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读书做成赚钱的事业,她做到了

 如水138 2020-01-18

把读书做成赚钱的事业,她做到了

- 职 业 故 事 -

三四线城市的乡镇农村里,人们的思想还是有些刻板保守。女孩儿听到母亲的话,不好意思地把手里正在读的书往桌角放了放。李行当天给家长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并把自己这段真实的读书变现经历和家长分享:读书与知识在达到量的积累之后,是可以转化成现实的“面包”的。

/ 1 /

李行是我的大学室友,我是通过书和她成为深交的。

平日里我也喜欢读书,但我读书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需要“恶补”,中学的时候沉迷网络小说,太少的时间去读名家名作,大学进入文学院,听老师引经据典总感觉自己像个文盲。李行不一样,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痴,读书是她那个丰富精神世界的能量来源。

李行最喜欢的一门课是现当代文学,这种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往往两极分化。现当代的作家名品极多,像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蚀三部曲”,看过这些作品的就能跟上教授的讲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之达成共鸣;但一般情况下,大家最多就知道个书目名称,所以大多时间,台下的同学都仿佛化身一团团泥浆。像李行这种将名作基本都看过并能分清楚的,总是处在亢奋的第一线。往往在课堂的最后,教授直接对着李行这个活跃分子讲授起来。

畅销书在学校图书馆是很难借到的,预约甚至能排到下下个学期。我是属于性子急的,想看的书攒上几本,直接在网上买了,所以我宿舍的书架上,各种书籍满满当当。

李行在图书馆预约不到的书就找我借,我们经常读完之后交流读后感。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我发现李行的感悟能力似乎有先天优越性,她在初读的时候就能看得很深入,但又不会过度解读。慢慢地,我对她竟然生出几分崇拜。

熟识之后,我才知道,李行是个典型的水瓶座,对未知的领域她非常乐意探索,用她的话来说,千奇百怪的事物对她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她的读书方式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她要以现有的能力高度体会书里描写的事物,比如阅读王旭烽“茶人三部曲”的时候,她特地买了盒白茶,一边喝茶一边读。她管这叫沉浸式阅读,能调动视觉、味觉还有想象力,把书读出味道来

至于结果嘛……

李行失眠了……白天喝茶太多,直到晚上还精神亢奋。

大家也失眠了……半夜都能瞧见李行床帘透出来的光,还能听见里面的翻书声。

考试周的时候,大家都缩在自习室抱头苦背,知识点记到死去活来、呼天抢地,甚至都要在宿舍开展迷信活动了,而李行却相当淡定,白天泡图书馆,回到宿舍还是默默地抱着课外书啃。

大家都以为她已经复习到胸有成竹,结果成绩一下来才知道,本以为是王者的李行,结果却是个青铜,有几门课要不是老师仁慈,让她“擦边”过,恐怕她又要补考了。好在文学院的考试里有不少文学写作、文学评论类的题,都可以自己现场发挥,在这个方面李行是绝对的高分,所以总体下来,她的成绩倒也勉勉强强。

把读书做成赚钱的事业,她做到了

“如果咱们毕业了,我最舍不得的,就是咱们的图书馆,还有你的那个书架。”每次李行在我书架上拿书,她总会这样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四下学期,李行写起了读书笔记。初衷很简单——读了太多怕混淆情节。说是笔记,其实也就是精彩词句的摘抄,并没有发散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李行,你文学评论不是挺拿手的吗?咱们平时聊起来的时候,感觉你领会得也挺深,干吗不写写这个?”

“都是拙见而已,”李行愣住,想了几秒后说,“不过,可以一试。”

我万万没想到,我的提议给她日后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新方向。

/ 2 /

2017年,我们毕业了。毕业之后的现实总是会泼人一头冷水,浇灭年轻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大家嘴上说着不甘心,但还是接受了平庸的现状。

曾经在宿舍里说自己要走南闯北、大干一番的事业型女强人反倒成了第一个结婚的;宿舍里最机灵、最追逐自由的,反倒考了朝九晚五的公务员,端起了“铁饭碗”。

李行和我,算是宿舍里唯二按照目标轨道行走的。

李行从大一开始就立下了以后的职业目标,她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念师范学校,就是为了当老师,原因也无外乎教师职业稳定,还有寒暑假。至于我的话,我从小就有个新闻梦,未来也是奔着记者这个方向去的。毕业之后,我俩都得偿所愿,辛苦也幸福。

本以为我和李行的下半辈子就要这样按部就班地度过,没想到李行却在无形中开辟出了事业的第二战场,并且打拼出不错的战绩。而这颗种子,正是在大学时被我种下的。

李行从我提议开始,就一直在某平台上坚持写着自己的书评,纯粹作为兴趣。她的寒暑假也不用来开辅导班敛财,而是用来读了不少书,按李行的说法是,“总得充电啊,哪能只往外输出,不给自己补给啊?”

李行就这样一边尽量阅读,一边坚持写书评。刚开始的时候,她的文字总不如她语言表达上来得生动精彩。但是,写得多了,就自然了。我默默地关注着她,眼看着她文章的阅读量一步一步涨上去,甚至还有了一些忠实粉丝。

2017年秋天,李行电话里跟我闲聊时告诉我,有平台私信她,想转载她的文章,给出的价格也不错。

文章被转载之后,阅读量竟然达到了转载平台的一个小高峰,所以该平台直接向李行邀约,想同她进行合作,给出的稿费不菲,仅单篇的价格就有李行半个月工资之高。

李行问我,“你觉得靠谱吗?”

“放心好了,敢骗你姐们儿就帮你曝光他。”

三个月之后,我就收到了李行的微信语音,告诉我她成了。

我既激动自豪又感觉意料之中,我早就预料到她能行,成不成只是时间问题。

“那你不得请你的伯乐大吃一顿吗?这次我可是要狠狠宰你一顿。”

冬日里,我们约在一家临校的美食小店。李行跟我说,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对方开始了合作,发送了第一份稿子,等第二个月她收到了稿酬之后,才放下心来,与他们长期合作,而对方给出的酬劳也比较仁义。

有了这个合作,李行在读书上有了新的动力,并涉猎了一些自己之前没太触碰的领域,像是投资类、成功类的书籍,以配合合作方的需要。

李行说那段日子她并不好过。

“早上5点我就要起来读书、列大纲,7点就要去教室里盯早自习,上午要去上课,中午12点半吃完饭回到宿舍,眯一会儿就继续看书。晚上批完学生的作业,收拾完一切,差不多10点能开始写初稿,还得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的经历,还要不断地修改,写到11点半差不多就熬不住了。就这样,日复一日。”

李行闷了口酒,我很少看到她能有愁苦的表情,但是很快她就释然一笑。

“可是你知道吗?我并不觉得辛苦,我好像叩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是兴趣叩开的,我就格外好奇我能在里面闯出什么样的天地。当然付出了就会有收获嘛,我那个月的稿费就有一万多块,算是我通过这个兴趣挣的第一桶金吧。”李行冲我羞涩一笑。

我惊讶于她年纪轻轻就不声不响地挣了这么一笔钱,随后转头冲老板道,“老板,我们桌再加俩菜!”

/ 3 /

如今来看,通过副业挣钱的并不少见,斜杠青年也越来越多,而在我认识的那一批人里,李行作为斜杠青年,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兴趣,较早地赶上了知识付费的大潮。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大学期间明明我们都是喜欢读书的,为什么走到如今,她能够凭自己的兴趣叩开新的大门而我仅仅是维持了兴趣呢?不过很快我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一旦你想从兴趣上获取什么,目的性太强反而得不偿失

李行跟我说,她自己也曾经想过,专门弄一个公众号,但是后来想了想,自己没有那个精力,也不能够保证一定能做成功,有今天的约稿,她已经觉得非常幸运了,等她以后名气再大一点,说不定还真能做一个公众号。

我佩服她的清醒自知。哪怕副业的收入已经比主业带来的更多,她也没有膨胀,没动过离职的念头。我问她为什么要在学校不温不火地当老师,以她现在的能力,全职去搞副业会比现在挣得更多。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有几把刷子,我其实就是怂人一个,我所有副业的收入都是基于老师这个稳定的前提下带来的。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嘛,我这个人呢,就是得有个稳定的东西抓着,才敢在别的领域放飞自我,你看我平时混不吝的,骨子里怂着呢,有主业,也算是我个人的安全感吧。”

李行的副业在2018年继续发展着,当然这条路也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让平台对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李行每天的阅读时间有限,有时候写出来的稿子达不到平台的要求,修改得太久又会和热点失之交臂,所以废稿很多。

好在李行天性乐观,只要自己对作品满意,平台不收也可以继续发到自己的书评平台上。

/ 4 /

一次意外事件的到来打破了李行原有的节奏——李行被“洗稿”了。

合作平台是拒了李行的那篇书评的,但隔了几个月后,平台在更新的另一篇文章里,把李行的书评进行了“嫁接”,李行对作者生活年代、时代背景的解读,被嫁接到同一作者的另一书籍上,甚至连部分感悟都原封不动地平移过去。李行当即和编辑进行了联系,要求平台将文章删除或者给予自己相应的补偿。

编辑给出的回答是,自己去核实一下,然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

文章的抄袭本来就难以界定,而适应于快速阅读的新媒体推送中,相撞的主题更是不胜枚举,追究到最后,也可能一无所得,还要搭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怂人”李行这次竟然硬气了一把,她真的去了一家律所进行了法律咨询,还提前准备了一些证据,做好最坏的打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把读书做成赚钱的事业,她做到了

李行尝试着最后一次和编辑沟通,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平台还是无视,自己将会采取法律途径,并通过媒体曝光。

协商到最后,平台将文章删除了,虽然没有给李行相应的补偿款,但是她已经很满意了。

李行说,自己的本意也不是要钱,平台能保护作者的版权,把这方面重视起来就够了。

经过这个事情之后,李行和那个平台的合作彻底就掰了。好在李行还有和其他平台的合作,只是没有像之前一样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新的机会再次出人意料地到来。有个网络写作课邀请李行去直播讲课。李行跟我说,几十万的观众涌入直播间,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料,她一度还萌发了当网红的想法。

作为老师,直播授课对李行来说小菜一碟,商家也渴望能和她达成类似的合作,但是李行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李行说,写作没有固定的版式,书评是他人的,读者是无法仅仅通过授课就能真正领会书中思想的;作者对字句的斟酌,对感情的抒发,对价值的传达都不能仅靠技巧学习领会。

“不是钱的事儿,全都写成八股文,还有什么读的必要。”

出于热爱,忠于热爱。这是李行的不二原则。

/ 5 /

去年李行被借调到镇上的学校待两年,去了之后,她完成了自己教师生涯中第一次独立的家访。

这次家访过程是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班上一名小姑娘成绩还不错,家长却对她学习的事儿不怎么上心。她的家庭环境不太好,小姑娘底下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南下打工,几个月回家一次,一家老小的事儿全靠母亲操持。母亲对姑娘的要求是,在学校老实上课别闯祸就行,读书好坏无所谓,读的好也不如嫁得好。

三四线城市的乡镇农村里,人们的思想还是有些刻板保守。女孩儿听到母亲的话,不好意思地把手里正在读的书往桌角放了放。

李行当天给家长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并把自己这段真实的读书变现经历和家长分享:读书与知识在达到量的积累之后,是可以转化成现实的“面包”的

“读书让我有了稳定的主业,通过教书育人去启蒙下一代,还让我有了副业,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打开多维的思路,并补贴自己的生活。我很庆幸自己当时坚持了这条路,也很庆幸这段经历能帮到迷茫里看不到方向的人。”

家长半信半疑,李行为了彻底说服家长,就又给自己揽了活,帮小姑娘报名并指导她参加了一个写作比赛。

修改、指导、再修改耗去了李行不少的时间,但是李行甘之如饴。好在几个月之后的结果没有让李行被打脸,500块的奖金,让家长看到了读书的希望。

把读书做成赚钱的事业,她做到了

我问李行,为什么非要把这个事儿揽到自己身上?

李行说,这个小姑娘的情况让她想到了她自己。她小的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想看书没得看,自己没少去书店泡着,还被店员驱赶。

李行说,她对我的慷慨借书是有感激之情的,只不过自己不善表达,但内心认可了我这个人是她值得交的朋友。她想像我一样,默默地推小女孩一把,精神世界的富足也会给人以力量

我调侃李行,“我有那么伟大吗?当初我可没多想。”

李行摊手,“就当我太善良了,把你想得很伟大。”

最近聊起2020年的新计划,李行跟我说,她去年搞了很多线上的读书交流讨论小组,线下的读书沙龙也办了几次,收获都挺大的,她现在在考虑出本书,到时候希望我可以给点建议。

我知道,在读书这条路上,她又要奋不顾身地去“折腾”了,而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