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 | 读书亦像人生,不应太匆匆

 城北十五里666 2020-01-17


作者:崔修建
来源:《品读》2020年第1期

最近几年,特别喜欢买书,网上购,实体书店选,地摊上淘……一批批新书旧书,将贴墙而立的整排书柜挤得满满的,甚至墙角、写字台……也越垒越高。

有朋友见我坐拥“书山”,惊讶地问我,你买那么多书,能看得过来吗?

我不免有些汗颜,不知何时,自己居然成了一个有兴致买书却没耐心读书的人。

很多书买到手,便被冷落了,有些只草草地翻过几页,有的根本就不理不问,居然还有连塑封都没拆开的,至于无意间重复购置的,也有几十本了。


作为一名在大学里教写作课的老师,本应该静心读书、用心教书、热心写作,这也是我年轻时憧憬的理想生活。

然而,在日常那些喧嚣的热浪中,一颗日渐浮躁的心,不知不觉间,便被诸多诱惑撩拨着,被许多杂乱信息充塞着,整日无端地盲动。

那天,读到作家木心怀念旧时光的一首小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记忆的大门被那天然的诗意突然撞开,从前一些读书的场景,也生动地浮现出来。

儿时的乡村日子,似乎一切都慢悠悠——云慢慢地飘,花慢慢地开,树慢慢地长,鸭鹅在水塘里慢慢地游,老马拉着木板车慢慢地走;编篓的慢条斯理,磨菜刀的不慌不忙,除草的不疾不徐,仿佛每个人都拥有无边的光阴……

那个时代的那个环境,能读到的书籍却很有限。

所以,每每拿到一本书,欢喜之余,自然倍加珍惜,绝不肯潦草地一翻而过,而是全神贯注地捧起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品味,好像不细细地读了又读,便对不起好不容易弄到的书。


一位好友跟我讲述过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难以忘怀的读书情景:某一天,有人送给他一部长篇小说《红日》,他如获至宝。

起初,他追着小说的情节,贪婪地读,读得飞快,等发现快读到结尾时,他会故意慢下来,生怕一下子读完,会生出莫名的失落。

后来,他找到一个好的读书办法——再有好书时,要慢慢地将书从头读起,一天只读10页,之后合上书慢慢地回味。

那时,书中的一行行文字,都会闪着迷人的光泽,让他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若还不过瘾,便回过头去找出那些生动的情节,一句一句细细地品味,就像捧着一件稀世珍宝,定要好好地端详其超绝的美妙。

如好友这般的慢读,我也曾体会过。

那时,弄不到书,我便读糊在墙上的旧报纸,一面墙一面墙地读;读那些老旧的新闻,那些思想漫溢的评论,那些有意思的副刊,甚至夹杂在报纸中缝的广告也不放过。

墙上的报纸都读完了,又站到饭桌上,仰起头来读那些糊在棚顶上的旧报纸,仍是一字不落。有时读着读着,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细致咀嚼和品评一番,如此反复地领略其中滋味。

认识一位年过八旬令人敬重的学者,仍在不断地著书立说,且佳作频出。我曾向他请教:“该如何高效地读书?”老先生平和地答道:“挑重要的书,慢慢地读,读出里面藏着的味道。”


老先生所言甚是。

如今,寻找阅读资源已极为方便,阅读工具极为丰富,但要潜心慢读,却成了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而有些阅读,是断然快不得的。

那些快餐式的阅读,多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浏览。那样的浅尝辄止,看似读了很多东西,但扪心自问:阅读的收获能有多少呢? 

细品慢读,不单单是一种有益阅读方式,还是一种富有启迪意义的生活方式。书里书外,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所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岂不是人生美事? 

有位爱好书法的朋友赠我一幅字“慢慢地走,慢慢地读”,我十分喜欢。于我而言,慢下来读书,就像那些好光阴,不应走得太匆匆。



作者:崔修建

来源:《品读》2020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