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种业商务网一篇文章引反响!宋印明老师发文提见解!

 昵称37581541 2020-01-18
两三天前,种业商务网发了一篇题为《多地农民反映:小麦出了问题,原因到底在哪里?我该怎么办?》的文章。出于我一直对小麦问题的关注,我细看了文章的内容。
文章内容显示,今秋播种后刚刚出苗的小麦苗就发黄了,而发黄的原因就是播种太深了。
小麦播种最适宜的深度是3~5厘米,在这个3~5厘米范围内,黏土地和黄淮以南麦区可以适当的浅一些;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偏北麦区,包括一些土壤比较偏旱地区可以适当的偏深一些;播种过深的害处有,容易让出苗时间后移,容易产生弱苗黄苗、分蘖不按规律发生,冬前难以实现合理群体,甚至还会明显降低来年小麦产量等等。关于这些话题,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小麦播种前期,我们都反复的接触过、听说过也远不止一回。但现在看,问题还是出现了,且从“文章”给出的照片看,问题表现得还比较严重——是播种太深了!
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不觉得是种植者不知道这个“3~5厘米”的标准播深,而问题是出在了“臆想”和整地及播种质量不达标上。
首先、我们说“臆想”。
在这之前,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小麦种植者,在说到小麦播种深度时,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理论”,就是:①播种深一些,种子可以够到更多的水分,有利于出苗;②播种深一些,可以不受冻害。
既然是“臆想”,就都没有科学依据。
应该纠正的是:
①土壤墒情适宜,“3~5厘米”就可以让种子“够到”水分,就可以完成种子发芽与出苗,不用“更深”。秋季播种,正是“地气”往上返的季节,只要土壤墒情适宜,播种后按照要求镇压好,小麦就会出苗及时、正常。如此,我们没必要再去替小麦多想、替小麦多操心、甚至干多余的事儿!
②关于小麦冻害,“3~5厘米”播种深度是有利于麦苗生长健壮的深度,所以也是最抗冻的深度,只要品种选择合理,其它包括浇冻水在内的一些措施到位,小麦的冻害就不会轻易发生。没有依据的深播,不仅不会防冻,甚至还会让小麦“招惹”上冻害。
第二、我们说整地和播种质量不达标。
有些地块整地没有实现上虚下实,特别是旋耕后直接播种的地块,整个旋耕层土壤都过于疏松,这样播种后再没有很好的进行 镇压,播种过深就很容易发生了。这种现象,在我们播种时也发生了,当我们发现后,我们先用镇压机镇压一遍,而后再播种。其次,我们不仅将播种机的播种深度调浅了,还将播种机的镇压强度(是可调的)增加了,这样就完全可以减少2~3厘米种子距地表的距离,让种子入土深度准确达标。
第三、我们说说地中茎是干嘛的。
地中茎是小麦茎秆的一部分,只是其发生在了地表的分蘖节以下。地中茎是用来调节分蘖节距地表距离的,在种子播种过深时,其“调节”作用会更加明显如图1)。如图中所示,当麦粒播于2.5厘 米之内时,我们很难看到地中茎;而如果播种8厘米以上,除了地中茎伸得很长外,主茎第一叶与 第二叶之间,有时甚至第二叶与第三叶之间的节间也伸长,这样的麦苗一般都表现很瘦弱(这也是播种深度与小麦倒伏关系的依据) 。
小麦地中茎除了受播种深度的影响以外,还受制于
①温度的影响:同样品种和播种深度,气温过高地中茎变长,分蘖节距地表变近;相反,气温过低地中茎变短,分蘖节距地表变远(这也是播种过早冻害易发的原因之一)。
②光照影响:光照较强,地中茎变短,分蘖节距地表变远;光照较弱,地中茎变长,分蘖节距地表变近(这就是阴雨寡照的秋季后,麦田容易发生冻害的原因)。
③密度的影响:密度较高,地中茎变长,分蘖节距地表变近;密度适合,地中茎变短,分蘖节距地表变远(这是播种量过多造成冻害易发的原因之一)。
④冬春性影响:品种春性偏强,地中茎变长,分蘖节亲近地表,容易发生冻害;品种冬性偏强,地中茎变短,分蘖节距地表较远,不利于冻害发生(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寒旱一家”的出处,所以选择冬性强的品种是小麦不受冻的关键!)
依据地中茎的表现,我们就该知道小麦抗冻不可能通过一味的增加播种深度来实现的了!很多事儿不像我们主观想象的那样!
所以,我们要相信真科学,摒弃伪科学,相信我们推出的小麦栽培指导是上百年来人们在对小麦各种习性、性状表现的不断认识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的,甚至有些是在交了不少“学费”后而得到的经验(如图3所示)

图1:这是我从《山东小麦》(1989·山东省农业厅)一书上拿来做为示意的照片。但这个图片中的地中茎标注的长度变化规律有些不准确。如我所说,地中茎不应该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延长,或小麦分蘖节距地表距离不应该随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图片示意的播种深度增加(过多)使得麦苗变得弱、叶少、孽少是非常正确的。图中:绿色标线表示地表;长度不一致的红色茎段表示分蘖节距地表的距离;长度不一致的蓝色茎段表示地中茎是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2~12厘米是表示种子播种深度。

图2:蓝色圈表示的是小麦分蘖节距地表的距离,正常情况下应该是3~4厘米;红色圈表示的是小麦地中茎,它的长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播种深浅是主要因素。

图3:这是我在《小麦生物学》(1950诺萨托夫斯基)一书上拍的照片,看看表格中的时间——1914、1929年。那时,人家苏联人就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

(作者:宋印明,笔名麦S,种业商务网特约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