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清碑帖|北魏《元倪墓誌》

 脩心 2020-01-18

從發現龍門造像記始,人們習慣把粗放樸拙的書風作為北魏楷書的代表,但隨著洛陽周邊北魏墓葬的不斷出土,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們又發現了北魏楷書的另一種風格。
墓誌是安置於墓室中的刻石,鐫刻有墓主人的家世與生平,刻制完成後即隨亡主一起葬入墓室。其書刻的內容對於瞭解墓主人的身份、活動,乃至於社會歷史以及彼時書法的面貌,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河南洛陽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後的都城。北魏皇族原姓拓跋,為了推行漢化,孝文帝改拓跋姓為元。洛陽城北邙山一帶為元氏祖墳,陸續出土了大量墓誌銘,統稱元氏墓誌。

《元倪墓誌》是元氏墓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稱“魏故寧遠將軍燉煌鎮將元君墓誌銘”北魏正光四年(523)二月刻,楷書,19行,每行22字。縱74釐米,橫73.5釐米。民國初年在河南洛陽姚凹村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
元倪為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孫,墓誌的書寫者應是當時造詣頗深的書家,刻工亦精,能將原書筆意較細緻地傳達出來。因受南朝書法影響,書寫滲入圓筆和行書筆法,點畫流動,書風趨於秀逸瀟灑,是雄強悍勁的魏碑向楷書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書體。
從刻本看,原書書法熟練,墨色豐腴飽滿,形成圓潤秀美的基調,結體具有一般魏體的基本特徵而屬其中平正規矩者。

《元倪墓誌》欣賞

臨習攻略:




該墓誌中的點分為三類:圓勁秀麗的瓜子點是露鋒尖筆直下寫成;右上挑點、相同點等,是承上筆筆勢,用行書筆 法寫成;撇點乃側鋒直下而成。

點的起筆宜大膽果斷,如快馬入陣,迅疾遒勁,這樣能避免毛筆蘸飽墨後,由於動作緩慢,在起筆處形成大墨團。點有從上直下、由內向外、由外向內、由下往上和橫向取勢的,所以應把握好入筆方向。

長橫


長橫分為五類,即平橫、左尖右上凸橫、左重右上橫、中段輕右上凸橫和曲波橫。如“吏”“隨”“ 安”“祖”“者”五字。
前兩種橫的寫法為露鋒輕入筆,前者為漸行漸提,稍向下自然收筆,而後者右上行逐漸加重,擰 筆攏毫,自然收於右下。
後三種橫的起筆方向有自左上向右下和從右上向右入筆的行書筆法,故應快速入筆,將筆向下稍沉, 輕輕一提,變側鋒為中鋒略向右平行,隨即右上行到凸頂後引筆稍向下,擰筆攏毫收於右下。右上行筆的筆桿上部稍向身內傾 斜,切忌側鋒橫掃而過後頓按回收成一個大墨團。
短橫


短橫有許多被點替代了,魏碑中少量方勁的短橫保留了下來。
寫短橫一般只需按原帖的筆意書寫,但不可敷衍而過,必須意到筆到,筆力不可懈怠。


豎有長豎、短豎之別寫短豎較寫長豎要容易一些,長豎多是方頭尾尖或圓。如“軍”“中”二字。
其寫法是右橫執筆或右下橫執筆,筆尖由畫外平入或斜入,入筆後快速頓轉峰理毫下行,至末端順勢空掄收筆,或在下行時, 逐漸提筆收起。
個別豎畫的尾部呈方形,可將筆鋒攏向一側作收,也可行至末尾,將筆肚用力一按即收。


撇有斜撇、曲撇兩種方起尖收的斜撇剛勁雄強,尖起圓收的曲撇婉約秀麗。這兩種撇在收筆處有加力和不加力、向左上翹和順勢撇出之分。
有個別撇的起筆使用行書筆法。方切起筆要峻利,切勿拖泥帶水,久停不行。如“尉”“燉”“銘”“鎮”四字。


捺分平捺和斜捺。平捺捺腳有取其自然和輕微下按徐徐平出之分。斜捺有捺腳圓潤和方勁、平出、上翹之別。雖取夕暢之勢,它的輕重、斜度和姿態與其他點畫搭配得很和諧。有的捺變成長點或短點。如“遠”“春”“故”“今”“癸”五字。


鉤畫有在折處有另起筆的,也有不另起筆的。個別左彎鉤還使用隸法。心鉤的寫法是,收筆時重按(筆桿上部略向身 內),迅速攏毫提鋒向上超出。豎鉤的關鍵在於豎畫欲收筆處,向左超筆,著力在右下,向右超筆,著力在左下,重按後調鋒攏毫趣出。如中“劉”“盛”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