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

 逸农农 2020-01-18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伤寒论:243)

吴茱萸汤方(简便记忆:吴姜大人)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

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

吴茱萸汤治阳明病,胃寒食谷欲呕证。症见食谷欲呕,或服药后呕吐加重者。
食谷欲呕,病位有中焦、上焦之异,病性亦有寒热之别。据《伤寒论》第190条云:“阳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本证当属阳明寒呕。大凡中焦有寒,或中焦有寒饮,皆可出现食谷欲呕,因中焦有寒,脾不能运化,胃不能纳谷以降,浊阴反而上逆。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者,盖上焦有热,胃失和降,致食谷欲呕或呕吐,则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当另择善方;假若上焦有热,医者不察,反服用吴茱萸汤,是以热治热,胃拒而不纳,必致呕逆加剧。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309)

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本条以少阴病冠首者,因吐利、手足逆冷诸症,类似少阴阳衰阴盛证,治用吴茱萸汤而不用四逆汤,因病属寒邪犯胃的阳明中寒证。由于脾胃虚寒,升降失职,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呕吐;脾虚清气不升而下陷,故下利。胃虚寒郁,阳气不达四肢,故手足逆冷。本证阴邪虽盛,但阳气未衰,阳气尚能与阴邪抗争,病见心烦躁扰,难以忍受,故曰“烦躁欲死”。因病属阳明中寒升降逆乱,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少阴病的烦躁欲死,是手足躁动,不能自主,甚至意识不清,为阴盛残阳扰动的将死之候。有的注家提出四逆汤以下利为主,吴茱萸汤以吐为主。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378)

吴茱萸汤治呕吐,厥阴肝寒犯胃证。症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上贯膈,布胁肋,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与督脉交于巅顶。厥阴肝经寒邪犯胃,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干呕而无物,或见泛泛欲吐;胃阳虚寒,饮停于中而上泛,故口吐涎沫;肝经寒邪及浊阴循经上逆清窍,故头痛,且以厥阴巅顶痛为著。治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散寒,泻浊和胃降逆。

【几种头痛的鉴别】

太阳经受邪一般是后面头痛

阳明经受邪一般前额头痛

少阳经受邪一般是偏头痛

厥阴经受邪一般颠顶痛,并且痛的时间多在深夜

更多关于六经头痛的资料可以查看文章: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直接点击文字即可)

【原文】呕而胸满者,茱萸汤[1]主之。(金匮呕吐:8)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释:

[1]茱萸汤:即《伤寒论》吴茱萸汤。但用药炮制及煮药用水量稍有差异。茱萸汤治呕吐,寒饮上逆证。呕而胸满,为胃气虚弱,寒饮内停而上逆胸中。胃气虚弱即生寒饮,寒饮停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呕吐;胃中寒气上逆胸中,胸阳遏郁则胸满。治用茱萸汤补虚散寒,降逆止呕。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1]。(金匮呕吐:9)

注释:

[1]干呕……主之:此条原文亦见于《伤寒论》第378条,仅方名不同。

【用方思路】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及肝胃寒逆呕吐,方中吴茱萸入厥阴肝经与阳明胃经,擅长降肝胃寒逆。临证若逆满呕吐甚,加半夏、橘皮等;若肝胃虚寒甚,加旋覆花、砂仁等;头痛甚者,加藁本、细辛、白芷、川芎等。临床用本方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痉挛、慢性肠炎、十二指肠壅积症、慢性胆囊炎、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偏头痛、梅尼埃病、胃肠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青光眼、闪辉性暗点、视疲劳症等疾病。

【医案举例】


(1)温载之医案:钟表匠某姓患头痛,常以帕缠头,发时气火上冲,痛而欲死。外敷凉药,内服清火顺气之品,可以暂安。旋愈旋发,绵延数年。因与友人修理钟表,病发,托其转求诊治。见其痛楚难堪,头面发红,但六脉沉细,左关伏而不见。乃厥阴肝经真阳不足,虚火上泛。用清热顺气,只可暂救燃眉,不能治其根本,是以时发时愈。遂用吴茱萸汤以补肝阳,两剂而愈。迄今数年,并未再发。假寒假热,实难分辨,但治病必求其本,乃可根除耳。[鲁兆麟.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64.]
(2)冉雪峰医案:武昌周某室,年三十八,体质素弱,曾患血崩,平日常至余处治疗。此次腹部不舒,就近请某医诊治,服药腹泻,病即陡变,晕厥瞑若已死,如是者半日许,其家已备后事,因族人以身尚微温,拒入殓,且争执不休,周不获已,托其邻居来我处婉商,请往视以解纠纷,当偕往。病人目瞑齿露,死气沉沉,但以手触体,身冷未僵,扪其胸膈,心下微温,恍惚有跳动意,按其寸口,在若有若无间,此为心体未全静止,脉息未全厥绝之症。族人苦求处方,姑拟参附汤:人参一钱,附子一钱,煎浓汁,以小匙微微灌之,并嘱就榻上加被。
越二时许,复来邀诊,见其眼半睁,扪其体微温,按其胸部,跳跃较明晰,诊其寸口,脉虽极弱极微,亦较先时明晰。余曰:真怪事,此病可救乎?及余扶其手自肩部向上诊察时,见其欲一手扪头而不能,因问:病人未昏厥时曾云头痛否?家人曰:痛甚。因思仲景云:头痛欲绝者,吴茱萸汤主之。又思前曾患血崩,此次又腹泻,气血不能上达巅顶,宜温宣冲动,因拟吴茱萸汤一方:吴茱萸三钱,人参一钱五分,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越日复诊,神识渐清,于前方减吴茱萸之半,加人参至三钱。一周后病大减,用内补当归建中汤、炙甘草汤等收功。余滥竽医界有年,对气厥、血厥、风厥、痰厥屡见不鲜,真正死厥,尚属少见,幸而治愈,因录之,以供研究。[冉雪峰.冉雪峰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
(3)赵守真医案:刘翁镜人,年古稀,体矍铄,有颅痛癖,时吐清涎,每届天候转变,遂发头痛,而以巅顶为烈,服温药则愈。近因家务烦劳,头痛较增,咳剧涎多,不热不渴,畏寒特甚,杂服诸药罔效。昨来迎诊,切脉细滑,舌润无苔,口淡乏味,证同上述。若从其头痛吐涎畏寒等象观测,由于阳气不振,浊阴引动肝气上逆之所致。正如《伤寒论》所谓:“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且其年高体胖,嗜酒增湿,胃寒失化,水泛成痰,外表虽健,而内则虚寒痰凝也。治以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行痰,颇与证情适合。党参八钱,吴茱萸二钱,生姜五钱,大枣五枚。

连进三帖,头痛、吐涎渐减,而小便清长,较昔为多,此缘阴寒下降,阳气上升,中焦得运,决渎复常耳。药既见效,原方再进四帖,诸症尽失。改用六君子汤加干姜、砂仁温脾益气,善后调理。[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