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法的秘笈掌握在自己手里

 湖心书馆 2020-01-17

古今许多笔法理论,多少参入个人因素,角度不同,理解有别,说辞不一。这使得本来就比较玄乎的笔法变得更加奥妙。

其实,对笔法的理解,既要从数千年书法史和经典法帖的大局着眼, 又要紧密结合自身的书法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方得笔法真谛。

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这里的用笔,就是书法笔法的基本特性和共性规律。执笔的基本要领、运笔的基本法则等,这些基本原则是亘古不变的。

也有人说:“用笔因人而异”。这里的用笔,就是指个人的用笔习惯。例如,欧阳询写一个“九”字,既有楷书“九”字的基本笔法,也包含欧阳询的个人理解的笔法。我们临帖,是要掌握基本原则的笔法,至于在临帖过程中,先要学像欧阳询的笔法,就是因为欧阳询的笔法个人习气最少。有人以为“欧体”也有匠气,其实就是字体里多少含有欧阳询个人的性情和笔法。

这种具有共性、普遍规律可循笔法,就是书法笔法之秘笈,也是用笔的核心问题,但在各自不同的书法实践中,如何把握正确的笔法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锋用笔论。何为中锋?何为侧锋?这个问题,作静态分析不科学。

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谈到:“藏锋者大”(藏锋取势笔力强);“侧笔乏力”(侧锋力弱);“押笔者入”(侧势按押锋,力强)。这一书论,与传统的用笔论“令笔锋常在点画中行”是一致的。而王羲之的这一笔法论更易理解和形象。因为笔锋在书写过程中,处于360度全方位运笔状态,在运动中始终保持笔法的中锋,其实是不可能的,一定会有侧锋进入,一旦侧锋形成,只要以按押使得笔力同样传递到纸张,“押笔者入”,就与中锋用笔没有本质不同。我们看王羲之书法,包括魏晋书法、甚至楷书“四大家”,也都有以侧取势的用笔方法。这是非常符合毛笔特性的笔法,圆锥形的软笔毛锋,在不断提按、转折、调锋和运行过程中,只有通过人的笔力支撑,才能保证正、侧笔锋的灵活运用、变换及调锋,从而形成笔锋着纸力透纸背,达到力满势足的笔力。

米芾是眼高手也高的书法大家,对自己的笔法很自信,批评唐楷,是一笔书,而他自以为是四面皆能。谈到笔法时,他重点提到了:“提锋、运腕、悬臂”。这个说法,也非常有科学道理,完全符合米芾的“刷字”特性。要说笔法秘诀,我认为米芾的“六字”,也是笔法秘诀。

赵孟頫对“二王”的魏晋笔法,可以说用功至极,他主张“用笔千古不易”,但我们发现,他的书法其实是自己的笔法,有人就说赵孟頫不是“二王”笔法,。其实不然,他还有一句话“结体因时相传”。他是精通“二王”笔法之后,又融入自己的笔势和笔意,从而实现了他的“赵体”。

有人以为“屋漏痕”、“锥画沙”和“印印泥”等形态皆藏着笔法的奥秘。其实这是正确笔法的一种痕迹,与王羲之的“肤肌之丽”一样,都是形容点画笔法的一种墨迹形态。它不是故作姿态,皆是自然天成,好比一棵树,没有节疤是一种美,千年古树,满身节疤,也是一种美,都是自然美。

可见,笔法的秘笈,一方面来自于传承,另一方面,要靠自己在书法实践中,不断领悟、实践和修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