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后跟相并,两脚尖外开呈九十度。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身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极力向上托,使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似伸懒腰状。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此时缓缓吸气。
   动作二: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微低头,眼随手运。同进配以缓缓呼气。
   如此两掌上托下落,练习四至八次。另一种练习法,不同之处是每次上托时两臂徐徐自体侧上举,且同时抬起足跟,眼须平视,头极力上顶,亦不可紧张。然后两手分开,在身前俯掌下按,足跟随之下落,气随手按而缓缓下沉於丹田。如此托按 4 ~ 8 次。

  【动作要领】

   1、首先要"正身",即肩井对涌泉,百会对会阴。然后阴掌心向上,双手交叉放在腹前,两手与肚脐形成一个三角。
   这个动作将气机收在了下焦丹田。两手合抱于腹前时,不要抱得太高。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手抱得太高,气往上冲,容易出现高血压。

   2、双手合抱的同时,两腿微屈,这就达到了"八虚"的效果:虚两腋舒肝气;虚两肘舒心肺气;虚两髀舒脾气;虚两腘窝舒肾气。
   3、当两掌上举时,最关键的一点是掌根一定要上撑,这样才能打开手臂上的阴经,也才能抻拉整个后背。
   4、手臂上举时,注意要用两臂夹紧耳朵,因为三焦也是走耳部的。年纪大的人手臂上举时可慢一些,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调整上举的高度。
   5、两掌上举到最高点的时候,要稍微定住,屏息一会儿。屏息就可让我们的气机在五脏六腑之中鼓荡一圈,即"内按摩",用气机按摩我们的五脏六腑。
   6、两臂上举并屏息,除了按摩内脏,也锻炼了人体的膈肌。经常锻炼膈肌,可延缓衰老。人体衰老的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容易气喘。比如,稍微走一下楼梯就累得气喘吁吁的,这其实是膈肌无力的表现,不能"气沉丹田"。要想让气沉到丹田,膈肌的力量必须大,全身的气机必须足,这都需要健康而有活力的身体。
   7、双臂上举时也有一个夹脊的动作,对活动背后的膏肓穴很有好处,可舒缓背部的疲劳感。
   8、最后,两腿微屈,两臂分别在身体两侧缓缓下落,然后两掌捧于腹前,目视前方。此时,身体的重心要缓缓下降,气往下走,全身都放松下来。两掌下落时要松腰沉髋,沉肩坠肘,松腕舒指,保持上体中正。

  【易犯错误】

   1、两掌上托不充分,抬头不够。

   2、两掌保持抻拉时,松懈断劲。

   3、两掌下落时,肩臂僵硬。

   【纠正方法】

   1、两掌上托时抬头看手,下颏先向上助力,再内收配合两掌上撑,力达掌根,保持伸拉两秒。

   2、两掌下落时要先沉肩、坠肘,而后手臂自然下落,身体中正,松腕舒指。

  【功理作用】

   1、通过两手交叉上托,缓慢用力,保持抻拉,可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

   2、拉长各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关节软组织,对防注肩部疾患,预防颈椎病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无名指末端,上行小指与无名指间,沿手背出小臂后侧两骨间上行,过肘尖,沿上臂后侧向上过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由膻中分出支脉1上行出锁骨上窝向后至后项连系耳后,直上出耳上方,弯下向面颊,至眼下。由耳后分出支脉2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交面颊,至外眼角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于委阳穴处脉气相通。

   本经所主病候:

   外经——耳聋,外眼角痛,咽喉肿痛,腮、颊部疼痛,耳后、肩及上肢外侧经脉所过部位疼痛。

   内脏——腹部胀满,少腹实,小便不通,水肿,遗尿,尿频,尿急。

   本经主治病证:头面疾病、神志病、发热。

  【古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现代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关冲,手少阳三焦经穴;井穴,位于手环指末节尺侧,指甲角外展0.1寸。

对应动作:手指翻转上托。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2、阳池,手少阳三焦经穴;原穴,位于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肌腱尺侧缘凹陷处。

对应动作:腕部翻转。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3、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位于小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展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对应动作:小臂扭转。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4、天井,手少阳三焦经穴;合穴,位于臂外侧,屈肘,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对应动作:肘部扭转。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5、肩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肩部,肩髃穴后方,臂外展时肩峰下凹陷处。

对应动作:肩部翻转上抬。

   6、天髎,手少阳三焦经穴;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交会穴,位于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中间,肩胛骨上角。

对应动作:肩部翻转上抬。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7、翳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

   对应动作:抬头上观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8、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面部,眉梢凹陷处。

   对应动作:抬头上观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经典穴位】

   1、肩髎---五十肩活动肩髎(图见【对应穴位】5)
位置:握拳,曲肘,肘尖向上,用力时三角肌鼓起,肩部后缘有一凹陷小窝,既为本穴。

   肩髎,是三焦经在肩部关节负责转动的穴位。活动肩髎穴对手臂不能上举、肩周炎有非常好的疗效。

   2、丝竹空---祛除鱼尾纹(图见【对应穴位】8)

   说到丝竹,大家肯定会想到乐曲。确实,丝竹在古代就是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统称,也泛指音乐。刘禹锡最有名的诗《陋室铭》当中那一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少阳经走到头部,穴位都围绕耳朵在转,所以穴名都和耳朵有关系,丝竹之声当然要通过耳朵来听。但这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竹,竹在这里也有它单独的意思,而不仅仅是和丝连在一起的。我们知道,竹叶是从宽到窄,瘦削细小的,有一种眉形就叫竹叶眉,这正好对应我们的穴位,和眉毛有关。空是指空隙、孔窍,丝竹空穴在眉梢凹陷的地方,正是眉梢的空隙。
  所有在眼部的穴位都能防治和眼睛相关的疾病,那么丝竹空在眉梢处,有一个作用是所有女士都愿意关注的,那就是祛除鱼尾纹。我们可以用大拇指从眉头,沿着眉毛一直按揉到眉梢,然后顺势按揉到太阳穴入发际的位置。沿着眼周这样按摩一圈,不仅可以祛除鱼尾纹,对于我们明目、舒缓紧张、调整植物神经都是有帮助的。眼周的皮肤很薄嫩,所以在按揉的时候动作要轻柔一点,可以抹一点眼霜,加上按摩刺激,这样效果会更好。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三焦: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是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沤”即是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渎”指沟渠。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报导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雹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医学阐释】

   1、本式动作通过双手上托,缓缓用力,可有效抻拉手臂、肩背,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同时,双臂反复地上举、下落,还可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和颈部,有效防治肩背病、颈椎病。此式除充分伸展肢体和调理三焦外,对腰背痛、背肌僵硬、颈椎病、眼疾、便秘、痔疮、腿部脉管炎、扁平足等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式还是舒胸,消食通便,固精补肾,强壮筋骨,解除疲劳等极佳方法。用以预防治疗脉管炎时,要取高抬脚跟的做法,每次要反复练习。

   2、三焦经脉支脉从膻中穴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出走耳前,交颊,至目外眦。本经有病,经气不利,故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三焦之经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经脉有病,则肩、臂、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输布水液,三焦气机不畅,则腹胀,气化不利冰液泛滥则水肿;膀胱气化失司则遗尿,小便量减少、排尿困难或小便完全闭塞不通。

   3、虚症:免疫力下降、易疲劳、上肢无力、腹部堵胀、体毛变浓、呼吸困难、胃寒等。
   实症:肩膀经常酸痛、颈侧酸痛无力、淋巴经常发炎、偏头痛、发热、耳鸣、小便异常等。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免疫力低下、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肩周炎、高血压、耳鸣耳聋、偏头痛、便秘、中风后遗症等人群。

  【养生之道】

   1、练习本动作最好在亥时(21点~23点),此时三焦经经气最旺,五脏六腑的经气全部开放,人感觉很舒服。这时应该把主要任务转到睡眠上了,让身体中的三焦经络都得到休息和养护,以备下一个时辰,即子时孕育新的生机。成年人一宿最好睡足七至八小时,未成年人宜睡足十小时左右。

   2、睡前以热水泡脚,可以温经络以升清,加入姜、酒、醋等则可驱除寒气湿气,对风湿性关节炎及宫寒血瘀等寒气湿气入侵之疾,长期坚持,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3、在临床上三焦常常出现火性比较大的特点,具体养生防护分述如下:

   上焦火:上焦火主要指肺部位,表现为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及微咳。孩子可表现为不肯吃饭,烦躁不安,甚至不愿进水,诉说口腔疼痛;起病时有发烧,多数为高烧,在口腔内可见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易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分泌物覆盖。口唇、舌及颊黏膜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疱疹和糜烂或溃疡。灭上焦之火,成人在医师指导下选服成药牛黄清心片,小儿可服珠黄散等,饮食上选择莲子百合粥效果很好。
   中焦火:指脾胃部位有火,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呃气上逆,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孩子则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诉说腹部饱胀不适,或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宜在医师指导下选用成药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胃散,小儿宜服七珍丹等。饮食上选择清炒西瓜皮效果很好。
   下焦火:指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增多,甚至带黄。宝宝则眼屎多,头面部长红色疹子。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三黄片、当归龙荟丸、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饮食上选择冰镇绿豆汤效果很好。

  【本式问答】

   问题一: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经常打哈欠、伸懒腰呢?

   回答: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经常打哈欠、伸懒腰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是胃气不降,三焦气机不顺的表现。如果长时间地伏案工作,脏腑不舒,心肺之气不足,人就会开始疲劳。这时,人体就出现自救的动作---伸懒腰。当我们伸懒腰,两臂上举的时候,胸腔就得到了扩张,心、肺、胃都能得到舒展,这时,气血通畅,体内废气也更易于排出;同时,伸懒腰时的扩胸动作,可调节心肺的呼吸,从而让人体的气机充足,加快各个脏腑的运化,减轻疲劳。

   三焦概括了人体内脏的全部。《难经·六十六难》载:“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原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原气即是人生之命。十二经之根,通过三焦激发於五脏六腑,无处不至,它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因而对三焦的调理,能起到防治各内脏有关诸病的作用。特别是对肠胃虚弱的人效果尤佳。上举吸气时。胸腔位置提高,增大膈肌运动。我们通过 X 光透视观察证明,它较一般深呼吸可增大一至三厘米,从而加大呼吸深度,减小内脏对心肺的挤压,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心脏,使肺的机能充分发挥,大脑清醒,解除疲劳。另外,上举吸气,使横膈下降,由于抬脚跟站立,自然使小腹内收,从而形成逆呼吸,使腹腔内脏得到充分自我按摩;呼气时上肢下落,膈肌向上松驰,腹肌亦同时松驰,此时腹压较一般深呼吸要低得多,这就改善了腹腔和盆腔内脏的血液循环。

   问题二:请简要介绍三焦的概念?

   回答:三焦,是中医学名词,为六腑之一,在古代医籍《黄帝内经》和《难经》上都有记述。据学者王梦瑶等人的考证,三焦的“焦”是假借字。古人造字作词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含义,但是古人用字有时并不甚严谨,把音、形、义相同或相近的字通用,这种方法称之为假借。脊椎骨的“椎”字,在《黄帝内经?灵枢?背输》中被假借为“焦”。因此,三焦中的“焦”实际上应当指的是“脊椎”。三焦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虎通义》中说:“三焦者,包络府也,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故上焦如窍,中焦如编,下焦如渎”。古医书中将脊柱定位为二十一节,每七节为一段。上焦七节是颈椎,有横突孔,形状像空窍,所以称之为“上焦如窍”;中焦“七节”(实际上有十二节)是胸椎,左右两侧肋骨成排,形似竹木编成的书册,形容为“中焦如编”;下焦“七节”是腰骶尾椎,腰椎有肥大的横突,而骶椎前后面沟沟壑壑,凸凹不平,并在这里构成了两个生理弯曲——腰曲和骶曲,对泌尿生殖系统具有保护作用,所以下焦被比拟为“渎”(渎,是下水沟的意思)。由此可见,三焦,是指整个脊柱和胸腹腔而言,而胸腹腔里包涵了全部脏腑。因此,“理三焦”者,乃是调理脊柱、内脏是也。
  “两手托天”为何能调理三焦呢?两手托天的动作,在五禽戏为“虎举”,在易筋经为“韦驮献杵第三式”;可见这是一个健身定势,普遍用于各类导引功法,且都处于起始位置。天,为最高;托天者,就是尽量向上托的意思。从古传八段锦图谱和八段锦的锻炼要求来看,这一式动作要求两手掌向上翻起,掌心朝天,两臂充分伸展,上臂靠近两耳;两手交指相扣,力在掌根,低头,肩胛内收,上撑下落,使脊柱拔伸。在做这一式动作时,脚跟无需踮起。而在古代的一些八段锦功法中,以及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三式”中,都要求踮起脚跟;但五禽戏“虎举”动作则无需提踵踮脚。其实,“撑掌落踵”更能有效地对拉拔伸脊柱;俗话说“力从脚跟起,贯穿到泥丸”,“泥丸”就是头顶正中的天门(顶门)。做这一势动作时,还需注意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收腹提肛,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此才能挺拔脊柱。同时,“两手托天理三焦”的一个完整动作是一个呼吸周期,但在“托天”一瞬间,应当是闭息助力,从而使“内劲”贯通上中下三焦。
  “两手托天理三焦”的养生机理是什么呢?三焦主司人体元气水液的流通布散,是统管五脏六腑的“孤之府”、“外府”。作为八段锦的第一式,通过两手托天的锻炼,达到调理全身的目的。通过脊柱的对拉拔伸,有利于纠正脊柱周围小关节的紊乱,并适当刺激脊柱两旁神经根,以此来调理五脏六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脊柱的过度弯曲、椎间盘的膨隆、骨盆的移位、胸廓的下降等等,是造成一系列慢性病、顽病痼疾的原因。因此,脊柱的自我锻炼,其养生健身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在中医学中,脊柱是督脉所在地,总督一身阳气;“两手托天理三焦”上托下落,升降开合,使元气布散全身,使津液滋润脏腑。同时,与动作相伴的逆腹式呼吸,按摩腹腔脏器,防止胃下垂、子宫下垂等。科学研究表明,习练八段锦能提高中老年人上下肢的力量,改善呼吸系统机能,提高老年人关节灵活性、平衡能力和神经系统灵活性等。因此,把双手托天理三焦放在八段锦的第一式,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对于三焦的理解,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解释,但是都与《难经》的说法不相吻合,也没有很好的解释来说明三焦是怎么来行元气的,就是其部位的确立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结论。今就难经的有关条文,结合自已的一些理解,来探讨一下三焦的实际本质,希望能给三焦一个圆满的解释。
   焦者,烧焦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却很难明白,为什么会叫焦,要明白需要结合经络来理解。人体的经络,在古代时候,针灸的经络与人体的看得见经脉与络脉是混合的没有分开理解,导致经络有不同的看法,家和张仲景的言语来看,张仲景所说的经络是人体中看得见的经络,不是针灸的经络。在《伤寒论》中称为厥阴病,脉分阴阳,经脉主运行阴阳气血津液向外布散,以营养全身,有内而外,遍布全身。络脉是笼络全身的阴津,阴血,水谷精微等物质上充与心肺,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在经脉与络脉的相互交接处(相同于动脉与静脉的交接处的网状结构),就是所说的焦的位置。这个焦,类似于交,为什么会是烧焦的焦?因为在者交接处,正是心阳达到的最终端,也是肾阳开始温煦的起始,两阳相合,而此处是最温暖的地方。用现在的道理来讲就是正极与负极相接触的地方,是产生能量的地方,如同电灯的结合而发光是一个道理。所以,三焦的位置经脉与络脉的交会处。
   或要问:这与三有什么关系?以上是正常的交接方式,而人体中有三处不相同的交接,就是所谓的三焦。
   上面是肺,肺是气机交换的场所,在人体的交接中,肺气的进入是与全身不同的。也就是说在肺内的经络交接中,有者气体的进入,是在正常中的一个特殊,所以称之为上焦,上焦如雾就是这个道理。
   而中则是在胃肠道,胃肠道是水谷之海,是水谷精微进入人体脉内的道路,与全身的其他交接方式也不同。也就是说在胃肠道的血脉的正常交接中,有者大量的水谷精微进入脉内,这在全身中也是一个特殊,所以称之为中焦,中焦如沤就是这个道理。
而下则是在肾与膀胱,肾与膀胱为多余水液排出的地方(也是肾气封藏的功能表现)。在全身中,也是与其他地方不相同的。在正常的经络交接中,津液的排出与吸收是平衡的,而此处则是大量的排出,所以称之为下焦,下焦如渎就是这个道理。
   三焦的位置大致如此,其不同点也已经说明,但是其功能是如何表现的。这就要结合经络来说明其中的规律。
   上面说过,经脉与络脉是相互交接的,但是经脉与络脉的运行是靠什么来完成的?这就要说明白了,因为是相互关联的,所以要全面说清楚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经脉的运行是靠卫气来运动的,而络脉的运行是靠元气来输运的,卫气始于肺,而元气始于命门,(肾气制约其运动的太过)。所以《难经》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元者,三焦之尊号也。”元气具有推动作用,系于肾,出肾则为少阳之气,或肝气,我们平时说的“肝行肾气”就是行的元气(肾气不运动,只有封藏之性),“肝肾同源”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三焦的运行元气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少阳属于阳木,而厥阴为阴木,少阳下连于厥阴,而三焦的起始是由厥阴上连与少阳,所以三焦也属于少阳的病位。均是运行的元气,均有升发之性。
至于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其实就是水谷精微由脾胃到肺,再下达到肾的运行过程,其中主要是中焦的进入与下焦的排出。

少林八段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原传口诀1】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

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
    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原传口诀2】

跨步直立搭手腕,马步下蹲拉弓弦。

变掌外推臂伸展,并步起身往前看。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上体正直,两臂平屈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
   动作二:手握拳,食指与拇指呈八字形撑开,左手缓缓向左平推,左臂展直,同时右臂屈肘向右拉回,右拳停于右肋前,拳心朝上,如拉弓状。眼看左手。
动作三、四与动作一、二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各开弓 4 ~ 8 次。

  【动作要领】

   1、两腕交搭时沉肩坠肘,掌不过肩。

   2、开弓时力由夹脊发,扩胸展肩,坐腕竖指,充分转头,侧拉之手五指要并拢屈紧,臂与胸平,八字掌侧撑需立腕、竖指、掌心涵空。略停两秒,保持抻拉,有开硬弓射苍鹰之势。

  【易犯错误】

   1、开弓时端肩,塌腰,重心偏移。

   2、成马步时跪腿,收腿时脚擦地、晃动,步法不灵便。

  【纠正方法】

   开弓时立项沉肩,上体直立,充分转头,步法转换要清晰,开弓时马步的膝关节不得超过脚尖,两掌侧撑时移为横裆步。在习练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马步高度,不可强求,避免动作变形,循序渐进地发展下肢力量。

  【功理作用】

   这一动作重点是改善胸椎、颈部的血液循环。临床上对脑震荡引起的后遗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对上、中焦内的各脏器尤对心肺给予节律性的按摩,因而增强了心肺功能。通过扩胸伸臂、使胸肋部和肩臂部的骨骼肌肉得到锻炼和增强,有助于保持正确姿势,矫正两肩内收圆背等不良姿势。

  具体功理作用:

   1、 展肩扩胸,可刺激督脉和背部俞穴、手三阴三阳经等,主要调节手太阴肺经等经脉之气。

   2、 有效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协调能力和腕关节指关节的灵活性。

   3、矫正驼背肩内收姿势,很好地预防肩、颈疾病等。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督脉。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本经所主病候: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痛,缺盆部及手臂前侧桡侧缘痛,肩、背寒痛。

   本经主治病证:肺、胸、咽喉。

  【古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现代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中府(手太阴肺经穴;肺之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位置: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对应动作:扩胸展肩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2、云门(手太阴肺经穴)位置:胸前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前正中线旁开6寸。

对应动作:同上。

图片见上图。

   3、尺泽(手太阴肺经穴;合穴)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

对应动作:曲肘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4、列缺(手太阴肺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位置:小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展1.5寸,肱桡肌与拇长肌肌腱之间。

对应动作:坐腕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5、太渊(手太阴肺经穴;俞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位置: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对应动作:同上。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6、鱼际(手太阴肺经穴;荥穴)位置: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上方凹陷处,约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对应动作:竖指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7、少商(手太阴肺经穴;井穴)位置:手拇指未节桡侧,指甲角外展0.1寸。

对应动作:同上。
(穴位图片见上)

  【经典穴位】

   1、列缺---补肾虚之虚,管小病小疾
   位置:两手交握,左手食指在右腕背部,食指下即是。

   平常生活中,人有时会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其实,大多数都是不经意感受风寒导致的,和鼻塞、流涕一样属于感冒的一个症状。这时按揉列缺穴疏卫解表,加上热敷或者温灸效果会更好。列缺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所以本穴不但治头项颈椎病,又能治肺咳气喘,还能治心胃气痛等任脉病症,并且具有补肺肾阴虚的功能。

   2、提高免疫力,就去搓鱼际

   本经脉上面有个穴位叫做鱼际穴,在手掌的大拇指根部,由于肌肉明显突起,形状如鱼,故中医这个部位称为鱼际。中医学认为鱼际的中心点有一个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的穴位叫鱼际穴,它具有解表、利咽、化痰的功能。每天坚持搓鱼际穴,也可以合掌互擦,即双手合掌,对搓时两手的“大鱼际”应贴合,以搓得双手发热为度。亦可一手固定不动,另一手对其搓动。再两手上下交替互擦1至2分钟,手掌便会发热,能增强肺主皮毛的功能,从而改善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者的体质状况,提高其抵御外邪的能力,对咽痛、打喷嚏等感冒早期症状有明显的预防治疗作用。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肺:

   1、肺居胸腔,在诸脏腑中,其位最高,故称“华盖”。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2、肺有主持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的作用。体现在气的生成方面,尤其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异常,可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气短、声低、乏力等。

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主持呼吸的作用。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若肺受邪而功能异常,可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呼吸系症状。

   3、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将卫气、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于皮毛,以充养身体,温润肌腠和皮毛。肃降,即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肺主肃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两者失调,就会出现“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表现为咳嗽、喘息、胸闷等。

   4、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于体内的水液代谢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二是肺气肃降,可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异常,则水的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

   5、鼻是肺的门户,为气体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均有赖于肺气的作用来维持。肺气的功能调和,则鼻的通气功能正常,嗅觉灵敏。肺的某些病变,常可影响及鼻,使之产生多种病理表现,如鼻塞流涕,不闻香或鼻衄等。

   6、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肺合皮毛是说肺能输布津液、宣发卫气于皮毛,使皮肤润泽,肌腠致密,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如果肺气虚则体表不固,常自汗出,抵抗力下降则易于感冒。由于肺和皮毛相合,所以外邪侵犯皮毛也常常影响肺的功能而招致相应病变。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甲状腺亢进或者减退、哮喘、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急慢性扁桃体炎、颈椎病、肩周炎、胸椎小关节紊乱、神经衰弱、失眠等人群。

  【养生之道】

   肺的保养也不例外,顺应四时,随“季”应变。

   1、春季: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季节,这一时期,感冒肺炎的发病率都会明显上升。春季空气湿度大,易使空气中的病菌大量繁殖,尤其是室内空气中更会充斥着烟尘、霉菌、花粉、尘螨等细菌,这些细菌侵入人体肺脏,会导致肺脏疾病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人体健康。

因此,春季应注意环境对肺脏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做到环境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进行深呼吸和主动咳嗽,二者相加,能达到洗肺的效果。同时,春季的代谢也比较快,所以在饮食方面吃一些微辛、较温、清淡的食物。

2、夏季:从四季的五行属性看,夏属火,而肺通秋属金,火克金,因而,夏季肺气较为虚弱,肺也易于此季发病。咳嗽、胸痛、咽喉肿痛、恶寒发热等病变的脏腑均归属于肺。

夏季肺脏的保养也要顺应这一时令特点,情绪上要平和愉悦,免生燥热;生活上既要防暑驱热又要谨防贪凉受寒;作息宜晚睡早起,另加注意饮食卫生,就可以避虚邪、远疾病,安度盛夏了。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相通应,肺属金,与秋季相通,燥为秋之主气,而肺为清虚之体,秋燥最易伤肺,因而,秋季特别需要注重肺脏的保养。

3、秋季:秋季天气干燥,易伤人阴津,皮肤粘膜水分加速蒸发,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等人们常说的秋燥症。历代医学认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那么在秋季如何做好肺脏的保养?

首先,要起居顺时。秋季气温由热转凉,且昼热晚凉,应做到祖国医学所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避晚凉,早起以从清爽,吸纳新鲜空气。要敞门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还应适度“秋冻”,不要急于多添衣服,注重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

其次,饮食润燥。秋季气候的特点是干燥,燥是秋令主气。中医认为肺是娇脏,喜润恶燥,然而燥邪最易犯肺,伤津耗液,使人发生鼻干咽燥、声哑干咳、大便干结等所谓的“秋燥症”。因此,为防燥邪为患,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芝麻、梨、藕、香蕉、苹果、银耳、百合、无花果、竹蔗以及鸭肉、猪肺、龟、鳖、蜂蜜、蔬菜等以润燥养肺,凡辛热麻辣、煎烤熏炸等食物,宜少吃或不吃。

再次,摩鼻健身。中医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对冷空气过敏,秋风一吹,便不断伤风感冒,打喷嚏,流清涕、咽痛、咳嗽。这类患者应从初秋起就开始做预防工作,每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然后按摩鼻部,做法是将两拇指外侧相互搓热,沿鼻两侧上下按摩30次,每天1-2遍,以增强耐寒能力。

4、冬季:冬天是最冷的季节,阴气较盛,这时的呼吸系统很容易被感染,所以此季节宜避寒就温,做到阴阳平衡。

起居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冬天日照时间短,天地闭藏,早晚寒气重,宜早睡晚起。早睡可保持身体温暖,以养身体阳气;晚起可避日出前之严寒,以养身体阴气,使体内保持阴平阳秘,免遭寒邪袭击。

饮食宜温,减咸增苦。冬季饮食要遵循“养阴潜阳”的法则,宜多食些温性食物,如糯米、狗肉、羊肉、牛骨髓等,既滋补又抗寒;对生冷、油炸类及寒性食物应少食,以免伤阳气或伤阴津。

肺的保养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只要顺应季节的变化,稍加注意,就可让肺脏长期保持健康状态。

10种蔬果,精心养护你的肺

秋季天气干燥寒冷,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症状。而冬季批量上市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

梨 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葡萄 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入蜂蜜煎膏,以开水冲服,对烦热口渴尤佳。

石榴 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者,可用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柑桔 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口渴、伤酒烦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疗肺热咳嗽尤佳。

甘蔗 蔗汁性平味甘,为解热、生津、润燥、滋养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镇咳、治噎止呕,有“天生复脉汤”之美称。可用于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

柿子 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鲜柿生食,对肺痨咳嗽、虚热肺痿、咳嗽痰多、虚劳咯血等症有良效。红软熟柿,可治疗热病烦渴、口干唇烂、心中烦热等症。

百合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对肺结核、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及各种秋燥病症有较好疗效。熟食或煎汤,可治久咳、干咳、咽痛等症。

萝卜 能清热化痰、生津止咳、益胃消食,生食可治疗热病口渴、肺热咳嗽、痰稠等症,若与甘蔗、梨、莲藕等榨汁同饮,效果更佳。

荸荠 有清热生津、化湿祛痰、凉血解毒等功效,可治疗热病伤津、口燥咽干、肺热咳嗽、痰浓黄稠等症,与莲藕榨汁共饮效果更佳。

银耳 能润肺化痰、养阴生津,做菜肴或炖煮食用,可治疗阴虚肺燥、干咳无痰或痰多粘稠、咽干口渴等症,与百合做羹食用疗效尤佳。

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一定要适量,过食或暴食亦会影响身体健康。新鲜水果含糖量较高,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须慎食。

少林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臂单举

【原传口诀1】

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

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
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
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

【原传口诀2】

外旋上穿经面前,一掌上撑一掌按。

掌根用力肘微屈,舒胸拔脊全身展。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动作分解】

   动作一:左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继而翻掌上撑,指尖向右,同时右掌心向下按,指尖朝前。
   动作二:左手俯掌在身前下落,同时引气血下行,全身随之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动作三与动作四动作与动作一和动作二基本相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手交替上举各 4 ~ 8 次。

  【动作要领】

   单臂上举和下按时,要力达掌根,舒胸展体,拔长腰脊,要有撑天拄地之势。

  【易犯错误】

   两臂在上撑、下按时,掌指方向不正;肘关节僵直,没有弯曲度;两臂对拉力度不够,上体不够舒展。

  【纠正方法】

   上举和下按时两掌放平,指尖摆正;在肘关节稍屈的状态下体会两肩充分拉伸。

  【功理作用】

   1、通过上下静力牵拉腹腔,对内脏起则按序作用,达到调理脾骨(肝胆)和脏腑经络的作用。

   2、使椎骨间小关节、肌肉得到锻练、增强脊柱的灵活性、稳定性。

“调理脾胃须单举”,锻炼肝脏和脾胃
  除了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也可以通过多锻炼来预防肝病。八段锦里的"调理脾胃须单举"是一个调理脾胃和肝胆的健身动作。
  首先,两腿屈膝,两个手掌做抱球状,捧在腹前。
  然后,左手抬起来,往上撑,右手往下按。这叫左手顶天,右手按地。注意:左手往上举时,一定要掌根往上撑,中指指尖往下回勾;而右手在向下按时,也要掌根下按,中指向上勾;左肩往上举,要尽力向外、向后展。
动作稍停片刻,左手自然下落,右掌收起来,两手放在腹前。然后右掌向上抬起,上举,顶天,左手往下按。相反方向把这个动作重复一遍。
  最后,两手再自然收回,落在腹前。
  这个动作,通过手臂的上撑和下压,打开了身阴经,锁住了阳经;而这一升一降,就是一开一合。所以这个动作正是中国传统健身术中最讲究的"升降开合"。
  另外,在做这个式子的过程中,左右两手交替上托,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地上下对拉,可以牵动腹腔,对脾胃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对两肋的经脉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两肋是肝经、胆经循行的部位,所以"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个动作首先是调理肝胆的。那为什么这个动作叫"调理脾胃"呢?因为要想调理脾胃,核心在于调理肝胆。
  中医的理论基础在于阴阳五行。从五行的相生相克来看,木克土。肝胆是木,脾胃是土,肝胆会克制脾胃。所以,如果想不让脾胃这个土被肝胆这个木克,首先需要锻炼好肝胆,让肝胆宣开。
  所以,通过双手对拉,交替上举、下按,抻拉两肋的肝经和胆经,从而达到养护脾胃的功效,这就是"调理脾胃须单举"的核心。这一动作主要作用於中焦,肢体伸展宜柔宜缓。由於两手交替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对拔拉长,使两侧内脏和肌肉受到协调性的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增强了消化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对上述脏器疾病有防治作用。熟练后亦可配合呼吸,上举吸气,下落呼气。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取穴方法可以曲肘,手掌按于后枕,在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2、大陵穴:见双手托天理三焦章节。

   3、期门穴: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脾、胃、肝、胆: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有胃痛、痞满、噎膈、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痢疾、霍乱;低热乏力、恶心呕吐、厌油腻、粉刺、痤疮、水肿等症状的人群。

  【养生之道】

   脾胃是维持人体功能活动十分重要的器官,二者同居中焦,主管着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在出生以后,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对水谷的运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输布。因此中医学上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视顾护脾胃。

   除了服药宜饭后服用及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外,在日常饮食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对脾胃的保护。饮食宜适量,提倡少吃多餐,反对暴饮暴食;饮食要有节,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注意节律性,一日3餐,吃饭的时间要有规律;饮食要卫生,如果饮食不洁,餐具和手不干净,误食变质食物,均可损伤脾胃而发生胃肠疾病;食物温度要适宜,进食过冷之物,可遏伤脾阳而发生腹痛腹泻诸疾,进食过热之物,可使肠胃积热;刺激性强的食品、辛辣醇酒之味均对脾胃有较强的刺激性,宜少食;饮食要细嚼慢咽,细嚼慢咽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进餐忌郁怒,进餐时心情的好坏,不仅影响食欲,还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注意饮食习惯,古人所谓的“食不语,寝不食”,是有一定道理的;饭后宜轻微活动,俗话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即为此意;适当进食大枣、山药、扁豆、莲子、芡实等健脾胃食品;宜进食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等等。

  【本式问答】

   问题一:“调理脾胃臂单举”为什么既能锻炼肝脏又能锻炼脾胃?

   回答:少林八段锦里的"调理脾胃臂单举"是一个调理脾胃和肝胆的健身动作。

   首先手臂的上撑和下压,打开了身体上的阴经,锁住了阳经;而这一升一降,就是一开一合。

  另外,在做这个式子的过程中,左右两手交替上托,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地上下对拉,可以牵动腹腔,对脾胃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对两肋的经脉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两肋是肝经、胆经循行的部位,所以"调理脾胃臂单举"这个动作首先是调理肝胆的。那为什么这个动作叫"调理脾胃"呢?因为要想调理脾胃,核心在于调理肝胆。
  中医的理论基础在于阴阳五行。从五行的相生相克来看,木克土。肝胆是木,脾胃是土,肝胆会克制脾胃。所以,如果想不让脾胃这个土被肝胆这个木克,首先需要锻炼好肝胆,让肝胆宣开。
  所以,通过双手对拉,交替上举、下按,抻拉两肋的肝经和胆经,从而达到养护脾胃的功效,这就是"调理脾胃须单举"的核心。这一动作主要作用于中焦,肢体伸展宜柔宜缓。由于两手交替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对拔拉长,使两侧内脏和肌肉受到协调性的牵引,特别是使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增强了消化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对上述脏器疾病有防治作用。熟练后也可配合呼吸,上举吸气,下落呼气。

   问题二:如何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

   回答:中医理论素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什么是生?什么是化呢?《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物之生,从之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变,我们可以理解成由物理的变化,生可以理解为化学变化。变,还是本原物质,而生则已经是其它物质了。那么,生化两个字,就涵括了食物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即现代医学指的消化吸收过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医脾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何为后天?就是离开母体后为后天。离开母体后,我们人,就开始用嘴吃饭,经过脾脏的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全身。所以,任何人离不开食物,离不开吃,就离不开脾这个“后天之本”。

少林八段锦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原传口诀1】

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

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
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
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

【原传口诀2】

起身松腕臂外旋,转头双目往后看。

身体调正膝微屈,掌指向前往下按。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下按呈撑掌式。头颈带动脊柱缓缓向左拧转,眼看后方,同时配合吸气。
   动作二:头颈带动脊柱徐徐向右转,恢复前平视。同时配合呼气,全身放松。
动作三与动作四和动作一与动作二动作基本相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后瞧各 4 ~ 8 次。

  【动作要领】

   两掌下按时立项竖脊,两臂充分外旋,展肩挺胸,转头不转体。

  【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两臂外旋时上体后仰;转头与旋臂不充分。

  【纠正方法】

   纠正方法:两臂外旋时下颏微收,向后转动时上体中正;转头时看斜后下方45°,旋臂时小拇指侧最大限度外旋,保持两秒抻拉。

  【功理作用】

   五劳:指心、肝、脾、肺、肾五脏劳损;七伤:指喜、怒、悲、忧、恐、惊、思七情伤害

   1、转头,即"往后瞧"这个动作。眼睛使劲往后看,眼神向后转移,这就锻炼了颈部后面的大椎穴。大椎穴非常重要,人体几乎所有的阳经都经过它。七伤是外界天地自然对我们身体的伤害,这种伤害必先伤阳的层面。这个动作通过扭动大椎穴,提升了阳的作用,使身体内部产生变化,达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增加颈部运动幅度,活动眼肌,同时改善颈部及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糸统疲劳。

   2、旋转手臂。我们的手臂,阴经在前,阳经在后,手臂从里转到外,再从外转到里,其实是把阴经、阳经都打开了。五劳是内伤,阴经主内;七伤是外伤,阳经主外。所以,这个动作在旋转手臂、锻炼阴阳经脉的过程中,可达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
  具体的做法为:
  首先,两脚开立,微微屈膝,与肩同宽,两掌按于胯旁,掌与胯大概有一拳的距离。身体保持中正,头视前方,下颚微收。两手放在胯两侧时,就像在按着浮于水面的两个球一样,球有一个浮力,手要把这个球按住。
  然后,缓缓起身,腿站直,两手下垂,两臂外旋,大概旋转45度;同时,头向左后方旋转,转到不能转,这样就压紧了大椎穴。做这个动作时,要稍微停顿一下,闭一闭气;这时重心在脚前掌,虚脚后跟。
  再放松,身体重心缓缓下降,微微屈膝;头转正向前,目视前方;同时,两掌再内旋回来,按于胯旁。
  同样的动作,在右边再做一遍。这个动作,一左一右为一遍,一共要做三遍。

五劳是指心、肝、脾、肺、肾,因劳逸不当,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脏受损。七伤指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绪对内脏的伤害。由于精神活动持久地过度强烈紧张,造成神经机能紊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受损。该式动作实际上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尤其是腰、头颈、眼球等的运动。由于头颈的反复拧转运动加强了颈部肌肉的伸缩能力,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增强和改善其功能。此式对防治颈椎病、高血压、眼病和增强眼肌有良好的效果。练习时要精神愉快,面带笑容,乐自心田生,笑自心内,只有这样配合动作,才能起到对五劳七伤的防治。另外,此式不宜只做头颈部的拧转,要整条脊柱甚至两大腿也参与拧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五脏的健壮,对改善静脉血的回流有更大的效果。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督脉;任脉;十二正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本经所主病候:头项强痛,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目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

   本经主治病证:本经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古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现代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经属:督脉。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青春痘等。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命门。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3、背俞穴: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称俞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篇,载有五脏背俞穴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萎及骨病等。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肺、心、脾、肾、肝、大肠、小肠、胃、膀胱、胆。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头项强痛,胸椎疼痛,腰椎痛,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目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人群。

   刺激上背可以刺激到主治肺部疾病的肺俞穴,主治心脏疾病的心俞穴,能宽胸理气的督俞穴以及理血、宽中、和胃的膈俞穴等;刺激腰和下背可以刺激主治肝脏疾病的肝俞穴,主治胆囊疾病的胆俞穴,还有健脾、和胃、化湿的脾俞穴等;刺激左右肩胛上的穴位,对治疗头面部疾病、颈椎病、肩周炎有特效;刺激背的侧部,能够宽胸理气,治疗肋间疼痛。刺激颈肩部的大椎、风门等穴位,可以治疗颈椎病以及颈肩综合征。

  【本式问答】

   问题一:什么叫五劳七伤?试从本动作阐释如何解除五劳七伤。

   回答:五劳是指心、肝、脾、肺、肾,因劳逸不当,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脏受损。七伤指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绪对内脏的伤害。由于精神活动持久地过度强烈紧张,造成神经机能紊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受损。该式动作实际上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尤其是腰、头颈、眼球等的运动。由于头颈的反复拧转运动加强了颈部肌肉的伸缩能力,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增强和改善其功能。此式对防治颈椎病、高血压、眼病和增强眼肌有良好的效果。练习时要精神愉快,面带笑容,乐自心田生,笑自心内,只有这样配合动作,才能起到对五劳七伤的防治。另外,此式不宜只做头颈部的拧转,要整条脊柱甚至两大腿也参与拧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五脏的健壮,对改善静脉血的回流有更大的效果。

少林八段锦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原传口诀1】

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
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
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
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原传口诀2】

马步下蹲臀收敛,先倾后旋向足看。

颈尾伸拉头上顶,头摇尾摆对称转。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动作分解】

   动作一:马步站立,两手叉腰,缓缓呼气后拧腰向左,屈身下俯,将余气缓缓呼出。动作不停,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同时配以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缓缓深长呼气。同时全身放松,呼气末尾,两手同时做节律性掐腰动作数次。
  ( 2 )动作与( 1 )动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 (1) 、 (2) 动作交替进行各做 4 ~ 8 次。

  【动作要领】

   1、马步扶按时要悬项竖脊、收髋敛臀、上体中正。

   2、侧倾俯身时,颈部与尾闾对拉拔长。

   3、摇头时,颈部尽量放松,动作要柔和缓慢,摆动尾闾力求圆活连贯。

  【易犯错误】

   摇转时头部僵直,尾闾转动不圆活;摇转时挺胸展腹,上体后仰。

  【纠正方法】

   转头时,颈部肌肉尽量放松,不可主动用力,头部转动速度要慢于尾闾转动;向后转动头部时要含胸,抬头向上看,向前转动尾闾时要收腹,向后转动时要先塌腰,再敛臀立身。在马步状态下转动尾闾有一定难度,可以将动作分解练习,先体会头部摇转,再体会尾闾转动,最后将转头和转动尾闾结合起来。

  【功理作用】

   功法与作用:

   1、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等,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经泄热、去除心火的作用。

   2、在脊柱腰段、颈段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既增加了颈、腰、髋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强了这些部位的肌力。

   此式动作除强调松,以解除紧张并使头脑清醒外,还必须强调静。俗谓:静以制躁。“心火”为虚火上炎,烦躁不安的症状,此虚火宜在呼气时以两手拇指做掐腰动作,引气血下降。同时进行的俯身旋转动作,亦有降伏“心火”的作用。动作要保持消遥自在,并延长呼气时间,消除交感神经的兴奋,以去“心火”。同时对腰颈关节、韧带和肌肉等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有助於任、督、冲三脉的运行。
   八段锦功法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主要通过对脊柱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使头颈、腰腹及臀、股部、腿部等多种肌群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下肢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加了肌力。同时,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大椎穴为六阳经的汇总点),以提升阳气;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和命门穴,“腰为肾腑,命门贯脊属肾”,肾在五行中属水,心在五行中属火,以水克火,只有壮腰强肾才能调理心火,所以刺激脊柱和命门穴,增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进而达到去心火的目的。在这一摇一摆、一升一降中达到平秘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 
   “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也是八段锦中动作难度较大,运动方向较为复杂的一式。它不仅涉及了脊柱的侧屈、环转及回旋,而且还要求在马步状态下做脊柱两端的反向旋转。所以这一式不仅是习练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一式的教学中,我们除了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解、语言引导、肢体触摸等方法)外,还应掌握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将复杂的事物用最简练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我的教学体会,可概括为:找准“六个基本点”,抓住“六个重点”。 
   六个基本点是指健身气功运动过程中脊柱颈端的位置,分别是指:上、右、前、左、后、下。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的基本动作路线。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这些点的含义及相对应的动作规格和要求。
所谓“上”是表示动作开始阶段,身体重心要稍向上升起。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马步站立,身体重心位于两腿之间,收髋敛臀,立腰竖颈,下颌微收,百会上领,目视前方。

   所谓“右”是要求上体向右倾。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马步转换为偏马步,右腿弯曲,左腿微屈,身体重心移向右腿,上体右倾,眼睛由目视前方转到用余光看右脚尖。

   所谓“前”是要求上体要从右旋转到前倾。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身体重心移向两腿之间,步型由偏马步转换为马步,颈部与尾闾对伸拉长,在上体前倾的状态下,下颌微收,眼睛的余光移到右脚的中内部。

   所谓“左”是要求上体向左倾。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马步再转换为偏马步,左腿弯曲,右腿微屈,身体重心左移,眼睛的余光移至右脚脚跟。

   所谓“后”是要求向后摇头应与向前摆尾配合起来。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偏马步转换为马步,颈部后旋,尾闾前旋,颈部后旋的速度要稍慢于尾闾前旋的速度,这样才能保证转正时速度的一致。眼睛视线由右脚看到了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伴随着颈部的放松摇转,目视头上方。

   谓“下”是表示摇头摆尾动作结束时,马步正身,重心应稍往下降。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身体重心位于两腿之间,收髋敛臀,立腰竖颈,下颌微收,百会上领,目视前方。
   在掌握好六个基本点之后,习练时还要抓住以下六个重点:

   一是先求方、再求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让学员明白动作路线的基本点找准了,动作路线正确了,基本身形掌握了,再将重点放在如何突出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风格特点上。

   二是眼睛与身形的配合。眼为身之帅,眼睛定位准确了,身形也基本到位了。换句话说:当我们的躯干位置不正确时,我们很难看到正确的身体部位。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目光的转视如下:上体右倾,眼睛余光视右脚尖,上体前旋和左移,眼睛由右脚尖看到了右脚后跟,摇头时,眼睛从右脚转换到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至头上,最后转正,目视前方。

   三是脊柱上下两端的反向运动。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脊柱的颈端与尾闾除上升和转正外,都处于反向运动。上体右倾时,颈端向右,尾闾向左;上体前倾时,颈端向前,尾闾向后;上体左倾时,颈端向左,尾闾向右;摇头摆尾时,颈端后绕,尾闾前绕。脊柱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得以充分的伸展旋转。

   四是摇头时颈部肌肉要放松。颈部肌肉紧张会直接影响脊柱颈端和胸端的位置,不仅会给人不协调、动作僵硬的感觉,还会造成挺胸等错误动作,挺胸会造成力点前移至天突穴,不利于大椎穴的放松。所以,在做摇头时,不主动用力,用头部自身的重量来带动旋转,目视头上方,这样才能做到摇头时的颈部放松。

   五是摆尾时要强调收腹。很多习练者在前摆尾闾时塌腰、撅臀,这就是因为摆尾时没有收腹的原因。在摇头摆尾时,除颈部肌肉放松外,从胸到腹部都要有种肌肉的紧张感,即:胸微内含,腹肌收缩。这样摆尾时,才能保证尾闾内收转正。

   六是转正时要力达夹脊。夹脊是指背部的竖脊肌。它是连接头部与腰臀的纽带,也是动作是否有劲力感的关键,当夹脊松懈时,人的精神提不起来,动作也显得断劲。力达夹脊的关键是要立腰竖颈,百会上领、下颚微收、目视前方,这样气寓其中、神与形合,动作才会有协调感。在习练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时,掌握了以上六个重点,就可加深对整套动作理解的深度。

   摇头摆尾去心火,以前一式的结束动作为起点。重心稍向左移,右脚向右侧开半步,脚尖朝前站立,两膝关节缓缓自然伸直,同时两掌指尖斜相对,掌心向上,肩部下沉,缓缓上托。当手掌到达胸前时,两臂内旋,两掌随之内旋一圈,继续上托至头上方,肘关节微屈,掌心向上,目视前方。随后松腰沉髋,敛臀,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此时应保持身体中正,百会虚领,膝盖不应超过脚尖;同时沉肩坠肘,松腕舒指,两臂缓缓向两侧下落,两掌扶于膝关节上方,肘关节微屈,小指指向前内侧,目视前方。随后重心向上稍稍升起,随之重心右移,上体向右侧倾斜,身体以腰为轴向右前侧伏身,头不低于水平,颈椎与肌肉尽量放松伸长,目视右脚。重心左移,上体保持伏身,头部高于水平,腰部用力,引导上体由右向前、向左移动,同时脖颈与尾闾对拉伸长,目视右脚脚跟。此时应注意右膝依然弯曲,左膝不超过脚尖。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意想放松大椎,头向后摇,尾闾随之向相同方向摆动,以刺激大椎穴和督脉等,达到疏经泄热,疏泄心火的作用。此处应注意尾闾摆动,宜大不宜小。正确的做法是上体左倾,尾闾右摆,上体前俯尾闾向后划圆,使尾闾与颈部对拉拔长,加大旋转幅度。另外,摇头的动作较尾闾摆动开始的早一些,所以摇头的速度要稍慢一些,以便能够使头尾同时归正。随后收髋敛臀,上体稍稍立起,随之下颏微收,使上身中正,做到松腰沉髋,重心下沉变成马步,目视前方。该势一左一右为1次,做完最后一遍时重心左移,右脚回收成开步站立,同时两臂经两侧上举,两掌心斜相对,重心上起,目视前方,两膝缓缓自然伸直。双臂到达两肩上方时,两臂屈肘,两掌经面前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指尖斜相对;同时松腰沉髋,膝关节随之微屈,目视前方。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足少阴肾经;督脉。

  【古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现代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大椎:

  命门: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心。

   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心的生理病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现将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如下:

  (一)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

  (二)心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

  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三)心主汗 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

  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四)心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

  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医学阐释】

   心与肾的关系: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关系。如果这种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本式问答】

   问题一:佛教中的“心”有什么含义?

   回答:主要有如下含义:(一)梵语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1、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2、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3、对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物之异名,然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对此,前六识称为'识’,即了别、认识作用;第七末那识称为'意’,即思惟作用。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前者称心王,后者称为心所。上记之六识或八识即为心王,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称为色心不二。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故每被视为唯心论。

  (二)梵语hr!d 或 hr!daya 之意译。音译作汗栗驮、肝栗大、干栗多、干栗陀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纥伐耶。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犹如树木之心,为凡物具有之本质,为中心之(即处中者)心;又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缘虑心)。据四卷楞伽经卷一举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义之心。另据大日经疏卷四之说,则指肉团心(心脏)而言。般若心经所说之'心’即意谓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于密教,观想凡夫之汗栗驮(肉团心)为八叶莲华(即心莲),而教人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

  (三)从各种情形所作有关心之分类有: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与妄心(烦恼污染之心);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与不相应心;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贪、嗔、痴等三心。或贪心、嗔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并起)等四心;及肉团心(心脏)、缘虑心(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集起心(阿赖耶识)、坚实心等四心。或卒尔心(始对外境所起之心)、寻求心(欲知之心)、决定心(决断之心)、染净心(生染污、清净念之心)、等流心(持续念念相续而前后无异之心)等五心。即意识触对外境时,顺次而起之五心。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所谓八心(善心次第成熟过程之八心),即:种子心、芽种心、疱种心、叶种心、敷华心、成果心、受用种子心与婴童心等。又据大日经卷一之分类,瑜伽行者之心相可分成贪心等六十心。[入楞伽经卷九、解深密经卷一、旧华严经卷十、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十六、摄大乘论本卷上、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上]

   问题一:人为什么会上火?

   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我上火了"。那么,火到底从何而来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认为,五脏与五行相对应。用五行来界定五脏,一是可以形象地表达五脏的功能,二是可以表达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医重整体观,它认为五脏同五行一样,要相互制约,人体才能良好地运行。
  比如,火性为"炎上"。"炎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炎","炎"是两个火,所以是热的意思;第二为"上",表示火是上行的。
  五行中的火与五脏中的心相对应,如果心火一直往上走,而没有其他因素来制约它的话,那就会"上火"。
  我们都知道,水的特性是"润下"。"润下"也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润",即它的特性是非常滋润的;另一个含义是"下",它的运动方向是往下行的。
  五行中的水与五脏中的肾相对应。如果肾水总是往下流,而没有其他因素来制约它的话,轻则腿发沉,重则腿水肿,尤其是脚踝、膝盖等大关节处,水肿会比较严重。
  所以,在人身体中,肾水与心火是互相制约的。健康的身体,肾水可以上行滋润心,这样心火才不会一直上炎;反之,心火也可以下行闻暖肾,这样肾水也就能上行滋润身体。所以,不上火的秘密就在于肾水与心火相平衡。
  当肾经经气不足,不能带动肾水上去滋润心,敛不住虚火的时候,心火就会一直上炎,人体就会"上火"。比如,患干燥症、口腔溃疡等病。所以在治疗上,我们就要从补肾阳这个角度去败火,而不是一上火就吃消炎药,那样越清火就越灭阳气,会加重病情。
  要想补肾阳,一可以用药,二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肾与膀胱相表里,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膀胱经来补足肾气,降低患病的几率。
  去"火"妙法--"摇头摆尾去心火"
  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就是锻炼督脉、膀胱经、肾经的一个重要动作。可通过锻炼膀胱经,补足肾经经气,以使肾水上行,收敛住心火。
  具体做法是:右脚向右侧旁开一步,两掌上举,屈膝下蹲成马步(下蹲有困难的人,蹲得高一点也没关系)。
  起身,身体向右侧倾斜,然后俯身,胸口朝地,上体向右倾,眼睛看着右脚。
  身体重心左移,同时,头往前、左摇摆,身体也随着旋转,眼睛看着左脚。
  身体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头向后摇,上体立起,随之下颌微收,眼睛看前方。
  同样的动作,在右边再做一次。这个动作,一左一右为一遍,共做三遍。
  "摇头"不算太难,这个动作的关键在于"摆尾"。"摆尾"真正动的点是督脉的根部尾闾处。所以,"摆尾"是通督脉的动作。古人把这个过程比喻为"过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人体气机从尾闾关到夹脊关运行缓慢,古人比喻为"羊车",就像羊拉车那样,慢,但有狠劲;从夹脊到玉枕关,气机运行快了起来,古人把它比喻为"鹿车",就像小鹿那样轻盈快捷;由玉枕关入脑则需大力,如同"牛车"。
  所以,动尾闾过"三关"是非常难的。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尾巴已经退化掉了,所以不能像小猫小狗那样,通过摇晃尾巴来锻炼督脉。我们平时就很少能活动到尾闾这地方。"摇头摆尾去心火"就重新教会了我们来很好地活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加上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泄心热的效果。

   问题二:如何练好本动作?

   回答:一是先求方、再求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让学员明白动作路线的基本点找准了,动作路线正确了,基本身形掌握了,再将重点放在如何突出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风格特点上。

   二是眼睛与身形的配合。眼为身之帅,眼睛定位准确了,身形也基本到位了。换句话说:当我们的躯干位置不正确时,我们很难看到正确的身体部位。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目光的转视如下:上体右倾,眼睛余光视右脚尖,上体前旋和左移,眼睛由右脚尖看到了右脚后跟,摇头时,眼睛从右脚转换到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至头上,最后转正,目视前方。

   三是脊柱上下两端的反向运动。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脊柱的颈端与尾闾除上升和转正外,都处于反向运动。上体右倾时,颈端向右,尾闾向左;上体前倾时,颈端向前,尾闾向后;上体左倾时,颈端向左,尾闾向右;摇头摆尾时,颈端后绕,尾闾前绕。脊柱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得以充分的伸展旋转。

   四是摇头时颈部肌肉要放松。颈部肌肉紧张会直接影响脊柱颈端和胸端的位置,不仅会给人不协调、动作僵硬的感觉,还会造成挺胸等错误动作,挺胸会造成力点前移至天突穴,不利于大椎穴的放松。所以,在做摇头时,不主动用力,用头部自身的重量来带动旋转,目视头上方,这样才能做到摇头时的颈部放松。

   五是摆尾时要强调收腹。很多习练者在前摆尾闾时塌腰、撅臀,这就是因为摆尾时没有收腹的原因。在摇头摆尾时,除颈部肌肉放松外,从胸到腹部都要有种肌肉的紧张感,即:胸微内含,腹肌收缩。这样摆尾时,才能保证尾闾内收转正。

   六是转正时要力达夹脊。夹脊是指背部的竖脊肌。它是连接头部与腰臀的纽带,也是动作是否有劲力感的关键,当夹脊松懈时,人的精神提不起来,动作也显得断劲。力达夹脊的关键是要立腰竖颈,百会上领、下颚微收、目视前方,这样气寓其中、神与形合,动作才会有协调感。在习练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时,掌握了以上六个重点,就可加深对整套动作理解的深度。

少林八段锦第六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原传口诀1】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

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原传口诀2】

两脚并拢要沉肩,呼吸均匀把足颠。

脚跟抬起稍停顿,下落震地全身安。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动作分解】

   预备姿势: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或两脚相并。
   动作一:两臂上提耸肩,脚跟提起,同时配合吸气。两臂自身前下落,脚跟亦随之下落,并配合呼气。

   动作二:全身放松。如此起落 4~8 次。

   背后七颠百病消,以前一式的结束动作为起点。两腿并拢,脚趾抓地,提肛收腹,两脚跟尽力提起,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停顿约两秒钟左右,两脚跟下落,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周身放松,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从而通过震动全身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该势一起一落为1次,共做7次。
   收势
   接上式动作,两臂内旋向两侧摆起,与髋同高,掌心向后,目视前方。上动不停,两臂屈肘,两掌内外劳宫相叠,左掌在内,对准关元穴叠于腹部,意守丹田,目视前方。停顿十秒左右,两臂缓缓垂于体侧,同时周身放松,气沉丹田,目视前方。最后,可以做一下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和肢体放松动作。

  【动作要领】

   1、提踵时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

   2、下落时沉肩,颠足时身体放松,咬牙,轻震地面。

  【易犯错误】

   1、提踵时耸肩,身体重心不稳。

   2、下落颠足时速度快,用力过大。

  【纠正方法】

   1、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

   2、向下颠足时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

  【功理作用】

   1、十趾抓地可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等有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颠足可刺激脊柱与督脉,使有关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颠足能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2、落地震动可轻度刺激下肢皮脊柱各关节内外结构,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复位。

此式通过肢体导引,吸气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下落,同时放松全身,并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浊气”是指所有紧张、污浊病气。古人谓之“排浊留清”或“去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运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及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和扁平足有防治作用。同时有利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

   “背后七颠百病消”一势,从提踵、松踝(缓冲)、震地(颠足)三个环节对其疾病的康复机理进行剖析:

  1、脚趾部位为足之阴经与足之阳经的交会处,两脚十趾抓地,可刺激脚趾部位的阴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活动并改善其功能。如: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上行,入腹属于脾,络于胃。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含义,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传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其中肾阳起着关键作用。肾主纳气是指肾能帮助肺完成深吸气,吸入之气下纳入肾,对人体呼吸有重要意义。肺与肾是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的互利关系,其水液代谢均靠脾的传输作用。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传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两脚大趾抓地,通过刺激大趾末端的井穴、隐白穴等,可激活脾阳之气,使其气旺盛,增强水液运化的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此势,可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功能,发挥其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

  2、做颠足运动,可震动人体的五脏六腑,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所谓“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功能是通调水道和元气。三焦可按部位分膈上之上焦,包括心肺;膈至脐之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下之下焦包括肾、膀胱和大小肠。而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也就是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不仅有利于水液的正常运行,而且也有利于脾、肺、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反复颠足,使人体在放松情形下,五脏六腑在胸腹腔中得到有规律地上下震动,使之气血得以充分的宣导,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以及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

  3、颠足震动,可刺激督脉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保健康复的作用。众所周知,督脉循行部位是起于胞中从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至颈项沿头部中线,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而督脉的“督”字,是总督、督促的意思。又因为督脉循身之背——阳,并多次与手足之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所以督脉具有统率、督促全身阳经脉气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从现代医学来分析,支配脏腑的神经也从脊柱发出,脊髓和大脑神经是人体神经的中枢,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受神经影响。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颠足震动,其力由脚跟经下肢各关节向上传递,至人体脊柱的各椎体以及大脑,在传递中可震动脊柱和大脑,刺激人体中枢神经。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其力的传递和震动都在督脉上,对督脉的刺激是必然的。又因督脉络两肾,故其对肾的刺激也在震动之内。由此可知,该动作可通过经络和神经两个不同的系统,改善人体各脏腑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体质。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督脉;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

   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本经所主病候: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古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现代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对应动作:踮脚尖,震脚后跟动作。

   2、腰俞: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对应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3、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4、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5、悬枢: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6、脊中: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7、中枢: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8、筋缩: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9、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0、灵台: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1、神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2、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3、陶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4、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5、哑门: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对应动作: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16、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经典穴位】

   命门:命门穴(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不仅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益肾壮阳的要穴。用手指搓擦命门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每天锻炼10分钟,可提高御寒能力。

命门——“煽风点火”
  让生命之门火力更强劲
  命门在背后正中线,也就是腰部的两肾之间。肾我们知道,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当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精,就藏在肾当中。肾精是不是充足,直接决定着人体是不是健康。肾阴肾阳(又称元阴元阳),分别藏在命门和肾当中,是人体生命的来源。肾阴的活动,就像水的流动一样,需要阳气的温熏,这里的阳气就是肾阳,而命门就是肾阳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门之火。如果火力不足的话,就不能推动水的运行,肾水就不能上行,滞留在那里,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浮肿,男性阳痿,女性宫寒不孕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肾阳虚,这时候就需要温肾补阳。反过来,如果肾阴不足,肾阳过旺,也就是水不制火,火势过大的话,就会导致津液缺乏,干涸枯燥,男性会出现遗精的症状,而女性很可能月经量剧减甚至闭经等,这就是肾阴虚,需要滋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六味地黄丸就是滋阴的,它可以补充肾阴的不足。但是,肾阳虚就不能用它了。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不能随便乱用。以我的临床经验看,现代人肾阳虚远远多于肾阴虚。所以,补肾壮阳,加大命门之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大命门之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着背后命门穴处“煽风点火”,那就是艾灸。
  取一定量的附子,切成细末,用黄酒调成大概0.4厘米厚的饼,中间用针刺出一些小孔,然后放在穴位上,用艾炷来灸,每次灸3~5分钟,每个月灸一次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可以缓解很多阳虚的症状,比如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等等。平时稍微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没有特定症状的人,也可以时常用手掌心去按摩命门,按摩到发热即可,因为手掌心的劳宫穴是火穴,可以添加命门之火,壮大生命的火力!
  命门和我们腹部上的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是前后相对的。所以,我们在找穴的时候,只要以肚脐为标准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在背后正中线的交点就是命门。
  至阳——阳气极致之处
  也是补阳的最佳地点
  至阳穴在后背第七胸椎之下。为什么一开始就强调这个七呢?因为“七”这个数字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在十二地支当中,阴阳的兴盛正好是六支,比如阳气从子时开始升发,到午时达到极点。第七支“午”在这里起着兴衰转承的作用。至也就是极、最的意思,至阳的意思就是说,到了这里,阳气就达到了一个顶点。另外,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句俗语没有,叫做“冬至饺子夏至面”。中国古人很重视这两天,尤其是冬至,甚至认为“冬至大如年”,就是因为这两天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夏至是夏天的极致,冬至是冬天的极致。过了夏至,阴气开始生发,白天渐短;而过了冬至,阳气开始生发,白昼渐长。人体当中也是这样,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至阳穴就是阳中之阴到达阳中之阳的地方,也就是背部阴阳交关的地方。所以一些寒热交杂的病,比如疟疾等找这个穴效果很好。这个原理也不难解释,寒热交杂就相当于阴阳相争,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时候,我们刺激至阳穴,就相当于给阳方派去了一支生力军,又怎能不胜券在握?
  至阳穴是后背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自然是阳光普照,全身受益,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所以,这个穴位能够治疗的疾病有很多。对于现在经常泡在酒桌上的人来说,这个穴更是随身携带的法宝,因为按揉它能够很好地改善肝功能,而且现代医学也证实,按摩至阳穴能够降低黄疸指数。但是,至阳穴最乐于“效忠”的还是我们的心,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这种现象很严重。这时候就可以按摩至阳穴来调整。如果身边有亲人的话,最好趴在床上让亲人帮忙按摩,那样可以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情,给身体多加入一分“爱心健康”。如果独自一人,也不用难过,自己动手一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手弯到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合力使用,力度可以加强一点,给至阳多加一点动力,心慌气短的问题要不了多久就能解决了。每个人都有感到力不能及、无助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伸出手来,或许仅仅是强有力的一握,或许是拍一拍肩膀,都可以给茫然无措的人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至阳穴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坚定我们信心和正气的穴位,当我们心里慌张、混乱的时候,都不要忘了,在我们的身体上就有这样一位会随时给你打气加油的朋友!
  在我们的后背两侧有两块鼓起来的骨头,叫肩胛骨。在户胛骨的下角,就是最下面的那个点,将两个点结合起来画一条线,与后背正中结合的地方就是至阳穴。

少林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原传口诀1】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

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
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
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原传口诀2】

马步下蹲握固拳,单臂前冲瞪双眼。

拧腰顺肩趾抓地,旋腕握拳收腰间。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动作分解】

   预备式:两脚开立,成马步桩,两手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
   动作一:左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击拳时宜微微拧腰向右,左肩随之前顺展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於腰间。
   动作二与动作一基本相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交替各击出 4 ~ 8 次。

  【动作要领】

   1、马步下蹲时要立身中正,马步的高低可根据自己腿部的力量灵活掌握。

   2、左右冲拳时怒目瞪眼,同时脚趾抓地,拧腰顺肩,力达拳面,旋腕要充分,五指用力抓握。

  【易犯错误】

   1、冲拳时上体前俯,塌腰、耸肩、掀肘。

   2、旋腕幅度不够。

   3、拳回收时抓握无力。

  【纠正方法】

   1、冲拳时上体正直,百会上领,下颏微收,肩部松沉,前臂贴肋前送,力达拳面。

   2、拳回收时,先五指伸直充分旋腕,再屈指用力抓握。

  【功理作用】

   1、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经,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泻,有强健筋骨的作用。

   2、十趾抓地、攒拳、旋腕、手指抓握动作,刺激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使全身筋肉结实,气力增加。

   此式动作要求两拳握紧,两脚拇趾用力抓地,舒胸直颈,聚精会神,瞪眼怒目。此式主要运动四肢、腰和眼肌。根据个人体质,爱好、年龄与目的不同,决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其作用是舒畅全身气机,增强肺气。同时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有利於气血运行。并有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作用。
   以前一式的结束动作为起点。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开步,松腰沉髋,根据自己的腿部力量,适当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变拳抱于腰侧,握拳时大拇指压在无名指指根,拳眼向上,目视前方。随后左拳向前缓缓冲出,同时百会虚领,脚趾抓地,气力发于丹田,沉肩坠肘,力达拳面,怒目圆睁,目视左拳。随后臂内旋,左拳变掌虎口向下,展肩,目视前方。随后左臂外旋不停顿,肘关节微屈,同时左掌旋腕,向左缠绕,变掌心向上后握拳,同时大拇指压在无名指指根,五指逐节用力抓握,以刺激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目视前方。左拳屈肘回收至腰侧,拳眼向上,目视前方。该势一左一右为1次,做完三次后,重心右移,左脚回收成并步站立,同时两拳变掌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足厥阴肝经;手足三阴阳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本经所主病候:

   本经主治病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古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现代经脉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大敦:在足(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类别】:井穴
   行间:在足背,当第二、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类别】:荥穴
   太冲: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类别】:输穴原穴
   中封:在足背侧,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类别】:经穴
   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类别】:络穴
   中都: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类别】:郄穴
   膝关:在足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曲泉: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股骨向上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凹陷处

  【类别】:合穴
   阴包: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踝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足五里: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阴廉: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急脉: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章门: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类别】:脾募穴;八会穴(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类别】:肝募穴,足厥阴、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经典穴位】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肝:

   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肝脏是人内最大的腺体,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肝与胆本身直接相连,又互为表里。肝的经脉循行于胁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这些部位的病症多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1.调节精神情志。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2.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3.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肝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肝开窍于目

  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经脉又上联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主筋。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前所述。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本式问答】

   问题一:什么叫做握固?

   回答:握固是中国传统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握固功”手的握法有两种:一种是“屈大指于四手指下”;一种是“以大指掐压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魄,收摄精气。主要作用的人体系统是肝经和肾经系统。现代研究发现作用如下:经常性握固,对改善“虚火”非常有好处。中医学指出:“瘦人多虚火”。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得以明显改善。“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可以来滋阴降火(虚火)。所以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士有帮助。其次,能乌发,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中,讲到《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时,提出应当“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一头乌黑亮泽的头发表明他(她)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补肾,有利于乌须黑发。

少林八段锦第八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原传口诀1】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

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
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
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原传口诀2】

以臂带身上抻展,转掌下按膻中前。

指顺腋下向后插,摩运脊背将足攀。

【原传图谱】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2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分按脐旁。
   动作二: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
   动作三:上体缓缓前倾,两膝保持挺直,同时两掌沿尾骨、大腿后侧向下按摩至脚跟。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
   动作四:上体展直,同时两手沿两大腿内侧按摩至脐两旁。如此反覆俯仰 4 ~ 8 次。

   动作要求
  ①松静站立,两膝挺伸,两足相并,双手搭于后腰。
  ②上身前俯,同时两手从后腰命门开始沿双腿后侧下行攀握两足跟。
  ③双手绕足一周后,双手手心对双足内踝,上身慢慢直立,同时双手沿双腿内侧上行至脐下三寸丹田处,恢复直立。后双手向两侧分开环腰一周至后腰命门相合,重复动作②,循环反复。糖尿病兼肾虚患者可加练该动作100—500次。

  【动作要领】

   动作要领:双手反穿经腋下尽量旋腕,俯身摩运时脊柱节节放松,至足背时要充分沉肩;起身时两掌贴地面前伸拉长腰脊,手臂主动上举带动上体立起。

动作要领:
   (1)卷地毯:本动作要点在于前俯时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一节一节从上往下弯曲,好像卷地毯一样从上往下次第卷起,细心体会脊柱每节椎骨松开弯曲的感觉;直立时从下往上,将尾椎、骶椎、腰椎、胸椎、颈椎一节一节由弯曲而竖直,细心体会每节椎骨由弯曲而变竖直的感觉,直立后体会整个脊柱贯通一气的感觉。此外,要保证在两膝直立情况下,俯身前屈,这样才能充分的刺激脊柱、督脉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位。在身体充分前屈中,两掌尽力向下推摩,如果由于韧带原因,不能推至脚跟时,可在脚跟之上小腿处完成余下的导引动作,切不可弯曲膝关节。锻炼得法,会感到腰部温暖发热,整条脊柱轻松通畅而阳气充沛。
  (2)呼吸:开始时可以自然呼吸,练至熟练后,可配合上身前俯时呼气,直立时吸气,整个动作配合呼吸缓慢柔和。
  (3)越慢越好:本功法练习中越慢越好,最好能体会到脊柱一节一节慢慢卷的感觉,一分钟6次为妙。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有一个网友来诊所找我看病,他说做固肾功没有效果,我让他做了一遍,发现原来是因为动作太快,气血精华根本没有收入督脉的缘故,我给他纠正后,每天做50下,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可见的要领的重要性。 
收功:身体直立,气沉丹田,两手手心相合,扣于小腹,静养片刻。

  【注意事项】

   两腿挺膝缓缓伸直站立,同时两掌指尖向前,两臂向前、向上举起,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前,目视前方。两臂屈肘,两掌下按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两臂外旋,两掌心向上,随之两掌掌指顺腋下后插,目视前方。同时气息沉至丹田,两掌稍加用力向内沿脊柱两侧、向下摩运至臀部、随之上体前俯,两掌继续沿腿后向下摩运,松腰沉肩,两膝挺直,经脚两侧至于脚面,同时要保持抬头,避免低头,目视前下方,动作稍停。做这个动作时,要保证在两膝直立情况下,俯身前屈,这样才能充分的刺激脊柱、督脉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位。在身体充分前屈中,两掌尽力向下推摩,如果由于韧带原因,不能推至脚跟及脚背,便可在脚背之上悬空完成余下的导引动作,不可弯曲膝关节。随后两掌向前平移,两臂肘关节向上伸起,手臂主动上举,带动身体立起,掌心向前,该势一上一下为1次,做完最后一次时,上体立起;同时两臂向前、向上举起,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前,目视前方。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掌向前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两手向下摩运时低头,膝关节弯曲;向上起身时,起身在前,举臂在后。

  【纠正方法】

   纠正方法:两手向下摩运时稍抬头,膝关节伸直,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自行调整动作幅度;向上起身时以臂带身,两臂贴近双耳。

  【功理作用】

   功理与作用:

   1、通过前屈后伸可刺激脊柱、督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有助于防治生殖泌尿系统的慢性病,达到固肾壮腰的作用。

   2、通过脊柱大幅度的前屈后伸,有效发展躯干前、后伸屈脊柱肌群的力量与伸展性,同时对腰部的肾、肾上腺、输尿管等器官有良好的牵拄、按摩作用。

   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这一势主要运动腰部,也加强了腹部及各个内脏器官的活动,如肾、肾上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脏”。肾是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脏器。肾上腺是内分泌器官。与全身代谢机能有密切关系。腰又是腹腔神经节“腹脑”所在地。由於腰的节律性运动(前后俯仰),也改善了脑的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及各个组织脏器的生理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有疏通带脉及任督二脉的作用,能强腰、壮肾、醒脑、明目,并使腰腹肌得到锻炼和加强。年老体弱者,俯身动作应逐渐加大,有较重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俯身时头不宜过低。 
   (1)从中医角度来看:
  肾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脏器,被称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纳气,主水液,主骨髓,主志。肾主藏,是生养身体的根本,五脏六腑之精华皆由肾所秘藏,是身体的“能量库”。肾主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决定人的性功能和生殖能力;肾精充养骨骼,滋生脑髓;肾脏合三焦、膀胱二腑,主津液,对血液有过虑和排泄废物和毒物的作用;其与肺、脾二脏配合共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人的生、长、壮、老、死的过程,与肾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肾气不足,则会出现精力下降、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骨软无力、头发稀疏、健忘耳鸣、意志消沉、小便频数、阳痿早泄等诸多表现。
  八段锦该式动作,通过前屈后伸,刺激了人体脊柱、腰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督脉傍开一寸五分)、命门穴、肾俞穴和腰阳关穴,并对肾脏起到了牵引按摩作用。肾脏受到牵引按摩,增强了生化肾精、肾气的功能,使位于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关系肾气出入和维系生命之命门穴的通达能力也增强;与之相关的位于命门穴外侧一寸五分处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肾俞穴,其转输肾气的职能作用也会增强(此穴如因转输能力差就容易产生腰肌劳损的表现);而位于督脉上第四腰椎棘突下陷中、是人体督脉肾气、阳气必经的关隘的腰阳关穴(其是人体活动承受最大着力之外,肾气、阳气至此,最容易受到阻滞,容易产生腰椎间盘突出),此穴因受剌激而疏通及因肾脏功能的增强而使其通关的能力也增强。腰为肾之府,肾生髓主骨,肾气、肾精增强能温养腰部,腰部受温养,其所处经络和穴位能畅通,又有益于肾气、肾精的化生功能。双手从腰部往下一直摩运到足跟,环足一周后,沿足三阴经上行,加上呼吸吐纳和意念引气作用的结合,进一步刺激了该摩运路线的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特别是在两膀胱经上的委中穴(“四大总穴”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中的合穴,本穴处相与叠并,是足太阳膀胱经下行与足少阴肾经上行的交会处,故对腰部的保健和痛症有极好效果),其经络和重要穴位畅通,腰的保健强壮作用进一步加强。综上所述,八段锦该式动作在形、气、意三者的结合下,达到固肾壮腰的作用。
  (2)从西医角度来看:
  该动作通过脊柱大幅度的前屈后伸,可以充分伸展腰腹肌群;双手攀足,可以牵拉腿部后群肌肉,本节动作能提高腰腿柔韧性,防止腰肌劳伤和坐骨神经痛等病状。整个脊柱的运动,使脊椎及其两侧肌肉群都得到了锻炼,松柔的锻炼可使每节椎体位置正常,有效的防止了腰椎病、颈椎病的发生。腰部保护着重要的内脏器官、神经、血管,压缩、舒展脏器,具有内按摩功效,使肾上腺、前列腺、输尿管、膀胱等生殖泌尿系统方面的功能都得到了改善。

   站式八段锦收势

   动作一:两臂内旋,向两侧摆起,与髋同高,掌心向后,目视前为。

   动作二:两臂屈肘,两掌相叠置于丹田处(男性左手在内,女性右手在内)。

   动作三:两臂自然下落,两掌轻贴于腿外侧,目视前方。

   动作要点:体态安详,周身放松,气沉丹田,心情愉悦。

   易犯错误:收功草率,心浮气躁,急于走动。

   纠正方法:收功时动作要徐缓,周身放松,调顺呼吸,气归丹田。收功后可适当做一些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和肢体的按摩、拍打等放松运动。

   功理与作用:

   气息归元,放松肢体肌肉,愉悦心情,进一步巩固练功效果,逐渐恢复到练切前安静的状态。




花瓣飘落的动态图片


 坐式八段锦

   坐式八段锦对身体素质比较弱的人有特别的功效,例如久卧床病的人,行动不便者、老人等,针对各种病症有相应疗效,有助提高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不论男女老幼,常年坚持床上八段锦练习,对保持精力充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都有极实用的保健功效。

古传口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
        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尽此一口气,意想体氤氲。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任督慢运毕,意想气氤氲。

    名为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去病又强身。

古传操作程序白话文解释:

①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端坐或单盘坐式,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全身放松,意守丹田,目微闭下视或视前方,逐步改用腹式深呼吸,松静自然坐3~5分钟。

②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叩齿36次,舌舐上腭或搅动,候唾液充满,分3次咽下,然后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下,双臂上升,经头顶下落到枕骨处,两掌心紧贴后脑向前用力按压头和颈,随后头颈用力后仰,反复20次,俯呼仰吸,动作要慢,伴有颈椎病或肩周炎者更要慢柔。

③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原式不变,两手心压住两耳,五指松开,食指压在中指上,食指用力一弹,叩击在枕骨下玉枕穴处,两耳有咚咚之声,共叩24次。

④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双手经胸前下放至小腹前大腿根处,手指交叉,手心向上,低头,扭颈,向左右转后看,肩亦随头左右摇摆,各24次。再闭口搅动舌,鼓漱36次,分3次咽津送丹田

⑤背后摩精门,想火烧脐轮:双手搓热、双掌快速翻后按住后腰肾俞穴(即两侧腰眼),用力摩按36次,使腰部发热,再运胸腰部之火,下至丹田,使丹田发热。

⑥左右辘轳转,双足可舒伸:两手自腰部移至胸前,臂肘 90°角,五指自然弯曲半握拳。两腿平伸坐,膝不弯,上身左右转圈,左转36次,再右转36次,上身随摇转前俯后仰,前后幅度不宜过大。

⑦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两手指交叉,翻掌举头过顶,掌心朝天,提肛提腰用力上托9次。稍停片刻,双手分开弯腰身前屈攀住脚趾(膝不弯曲),共12次。再收足端坐或盘坐。

⑧神水九吞咽,发火遍烧身:再次搅舌,咽津,心想脐下丹田热,传遍全身,身体轻微摆动转动,对丹田热不可刻意追求。

现代操作程序:

第一段,干沐浴

1. 浴手,两手合掌搓热左手紧握住右手背用力摩擦一下,紧接着右手紧握住左手背用力摩擦一下。相互摩擦十几次为佳。
手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的起止点,所以,干沐浴从手做起。

2. 浴臂,右手紧握住左手腕里面,然后用力沿臂内侧向上擦到肩膀;在翻过肩膀,由臂外侧向下擦到左手背。如此往复共擦十几次为佳。然后换用左手如上法擦右手臂十几次。
臂部正当经络脉路的要道,稍有不适,会影响全身活动。

3. 浴头,两手掌心按住前额,稍用力向下擦到下颚,再翻向头后两耳上,轻轻擦过头顶,还到前额,这是一次,共擦十几次。接着,用十指肚或指甲均匀地轻柔整个头部的发根十到二十次。然后用两拇指由太阳穴附近向头上部捋;捋至头顶后,即五指靠拢向下捋,捋到顶部算一次。这样捋十几次,有助于降低血压。
头为一身主宰,是诸阳所会,百脉所通,浴头功可以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和,气血不衰,可使人面色红润,不生皱纹,既预防脑淤血,又引血上升,防止脱发。

4. 浴眼,两手轻握拳,两拇指弯曲,用拇指背分擦两上眼皮各十几次;然后用两拇指分按两侧太阳穴旋转揉动十次,再向相反方向揉动十次;最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两眉头中间部位,揪十几次,与此同时,用左手从后头发际向下捋到项部十几次;换手同上动作十几次。眼的功能同五脏有关,“包为脾病,皆主心,肺白,肝黑,肾瞳人”,故有肾病的人,其瞳子多昏暗。浴眼可使眼部气血畅通,保持丰满,眼脸不下垂,对预防近视、远视也有一定的作用,太阳穴附近毛细血管多,揉动此处可以抗风寒侵袭,有助于治疗头痛、头昏。揪两眼中部,可使眼内虚火外泻,有助于防止眼疾。

5. 浴鼻,两拇指微屈,其余四指轻握拳,用拇指背沿鼻梁骨两侧上下往复用力个擦十次(上擦到眼下部,下擦到鼻孔侧);冬天、天气骤冷时可增加三十次。该功有助于免除咳嗽,防止感冒,避免伤风。

6. 浴胸,先用右手掌按在右乳部上方,手指向下,用力推倒左大腿根部处;然后再用左手从左乳部上方,手指向下,用力推倒由右大腿根部处;如此左右手交叉进行,个十几次。此功卧着做时,可先把右手按住左乳部,手指向上,用力擦到右腿根部;然后把左手按住右乳部,手指向上,用力擦到左腿根部;一左一右为一次,可擦十几次。

7. 浴腿,两手先紧抱住左腿大腿根,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后擦回大腿根。如此上下来回擦十几次(一上一下为一次)。擦右腿法同左腿,也擦十几次。如有不便可大腿小腿分开来擦。腿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的经络要路。浴腿可防腿疾,增强行动能力。

8. 浴膝,两手掌心紧按住两膝,先齐向外旋转十几次,后先齐向内旋转十几次。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关节,血管分布较少,故最恶湿惧寒,也易老损,此功,可以增高膝部温度,驱逐风寒,灵活筋骨,防止关节炎等疑难杂症。

第二段,鸣天鼓

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孔,两手中间三指轻击后头枕骨(小脑部)十几次。然后手指紧按后头枕骨不不动,掌心掩按耳孔后,再骤然抬离,这样连接开闭十几次。最后,两中指或食指插入耳孔内转动三次,再骤然拔开,这算一次;这样共进行三到五次。后头枕骨内是十二经络的诸阳经聚会之所,又是小脑所在的部位,故轻击可清醒头脑,增强记忆,特别是早起、晚睡、疲劳之后。两耳内有前庭等神经直通大脑,通过开闭两耳鼓膜震荡,可以加强听觉,预防耳疾。

第三段,旋眼睛

端坐凝神,头正腰直,两眼向左旋转五到六次,然后向前注视片刻;再向右旋转五到六次,然后向前注视片刻。朝夕要认真做两遍,日久效果奇佳。

第四段,叩齿

先心静神凝,口轻闭,然后上下牙齿互相轻轻叩击三十几次。牙齿不仅是骨的末梢,同筋骨也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同胃、肠、脾、肾、肝等内脏也有密切联系。

第五段,鼓漱

闭口咬牙,口内如含物,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漱三十几次。漱口时,口内多生津液。等津液满口时,再分三次慢慢下咽。久练津液自增。此功可解毒免疫、助消化,古人造字时取意“舌上的口水”为“活”字,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六段,搓腰眼

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分,然后再搓回两臂后屈尽处,这是一次;共用力三十几次。腰眼位居带脉之中,也是肾脏所在部位,最喜暖恶寒。增强肾功能,疏通带脉,久练腰不弯、不疼。

第七段,揉腹

先用左手叉腰或放在左大腿根(仰卧做时手的位置不限);右手从心窝左下方揉起,经过脐下小腹向右擦揉,还原处为一次,共揉三十几次。然后右手*腰或放在右大腿根,左手再擦揉三十几次,揉法同上,只方向相反。此功不仅能增强肠胃消化功能,而且有助于医疗各种肠胃病。
   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女性做法与男性不同。手掌搓热,左手叉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右手掌心由心口窝处,向左下方旋转;旋转一周为一次,共100次。然后。右手叉腰,左手掌心自肚脐处,向右下方旋转;旋转经过小腹耻骨边缘回到原处一周为一次,共100次。左右手揉转的部位不同:右手揉转于肚脐上方和心口窝下方之间,方向是向左下方开始转起,而左手则揉转于肚脐下方和小腹一带,方向是向右下方开始转起。女性久练此功,可增强脏腑,帮助消化,调经聚气。

第八段,搓脚心

两手对搓发热后,搓两脚心,各八十几次。

脚心,属足少阴肾经。此经起于脚心,止于胸上部,是浊气下降的地方,所以搓此处可导引肾脏虚火及上身浊气下降,并能舒肝明目。热水洗脚后顺便使用此功,效果尤大。

具体练法: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1、宁神静坐采用盘膝坐式,正头竖颈,两目平视,松肩虚腋,腰脊正直,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静坐3-5分钟。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2、手抱昆仑牙齿轻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时即咽下,谓之"吞津"。随后将两手交叉,自身体前方缓缓上起,经头顶上方将两手掌心紧贴在枕骨处,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时枕骨后用力,使后头部肌肉产生一张一弛的运动。如此行十数次呼吸。

  注:昆仑:养生术语。部位所指,说法不一。一指头。《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引《洞神经》:“头为三台君,又为昆仑。”一指脑。《脉望》卷八:“脑为昆仑。”一指脐。《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又云脐为太一君,亦为昆仑。” 此处具体指枕骨下的椎骨部位。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3、指敲玉枕接上式,以两手掩位双耳,两手的食指相对,贴于两侧的玉枕穴上,随即将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然后将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弹力缓缓地叩击玉枕穴,使两耳有咚咚之声。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数次。

   注:玉枕穴:亦省称“ 玉枕 ”。穴位名。位于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穴歌》:“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医宗金鉴·膀胱经分寸歌》:“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注:“从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4、微摆天柱头部略低,使头部肌肉保持相对紧张,以左右“头角”的颈,将头向左右频频转动。如此一左一右地缓缓摆撼天柱穴20次左右。

注: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天柱穴的主治病征为:颈椎酸痛、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首选穴之一。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5、手摩精门作自然深呼吸数次后,闭息片刻,随后将两手搓热,以双手掌推摩两侧肾俞穴二十次左右。

   注:肾俞穴: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6、左右辘轳接上式,两手自腰部顺势移向前方,两脚平伸,手指分开,稍作屈曲,双手自胁部向上划弧如车轮形,象摇辘轳那样自后向前做数次运动,随后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后作数次环形运动。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7、托按攀足接上式,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双手作上托劲;稍停片刻,翻转掌心朝前,双手作向前按推劲。稍作停顿,即松开交叉的双手,顺热作弯腰攀足的动作,用双手攀两足的涌泉穴,两膝关节不要弯曲。如此锻炼数次。

   注: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此穴位的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推搓涌泉穴俗称“搓脚心”,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8、任督运转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以意引导内气自中丹田沿任脉下行至会阴穴接督脉沿脊柱上行,至督脉终结处再循任脉下行。

禅一谈武(八段锦)握固

【原传口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口诀解释】

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专门解释】

1、结跏趺坐:

梵语 nyas!i^dat-paryan%kam a^bhujya。坐法之一。又作结加趺坐、结跏跗坐、跏趺正坐、跏趺坐、加趺坐、跏坐、结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白伞盖大佛顶念诵法要之“勇健坐”,即同于此。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贤坐;称交二足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莲华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其坐法即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之形式,可分为降魔、吉祥二种:(一)先以右足压左股,后以左足压右股,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左手居上,称为降魔坐。天台、禅宗等显教诸宗多传此坐。(二)先以左足压右股,后以右足压左股,手亦右手压左手,称为吉祥坐。密宗亦称之为莲花坐。如来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印。此多于密教中行之,盖以右足表示佛界,左足表示众生界。以右足压左足,乃佛界摄取众生界,众生界归佛界之意,即表示生佛不二之义。多用于修法中之增益法或息灾法。(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不空罥索经卷九、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大智度论卷七、大乘起信论疏记卷六、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慧琳音义卷八、禅林象器笺礼则门)

2、握固:功法修炼中,手的一种姿态。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3、静思:是静思息虑,神不外驰。

【动作操作】

采用跏趺坐式,正头竖颈,两目平视,松肩虚腋,腰脊正直,两手握固,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静坐3-5分钟。也可以单独抽出来练习,要求时间每天不能少于两个小时。

【养生道理】

1、静坐(禅定)的益处:

(一)坐禅即财富

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决了不少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但是,等待着我们去解决的难题,也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展而越来越多。实际上,直到地球毁灭的那天为止,自然环境加诸于人类的难题是不可能全部克服的,直到我们的肉体死亡的那一瞬间为止,对于身体的机能是无法完全控制的。至少,人类无法阻止太阳热能的渐渐消失,所以,地球的衰老与毁灭,将是无可避免的事。又由于人类无法阻止生理机能的渐渐老化,所以,肉体生命的必将死亡,也是无可避免的事。

然而,当地球尚可为人类居住的一天,我们应该设法改善自然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当我们的肉体生命尚继续活着的时候,我们就该设法改善身心的健康,使我们生活得更舒适愉快。这虽是现代科学的课题,但却不能将此责任交给现代科学因为推动科学,要仰赖人类的智能和体能,要想发掘潜在于人类身心深处的最高智能和体能,唯有坐禅才是最好的方法。

坐禅的方法,虽是渊源于东方人的智慧,事实上,不论东方或西方,凡是伟大的宗教家、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多少均须得力于若干禅的功能,即使未必采取特定的坐禅姿势或坐禅的名称,就他们发挥出超乎常人的智力和毅力的本质上说,与坐禅的功能是相应的,只是他们不知道那是出于禅的功能而已。由于他们的天赋高于常人,故在不自觉的情形下,能够得到若干禅的功用,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伟人。

我们既已知道,坐禅是发掘并发挥人类潜在智能和体能的最佳方法。所以透过禅的训练不难把普通人改造为杰出的伟人:将天赋低的人变优秀,体魄差的人变强健,优秀者使之更优秀,体魄强健的变得更强健,使人人皆有成为完人的可能。所以,坐禅是健全生、建设社会、改善一切环境的最佳方法。对常人而言,坐禅可以坚强意志,改变气质。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希望,对周遭的一切环境方面,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因此,坐禅能使你获得一个崭新的生命,能使你发现你是多么的幸福、自由和生气蓬勃。

坐禅的功能,主要是由于心力或念力的集中于某一个抽象或具象的念头而来。所以,在行、立、坐、卧的任何姿势,均可能发生禅的反应。不论是沈思、默祷、礼拜、读诵,乃至细心的审察、凝神的倾听等心无二念之时,均有发生禅之反应的可能。然而此等状态下的禅的反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是不易发生的,纵然在极少数人的身上,偶然发生一两次,却无法求其经常发生。

正因如此,发源于东方的禅的修习方法,便成为必要。如果你希望得到它,而去跟随一位禅的老师学习的话,这方法将使得可遇而不可求的禅的经验,成为人人皆有机会获得的财富。

(二)可贵的人身

求取禅的经验,不限定采用某种特别的姿势,比如正在病中的人,生理机能有残障的人,或者工作特别忙碌所谓席不暇暖的人,他们可以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或在巴士站、电车站、车上、工作房等的任何地方,或立或坐,均可照着老师所教的禅的方法,做数分钟乃至数小时的实习。

效果最大、见效最快的方法,当然是采取双腿盘坐的姿势。初开始学坐禅的人,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若想把双腿盘坐的姿势,坐到驯熟,并且享受到坐禅的乐趣的程度,必须先有忍耐两腿疼痛及麻痹的心理准备,两腿的痛和麻,也正是初坐禅者和他自己的怯弱面,作坚苦战斗的一段历程,当他通过了这段历程时,至少他的意志力,已战胜了他的畏惧艰难而不敢面对现实的退缩心理,在人生的境界上,他已悄悄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所有的动物之中,唯有人体的构造,能够采取盘腿而坐的姿势。所以,坐禅的方法,只对人类而设,坐禅的利益,只有人类才有机会享受。

我们应该庆幸,能够生而为人,也该珍惜我们得到了的人身。因为,从坐禅的实习之中,可以得到三大利益:(1)坚勒的体魄,(2)敏捷的头脑,(3)净化的人格。所以释迦牟尼佛,经常对其弟子们赞叹人身的可贵,并且强调,从天上至地下的各类众生之中,唯有得到了人身的众生,最适合修行佛道。

(三)科学家所见坐禅的功效

坐禅的好处,是从身心的反应而被发现。根据日本京都大学Kyoto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佐藤幸治(SatoYukimasa)博士所着《禅のすすめ》(ZeoNosusume)中的报告,坐禅有十种心理方面的效果。

(1)忍耐心的增强。

(2)治疗各种过敏性疾患。

(3)意志力的坚固。

(4)思考力的增进。

(5)形成更圆满的人格。

(6)迅速地使得头脑冷静。

(7)情绪的安定。

(8)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

(9)使肉体上的种种疾病消失。

(10)达到开悟的境地。

又根据日本的医学博士长谷川卯三郎(HasekawaUZaburo)所着《新医禅学》(Shinizengaku)中的报告,提出了坐禅的十二种功效,治十二种疾病:

(1)治疗神经过敏症

(2)胃酸过多及胃酸过少症

(3)鼓肠疾

(4)结核病

(5)失眠症

(6)消化不良

(7)慢性胃下垂

(8)胃、肠的Atonie

(9)慢性便秘

(10)下痢

(11)胆结石

(12)高血压

坐禅的最高目标,固然在于转迷成悟。如果一开始便高谈迷悟的问题,除了极少数根机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借助科学的研究报告,向读者介绍坐禅对于身心所能产生的效果。此对于已有实际坐禅体验的人,没有用处;对于希望尝试坐禅经验的人,则有若干诱导作用。

(四)身心安全的保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身心了解的程度,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在心理活动方面,每天究竟有过多少的念头波动起伏,固然无暇审察,即使刚刚滑过的一分钟之间,有过多少什么样的念头?主要的一两个,或尚有点印象,许多微细的、一闪即逝的念头,就弄不清楚了。再从生理的活动方面探讨,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生灭不从常识上说,你是知道的,从感觉经验上说,你是无法知道的。当然,我们也没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的必要。

重要的是,处身于现代工商业社会中的人们,不论从事学问或其他职业、不论为个人谋生活或为大众谋福利,处处均需要运用高度的智能及强勒的体能。但是,人们却很少知道,在其智能及体能的宝库深处,有着很大的漏洞,将大量的能源,无谓地漏掉,同时,又不能生产出应该可以生产的足够的能源来。这可称为能源的浪费,也是生产量的停滞,既未尽力开源,也未能适当地节流,实在是极其可惜的事。

这个漏洞是什么?就是各种杂乱的妄念,消耗了体能,降低了智能,妄念之中尤其是使情绪激动的强烈的欲望、忿恨、傲慢、失望等,均能使得生理组织,发生震撼而失去平衡的作用。假如学会了坐禅的方法,你就能够减少那些杂乱及无益的妄念,使你的头脑经常保持轻松与冷静的休闲状态,当需要用它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便得以充分地发挥它的最高功能。又能使你的全身各种内分泌腺,保持着相互调配、合作无间的工作状态,促成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互为用。

比如,交感神经系统的脑下垂体、松果腺、耳下腺、胸腺等,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使得全身的兴奋机能活跃的作用,表现于外,则为反应机警敏感等的功效。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副肾、卵巢、睾丸、胰脏等的内分泌腺,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缓和兴奋机能的作用,表现于外,则为沈着稳定等的功效。两者的优点相加,便可形成完美的人格,偏于任何一边,均有它的缺陷。

我们知道,由于工作紧张、用脑过度,或者由于某种外来因素的剌激,不论是□喜、暴怒等,均能使得血管收缩、脉膊跳动的次数增加、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结果,便可能形成脑溢血、失眠、心悸、耳呜、神经过敏、消化不良等的病症。这是因为,当你的情绪在剧烈地激动之时,你的血液中,由于内分泌腺的工作,失去了平衡,所以出现了毒素。

内分泌腺在正常状态下是促进人体健康的。若失去平衡,便会对于人体健康亮起警报的红灯。坐禅的功效,能使人将浮动的情绪,转化为清明而平静的情操,临危险,不恐惧;逢欢乐,不□喜;得之不以为多,失之不以为少;逆之不以为厌,顺之不以为欣。所以它能成为你身心安全的保障。

(五)身心的调和及解放

说得更清楚些,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应该经常保持平衡发展,否则,除了在生理上的不健康之外,在心理及性格的发展上,也是不健康的。如果偏于前者,他将是敏感、自私、急躁、易怒、和缺少友善、不得人缘的人。如果偏于后者,他将是浑厚、老成、乐天、和善的人。

前者发展的结果,好的一面,可能成为孤傲的哲学家、精明刚强的军事家、愤世嫉俗的书生;坏的一面,则可能成为刚愎自用、暴戾成性、顽劣不悛的人物。后者发展的结果,好的一面,可能成为悲天悯人的宗教家、宽宏大量的政治家、胸襟开朗的艺术家等;坏的一面,则可能成为没有理想、不辨善恶、不明是非、为人处事缺乏原则的滥好人。

当然,如果仅仅偏于一边的发展,那是决定倾向坏的一面,如已从好的一面现出特色,必定多少是得力于两者的调和。

坐禅,是协调全身的组织机能,步上正常的工作,并助其发挥最高功能的方法。下手处,是以调身、调息和调心的方法,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负荷,冲淡主观意识的影象,将自我中心的界限,渐渐向外扩大,乃至忘却了自我的存在,主观意识便会消融于客观意识之中,到了这种境界的人,种种的烦恼,虽未彻底解除,对他已不会构成身心健康的威胁。

贪欲、镇恨、不反省自己、不原谅他人、不分析事理而形成为烦恼的原因,即在于主观的意识太强烈。以为他虽与一切事物相对立,一切事物均不应与他的主观意识相违背。未得之时,他要追求;求得之后,可享受之事物唯恐失去,可厌的事物又唯恐脱不了手。求不到时,固然烦恼,求到之后,依然受着各种烦恼的包围。

唯有坐禅的方法,可将人们从自我中心的主观心态,渐渐地转变为客观心态,从主观的烦恼陷阱之底,提救着冉冉上升至客观的自由世界,得到身心的解放。

(六)长寿.愉快

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负荷,与呼吸很有关系,常人均以肺部为呼吸的重心,坐禅的人,则将呼吸的重心,移至小腹,我们称它为丹田、气海,目的在以腹压为媒介,再以意志支配副交感神经系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松弛兴奋机能、大量分泌Acetylcholine,产生镇定、安静、解毒的功能。

呼吸的重心,由胸部移至小腹,不是一两天的工夫可以办到的。有些教瑜伽术及气功方法的人,即主张以腹式呼吸,来达成这个目的。不过,那种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人,有些人的生理机能,出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如果用强制手段,作腹式呼吸的实习,便可能导致疾病。

安全的方法,是顺乎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勿求急功,保持平常呼吸,继续实习下去,日子稍久,呼吸的速度自然缓慢、次数自然减少、长度也自然向下延伸。有一天,你将会发现你的呼吸重心,已从胸部下降到小腹去了。

腹部呼吸,能使储蓄在肝脏及脾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心脏,发挥其功能。肝和脾有造血并储血的功能,在这血库之中,藏有人体总血量的三分之一,心脏及全身的肌肉内,各占三分之一。肝和脾的血液,平常不进入循环系统,只有必要时,始适量地补充心脏内血液的不足。腹部呼吸,则等于为人体增加一个辅助心脏,使得循环系统内的血液量增加一倍。

血液量增加,输送营养的功能加强,能使已经萎缩了的细胞组织,赋予活力而健全起来,使得闭塞而将死的细胞组织,渐渐地复苏而赋予再生的机能。正因如此,坐禅能够治病,能够破除种种所谓奇难杂症、慢性病的病灶。

当你患了医药不易奏效的怪病之时,不妨学习坐禅。坐禅虽不能像割除盲肠那样,使得患者手到病除,但是它能安定你的情绪,减少对疾病的恐慌及恐惧,也能减轻疾病加诸你痛苦的感受。纵然,人的生理机能,有其一定限度的寿命,坐禅不能使你永远不老不死,但它能够使你活得较久、活得比较愉快有趣,乃是可以办到的事。

(七)培养完美的人格

完美的人格,可从教育、艺术、宗教等的薰陶之中养成,但那并不完全可靠。有些人迫于名利及权势等欲望的诱惑,接受了教育、艺术、宗教的薰陶,在人前也能表现出高尚的人品和圣洁的行为,他们的内心,却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熊熊野心和阴谋诡计。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双重人格。

因此,世间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伪君子,也有藏形于教会之内、列身于教士群中的魔鬼。因为,不论是宗教的教条、教育的伦理、艺术的欣赏,均系由外来的灌输,甚至是权威的高压,这些与个人内在的欲求,未必都能够吻合。

坐禅,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最好方法,它是由于内发的自觉,而达到人格升华的目的。不需教条来施予任何压力。伦理、道德,对于坐禅的人是没有用处的东西。而且,宗教的教条、伦理的标准、道德的尺度,均会由于时代、环境及对象的不同而失却其可通性。所以,近世以来的新兴宗教之出现,几乎如雨后春笋,乃至佛教也不例外。

禅虽脱胎于佛教,因其不假外缘,不立文字,故系万古长青的修行法门。坐禅的实习,是将「自我」这样东西,像剥芭蕉树一样地,一层妄念又一层妄念剥光之后,不但见不到一个装模作样的我,连一个赤裸裸的我也见不到的,起初是将自我暴露出来,最后则根本无物可让你暴露。

所以,坐禅的人,不必向别人掩饰什么,也不必为了改造自己而感受到来自外在的压力,更不需像忍受着痛苦割除毒瘤那样地挣扎的必要。

坐禅,只是循着修习的方法,渐渐地将妄念减少,乃至到了无念的程度,你自然会发觉你的过去的存在,只不过是存在于一连串的烦恼妄念的累积之上,那不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是与一切客观的事物不可分割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你主观存在的各部分而已。所以你不必追求什么,也不必厌弃什么,你的责任是如何将你的全体,建立得更有秩序、更完美。

坐禅的人,到了这样的程度时,他将是一个热爱人类的人,也将是热爱一切众生的人。他的性格,将会开朗得如春天的阳光;纵然为了接吊及教化方法的运用,在表情上也有喜怒哀乐,他的内心则必是经常平静而清澈得如秋天的明潭。这种人,我们称他为开了悟的人,或称之为贤者、圣者。

释迦牟尼佛曾说:「一切众生无不具备佛的智慧和功德」,如果你向往坐禅者可能得到的利益,你的愿望必将成为事实。不论男、女、老、少,不别智能的优劣、体能的强弱,也不问职业、地位和宗教信仰,禅的大门是为一切人开放的。

2、握固与养生: 

握固的历史溯源

  将握固与练功结合起来的,是晋朝的著名道士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上倡导“握固守一”。隋朝太医令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上也有介绍:“〈养生方〉导引法云: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法屈大拇指,着小指内抱之。”随后,道书《云笈七签》上记载:“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魂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意思是说,握固之法,就好像关上房门一样可以静心安魂;同时握固可以固护精气,明目延年;整天进行握固,还可以辟邪防毒。可见,握固对于“精气神”的固守具有一定的作用。

握固的具体方法

对于握固的具体方法,许多养生功法书上都有记载。《道枢?众妙篇》说:“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握固”就是将左右手的大拇指掐在其它三个手指的掌指横纹上,或者是置于手心,用其余四个手指握牢,然后可以将左右手拄按在腰腹部或背部。

《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记载:“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

《诸病源侯论》说:“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

《苏沈良方》认为:“以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

《道门通教必用集》则记载:“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将大拇指握在四指当中,不同之处在于大拇指尖位于哪个手指根部,有的认为是食指,有的认为是中指,还有就是无名指和小指。在四套健身气功当中提倡的握固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肝主握”。我们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经气特别充足,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会本能地紧握拳头以“固魂”。当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却是“肝魂尽失,撒手而去”的。

握固的具体功效

从上述的前人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摄精气。因此,可以认为握固所作用的人体系统应当是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肝肾同源”,肝属性为木,主升发,能疏泄情志、调畅气血,其中肝经系统包括肝、胆、眼睛、筋、爪甲等组织器官。肝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侧旁。肾属性为水,主封藏,是生长发育之本,肾经系统包括肾、膀胱、耳朵、骨、头发等组织器官。肾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内侧。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平时互相协调配合,可以使人体精气收藏、气血布散,长期坚持可以安定神魂、辟邪防疾。中医学指出:“瘦人多虚火”。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可得以明显改善。“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可以来滋阴降火(虚火)。握固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士会有很大帮助的。在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中,讲到《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时,提出应当“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一头乌黑亮泽的头发表明他(她)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补肾,有利于乌须黑发。

禅一谈武(八段锦)扣齿

【原传口诀】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口诀解释】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呼吸要求慢细匀长,不宜有声。

【现代相关图片】

叩齿: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专门解释】

1、扣齿:又被称之为叩齿,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种较常见的牙齿保健方法,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刺激,增强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养生论述各有出入,总之,叩齿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齿数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异。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须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方可见成效。

2、昆仑:养生术语。部位所指,说法不一。一指头。《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引《洞神经》:“头为三台君,又为昆仑。”一指脑。《脉望》卷八:“脑为昆仑。”一指脐。《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又云脐为太一君,亦为昆仑。” 此处具体指枕骨下的椎骨部位。

【动作操作】

手抱昆仑牙齿轻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时即咽下,谓之"吞津"。随后将两手交叉,自身体前方缓缓上起,经头顶上方将两手掌心紧贴在枕骨处,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时枕骨后用力,使后头部肌肉产生一张一弛的运动。如此行十数次呼吸。

【养生道理】

1、叩齿的养生保健作用:

叩齿是一种较常见的牙齿保健方法,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刺激,增强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养生论述各有出入,总之,叩齿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齿数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异。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须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方可见成效。

  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是"叩齿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觉前叩齿三十六下,同时将产生的口水咽下,从小坚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齿坚固,不生牙病,相传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方法。现代科学认为叩齿能兴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神经、血管和细胞,促进了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抗病能力。

叩齿与咀嚼的区别:叩齿主要目的是健齿、固齿,属于保健性质;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齿将食物研碎,属于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确使用牙齿和使用过大力量,就会造成牙齿损伤,如咬瓶盖、咬筷子等。叩齿与咀嚼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1).力量不同:叩齿是轻微的力量,叩齿震动牙根周围的组织,有利于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与咀嚼的食物种类、软硬度有关;

(2).作用效果不同:叩齿效果是健齿、固齿,减少疾病发生,具有预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齿效果,如果长期使用一侧牙齿咀嚼可产生牙合创伤。

什么情况不宜叩齿:有些医家认为,叩齿法对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适,主要中叩齿力大,恐有损伤牙齿.如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介绍了他亲自实践的护齿、健齿经验: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尽善之道。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时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则肾气亦赖以摄,非但固精,亦能坚齿,故余年逾姑息,而齿无一损,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张氏提出的咬齿,可视为叩齿法的一个轻量级的改变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异。叩齿与咬齿,都属于牙齿的自我按摩运动。他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提出牙齿保健经验,值得重视。

补肾方法之一:叩齿____吞津保健法 

“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据文献记载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时的医家陶弘景 ,年过八旬 ,齿紧完好,身体健壮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法 ,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 ,叩齿则会筋骨健壮,精神爽快。

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

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 ,史载活了一百五十岁 ,他的长寿经验就是 :“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 ,他曾说:“一过半夜 ,披上上衣面朝东南 ,盘腿而坐 ,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为“齿宜常叩”。

古谚语曰:“晨起,叩齿三百响,齿坚固”。

人随着年龄的曾站,身体各器官由成熟逐渐走向老化,其功能渐渐衰退,牙齿也不例外。

对中老年人来说,牙齿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这里向广大糖尿病患者及中老年朋友介绍一些牙齿保健的方法。

1功法要领:

1.1叩齿:

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什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1.2吞津:

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1.3时间及次数以上为完整一次的“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2保健机理:

2.1从西医的角度来看:

现代食物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牙齿的咀嚼功能相对减弱 ,经常叩齿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欧美发达国家,牙医是最吃香的行业,那里人的牙齿都干净健康 ,而国人走出国门 ,牙齿外观丑陋肮脏、口腔异味及牙病丛生成为了一大标志。所以,在普及护牙和治牙的同时 ,经常叩齿,做好牙齿的自我保健也不可忽视。人们一般都认为 ,牙痛不是病 ,而世界卫生组织则把引起牙痛的龋齿和牙周病列为全世界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口腔健康是关系到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大问题。现代医学证实,口腔疾病可引发多种疾病 ,如心脏病和胃病就与牙周炎有关。

从现代医学对牙齿功能研究的认识来看,牙齿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等组织构成的牙髓,是牙的营养通道。牙所需要的营养在血液里,叩齿产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动牙髓及牙床,巩固牙齿和牙周组织,兴奋牙神经、细胞和血管,促进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牙齿的营养供应,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类似咀嚼运动形成的刺激,提高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齿变的坚硬稳固、整齐洁白,有益于口腔健康。经常叩齿,还可以使咬肌及牙齿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强机能,并维持其一定体积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因年老机体萎缩造成的凹脸瘪肋状。已经有牙病的患者,经常叩齿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叩齿时,嘴、舌充分活动,血液循环加快,这对延缓面部皮肤衰老大有裨益。

叩齿后跟着做吞津,所谓“津”,就是口腔活动后所产生的唾液。唾液能维持口腔的清洁,帮助浸湿、软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淀粉酶,对食物有消化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强免疫机能。

2.2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叩齿吞津所发挥的的养生作用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东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分 (饮食物 )”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补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齿者,肾之标”(《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强骨益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

聪耳明目:《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2、颈项争力的作用?

1、加强颈部肌肉的运动,提高肌力,增强对颈椎的保护功能。

2、改善颈、肩、背部血液循环,辅助消炎、消肿、止痛。

3、恢复颈部功能,松解粘连,改善肌肉、神经、韧带、椎间孔与神经之间的不平衡,缓解对神经的压迫与刺激。

4、减缓骨质退变,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

5、经络通畅、血气顺通、阴阳平衡。

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除了颈间盘退变之外,骨质增生也是重要病理机转。尤其长期固定在特定姿势下(如伏案、打电脑)生活或工作的人,使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压力、应变能力改变,局部成骨占优势,出现骨刺。颈椎保健功通过改变颈部姿势、应力及应变能力,使局部成骨与破骨趋向动态平衡,不但能使骨质增生停止,而且可使原来的骨刺吸收消退。

其次,在颈部慢性劳损和急性外伤作用下,颈肌紧张、痉挛,颈椎保健操可以改善肌肉的兴奋性,达到解痉止痛、调整颈部内外平衡之效。

二、注意事项

1、颈椎保健操基本上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包括对颈椎手术后的患者,均有辅助疗效。至于颈椎破坏性疾病,如肿瘤、结核、骨折、脱臼及脊髓型颈椎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完成。

2、保健操动作可以整套练习,也可以个别练习以加强功效,如伏案工作感到颈部疲劳时,随时加练“颈项争力”可立刻缓解症状。

3、规定的节数是基本练习量,急性发病期可根据症状、体能从最低练习量做起,随着病情的改善、体质的好转、耐力的增强,增量,作为预防复发和强壮身体之用。

4、做操的动作要和缓,忌猛烈、快速和闭气练习。根据试验研究,将颈椎病涉及的肌肉群伸展练习达到“酸?”而不至于“痛”的程度,即有最好的效果。练功中如果发现某个动作容易诱发症状,可暂停该动作,过一段时间再追加此一动作。

5、颈椎保健操贵在坚持,因为颈椎病症状出现之前,病因已经累积,病理变化通常已历数年甚至一二十年;颈椎内外平衡失调之纠正需要一定的时间,骨刺之吸收消退更非短期可以见效。若能坚持练习,三至五周必有显著效果。

6、颈椎病是一项综合多因素和急慢性损伤,累积日久所致的病变,因此,在自我练功保健的同时,切莫轻视破坏颈部平衡的各种因素。以上所介绍的各种相关措施,若能联合应用,就能从根本上防治。
【附加知识】

颈椎保健操介绍如下:

“与项争力”:像公鸡打鸣一样把脖子向前探。

“回头望月”:尽量回头向左右侧上方看。

“哪吒闹海”:努力向呈45度角的左右侧下方探头。

“以头书凤”:这个凤字必须是繁体的笔划复杂的“凤”。以头写时动作一定要夸张,使颈部尽量活动开。

禅一谈武(八段锦)鸣天鼓

【八段锦口诀】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原传口诀】

左右敲玉枕(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口诀解释】

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叉之手,移两手掌控耳。以第二捐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

【专门解释】

1、玉枕穴:亦省称“ 玉枕 ”。穴位名。位于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穴歌》:“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医宗金鉴·膀胱经分寸歌》:“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注:“从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见附图)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2、鸣天鼓:自我推拿方法名。

①即击探天鼓。《河间六书》:“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

②即叩齿。《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养性书》曰:……叩中央齿,名鸣天鼓。”

“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在后世的《河间六书》、《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都有“鸣天鼓”练习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这个方法;现代也有采用此法治疗耳部疾患的报道。由此,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可见一斑。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60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样声响,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该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可使人体的经络及肾气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动作操作】

以两手掩住双耳,两手的食指相对,贴于两侧的玉枕穴上,随即将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然后将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弹力缓缓地叩击玉枕穴,使两耳有咚咚之声。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数次。

【养生道理】

1、强肾增智“鸣天鼓”:“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在后世的《河间六书》、《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都有“鸣天鼓”练习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这个方法;现代也有采用此法治疗耳部疾患的报道。由此,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可见一斑。
  一、“鸣天鼓”的原理与作用
  (一)原理
  从现代解剖生理的角度分析,鸣天鼓时“鼓声”的形成与声音在耳内的传导密切相关。而声波在耳内的传导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骨传导是指声波经颅骨(骨迷路)传入内耳的过程。当空气传导途径被阻断时(如外耳和中耳疾患),骨传导可部分代偿,故不会产生完全性耳聋。
  练习时,双手将耳廓完全覆盖,其收集声波作用被大大削弱,因此声波在耳内的空气传导效应大为降低。声音的传导以骨传导为主,食指叩击在枕骨上,由骨传导形成声音。骨传导是固体传声,效果好,我们听到的“咚咚”声,声音响宛如“天鼓”。
 (二)作用
  1.调补肾气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该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可使人体的经络及肾气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2.缓解症状
  练习时应叩击“玉枕”,也可根据情况叩击“风池”、“脑户”等穴位。根据针灸原理,上述三个穴位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按摩和针灸它们可以起到防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中风、口眼歪斜等作用。因此,“鸣天鼓”的练习可以缓解以上症状,提高练习者的健康水平。
  3.开慧增智
  叩击动作对手指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刺激末端神经和微循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常活动手指关节与健脑关系密切,经常活动手指可预防大脑痴呆;大脑中很多部位与手指对应,手关节的活动能促进大脑内的血液循环,对大脑起到明显保健作用。
  4.现代临床应用
  “鸣天鼓”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也得以证明。据中外健康文摘杂志报道,对35例主观性耳鸣患者的观察发现,通过“鸣天鼓”对其护理30天后,大部分患者耳鸣减轻消失;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对部分神经性耳聋患者施以“鸣天鼓”配合针刺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鸣天鼓”在防治神经衰弱方面的功效也得到证实。由此可见,“鸣天鼓”法作为一种传统保健方法,在现代社会疾病防治方面发挥了实际作用。
  二、练习方法
  (一)专门练习:每天早晚进行“鸣天鼓”的专门练习。
  (二)保健练习:穿插于各种保健术中练习,如可在坐式八段锦、易筋经等练习中。
  (三)配伍练习:在进行上述两种形式的练习之余,可配合对涌泉、太溪、委中和肾俞等穴位的点揉按摩或与其他补肾练习结合进行。
  三、注意事项
  (一)掩耳:双掌掩住耳廓,在屏蔽掉环境声音的前提下,适度用力。
  (二)鸣鼓:
  1.找准穴位;
  玉枕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风池位于颈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大筋外侧凹陷处。
  脑户穴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2.此动作叩击的轻重要视自身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而定,不能一味强调力度,否则反而容易造成耳部不适或者意外伤害的发生;
  3.叩击次数20-40次。
  (三)时间及环境
  1.根据子午流注原理,练习时间最好选择在酉时(每天17点至19点)肾气充盛之时,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他时间;
  2.姿势可或坐,或站,或行进间,但注意身体保持顶平项直,中正安舒;
  3.开窗通气;
  4.呼吸自然;
  5.思想集中,意在动作。
  (四)禁忌症
2、颈项争力的作用?

禅一谈武(八段锦)撼天柱

【八段锦口诀】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原传口诀】

微摆撼天柱(加黑为关键语),动舌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

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
   【口诀解释】

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

【专门解释】

1、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天柱穴的主治病征为:颈椎酸痛、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首选穴之一。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2、脐轮又译作正道轮,梵文叫 Nabhi Chakra,位于腹部中央肚脐的地方。这个轮穴的颜色是绿色,有十块花瓣。(见图)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脐轮在身体上相应于太阳〔腹腔〕神经丛(Solar Plexus),掌管着我们的胃部和肠脏。如果一个人的家庭出现问题,或过份担忧钱财,便会出现胃病,表现在左手的中指上。如果是事业上的问题,则表现在右手的中指。若两手都有刺痛,便是整个脐轮出了问题。

这个轮穴的特性是追求,它也掌管着满足感。自从进化伊始,深植在生命之内的是一种追求的需要。为了得以延续,生命首先要追求的是食物和水,越是高等的动物,他们所需要的也越多,越复杂。

像现代的人,很少以得到温饱为满足,有了稳定的生活,还要去追求大量的财富。有了财富,便追求名誉、地位和权力。过去许多大圣大贤均指出,这种对世俗财富和权力的追求是没有出路的。这些带着功利目的、不纯洁的欲望是不能得到真正满足的,就像一个无底的深谷,一个人拥有多少钱,多少权力,还是觉得不足够。现代的经济学认为人就是这样的,于是说人的欲望是不能完全被满足的。

如果一个人是敏感的话,他应该可以从自己的经验知道。当他没有钱没有权力时,他以为有了钱有了权力,便可令自己快乐,但那些有了钱有了权力的人却一样生活得不快乐,他们的问题可能比没有钱没有权力的人还多。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一点,他便知道所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都不能真正令他感到满足,他要追求一些有永恒价值的事物。这时他便在进化的过程中迈进了一步,他成为一个真理的追求者,这种真理的追求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而在现今这个时代尤其多。

脐轮的另一特性是平衡,所谓平衡,就是过着一种中正平和的生活。过去的大圣大贤都教导世人要过一种中庸的生活,避免走向极端。

如果一个人的脐轮受到启发,生活方面便会受到照顾,不愁衣食,在物质生活上也感到满足。这是因为那个人得到了瑜伽,是一种不求而得的结果。

【动作操作】

微摆天柱头部略低,使头部肌肉保持相对紧张,以左右“头角”的颈,将头向左右频频转动。如此一左一右地缓缓摆撼天柱穴20次左右。

禅一谈武(八段锦)摩精门

【八段锦口诀】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原传口诀】

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

尽此一口气,意想体氤氲。
  【口诀解释】

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现代相关图片】

【专门解释】

肾俞穴: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动作操作】

手摩精门作自然深呼吸数次后,闭息片刻,随后将两手搓热,以双手掌推摩两侧肾俞穴二十次左右。

禅一谈武(八段锦)辘轳转

【原传口诀】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口诀解释】

曲湾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股,右手亦如之。此单转辘轳法。左右辘轳接上式,两手自腰部顺势移向前方,两脚平伸,手指分开,稍作屈曲,双手自胁部向上划弧如车轮形,象摇辘轳那样自后向前做数次运动,随后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后作数次环形运动。

【专门解释】

1、辘轳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3

 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现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在其它工业方面,有使用牛力带动辘轳,再装上其它工具用来凿井或汲卤的。
  辘轳:也作轮,车轮。用金属、木料或其他坚固材料做的圆形构架。

2、

【动作操作】

左右辘轳接上式,两手自腰部顺势移向前方,两脚平伸,手指分开,稍作屈曲,双手自胁部向上划弧如车轮形,象摇辘轳那样自后向前做数次运动,随后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后作数次环形运动。

禅一谈武(八段锦)翻掌弯腰攀足

【八段锦口诀】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原传口诀】

 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 

【口诀解释】

放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于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著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

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扳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仍收足盘坐,收手握固。

【动作操作】

托按攀足接上式,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双手作上托劲;稍停片刻,翻转掌心朝前,双手作向前按推劲。稍作停顿,即松开交叉的双手,顺热作弯腰攀足的动作,用双手攀两足的涌泉穴,两膝关节不要弯曲。如此锻炼数次。

【养生道理】

1、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此穴位的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推搓涌泉穴俗称“搓脚心”,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  

下雨唯美动态图片

【附加知识】

如何正确的分阶段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

“学”是指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练”是指熟练提高的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二者相辅相成,永无止境。在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学与练中,涉及到练功原则与练功方法,以及功法本身的基本特点、动作要领和习练要求等。本文拟侧重谈谈学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练健身气功八段锦要以“练形”为主
  立势八段锦属古代导引术,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哪一个时期、哪一种流派,始终没有脱离以形体锻炼为主的功法特点。它通过肢体运动强壮筋骨,增强肌体、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学练健身气功八段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掌握动作阶段。首先要从健身气功八段锦基本身型、基本手型和基本步型练起,在学练的过程中,要抓住典型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常言道:“像不像,三分样”。说的就是不论技术高低、功夫深浅,出手投足,往那儿一站,就应当有个练功的样子,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学练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要抓住点、线、型三个要素(这里所说的“点”是指动作的起止点;“线”是指动作的运行路线;“型”是指形态包括动态与静态),切实在动作的规范性上下功夫。做到上体中正、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手型、手法清晰、准确、到位,即人们常说的“先求方,后求圆”。二是熟练掌握动作阶段。这一阶段学练时,要注意身体重心的转换,掌握好平衡,处理好动作间的衔接,以腰脊带动四肢,使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反复练习,不断地纠正和改进动作,使每一个动作都能准确到位、运用自如。三是巩固提高动作质量阶段。要在前段练习的基础上,求松静、分虚实、讲刚柔、知内劲。做到内外放松、思想宁静、专一练功。动作有张有弛,轻灵含蓄、虚实同体、变化得当。要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松紧适度,做到用意不用力。同时要仔细体会“三调”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动作运转自如,意念进入恬淡,呼吸形成自调,逐步进入三调合一的境界。

  二、学练健身气功八段锦要重视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
  脊柱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功能,同时又是人体运动的枢纽,主掌着形体运动。在临床上发现与脊柱相关的疾病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隐患。因此,脊柱被称为人体的“第二条生命线”。健身气功?八段锦在编创中充分考虑了脊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突出了对脊柱的锻炼。每势动作内劲的蓄发均出自脊柱的夹脊部位(两肩胛脊中间空窍),其运动规律也都是以脊柱为轴心向全身延伸。加之人身督脉贯通脊柱,与全身经络相连,脊柱两侧膀胱经上的俞穴又直接与五脏六腑相通,脊柱的运动真可谓是牵一处而动全身。在一定意义上说,在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中,谁掌握了脊柱的运动规律和内在用劲顺序,谁就抓住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精髓。
  为便于学练者掌握脊柱的轴心作用,结合每势动作提示如下:“预备势”:预备势和功法中所有的升降立身动作均要求竖脊,整个脊柱犹如连珠,上下节节贯穿,对拉拔长。“两手托天理三焦”:两掌上托脊柱上下对拉拔长,其内劲上达于两掌劳宫穴,中至夹脊。“左右开弓似射雕”:两腕交搭夹脊放松,开弓竖脊劲达夹脊。“调理脾胃须单举”:两掌上下分撑脊柱对拉拔长,内劲上下分行达于两掌劳宫,中至夹脊。“五劳七伤往后瞧”:两掌扶按悬顶竖脊,展肩后瞧劲达夹脊。“摇头摆尾去心火”:马步扶按悬顶竖脊,侧倾俯身拉长腰脊,环绕转身旋转尾闾。“两手攀足固肾腰”:起身脊椎对拉拔长,俯身脊椎节节放松。“攒拳怒目增气力”:马步下蹲悬顶竖脊,左右冲拳脊柱拧转。“背后七颠百病消”:提踵脊椎节节拉长,下颠椎间微震。收势:脊柱放松,还原收功。对于文中所讲内劲,不可理解为是用力,用力则僵,气血不通,一般解释为用意不用力。内劲应理解为神、意、气的化合物。
  三、学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不能忽视预备势的练习
  健身气功八段锦所选择的预备势尽人皆知,太极拳界称为“太极桩”,健身气功界称为“三圆势”或“抱球势”。其内涵极为丰富,是一般练功的首选姿势,可称得上是“练功第一桩”。把它作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预备势寓意有三:一是作为基本身型;二是作为基本动作;三是作为基本功。“基本身型”是指躯干的静止状态。此势最具有代表性,要做到百会虚领、立项竖脊、沉肩坠肘、空胸实腹、中正安舒。“基本动作”是指最基础的、带有规律性的动作。预备势在整套功法的段落间和动作的节分处反复出现,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练好该势可直接提高功法的演练水平。“基本功”在这里是指练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些通过预备势的站桩练习可以得到解决,所有的练功原则、要领、要素都可以得到体现,对提高练功效果有一定作用。
  以上“三个基本”确立了预备势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中所处的位置。由此可见,预备势不仅仅是为练功做好准备,而且与整套功法的关系极为密切,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加强练习。练好预备势要注意把握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克服由于站桩出现的肌肉酸痛、关节麻木,卸掉全身的拙力。这一阶段气功术语称为“换劲”。一般需三周左右,第一周比较痛苦,第二周身体逐渐感觉轻松,第三周腰腿、臂膀开始显得有力,舒适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步是在前阶段练习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与肢体的放松和入静。放松与入静,松是前提,要从头到脚到手节节松开,由里往外松透,并向周边扩散直至毛孔。入静主要是去掉杂念,“收猿心,拴意马”,做到心平气和,专心练功。放松与入静是有层次的,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解决的,需要花几年的功夫,有的人练了很长时间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见,不认真练习,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第三步是随着放松、入静的加深,呼吸开始变得缓慢,内气开始启动,逐渐进入静养状态,此时“只求恬淡,不求虚无”,不可贪婪,见好就收。长久练习全身自会力气大增,精神焕发,其乐融融。需要注意的是,练习中不提倡两眼垂帘,不允许闭眼。运动量以感觉舒适为度。练习中如果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抖动等不舒服现象,应马上中止练习,进行调理,避免出现偏差。

十二段锦

总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以上系通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先要记熟此歌,再详看后图,及各图详注各诀,自无差错。
十二图附后: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4

十二段锦第一图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十二段锦第二图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敬呼吸,不宜有声。十二段锦第三图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叉之手,移两手掌控耳。以第二捐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4
十二段锦第四图
微摆撼天柱。
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十二段锦第五图
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赤龙即舌,以舌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声吞下。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十二段锦第六图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4

十二段锦第七图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脐轮即脐丹田。十二段锦第八图
左右辘轳转,
曲湾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股,右手亦如之。此单转辘轳法。十二段锦第九图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放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于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著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

十二段锦第十图

少林武八段锦功法及对应治病适用症4
低头攀足频。
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扳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仍收足盘坐,收手握固。十二段锦第十一图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再用舌搅口内,以侯神水满口,再鼓漱三十六。连前一度,此再两度,共三度,毕。前一度作三次吞,此两度作六次吞,共九次,吞如前。咽下要汩汩响声,咽津三度,百脉自周遍调匀。十二段锦第十二图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谷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背脊后颈,脑后头顶止。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是发火烧,通身皆热。

学习八段锦的体会两三篇

( 一、我是如何接触到八段锦的

我最早接触八段锦是在中医学院的体育课上。那个时候,我们体育课主要就是学习太极拳和动功(大雁气功、八段锦等等),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还有几堂课,专门学习气功的基础理论,从气功的源流,到气功的发展,乃至于到对现代气功发展的看法(当时是92年,全国气功大潮方兴未艾)。

我在小时后学过一些武术,当时师傅就说过: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虽然从上初中开始就开始练气功(当时就是买了一些书,自己自学),但是总觉得不是很上路。上了大学之后,遇到了气功课,当然一方面觉得兴奋,另一方面也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气功。

当时,我的老师(长春中医学院的韩友和老师)非常推崇佛家的气功(主要是禅定功夫),对于动功,他最推崇大雁气功和八段锦,尤其是对八段锦情有独钟。在这方面,我是深深地受到了我的这位老师的影响。也从此便结下了与八段锦的不解之缘。

二、初学八段锦的体会

八段锦流派众多,各家强调的地方各有千秋。我学八段锦是把它当作吐纳和导引功夫来认识的。“吸清吐浊、吐故纳新,是谓吐纳;伸缩手足、自捏自摩,是谓导引”。

八段锦的八个动作就是导引,配合的呼吸就是吐纳。刚刚开始学习八段锦要求的就是动作规范,配合呼吸要求也不是很严格,总体要求就是“大方、周正”,对于动作要求不严格,总体而言就像是一个体操。

我每天都是早晨5点之前在长春南湖边的松树林里面,先打一遍拳,等到身体完全苏醒后,再面向东方开始练功。八八六十四个动作,大约要20多分钟做一遍,一般都是做2遍,大约6点多一点开始回去上自习。

初学八段锦的体会比较肤浅,总体感觉就是每次练完之后,感觉身体特别的舒服,动作幅度做的不是很大,也就是个中规中矩,呼吸配合有难度,也不强求(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呼吸的重要性)。每次练功的时候身体反应也不大,或者说身体敏感程度不高,很多反应自己也不知道。

我当时比较重视力量的训练(因为要学推拿,没有力气肯定不行),所以,在每次练功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用力,很多旁观的人都说我动作很生硬,明显的使用蛮力。跟八段锦的要求背道而驰了,当时就为了这个蛮力,我还苦恼了很久。后来终于发现了原因,是因为没有拉开“筋”。我现在都有一种感觉:八段锦是否应该叫做“八段筋”呢?

说到了“筋”,我就先说说对于练“筋”的体会。

1、初级练筋的体会

总体说来,我的身体柔韧性还是很不错,在我开始练习八段锦的还是很有帮助的。

在练了大约半年之后,第一个问题出现了:每次练功的时候总觉得“不得劲”。就拿第一节来说:双手托天理三焦。每次双手捧过头顶的时候,总觉得双臂很沉(当时以为是个很好的效果),然后双臂下落的时候,感觉头顶轰隆隆的,(应该使用了蛮力之后,气血上冲的结果)。在当时,我以为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双臂的力气明显增加了,而且每天精神头很足。这时在公园里面有个老师傅教大家打太极拳,闲暇之时,我跟他请教,他说我练错了。

八段锦开始的时候,绝对不要用任何力气。要把身体想象成一个大树。四肢就是树的枝条。重要的在动作的过程中寻找四肢的感觉。我于是就按照他说得做,却发现自己的动作懒懒散散,不成体统了。老人家给我第一个忠告:专门去做拉筋的训练,要把身体的大筋全部拉开。后来,我就专门训练拉筋(过程就不说了)。

随后,我渐渐就可以体验到在每个动作过程中,每根大筋都有反映的那种感觉,这个时候的呼吸已经不是一开始那样子带着急促,反而是每次呼吸的过程中,都带着一种很享受的感觉,每次动作中,身体的大筋还是有被拉伸的感觉,动作虽然到位,但是还是觉得有一丝丝的被动,体验不到那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2、初级呼吸的体会

在练习八段锦的初级阶段,呼吸配合往往都是被动的。能够把呼吸配合好很难,总体感觉就是急促、憋气。而且,动作往往没有摆到位,气就已经憋不住了,往往刚开始几个动作呼吸还算平稳,接着就开始让动作的节奏跟着呼吸走,结果就越来越像做操了。

我的体会是,呼吸急促的原因往往是身体僵硬,如果身体能够真的放松下来,那么呼吸就会很平稳。这个阶段一般都是腹式呼吸,用力的时候往往是逆腹式呼吸。

练功初期调息不是很关键(个人认为),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把八段锦当作导引功夫来练得,这个时候关键还是动作要到位,关键还是拉筋。这个阶段可以采取一个动作呼吸两口气,一定要把动作做得非常到位,我用的方式是先吸气,吸满了之后让它自然停顿,(在刚刚憋闷的时候)偷偷的呼出半口,然后再次吸满,这个时候,动作也做到位了,架子也拉工整了,然后慢慢收势,用口把气缓缓地吐出。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每个架子的运行时间在1分钟以上,可以保证每个动作都用心完成,而且也不会产生气促的毛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旁观者把我当作高手!!!好家伙,一口气可以憋住一分钟以上,而且没有任何的气喘,真是高手啊,哈哈!!!!)

五、深入学习阶段的体会

我是在练习了八段锦大约1年半左右时间,开始的“换形”的。这个词是我自己造的,所谓的“换”就是改变习惯了的练功方式,“形”是指形体、动作和着力点。

当时我是受到了太极拳的启发,在打太极拳的时候,一旦呼吸和动作可以配合好了,在动作的时候就会慢慢的产生那种由“气”而用“力”的现象。我在练习八段锦的时候就一点点地加了进来。

首先,此时练功要用力,但是这个力是暗力。肌肉紧张但是不僵硬,在旁观者看来,这是我还是没有用力,自己感觉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内在的力量相应。比如: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个时候体会到的就是“顶天立地、支撑八面”,随着动作的打开,会有一种身体“巍然如山”的感受。

六、刚开始练习八段锦的要领

首先,一定要把身上的大筋拉开,其次,练功过程中既不要用力,也不要用意。顺其自然,动作周正大方,呼吸平稳,能够做好这些就可以了。

第一节:双手托天理三焦。我认为这节动作的关键点在肩膀,这个阶段的肩膀一般都打不开,托天的时候,两个手臂紧紧地靠在耳朵上。建议这个时候专门进行拉肩的训练。

第二节:两臂开弓似射雕。我认为这节动作的关键点在肩胛骨。一般做这节动作的时候,一定要使后背平整,拉弓的时候,应该以整个后背为支点,使胸廓有拉伸的感觉。

第三节:调理脾胃臂单举。关键点在于双手严格按照身体中线运动,难度还是肩膀要打开。做这节的时候,头部最好微微靠后,把颈部拉起来。

第四节:五劳七伤往后瞧。关键点是双胯部。转腰的时候胯部一定不要动,否则就会达不到效果。这节做的时候一定要悠着来,否则极容易造成后背的肌肉拉伤。

第五节:摇头摆尾去心火。关键点在下盘功夫,总体感觉把圆画圆就很不错了。

第六节:双手攀足固肾腰。呵呵,这可考验一个人的柔韧性了,关键点是大拇指按住行间穴位,然后向上搬脚指头。

第七节:撰拳怒目充气力。关键点就是以手为中心,全身一点点地收紧。然后再慢慢的放松,最好感觉全身就像是铁板一块。

第八节:背后七颠百病消。尽量的放松吧,每次身体下落的时候,一定要有那种震动的感觉。(最好先慢慢来,小心震出脑震荡,我不是开玩笑的。)

我对八段锦的理解:

八段锦书上说是南宋初年无名氏创编。此后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创新,又演变出许多种类:文八段锦、武八段锦、床功八段锦、坐势八段锦等等。八段锦可以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功能。现代研究也已证实,

这套功法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八段锦是中国古代导引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套针对一定脏腑、病症而设计的练功功法,由八节动作组成,原名拔断筋,在北宋时已有文献记载。

八段锦分为坐式、站式两类,坐式也称“文八段”,保存古人席地而坐的迹象,多偏重于内功练习;站式也称“武八段”,在内容形式上有所区别。普通人锻炼身体宜练“文八段”。

有人把难度较大,骑马蹲裆式较多,动作以刚为主的称“北派”,把难度不大,骑马蹲裆式较少,动作以柔为主的称“南派”。从文献记载内容分析,南北派实则同出一源。

八段锦八节动作即有八句歌诀,其中每句歌诀都明确提出了动作的要领、作用和目的。点评:这是大家对八段锦的普遍认识,总体上都是当作导引功夫来练习的。锻炼效果很好,但是,忽略了呼吸的作用,功效大打折扣。 我的感受是,在练功深入阶段,练功的呼吸要比动作来得重要,只有呼吸可以带的起身体内部的变化。此外,练功的调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见过一个老师,他就是一个双手托天的姿势,然后就入定了。可见,仅仅把八段锦当作健身功法,那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 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个朋友写的练习八段锦的感受了,写得非常好,他把动功和静功结合起来分析的,我深受裨益。我觉得这个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

周秉鉴——

近三年来,我坚持不懈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不仅熟悉掌握了这套功法,而且个人也积累了几点体会。

第一,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中屈蹲、旋腰动作较多,除末节屈蹲不明显外,节节有屈蹲。习练中需要多次反复屈蹲旋腰,不仅有利于髋、膝关节锻炼,而且有利于体外反搏,增加下肢血液循环,减轻髋、膝关节的压力,有利于关节疾病的防治。

第二,健身气功·八段锦有比较规律的起势和收势,而这恰恰是传统八段锦功法所没有的,再加上这套新功法合理的节次调整,适当的运动量编排,使其更加符合运动生理学的要求。运动生理学要求一次运动(量)组合安排,应该是低潮-高潮-次高潮-低潮的有序发展过程,其运动量曲线呈正态分布,而这正是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显著特点之一。

第三,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中蕴含着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例如,功法中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势,两手摩擦,按压部位,运行区域正是足少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中老年人多易肾虚、肾萎,坚持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会收到固肾、固本的良好效果。又如,攒拳怒目争气力一势,要求反复握固,就是拇指紧压四指根,而四指根正是中医手穴的肝经部位,习练握固,会收到强肝明目的作用,而传统八段锦功法大都没有握固手形。再如,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势,任、督二脉随摆腰,摇头时脊柱受到刺激而得到锻炼,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会,任、督二脉统帅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任督脉通,全身皆通,通则不痛,因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也就安康了。

第四,健身气功·八段锦首段为“双手托天”,末段为“双足颠地”,寓有通天贯地之意,天人合一之境。在练习中,习练者要认真做,深刻悟,体察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的意境。“调理脾胃须单举”也有托天按地之意。

第五,健身气功·八段锦整套动作时长13分钟左右,时间不长不短,非常适中。传统八段锦功法大约只有其2/3-1/2的长度。根据人体生理学的动力定型和交感神经兴奋灶与副交感神经抑制过程转换以及人体生物钟调节等理论,一种功法不应过长或太短,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

-------------------------------------------

八段锦

我练习八段锦有半年多了,本来是因为眼睛盯电脑时间太长,有刺痛感,才找个功夫来练得(其实也不是随便找的,我比较了很多功法,最后才根据大道自然至简至易的原则,选择了八段锦)随着练习的深入,眼睛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看得时间长,就去练习一遍,回来立即眼睛清凉,神清气爽。半年来,随着八段锦的练习,出现过饭量大增,体重增加,肌肉变结实,腹部变小,身体轻盈(练习完八段锦后可以轻易跳上1.4M左右的台子,而练习前基本感觉是身体发沉),到后来饭量小下来,皮肤细腻,精力旺盛,体型变得健壮,握拳有弹性,身上的小毛病慢慢不见了(比如胃痛,鼻炎也有好转,原来弯腰的习惯也改好了,就是脚气没好,呵呵),到现在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能感觉到静的感觉了。

回顾练八段锦的半年,我最初也是对呼吸很实注重,但是太注重了,又感觉做功夫的时候不用以专心于动作,后来不管,慢慢动作熟悉了,呼吸也基本上定型了,感觉很奇怪,一、二、三式我基本上是吸气时用力,到冲拳握时呼气时用力,也不知道对错,感觉很自然似的。

现在我基本上练习一遍半段锦需要二十多分钟,分析了一下,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花的时间最多,应该为8分钟甚至更长,而且现在还有继续加长的趋势,我感觉到此时为八段锦之精髓所在,我做此式,开始会觉得后脑发热,渐至头顶百会,到前额会慢慢变得凉些,又时麻有一条线从前额中线直到鼻尖,甚至人中穴,闭目有时感觉右脑光明左暗些,此式做完,前额出汗,甚感清凉,一般胸口也感清凉。此式要点,目平视,用意观头顶双手,会渐感双手空掉。翘脚尖,这个太重要了,我读了很多文章,都推荐脚尖要常翘,其中机理虽不甚明白,但是效用却是很好。

二式左右开弓,主要其扩胸作用,锻炼肺部静脉,慢慢做,会觉到肺部清凉。

三式,单手举,对我可是很重要,我本来有胃寒的毛病,最近几个月都没什么问题,胃口还很好,全靠它了。此时亦可练力。

四式,向后瞧,主要锻炼人体大龙--脊柱,咋连感觉不到什么,坚持会觉到妙用,我现在感觉自己的脖子两侧的肌肉厚了很多,脊柱也直了不少。

摇头摆尾,最没什么心得,最近练习此式还有点反胃,总结可能为动作快了些,幅度大了些。

双手握足,此式甚好,锻炼肾脏,此时做完,会觉到头顶清凉,腰部肾是舒坦,而且腰也柔软了很多。

七式,攒拳怒目,此式练力甚好,最近冲拳感觉力大于全面,有撞击感,可能由于运动量大,常感觉练习中鼻中甚是清凉,也是由于此式,我的前臂粗了一圈,握拳有弹力,手心常泛红白相间,最近慢慢可感觉收拳有了点潮汐回流的感觉。怒目,很好的锻炼眼睛的方法,我觉得如果我不是要每天面对电脑10多个小时,我的视力会好转的。

背后七颠,莫要太重的用脚跟着地,我试过,震得心慌,后来听三脚虎师傅说要如弹簧般,就渐渐改了。此时振动一身气脉,为很好的收工方法。

虽说七颠就可收工,但是最好再做些按摩动作,浴面,揉太阳穴,干梳头,鸣天鼓,搓腰眼,摸擦各关节等,保健效果甚好。觉得杨永老先生在他的朱砂掌保健功法里面介绍的就很好。

最后补充一点,莫生气,要修涵养功夫。我最近生了一次气,感觉自己浑身发热,想要炸了一样,之后,火下去了,感觉很累。三脚虎师傅可以帮忙说下这方面的原因吧!还有,有一次突然被碰了一下,立刻有股热流冲上脑袋,浑身发热,可能是积精累气,体内有点真气存在,自然反应,还是因为别的,我也搞不清楚。

我写这点东西,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对错,给大家做个参考罢了。

大道平易,但是歧路亡羊,人生苦短,要紧执大道,勇猛精进,莫贪外道风光好。

关于八段锦练习疑问

好友晗宁来信问:

这是我在qq空间写的东西,搬这里来,发给你,主要有问题问。

今年一月开始练习八段锦,当时源于好友绛说她只练习其中的两式双手托天理三焦和双手攀足固肾腰很有感觉,每式10来次下来,感觉三焦舒畅,腰背的酸胀感可以消失。那时的我也有腰背酸胀等诸不适。于是在网上找到阿水仔的博里,有非常好的教学视频,就跟学了起来。这个视频教学很好,讲解很到位清晰。并一直坚持练了下来,至今2个月了,这两天有明显的感觉了。

八段锦相对简单,只是八个动作,自宋朝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大道至简呀。据说它的健身效果,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瑰宝。偶的亲身体会,一点不假!伟大的老祖宗呀!

记得刚学八段锦时,是一天一个动作慢慢学的,当时身体那个差呀,不能以站桩的姿势,站超过5min,身体差,气血不够,下盘无力。总觉得颈部,肩胛肌肉酸胀,腰部,骶部,髋部僵硬。不能一整套的练下拉,身体也吃不消。所以自己练习时,根据当天的身体情况选择2,3个动作练,或感觉精神稍好则练习整套,但是每个动作重复次数没那么多。学完整套动作后,感觉最难做好的是摇头摆尾去心火和攥拳怒目增气力,源于肾虚,腰部无力,加上腰骶部僵硬,偶根本不敢摆尾,也摆不动;肝经,胆经也不通畅,攥拳不力,马步扎不稳,飘的。春节回家见了绛和杨师,演示给他们看。绛说摇头摆尾去心火是八段锦最难作的动作。杨师说,看见没,她的腰都是硬的,怎么摆得动,慢慢来吧,不急。没事,练习,慢慢身体好点了,也就摆得动了。

自己就一直这样慢慢练习,不强迫自己的身体要达到怎样的姿势标准,也不要求自己要练多久,也偶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之以自己身体舒服,舒坦为标准。三天前,感觉自己摇头摆尾摆得动了,半蹲,对拉,拔长,摇头,摆尾,明显感觉自己的脊柱在运动,在对拉,尾椎在画卷,并感觉带动了整个盆腔的器官。这三天天天练习,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在练习的过程中明显感到气感和身体的运动。整个人也觉得舒坦许多。想想,这段时间腰部的酸胀感是消失了。应了杨师的话了,慢慢身体好点了,也就慢慢能动以来了。

前天发现个问题了。练习八段锦后,练完收式,这一式是使动起来的气息重新归元。单这一式我一般做2到3 分钟,但是还是发现这个时间没有使气息归元,这个气息大概要半个小时后才稳下来。前天练习毕,大约5 分钟后拿出金刚经来颂,一出声,发现气不够,立马打住。就这样发现这个问题了。为什么偶荡开了的气,这么难归元呢?

下面是我的回复:

关键是松,随顺身体而不去勉强身体。

起势和收式其实是几乎所有养生功中最重要的,你的体会很好慢慢能察觉自己气有没有收回来其实也是心有没有沉静下来,起势其实也是一样的但从比较浮躁静下来相对收式已经练了一阵比较放松起势就更难些。既然说练那八个动作气是荡开的,说明没有松静下来。所有养生功都是在神意不在外形。

个人建议是你先单独反复练起势练到自己松然后练收式收功。视频里的起势固定下来相当于站桩,你不需久蹲,把它变成活动桩比如吸气立直手象刚开始那样往两边划吐气两手收拢,一点力气都不要用,不用指挥手要往哪里去身体要下蹲到什么位置,闭目放松感觉手慢慢地浮动到一个舒服的位置,蹲也是松到你觉得舒服的位置,想练多久练多久练完收功到整个身心完全静下来。收功完也不必去诵经可以打打坐或者行禅一会或者干脆躺一下。等你的起势有感觉了自然知道后面这些怎么练了,先这样练一段时间。其实光练起势身体就够好了松了自然通所有经络都会通,不过一般人安不下来所以要搞八个动作至少把身体都锻炼一遍心也跟着慢慢松下来。大道至简这句话是要在习练中慢慢领会的。不妨先把简换成减,自减法做起。慢慢就能领会些了。学佛学的是放下,练其他功也是一样的不能放先从减法做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