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若鸿写意花鸟画读解:无上清凉在心头

 大东村人 2020-01-18

远志说画 2020-01-17 10:16:06

提起徐若鸿的画作,脑海里立马冒出一个关键词——写意花鸟,所以,打算炮制若鸿的画评之初,不假思索地写下这样的画题。而后翻看若鸿的几部画册,发现这个印象有些先入为主,他不仅画花鸟,很早之前就画人物,近年来也画山水,简直是火力全开的意思;及至翻看一过,又感到花鸟毕竟是他的主项,人物和山水占的比例很小,画法上也属大致相同的路数,不动画题也罢。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习惯性地使用这个关键词,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若鸿一成不变,忽视了这个词在若鸿笔下所发生的内涵变化。几十年了,若鸿孜孜不倦地用那种意趣当先的手法画出满纸清韵,固然都能称之为写意花鸟,但同样的称谓下面潜在着许多不同。简而言之,若鸿的写意花鸟总是表现为区别于既往的新的气象,总是在追求更潇洒的写意风度,更开阔的写意格局,更深邃的写意精神。

徐若鸿写意花鸟画读解:无上清凉在心头
徐若鸿写意花鸟画读解:无上清凉在心头

谈若鸿的画,要从上个世纪最后10年谈起。那个时期,也就是从1989年的《清气充溢》入选安徽省美术作品展并获铜奖开始,若鸿的画作屡屡入展拿奖,如同探囊取物,而且规格越来越高,尤以1994年的《盛夏情》和1999年的《清莲图》连续两届入选全国美展为最。如果只看这些入展获奖作品,似乎当年的若鸿就是主打荷花了,其实并非如此,最初的若鸿笔下,花鸟画的取材相当广泛,秋景甚至不少于夏景,间或也能看到春天的景象。渐渐的,若鸿的荷花越画越多,在经历了取材上的普遍撒网之后,逐步找到了自己的意趣所在。以荷花为主的题材定位固然与此类作品不断为他赢得荣誉、使他受到鼓舞有关,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荷塘里洋溢的阵阵清香,更能支撑他的艺术立场,更能表达他的艺术理想。从手法上看,那个时期的作品也是广泛涉猎,大体保持着设色清淡,笔墨灵动,天然情趣盎然的基调,但在如何摆脱形体羁绊、凸显写意趣味方面有过多种尝试。他经常画的《梅兰竹菊》四条屏,大致沿袭了宋人以来的清供画法,显得较为传统,而《盛夏情》《盛夏莲韵》等画作更加放逸,以近似泼墨、泼彩的手笔来突出物象的意蕴。当时的若鸿,似乎还在思考古典写意精神的现代传承问题,比如那幅《秋趣图》,画面上的瓜果藤蔓纵横交错,近乎色面与点线的抽象构成;至于那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诸如《清莲图》《爱莲图》等,往往运用格架、窗棂、屏风、屋檐等建筑构件和家具构件分割空间、整合块面,带有明显的构成倾向。如今回过头来看,尽管那个时期拿过不少奖,若鸿的创作实际上呈现为一种胶着状态,尝试过各种题材,也尝试过各种画法,正在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写意风采和理想风貌。

徐若鸿写意花鸟画读解:无上清凉在心头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经过多方取舍,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若鸿主打荷花的倾向渐次清晰,花鸟世界的其他物象虽然不是从无涉及,却愈发少见。在题材相对定型之后,构图上和设色上却不拘一格,一方面沿着既往的探索足迹前行,一方面又在拓展新路,形成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三套手笔。若鸿以前画过《夏之梦》《盛夏情》《鱼游荷间得悠然》等自然景色的荷花,此时的画笔继续在夏日水中伸展,只是形体的把握更加到位,神韵的表现更加纯熟,其间散发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比如《鱼过莲影碎》和《冉冉清香》,描绘了“鱼戏莲叶间”的悠然自得和心旷神怡,再如得意之作《清华高洁》,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气度和贤者风范。若鸿以前又画过《清莲图》等折枝形态的荷花,此时大力拓展这种图式,先后推出《闲庭清风》《雅园清趣图》《雅舍闲静图》《雅舍清韵图》《清凉世界》等主题接近的画作,把荷花、荷叶、莲蓬等插入淡雅的青花瓷瓶或者更加古朴的陶壶里,供于书斋案头,与各色文房陈设相伴。到了这时,荷花已经作为一种核心物象,组合起种种清供物件,营造出富有诗意的人文场景,以清静的意味滋润着人间的心灵。还是在此时,若鸿或许感到,设色的淡雅与否已经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深切感受,于是另辟蹊径,画成《藕花深处》《荷塘清趣》《荷塘月色》以及《瓶花》系列等水墨荷花作品,试图以计白当黑的简净来突出表现物象的精神气质。表面上看,若鸿的手笔有三套,其实用心全在一处,就是要把集聚在心头的那份深深迷恋着荷花的情结外化出来,把那种清凉世界的深厚滋味释放出来。他一直在变着法儿追寻,寻找更恰当的外化途径,寻找更充分的释放渠道,寻找写意效果的最大化。

徐若鸿写意花鸟画读解:无上清凉在心头

经过持续不懈的追求,若鸿在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取得了重要收获。这个时期,他已经完全不在意怎么画才能参展或者获奖,他的所有心思都集中在如何突破自己,如何努力攀登新的高度,并坚持不懈,潜心追随青藤、八大的脚步,在涉足淋漓尽致的大写意水墨花鸟方面卓有成效。其实,若鸿很早就迷恋青藤和八大,1999年画成的《仿青藤笔意》和2004年画成的《拟八大山人笔意》都是明证。而且,从2004年开始,他的此类画作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包括前文刚刚提及的《荷塘清趣》和《荷塘月色》。尽管如此,我仍然特别看重他2010年以来的那些墨色苍茫、墨韵缭绕的花鸟作品,尤其是那些炎炎夏日里,也能感到清凉扑面的墨荷,诸如《风荷》《疏雨荷香》《并作清晨一喷香》《照水芙蕖》《露质烟心》《出水荷风带露香》《寒塘清趣》《天清晓露凉》《悠游芙蓉池》《清池结素彩》《冷香逸韵》《荷意淡欲秋》《出水荷风》《简洁》等等。我以为,上述画作构成显著标志,表明若鸿的创作有了重大提升,进入了写意水墨花鸟的新阶段,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无限清凉,同时表明,放眼青藤和八大备受推崇的当今画坛,若鸿创作的价值更是非同寻常。

徐若鸿写意花鸟画读解:无上清凉在心头

在此之前,若鸿以设色的方式画过自然场景的荷花,也画过人文场景里的荷花,而且画过水墨荷花,但我还是想以2010年为界,把前后的作品稍做切割。看上去,其间的区别不过是从繁复转而简约,从设色转而黑白,从场景构造转而场景淡化,只是这种种区别的数量积累导致了质量转变,从“形而下”转而“形而上”。其实,上个世纪的若鸿就已经踏上摆脱物形羁绊、探讨写意真谛的漫漫征途,终于在20多年之后走出了物形局限,进入到随心写意的自由天地。试看《风荷》《简洁》等作品,荷柄修长遒古,曲折疏朗,上下拉伸,前后穿插,连接、牵引着淡墨点染的为数仅有的花瓣或花苞;荷叶则浓墨堆积,不求形似,舒卷自如,天真烂漫,与淡墨的荷柄、花瓣、花苞,以及大片的留白相互照应,虚实相生;至于荷塘,坐落在苍茫的空白地带,亦天亦水,亦雾亦岚,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无,是一处不受世事惊扰、并无尘嚣气息的高洁彼岸。这样的画面,不仅是笔简,也不仅是色淡,还不仅是场景的消解和物形的放任,而是萦绕着恬淡空灵、天然混沌的笔墨韵律,洗尽了火气和躁气,回归了清净和纯粹,超越了物象形体“似与不似”的纠缠,进而披露了愈加广泛的精神启示。品读若鸿笔下的墨荷时,我们能够感受到无比清凉的淡淡荷香,特别是经历了光阴荏苒,厌倦了声色名利,尝遍了世上所有的浓烈香气,再来消受这清淡的荷香,更是别有一番韵致。也许,我们还能想起,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里渲染出的意境,如梦如幻,“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完全沉醉在一个时光凝固,无上清凉的荷花境界中。

徐若鸿写意花鸟画读解:无上清凉在心头

今人崇尚青藤和八大,面对他们的简而又简,纯而又纯,却能够表达大千世界的丰富性的写意笔墨形态,感到叹为观止。许多当代画家试图仿效青藤和八大却不得法,殊不知,这种笔墨形态乃是清人石涛所说的“神遇而迹化”的产物,可遇而不可求。就此而言,若鸿似乎有所领悟,并且触摸到了其中的奥妙所在,他没有做到“简而又简”,或许是为了避免画面造型的单调而不想做到“简而又简”,但他做到了“纯而又纯”,做到了在比较“简”和非常“纯”的笔墨形态里充分表达“无上清凉在心头”的无穷意蕴。在《风荷》的题跋处,若鸿借用前辈画家之口说出了自己特别想说的话:“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当然,话是这么说,从“有意”到“无意”的蜕变过程向来没有止境,祝愿若鸿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徐若鸿写意花鸟画读解:无上清凉在心头

(文/唐跃 写于2019年12月2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