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静山:我是如何钻研针灸的?(附针灸十八秘法)

 妙择 2020-01-18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一叶知心 巫娜 - 茶界 II

一叶知心巫娜 - 茶界 II

 导读 

彭静山老先生学医于东北名医马二琴教授。着重钻研针灸学,首倡眼针疗法。著有《简易针灸疗法》、《针灸秘验》等。彭老15岁学医,22岁时开业行医,临证近70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彭老如何钻研针灸的~

全国解放以后,一九五一年我就任中国医科大学讲师,组织针灸研究委员会,开辟针灸室,公开对外治疗,以作研究。这是西医大医院开展针灸最早的。
 
这时有了读书的机会。满洲医大积累了大量中医书,珍本、善本、绝版、抄本,搜罗极为丰富(此皆为满洲医大时代日本网西为人、田原次等所遗。以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排印了不少)。那时候全校只有我一名中医,西医对中医还没开始学习,大量中医书由陈应谦校长(陈氏以后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批准我随便看。我这时才真正进了中医的宝库,直感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的书我久仰大名,无缘相见,现在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有的我以前连书名都不知道,读来更有兴趣,应该感谢党对我的培养,给我这样一个梦以求的读书环境这是很幸运的读书时期。
 
读了大量的书,温习了二十年所治过的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感觉到过去读书太少,思想境界狭窄。其间写了几十本读书心得笔记,十年浩劫,被诬陷为“反动学术权威”,家被抄,惜已荡然无存。
 
过去二十年行医中虽然也用针灸,但只是作为救急及补充疗法,主要以方脉为主。现在专搞针灸,回忆起经络学说,多半忘记运臂练掌、运气练指也早忘在九云外;而最遗憾的是唐先生只教了我七十个穴,还不足全部经穴的五分之一。因此,在博览群书之中,以针灸作为重点之一,以《甲乙经》、《铜人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为主要学习材料。先把经络原文复习熟了,按着经络体外循行,一穴一穴地自己摸索。唐老师点过的七十个穴,都很准确,回忆起来,容易掌握。其他的穴只好读分寸歌,写在小本上,有工夫就念。治病之暇,边喝茶边读,在车上,在厕中,看电影开演之前,甚至于和亲友会面时,也边谈边看。晚间在枕上默诵经脉篇和分寸歌,往往在默诵中睡去,醒了还接着背,这种工夫虽然很苦,却能收到良效。
 
练针也是这样,除了工作以外,手不离针,左右两手,各持一针,练习直刺、斜刺、横刺、旁刺、反刺、倒刺、浅刺、深刺、重刺、轻刺等等手法。读书的时候把练针枕推到旁边,手里还拿着针,边念边捻,有时用针翻书。有的同志说我搞针灸是科班出身,其实,我也是这样半路出家。通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地有了一些体会。下面简单谈几点,以供参考。
 
   首先,针灸并不神秘,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象某些人曾认为的那样“十天八天就可学会”。它除了必须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做基础以外,还必须另做一些基本功夫。我主张把三百六十经穴弄得纯熟;至于经外奇穴除了肯定有效的如印堂、膝眼、十宣、四缝之类以外,我认为没有必要层出不穷地找什么新穴。因为,距离经穴周围一寸五分以内还是经穴范畴,无所谓新穴。
 
   其次,我谈谈无痛扎针。无痛扎针有许多方法,我的方法是十二个字:“准确找穴,躲开毛孔,迅速刺入”。找穴一要“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二要找病穴,即有压痛或以指压穴指下有坚硬、虚软、条索状、小包、硬节等感觉,谓之病穴。如不是病穴,应该更换。穴取得准确,要躲开毛孔。皮肤上有若干星罗棋布的冷点、温点、痛点,躲开痛点就可以避免针刺疼痛。痛点无法辨认,经过我长期体验,凡属痛点多和毛孔一致,针时要在几个汗毛孔的中间进针就可不痛,还应迅速,《难经》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要发挥左手的作用。左手在针灸时作用大于右手:一可以找穴按压掐穴留痕作为针刺的记号,消毒后手指不必再去摸穴;二用长针时可以挟持针体配合右手;三如病人体位移动即可用左手矫正;四针前可用左手四个指头比齐在穴的上下切循使经络流通以增强疗效。至于使用补泻手法和起针也都需要左手协作,我们文绉绉地说:“左手之为用大矣哉!"
 
   第三,我的选穴方法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一点,二穴,三线,四面
 
一点就是每次治疗只选用一个穴,用以达到治疗目的,使患者少受痛苦。穴位又叫“刺激点”,所以取用一个穴叫做“一点”。
 
二穴即每次选用两个穴,互相配合,加强治疗效果,提高针灸效率。
 
三线,选用的穴位在同一经脉循行线上,是纵线;穴位旁边的其他经穴可以连成横线;包括经外奇穴,也可以连成斜线。
 
四面是选出的穴位,概括成为一个皮肤面,有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斜三角形、扁方形、雁塔形、倒雁塔形等多种形式。
 
一点只是针灸一个部位,一穴就不同了,十二经都是左右两点。四缝是一只手四点,八风八邪也是如此,十宣则是十点,十二井为十二点,所以点和穴有所区别。
 
   最后,谈谈眼针疗法。十年浩劫,遭到残酷迫害,被打耳聋。以后做内科门诊医生,这却是驾轻就熟,因谬蒙虚声,患者接踵,户限为穿。但是耳聋,不能拿听诊器,不能量血压,感到困难。只好想办法多用望诊,寻找新方法,经查阅多种医书,在《证治准绳》里受到了启发。

 
华佗根据《内经》指出经络与眼的密切关系,十二经有八个经以眼为集散之地,只有肺、脾、肾、心包除外,但通过脏腑表里关系,可以说十二经都通到眼部。华佗把眼睛划分为八个经区,各属五脏六腑。与眼科的五轮八廓不同,只是看球结膜上的血管形状和颜色改变,能看出病起于何脏,传到何脏。华佗这种望诊方法,到明朝还在流传,被王肯堂写在书里,一直没引起医界的注意。我发现了这种方法,在门诊实验,一个月的时间,观察了初诊一千零三十二例,准确率达到80%,以后看了六千多例,对望诊扩大了范畴。从而逐渐在眼区研究,改进了原来的划区分配,去掉命门,扩大了三焦在人体的分布,从球结膜上血管的形状颜色之变化,可知病在何经,发于何经,病之新久,证之寒热虚实以及轻重转归、预后良否。过上万人次以后,总结出眼针疗法。不另起穴名,在上、下眼眶边缘二分许分为八区十三穴,总的叫“眼周眶区穴”。这一周的部位,在古今针灸书上并无穴位。循经取穴,用五分不锈钢针直刺或沿皮横刺,适应症与针灸适应症相同,对疼痛和麻痹效果更好。例如胃痉挛、胆道蛔虫、胆囊炎等,针入以后,剧痛立止。扭伤或其他原因突然不会走路,不能抬臂,不能弯腰,不能回顺之类,新发病一次可愈。曾治过一百多例偏瘫,肌力零级,针一次立即离床行走的十二例,对其他后遗症也有不同程度的效果。曾在合肥、长沙、北京各地医院表演,受到欢迎。已写了一本书,辽宁人民出版社已纳入一九八一年出版计划。
 
以上是我所走过的路。我认为做为医生,必每天治病,每天读书。治病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这是我的经验。
 
下面提供一些彭先生的针灸十八秘法由于文章篇幅有限,仅节选部分内容,供针灸专业人士学习参考。

一、大接经

《内经·海论》中叙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操作方法:只用一根1寸长的28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4次,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二)由络穴到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

二、身柱妙用

身柱,督脉第十二号穴
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操作方法:用1.5寸28号针(长112.5px,直径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20分钟至30分钟。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三、治脑三穴

部位:穴在哑门穴直下发际中为治脑一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二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三穴,用28号针可刺入一寸

主治:一切脑系疾病,颈强作痛,中风失语舌强

失语的原因,发音有唇、齿、舌、喉的共同作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无改变则在喉,可针哑门,但哑门穴之上为延髓,触碰延髓有危险。治脑三穴的第一穴在后发际距延髓较远,无刺伤延髓的危险。
治脑一穴当第二颈椎,治脑二穴当第三颈椎,治脑三穴当第四颈椎,再下一横指当第五颈椎,再下一横指为第六颈椎,再下则为崇骨;横项第二颈椎两边为天柱、翳风,左右共 5 穴谓之纵横十穴。
 

四、四缝穴的效验

部位:四缝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5个经。手指为神经终末反应灵敏,治病的疗效很好。
主治:小儿疳积,气管炎,蛔虫,消化不良,身体羸瘦,发育不良均有特效。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疾。用该法治小儿疳疾,效果极好。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对成年人形态消瘦,食欲不振,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依法针之,效果显著。对哮喘亦有良效。

操作方法:手指感觉灵敏,人多畏痛拒针。对成年人作解释劝服,儿童则由其父母强行使之针刺,有的哭闹拒针,须数人帮助施术。

穴位皮肤消毒,由助手从指尖向指根推几下,然后在第一指节上边以指捏住,术者则由指根向前推捏,用26号针刺入穴上,当即有白粘液随针而出,挤净擦干。每隔4天一次,一般4-5次可愈。针后白色粘液渐少,即是好的现象,白粘液渐消失,而针出血液则痊愈。

五、肝肾四穴

中医将疝气分为厥疝、盘疝、寒疝、癥疝、复疝、气疝、脉疝七种。大致寒疝,能够还纳,或只有睾丸肿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气不能还纳,西医谓之脱肠。肝肾四穴只限于寒疝和气疝。肝肾两经对睾丸关系至为密切。此方选用肝经大墩、太冲、肾经太溪、脾经三阴交四穴

大敦,肝经第一号穴
位:在足拇趾上面趾节间三毛之际(此穴一说在足拇趾爪甲角外1毫米),针时以手捏拇趾抻拉而针趾节缝处。
冲,肝经第三号穴
定位: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张开。

太溪,肾经第三号穴
定位:在足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三阴交,脾经第六号穴
定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在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