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岐黄堂中醫 2020-01-18

东晋永和年间,朝廷委任殷浩主持北伐。磨磨蹭蹭拖两年,打打停停又两年,最终毫无作为,徒然折损人马,消耗粮食器仗。政敌桓温趁机上疏论罪,迫使朝廷废黜殷浩,将内外大权牢牢控制在手里。殷浩的起用,本来是朝廷用来制衡桓温的,结果反倒充当了桓温上位的垫脚石。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一)

殷浩北伐,本来就是被桓温将了一军给逼出来的。

永和四年(348年),安西将军桓温西征巴蜀成功,由此威名大振。桓温平蜀前已然坐镇荆州上流,都督四州军事,对朝廷本就隐隐已呈威胁之势。此时立下不赏之功,更加引起朝廷的不安。其他世家大族也很忧虑,担心自己的地位受损,同样不愿意看到桓温坐大。这样一来,朝廷上下达成共识,就是不能再让桓温的名望进一步上升。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永和五年(349年),北方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各派势力争位引起国内大乱,桓温上疏朝廷,请求趁此机会北伐。这一看似好做决策的选择题,却让东晋朝廷左右为难。

不同意北伐吧,实在是没有理由。此时东晋偏安已经三十多年,政权基本稳定。老百姓的生活虽然艰难,世家大族的小日子却过得不错。南渡之初尚且没有强烈的北伐意愿,此时就更加提不起劲。不久前褚裒北伐刚吃了亏回来,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但克复神州的旗帜却不能丢,口号还是必须要喊的,不然何以保证政权承继西晋的合法性?以前可以借口在南方立足未稳,敌强我弱,可此时北方一团乱麻,再说时机不好就难以服人了。

可要是同意北伐吧,一旦桓温取得收复失地的不世之功,那么毫无疑问将更加不可遏制,这绝对是朝廷所不希望看到的。当初平蜀归来,朝廷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就已经对桓温的上升势头感到恐慌,不敢给予过高的封赐。即便如此,桓温已是坐拥八州地盘,手握的兵员钱粮自行支配,俨然已成为独立王国。朝廷对桓温已无法掌控,只是以安抚的手段维系着双方关系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此时哪里还敢再给桓温立功的机会。

朝廷没有办法,对桓温的上疏不置可否,先采用拖字诀。桓温不肯罢休,一再请命。朝廷顶不住压力,只好又用缓兵之计,永和六年(350年)安排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兗、青五州军事,摆出北伐的架势,却又迟迟不动。

这一伎俩自然瞒不过桓温,扬言要自行其便组织北伐。永和七年(351年)底,桓温上表后不管朝廷是否批准,便即率四、五万大军顺长江而下。这哪是北伐,分明是向京师进军,桓温要效法他的偶像王敦起兵逼宫。

执政的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采用抚军司马高崧的建议,写信给桓温,解释没有及时北伐的原因,主动承担责任。信中还称扬桓温是安定国家、保卫社稷的柱石之寄,力劝桓温不要对朝廷有所猜嫌。桓温就势下台阶,回军还镇。

但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朝廷在北伐问题上再想敷衍应付已经不可能。主帅殷浩哪怕心里再犯怵,却也只能硬着头皮上阵了。后来王羲之曾写信劝说中止北伐,殷浩没有答应,可能也不是听不进意见,实在是迫不得已。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二)

殷浩是何许人也?他是朝廷寄予厚望,试图用以制衡桓温的人物。

殷浩字渊源(《晋书》避李渊名讳,改为深源),年少成名,精通老庄学说,能言善辩,是清谈界的大牌人物。早年受征西将军庾亮、安西将军庾翼的征召,当过时间不长的参军、司马之类的属官。但之后便辞官不出,隐居长达十年。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这十年的隐居生活,让殷浩获得了极高的声望,被人比作管仲、诸葛亮之类的人物,当成拯救国家民族的希望。王濛、谢尚等人前去拜访,查探得知殷浩隐居的愿望非常坚定,王谢二人还深感忧虑地说,殷浩不出山,天下苍生可怎么办?庾翼也曾写信劝说殷浩出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殷浩不为所动。

殷浩虽然号称隐居,但社交活动似乎并不少,笔记小说中关于其清谈的记录比比皆是。实际上殷浩的隐居,不过是沽名钓誉,为自己出仕造势。不得不说,殷浩这一招非常成功,看破的人并不多。也只有刘惔对王濛、谢尚等人的担忧不以为然,说你们还真以为殷浩会一直隐居不出仕吗?

永和二年(346年),朝廷决定起用殷浩。卫将军褚裒推荐,会稽王司马昱亲自写信邀请,安排的位置是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给足了殷浩面子。殷浩三番五次辞让,足足摆了四个月的谱,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出山。出场就是方伯重任,起点着实不低。

桓温灭蜀后,朝廷极力想要遏制其威势。司马昱引殷浩参与朝政,正式推出殷浩与桓温相抗。殷浩大概是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什么迟疑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提拔荀羡、王羲之等人作为帮手,颇有要放手要与桓温大干一场的架势。

和荀羡的极为热心不一样,王羲之对此事倒是头脑清醒,劝说殷浩为了国家大局,与桓温应该保持和平而不宜对抗,殷浩听不进去。

桓温自然知道朝廷起用殷浩想要遏制自己,对此虽然非常恼怒,但却不慌不忙,见招拆招。趁着北方大乱的时机,桓温提议北伐,一步步把殷浩逼得只能率军出征。

北方虽然大乱,但各路势力也没那么好对付。本来臣服于后赵的氐、羌各打算盘,名义上接受晋朝册封的慕容鲜卑前燕对中原虎视眈眈,没一个省油的灯。殷浩只会清谈,并没有什么才干,贸然去和北方那帮久经战阵而又狡猾无比的人物较量,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桓温摸透了朝廷的心理,略施小计就让朝廷和殷浩不得不入其彀中。

(三)

永和八年(352年)初,殷浩启动北伐,用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进驻寿春,计划攻取许昌、洛阳。

此时北方的形势错综复杂,多股力量互相争斗。冉闵夺取后赵政权,在邺城建立魏国。氐人苻健占据关中称帝,建立前秦。羌人姚弋仲率部众屯驻清河滠头,遣使归降东晋。原在辽东的前燕向南进取,已攻占中山。殷浩选择的北伐目标许昌、洛阳,分别由冉魏将领张遇、高崇占据,并已向东晋归降。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结果一开始就遭遇不利,谢尚没有安抚好张遇,张遇一怒之下反水倒向前秦,占据许昌、洛阳,并进攻晋将戴施驻守的河运要地仓垣。殷浩无法前进,只得退回寿春。

适逢姚弋仲病死,其子姚襄遵其遗命,率众南来归晋,屯驻潐城。这次谢尚倒是没有犯错,与姚襄相见甚欢,二人联合进攻许昌。前秦出动步骑二万救援,真刀真枪一对阵,谢尚大败,损失一万五千人。姚襄丢弃辎重,护送谢尚到芍陂。谢尚经此一败,不敢再战,将后续诸事干脆全部委托姚襄了事。而殷浩也不敢轻举妄动,虽然一度进屯泗口,但终究还是撤回寿春。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永和九年(353年)七月,张遇对前秦皇帝苻健纳自己继母为昭仪感到十分耻辱,谋划袭杀苻健,事败后被杀,事变过程中驻守洛阳的苻健侄子辅国将军苻黄眉闻讯移军向西。殷浩得知后,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当初暗中利诱前秦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人杀苻健一事成功,前秦国内已经大乱,便于十月份自寿春率军七万再次北伐,用姚襄为前锋,意图乘虚占领洛阳。

问题是此前殷浩想要吞并姚襄,又是囚禁姚襄送为人质的兄弟,又是多次派人行刺,甚至干脆派人率军袭击,让姚襄极为恼火。于是姚襄趁机实施报复,在北进路上安排部众假装夜间逃走,暗中却设下埋伏。殷浩率军追击,在山桑被姚襄伏兵打得大败,损失一万多人。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永和八年至永和九年所谓的北伐,实在是闹得稀里糊涂,最终劳而无功。在敌国那里寸土未得,反而连本来已向东晋投降的许昌、洛阳都丢了。也就是永和八年十月,谢尚派冠军将军王侠攻占已被前秦将民众迁空的许昌,算是得到些许安慰。算起来只有被谢尚派去驻守枋头的戴施趁人之危,利用冉魏邺城守将蒋干被前燕围攻向自己求救的机会,从其手中骗得传国玉玺,聊可充当两年北伐毫无作为的遮羞布。

(四)

整个北伐过程中,殷浩的失误着实不少,能力上的欠缺太多,根本不足以担当北伐统帅的重任。

一是无军事谋略。这一点殷浩也许有自知之明,因此在北伐部署上缺少底气,做不出也不敢做战略战术上的谋划,只是耍一些小聪明。殷浩制定的北伐目标很是滑头,所谓攻取许昌、洛阳,说白了就是去接收降地而已。殷浩不敢去招惹魏、燕、秦等势力,只想着去捡现成的便宜。

殷浩甚至派人利诱前秦大司马雷弱儿这样级别的高官去杀前秦皇帝,指望浑水摸鱼,更是异想天开。且不说策反的可能性极小,即便成功,也不可能越过关陕取长安。雷弱儿假装答应,而殷浩也信以为真。这种让人无语的做法,从根本上说,还是源自军事谋略上的无能,不自觉地相信军事手段之外的投机取巧能获得成功。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二是无政治手腕。比起在敌国虎口夺食收复失地,接受降地应该是容易多了。其实当时运气很不错,魏、赵不少将领向西晋归降,有的是自带地盘和部众的。处理得当的话,确实可以扩大势力范围。可就是这样的现成便宜,生生被殷浩搞砸了。

准确地说,这件事实际上不是军事行动,而是政治行动。这些降将有一定的实力,即便是选择一方投靠,仍然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因为担心被兼并后失去依仗而招祸,神经还是比较敏感,如何恩威并施予以笼络,处理起来是很需要点政治手腕的。而从张遇反水、姚襄报复来看,殷浩脑子里似乎没有这根弦,处理十分草率随意。

张遇反水是因为谢尚不能“绥怀”,大概是看张遇既是降人,又是武将,习惯性地以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对待,从而激怒张遇。殷浩作为统帅,显然不够重视。而姚襄的报复行动就纯粹是殷浩直接逼出来的,吞并和谋害的意图非常明显,并且付诸了行动。姚襄十分不忿,一度派人找殷浩理论。作为辩论高手的殷浩却只能混赖,终于让姚襄忍无可忍。

三是无应变决断。这一弱点早在北伐前就已经暴露无余,当初桓温起兵逼宫,殷浩不知所措,毫无决断,甚至吓得要退位躲避。吏部尚书王彪之帮忙拿定主意后,殷浩这才心情安定,自言因为不好做决断而烦闷了几天,倒也并不掩饰。

而所谓的北伐启动后,每临大事基本上毫无应变决断。张遇反水、反攻许昌失败这样重大变故,没有看到殷浩有什么针对性的安排。作为北伐统帅,殷浩在过程中没什么存在感,感觉像是甩手掌柜,随便部下搞成什么样子,打了败仗自己处理,别来烦我。

四是无洞察能力。在判断上屡屡失误,一错再错。殷浩一厢情愿的认为雷弱儿等人真的会被策反,完全不考虑是否有诈,对前秦形势严重误判,贸然率大军出击。王彪之写信给司马昱提醒可能有诈,但司马昱和殷浩不听。

而出击时用姚襄率部充当前锋,更是低级错误。如果说是想让姚襄去当炮灰,趁机消耗其实力,未免太把姚襄当傻瓜了。屡次耍手段都没能奈何姚襄,怎么着也应该知道这个人并非等闲之辈,不是可以随意摆布的人。但殷浩却不作任何防备,对姚襄的意图毫无察觉,真是搞不清楚殷浩到底是天性单纯,还是反应迟钝。

统帅是这样的资质,北伐只能是如同闹剧一般。难怪桓温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殷浩当回事,他深知殷浩有几斤几两,因此也不怎么放在心上。

(五)

殷浩北伐,付出的钱粮物资代价自然不少。为了支撑北伐,殷浩连太学都停办了,朝廷也算是把能拿的都拿出来了。但殷浩自己不争气,损兵失地不说,国家颜面尽失,朝野怨声大起。这场闹剧再不收场的话,朝廷这点家底只怕要败光了。

桓温见时机已到,便于永和十年(354年)上疏问罪。朝廷无法回护,只能将殷浩免为庶人。于是内外大权一并落入桓温手中,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朝廷所托非人,反而造成桓温一家独大,东晋皇帝与权臣的较量从此落入下风。

十五年后的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只凭着一句“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就让平北将军郗愔拱手让出了京口重镇的控制权。自苏竣叛乱之后,郗鉴静镇京口,形成的首都建康上下游互相制衡数十年的相对稳定格局,至此被完全打破。而桓温也更加不可遏制,逐渐拥有了觊觎皇位的实力。而这一后果,不得不说殷浩送上的乌龙助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殷浩自视过高,智小而谋大,注定要失败。不管是政治能力,还是军事能力,不要说和久经历练的桓温相比嫩了太多,就是比起其他人,殷浩都差了不少。说殷浩是徒有虚名应该大致不差,真不知道当初隐居时被比作管仲、诸葛是怎么来的。这也可见东晋时的人物品评鉴赏有多虚浮,后人有诗讽刺:“两晋士风真可笑,竟将管葛许深源”,可谓一语中的。

而桓温在事后总结,殷浩德行不亏,能言善辨,如果安排在朝中尚书令、仆射这样的位置,倒是能够成功官员的楷模,朝廷没有量才使用,让他落到这样的下场。言下之意是朝廷让殷浩来对付自己,最后是自己害了自己。虽然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味道,却也还算中肯。

殷浩被废以后,居然还很不服气。虽然表面上神情坦然,并无怨言,照样清淡吟诗,但整天用手虚写“咄咄怪事”四个字,可见这样的若无其事还是装出来的。北伐弄成这样,被桓温轻松扳倒,看来还是毫无反思,自己有多大能耐心里还是没一点数。

后来桓温还真打算让殷浩复出担任尚书令,写信给殷浩征求意见。殷浩这次不再摆谱,对这个机会十分看重。结果回信时患得患失,将书信封了又开、开了又封,检查数十次,如同患了强迫症一般,反而忙中出错送出了一封空函。桓温以为殷浩看不起自己,自然大为恼怒,这事也就黄了。殷浩这一举动大失名士的雅量风度,也证实殷浩当初并不是真想隐居,名利心不是一般的重。

闹剧一般的殷浩北伐:苦恨连年无功绩,为桓温作嫁衣裳

参考书目:晋书、资治通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