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零壹贰012 2020-01-18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提及石敢当,人们多会默认为是在谈论“泰山石敢当”。尤其是在现在泰山石敢当文化的推广背景下,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01

首先,从起源方面来看。

石敢当信仰究竟成于何时,至今学术界仍无定论,但是泰山石敢当的出现晚于石敢当则为公论。有关泰山石敢当的文献与实物,年代均晚于石敢当。


据现有文献可知,“石敢当”在汉代已有记载。

西汉史游《急就章》载: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有关石敢当的文字记载了。

宋人施清臣《继古丛编》中亦有载: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石片,镌‘石敢当’以镇之。本《急就章》也。”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石敢当|古建中国)

而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文献著作则多在明清之际。

据现有文献,在明中后期,明杨慎之《升菴集》卷44《钟馗即终葵条》云:


“石敢当本《急就章》中虚拟人名,本无其人也。俗立石于门,书‘泰山石敢当’,文人亦作《石敢当传》,皆虚辞戏说也。昧者相传久之,便谓真有其人矣。呜呼,不观《考工记》不知锤馗之讹;不观《急就章》不知石敢当之诞。”

与宋人施清臣所云相对照可知,石敢当的传统到此时依然存在,只是已变成“泰山石敢当”。到清代,“泰山石敢当”的形式基本定型。众多文人著作中均有记载。

在清代戏曲作家李斗《扬州画舫录》卷9载中明确指出泰山石敢当的作用,其云:

“大东门外城脚下,河边皆屋。路在城下,宽三五尺,里中呼为‘拦城巷’。东折入河边,巷中旧多怪,每晚有碧衣人长四尺许,见人则牵衣索生肉片,遇灯火则匿去,居人苦之。有道士乞缘,且言此怪易除也。命立‘泰山石敢当’,除夕日用生肉三片祭之。以法立石,怪遂帖然。”

可以看出此时泰山石敢当延续了石敢当的辟邪功效,而书写模式已为“泰山石敢当”。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石敢当|装修保障网)

此外,据考证,石敢当在唐代已然存在,而泰山石敢当的实物最早的则在宋金之际出土。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为宋代出土的唐代石敢当,即唐代大历年间福建莆田镇的石敢当,其碑铭载有:​

“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

并有石符二枚具存。(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莆田县志》均有记载)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最早发现应属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的泰山石敢当拓片。傅斯年图书馆收藏的泰山石敢当拓片共有两组,一组名为“金如意院尼道一首座幢记”,共两张拓片,另一组名为“金泰山石敢当蒙古文”,共有八张拓片。第二组明确提到“皇统六年”(1146年),这是金熙宗完颜亶(公元1135-1150年在位)的年号,亦为南宋绍兴十六年。可以表明泰山石敢当在宋金之际已然存在。“金如意院尼道一首座幢记”拓片中提到的地点为燕京易州涞水县。涞水县今属河北保定管辖,隋代开皇十八年(205年)始称涞水县,北宋时期属燕山府路遂武郡,宣和七年归金朝。发现“泰山石敢当”五字碑正是出现在北方地区,在泰山周边——在现今山东省肥城县与济南市长清区交界的孝里镇的村庄中。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石敢当|古建中国)

泰安市泰山石敢当博物馆征集到一块刻有“(大)元延祐五年岁次戊午吉日”的“泰山石敢当”五字碑。延祐五年为公元1318年,这是至今所发现并存世的最早的刻有“泰山石敢当”五字的碑刻实物。元代延祐五年泰山石敢当碑的发现,说明“泰山石敢当”五字碑的出现是在北方地区。进一步也可以推断就是在泰山周边地区。这块碑所提供的时间线索就是在元代延祐五年晚于皇统六年170余年。我们当然无法据此推断皇统六年碑刻上的时间一定就是“泰山石敢当”五字刻制的时间,也无法据此推翻质疑者的翻刻说。但是,比周郢先生发现的延祐五年更早的时期出现“泰山石敢当”五字碑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据此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迟在元代延祐年间,刻有“泰山石敢当”的五字碑已经在泰山周边地区出现了。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02

其次,从其流传说起。

从目前发现的石敢当文献及其实物,可知石敢当在中国大陆的传播是从两个中心区域:福建和山东传播至各地。由于最早的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的石敢当都出现在福建地区。因此,福建自然是最早、最有影响力的传播中心。发源于唐宋时期的福建地区的石敢当信仰习俗,逐渐传播到福建周边地区,并且进一步传播到南方及其华东等我国大陆的其他地区。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路口石敢当|古建中国)

福建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院陈鹏鹏教授也曾言及:“很多私家住宅朝巷口正中,即丁字街口的,必须在朝街、巷正中的墙面上刻‘石敢当’字样的石碑来镇邪,这是闽南建筑的一个特色。”在明清时期,随着泉州人向海外的大规模迁移,这种民俗文化又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甚至对琉球群岛都有一定的影响。如今在世界很多地方发现具有泉州风格的石敢当。在受到福建石敢当影响的地区中,石敢当的文化形态是以三个字的“石敢当”为主,配以石狮或者石狮衔剑等形态。

但是随着文化的融合,南方的石敢当与泰山信仰相遇,造就了“泰山石敢当”的出现。泰山所在的山东地区便成为石敢当传播的另一个中心区域。受到山东这个中心影响的,首先是华东地区、华北地区,此后则是东北地区,这个区域的显著特点是以五个字的“泰山石敢当”为主要文化形态,或直接镌刻与石头之上,或配以虎、狮、八卦图等。在乡土社会的现实主义支配着民间信仰中,我们可以看到镇物的相互组合关系,石敢当是许多镇物中的一种。相同或相似意义的镇物的相加,可使它们所分别代表的神性或法力得到增加。这便是神性相加原理。“虎”“狮”“太极”“八卦”“泰山”“照壁”“武器”“北斗七星”“镜子”“符咒”等等,所有这些象征神力的符号,都可以与石敢当发生各种相加组合的关系,从而使石敢当神力增加。所以把具有同样镇压不祥的泰山和石敢当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03

最后,从其信仰上而言。

在石敢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泰山石敢当为石敢当发展而来,但究其根源,文化信仰却迥然不同。学术界一般认为,石敢当应是先民对灵石崇拜的遗存,而泰山石敢当则是人们对于岱岳文化敬奉的昭示。

首先,学术者们认为石敢当的传说与中国人对于石头的特别情感有关。

在古代,石头被古人视作阴类之物,有镇宅之功效。《汉书·五行志》云:“石, 阴类也。”《春秋榖梁传》亦有云:“石者, 阴德之专者也。”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日常之建筑多为砖瓦结构,而墓葬与祭祀之所则多为石头构建。巫鸿认为“木与石在中国古代都被用于丧葬建筑以及其他类型的纪念性建筑,不是纯粹的‘自然材料’,它们被赋予了象征的内涵。”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石敢当|堆糖)

此外,先民的“埋石镇宅”之习俗甚早,起码在汉代已风行于世。如淮南王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南朝梁代宗懔(约501-565年)《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北周庾信(513-581年)在《小园赋》中说道:“镇宅神以蕴石,厌山精而照镜。”以上无不在昭示着中国埋石辟邪之风俗。

而宋代庆历年间唐代大历五年的“石敢当”就是在翻修莆田县衙平整地基的时候,从地下挖出来的。且从其铭文:“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可知石敢当是埋在地下镇宅所用。不过至少从宋代开始石敢当就从埋在地下镇宅演变为竖立在地面上或者镶嵌在墙壁中镇宅辟邪了。宋施青臣《继古丛编》载:“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石片,镌‘石敢当’以镇之。本《急就章》也。”从中可知宋代的石敢当已经与今日做法无类了。

而石敢当不过是人们对于石头崇拜的体现罢了,历史上并非确有其人。清人徐珂《清稗类钞》云:“是石敢当云者,亦虚构二字,与石姓相配成文耳。后人乃镌诸石,为禁压之用。”邓尔雅在《民俗》41-42期合刊中言:“石敢当一语,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刘锡诚更是直接言明,“石敢当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与人无涉”、“石敢当应该解释为灵石可以抵挡一切。”即便是在泰山石敢当的民间传说中,亦是强调石头的作用。

传黄帝蚩尤大战,黄帝在蚩尤的攻击下,接连退败,蚩尤见之大放厥词,谓:“天下谁人敢当?”女娲娘娘见此,遂投下炼石一粒上刻“泰山石敢当”以助黄帝,蚩尤遂败。此后,泰山石,变成了敢于抵御镇压邪祟之用,日益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如今影视节目亦有着墨,2015年由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发行的《石敢当之雄峙天下》其中石敢当也是由石头幻化而来。关于石头的特殊灵性,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中均有体现,不论是远古人的埋石陪葬,亦或羌族的白石崇拜、西藏的龙女石神,或是米芾拜怪石为兄、孙悟空的历劫传说、宝玉的凡间历练等等,无不昭示着石头的非凡作用。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主要是因中国先民对于万物有灵观念和对大自然的崇拜所致。人们通过这些具体的物件可以获得庇佑免受灾祸,而石头以其坚硬不腐的品性为中国人所崇拜,石敢当只是其中一例。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石敢当|古建中国)

但是泰山一词是何时加在石敢当之前的呢?石敢当又是如何从一块普通的石头变成泰山石的呢?

“泰山”冠于“石敢当”之前不知起于何时,虽未有定论,但学者们多认为此恐与对泰山的崇拜相关。

1.泰山为通天之山

何新在《诸神起源》中说道:“泰山,古又记作太山。”太、大、天三字古音相同。而在甲骨文中天大通用。所以泰山就是大山(前文镇墓文中有载),也就是天山。这个名字就表示了它具有上通天帝的意义。

我国的先民对于山岳崇拜的起源最迟不会晚于以农业为主的仰韶文化时代(距今约6100-4400年)。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有多处对于大山崇拜和祭祀的记载。卜辞中,山神很多,并且出现了数山合祭的现象。在周代山岳祭祀礼仪更加完善,“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我国历代皇帝更是以封禅泰山与天地沟通,以保江山社稷。如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五经通义》云:“异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但是为何会封禅泰山而不是其他山呢?

吕思勉《先秦民族原始》说道:“吾国古代,自称其地为齐州。”齐,中也。(《尔雅·释言》)《汉书·郊祀志》:“齐之所以为齐,天齐(脐)也。”古代齐通脐,脐是人体的正中,根据中国上古时代的天地四方观念,曾把齐州所在的齐鲁地区看作天地的正中区。《汉书·郊祀志》亦有载:“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以崇高为中,乃吾族西迁后事,其初实以泰岱为中。”这也说明了泰山所具有的重要的地位,加上它的通天之说,泰山成为君王沟通天地重要媒介。

到秦代,封禅泰山更有了求仙不死的成分。《史记·封禅书》记有齐鲁方士孙少君游说汉武帝的一段话:“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后经西汉、东汉、唐代、宋代的多位有所作为、功绩显著的帝王东封泰山,泰山逐渐确立了五岳之尊的地位,完成了泰山人格化和神格化的过程。

到宋真宗时期,泰山文化达到了顶峰。宋真宗两次东封泰山,一确立了泰山上“东岳大帝”的神号;二开启了碧霞元君信仰的先河;三扩大了东岳庙宇的建筑传播规模,使祭祀泰山神灵的庙会在民间信仰当中繁荣起来。而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泰山石敢当”也正是在宋金之际,这也是为何学者们会认为“泰山石敢当”的出现与泰山文化的兴盛有关。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石敢当|慧聪网)

2.泰山为治鬼之山

民间把泰山与石敢当联系起来与汉代以来把泰山作为“治鬼之山”的观念有关。

《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汉代以来,民间就把泰山作为治鬼之山。《三国志·管格传》:“谓其弟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是泰山治鬼之说,汉魏已盛行。”出土的汉代镇墓文有载:“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泰山。”(《方器物识小录》)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录有墓券多则,其中提到泰山的有两处,一是刘伯平镇墓券,上有“生属长安,死属大(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之语;另一则残镇墓券则云:“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太山。”范晔撰《后汉书·乌桓传》:“使犬获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以上可知,泰山成为众鬼的归宿。

起初,泰山信仰是当时齐鲁一带的灵魂不死信仰的延伸。既然死者归泰山,那么泰山神也就成了冥府掌管冥界事务之神,于是泰山是治鬼之山的信仰便通过神灵信仰得到了强化。随着信仰的扩布和流传,泰山二字便具有了辟邪驱魔的效果。在乡土社会的现实主义支配着民间信仰中,我们可以看到镇物的相互组合关系,相同或相似意义的镇物的相加,可使它们所分别代表的神性或法力得到增加。这便是神性相加原理。所以把具有同样镇压不祥的泰山和石敢当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人一直以为石敢当源起于泰山,后方知吾之谬也

(石敢当|古建中国)

从古至今,我国民间造房住宅最讲究大门的朝向。俗语有云:大门朝阳,子孙吉祥。大门朝南,福享万年。但有时迫于环境,我们只能借助泰山石敢当镇压邪祟、改善风水。

不过,泰山石敢当也不是随便镌刻的。

《鲁班经》载:

“凡凿‘泰山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五龙日、五虎日。”

何为五龙日?

五龙日是指甲寅日、丙辰日、戊辰日、庚辰日、壬辰日。

五虎日是指甲寅日、丙寅日、戊寅日、庚寅日、壬辰日。

立石日只许家人培土,不可谓外人所观。而且泰山石敢当一般要求高四尺八寸,宽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土八寸。但是随着形式的逐渐简化,很多习俗便逐渐消减了。随着一幢幢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藏在古旧建筑中的石敢当也逐渐消弭了踪迹。

徒留一种“遗产”,为后世凭吊。

作者:拉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