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大观楼一百八十字长联在讲什么?带你了解其中的内涵

 杨念池 2020-01-18

乾隆年间,在山清水秀的昆明,布衣寒士孙髯信步登上了滇池之畔这座琉璃黄瓦的大观楼,驻足凭栏。眼前水天一色的美景,让他顿消胸中块垒,挥毫起笔,翰墨留香,写就了名垂青史的“天下第一长联”。长联一出,读书人纷纷传抄,吟诵,成为滇中的一件文坛盛事。此后,这座悬挂着孙髯长联的大观楼也被视为文人墨客聚会赋诗的好去处,甚至有人将这副长联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提并论。那么,在这副名冠天下的长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孙髯对滇池美景的描绘可谓前无古人,他笔下的景物又被赋予了怎样丰富的内涵与情感呢?

孙髯的长联风格

大观楼是和孙髯的那180字的长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孙髯的这180字长联大观楼绝对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名声,所以有人因此就作了一副对联,把孙髯的这副联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提并论,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王勃序崔颢诗双峰对峙

髯翁联仲淹记两派分流

昆明大观楼一百八十字长联在讲什么?带你了解其中的内涵

那么,孙髯的这一副长联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又好在哪里呢?我们下面就要讲讲这副长联。在正是讲这副长联之前,我要说明一下因为这个楹联它本身是没有标点的,但是人们往往为了讲这副长联,把它分句,给它标点,我在这里也按照惯例,分句来讲。我们先看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这是上联,洋洋洒洒九十个字,它都写了些什么呢?其实就是写站在大观楼上所看到的滇池,当然他写滇池不是想到哪就写到哪,他是很有讲究的。我总结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是富有层次感。先总述,然后分叙,分叙的时候,他是先写滇四周的山,然后写池中的岛屿和岸上的植物,一层一层写来,很有层次感,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富于动态感。这个滇池四周的山是静止的,滇池中的岛屿也是静止的,但是作者都能够写出它们的动态。第三点是富于情感。富有感情色彩,不是客观的,不是纯客观地写景,在写景当中,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和审美观。

我们回到作品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几句是总叙,“滇池”又叫昆明池,所谓“五百里滇池”这个“”指什么呢?是指平方公里,可能有的人看到这里就会有疑问了,说你这恐怕就有些夸张了,滇池有那么大吗?确实,有材料表明,就是清朝时候的滇池只有320平方公里,明朝的是时候350平方公里,元朝的时候410平凡公里,唐朝的时候510平方公里,唐朝才叫“五百里滇池”,清朝只有“三百里”,但是孙髯这里写五百里滇池,它是唐朝人的说法,由于这个环境的变化,滇池的水面是在缩小的。这是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第二点这个楹联不同于科普文章,科普文章那就要绝对真实,楹联是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可以有一些夸张的。他在这里作为一个清朝人,他写“五百里滇池”,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的目的主要还不是要告诉你这个清朝时候的滇池究竟有几百平方公里,他主要是突出他那种“茫茫然空阔无边”的感觉。

长联中描绘的滇池美景

孙髯的长联,尽摹滇池胜景,既有活泼生动的纪实,也有驰骋奔放的写意,这样的风格在当时的文坛称得上是一抹亮色,孙髯本人也被尊为“联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称赞说“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在孙髯的笔下一切山水美景都是活泼而富有生机的,不仅如此,在美不胜收的观感之下,还流露出他对美景,生活的热爱。那么,孙髯创作的这副千古罕有别具一格的长联到底给人们描绘出了何等气韵的美景呢?

昆明大观楼一百八十字长联在讲什么?带你了解其中的内涵

这个总叙完了之后就开始分叙,他怎么分叙呢?他先写滇池四周的山“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这就是滇池四周的四座山,这个“神骏”就是写滇池东边的金马山,“西翥灵仪”就是写滇池西边的碧鸡山,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西山,这个“”就是飞翔的样子,在这里就是形容碧鸡山的飞翔之状,“北走蜿蜒”这是写滇池北边的蛇山,所以“蜿蜒”这两个字它就是形容这个蛇山蜿蜒曲折的行走的样子,“南翔缟素”这是写滇池南边的白鹤山。

这四句写了滇池东西南北四座山,这四座山都写了,不仅有层次感,而且又动态感,他是怎么来写它的动态呢?他首先就是抓住它的名称,你看东边是“金马”是“”,西边是“碧鸡”是“”,北边是“”,南边是“”,然后用四个动词来形容四个动物的动态,“”字,“”字,“”字和“”字,这四个动词非常准确地把这四座山的形态就描绘出来了,所以这就很生动,很形象。

写完了滇池四周的山之后,就进入到写滇池的中的岛屿和岸上的植物“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说到这里,我要解释下,有人说这个“蟹屿螺州”就是指滇池当中的像螃蟹那么大的岛屿,像螺蛳那么小的洲。我觉得这种解释可能不恰当,为什么呢?因为你站在大观楼上,你面对着烟波浩渺的滇池,你怎么能够看得清滇池当中的像螃蟹那么小的岛屿呢?怎么看得清像螺蛳那么小的沙洲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准确解释应该是说,在滇池当中有许多有螃蟹的岛屿,有许多有螺蛳的沙洲,这样讲恐怕更符合客观事实。作者写岛屿,跟他写山一样都是注意到了动态,岛屿本来是静止的,但是写上“蟹屿螺州”加上了这个“梳裹就风鬟雾鬓”这一句它就有了动态感了。这个“风鬟雾鬓”本来就是形容美女的头发的蓬松或者凌乱,在这里它是写风中和雾中的杨柳,风中的柳就有了动态,再加上“梳裹”就更有动态了。他写岸上的植物也是这样子的,就是既有层次感,也有动态感。

第三个特点,就是富有感情色彩,像“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里面就有感情色彩,作者面对这个“五百里滇池”,他的心情是很喜悦的,很豪迈的,所以说对这些滇池的这些景物的描写,它是体现一种什么呢?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这种价值观和审美观,在今天对我们这些人来讲,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长联中的离世典故

据史书记载,孙髯在儿时诗人便写得非常好,按照常理孙髯考取功名,乃至及第登科也并非难事,但是孙髯天生傲骨,不愿意与俗世恶习同流合污,甘愿放弃功名。这种执念在当时看来显得有些特立独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将自己切身的感悟与渊博的学识结合,创作出了这副名震天下的长联,同时也把滇池之畔的大观楼衬托得熠熠生辉。那么除了滇池的美景之外,孙髯在长联中还引用评论了哪些历史典故呢?

昆明大观楼一百八十字长联在讲什么?带你了解其中的内涵

如果说这副楹联的上联是写景,是写地理,是写空间的话,那么它的下联就是叙事,就是写历史,就是写时间: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写历史也是有他的特点。第一他不是像记流水账似的写历史,他不是细大不捐地写,不是什么东西都写,他是抓住与昆明,与滇池关系紧密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来写,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他也不是纯客观地写历史,而是包含了自己对历史的解读,审视和批判,包含了自己的价值和审美观。

我们先看第一点“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这四句就是写了四件事,这四件事都是昆明和滇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我们先讲第一个故事,就是汉习楼船。

汉习楼船的故事

汉朝的时候,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许多小国,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滇,一个是夜郎,有趣的是这个夜郎王和滇王他们都不知道究竟是自己的版图大还是汉朝的版图大。这个滇王问汉武帝派来的使者,说是我的版图大,还是汉朝的版图大呢?夜郎王也是这样问的,所以后来就有一个成语叫夜郎自大。我在这里要顺便要为野狼王辩护一下,这个夜郎王他并没有说自己的版图大,并没有说自己的版图比汉朝的版图大,他只是不知道,他问一下还不行吗?他并没有自大,他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司马迁说得好,以道不通故,由于道路不通,导致信息不通,由于道路和信息不通,导致自己不知道是自己的版图大,还是汉朝的版图大。夜郎王如此,滇王也如此。

这个滇王虽然不自大,但是滇王的自保意识是很强的。汉武帝想和这个天竺建立关系,于是就派使者过去联系,谁知道这使者走到滇,就被滇池王扣留了,关了一年。一年以后,滇王还把昆明城也关闭了。这不就是把汉朝通往天竺的通道把它堵死了吗?汉武帝就很生气,于是就伐滇,那么伐滇怎么伐呢?你伐滇的话你要过昆明池,也就是滇池,你要用水军,你还要用楼船,所以汉武帝他就在长安的西南面就挖开了一个昆明池,这个昆明池有多大呢?十多平方公里,就相当于这个滇池的上游的草海,相当于草海那么大。他还建造了许多高大十余丈的楼船,在这个昆明池操练水军,就是要伐滇。这就是“汉习楼船”这一句的由来。

昆明大观楼一百八十字长联在讲什么?带你了解其中的内涵

不过滇池王这个人很明智,当汉朝的军队到了昆明的时候,他就投降了。他投降了之后,汉武帝就保留了他这个滇王的位置,而且还赐予他一副滇池王的王印,上百个那个小国家,只有夜郎王和滇王有幸得到了汉武帝赐予的王印,滇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最宠焉”,最受到汉武帝的宠爱。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就是唐标铁柱。

唐标铁柱的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地区叫姚州,昆明和滇池就在姚州境内,严重的是姚州它还倒向了一个小国,做了小国侵扰唐朝边境的向导。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唐王超才派唐九征讨伐这个姚州。然后就在滇池旁边就浇铸一根铁柱,在铁柱上面铭刻他讨伐姚州的功绩,这就是“唐标铁柱”这一句的由来。在看第三个故事宋挥玉斧。

宋挥玉斧的故事

宋挥玉斧,这个“玉斧”是一个斧头形的玉器,本来是文房当中的一种古玩,或者说是头上的一种饰物,但是后来就演变成为权力的象征。宋挥玉斧这件事情,在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宋纪》里面它是有记载的说:

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这个王全斌他是北宋初期的一个将领,他平定了西蜀,之后就想乘势拿下云南,于是就把云南的地图把它献给皇帝看,这个皇帝是谁呢?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但是赵匡胤想到了历史教训,想到了唐代之所以有天宝之祸,也就是天宝十四载发生的那一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赵匡胤认为唐代之所以有安史之乱就是祸根就在于当时和南召那个关系没有处理好,所以他就拿着这个玉斧就对这个地图讲,他说大渡河以西的地方非我所有,我不要大渡河以西的地方,我只要大渡河以东的地方,宋代的国策它不一样,它不是那种军事扩张的,它是重文轻武的国策,不主张对外扩张,主张和平外交,就是说我不要那么多地盘,这就是“宋挥玉斧”来由。下面再看元跨革囊。

元跨革囊

我们刚才讲了,宋太祖他是不想跨过大渡河,不想占领大渡河以西,但是元世祖忽必烈那就不一样了,他是一定要跨过大渡河。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时候,他就不是宋太祖的这个国策了,他怎么过大渡河呢?他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就是“革囊”。所谓革囊就是羊皮筏子,我们看看《元史·世祖本纪》它有这样一段记载:

冬十月丙午,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

交通工具主要是羊皮筏子,就是革囊。那下面那个“筏”呢?它是木筏子,是木头做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革囊,其次是木筏。这就是“元跨革囊”这一句的由来。

长联的艺术特色

自从孙髯登山大观楼,留下这“天下第一长联”后,游人墨客便纷纷而来,有的品评长联,有的观景远眺,还有的挥毫泼墨。在这种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滋养下,大观楼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历史的厚度。常言道,文如其人,千百年来,在文坛流芳百世的学者通常都有着不凡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价值观,孙髯也不例外,无论在研究历史,还是观察生活方面,他总是显得深邃而细腻。那么,这位写出了“天下第一长联”的孙髯,在对历史的述说中,融入了哪些情感呢?

昆明大观楼一百八十字长联在讲什么?带你了解其中的内涵

四个故事我们都讲完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讲这四个故事的呢?应该说作者在讲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他是饱含着情感,我们现在看看他一开始就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把酒”就是拿着酒杯,“凌虚”就是升到高出,在这里讲就是登上了大观楼,登山大观楼握着酒杯,历数前年往事,就是感叹滚滚英雄谁在,这已经有情感了吧。这个“滚滚英雄谁在”这一句,我看许多人都明白,它的出处就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叫《临江仙》。杨慎本来是四川人,后来不是犯了错误之后就被流放吗?就流放到云南。所以说这个“滚滚英雄谁在”就是来自于杨慎的那一首《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的这首词就是对历史上那些兴废成败之事的感叹,所以这里“叹滚滚英雄谁在”和杨慎的那首《临江仙》词的那种历史感慨它是相通的,这就有主观情感了。

下面的如果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这几句的历史感慨还不是那么强烈的话,那么到了下边到了“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些地方的时候,它的历史感就非常强烈了。那么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大致上是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为了开疆拓土,不惜费尽移山填海之力,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惜费尽洪荒之力,但是结果又如何呢?那些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忘也忽焉,一个一个像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像窗外的暮雨朝云,你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窗帘,还没有来得及细看,朝云就变成了暮雨,变化的非常快。所以通过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孙髯对历史的观察是很深邃的,是很通达的,对于历史上的兴废,成败,得失,荣辱,他有自己的判断,他有自己的价值观,所以说他是一个“达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艺术特色,我们来看看这一副联究竟好在哪里。一直以来人们都称这副联为“海内第一联”或者说“海内长联第一佳者”都是称赞它的长,长那是肯定的,180字能说不长吗?至少是空前的,但是我认为这一副楹联的特点,除了长以外,除了人们说的对仗工整,内容丰富,文辞雅致,还有其实雄浑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是一直都没有人讲过的,什么特点呢?就是鲜明的地域特色。上联是写地理,所写的地理都是以滇池为中心的地理,它的下联主要是写历史,它写的历史都是以昆明以滇池历史上发生的那几个重大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所以说,这一副楹联无论是上联写地理,还是下联写历史,都是富有地域色彩的。所以我们一看到这副对联我们就感觉到这是在写昆明,这些在写滇池。我们注意到大观楼的后门还有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呢?宋湘写的: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宋湘是著名的才子,在清代名气很大,所以有人说宋湘的这一副对联短小精悍,说他用区区14个字就概括了孙髯用180个字所写的内容,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宋湘的这副对联是不是短小精悍呢?我承认确实是短小精悍,但是这副对联有没有地域特色呢?没有。像这样一幅对联可以把它挂在任何一个临水的楼阁上面,挂在岳阳楼上面可以,挂在黄鹤楼上面,仍然可以。

昆明大观楼一百八十字长联在讲什么?带你了解其中的内涵

我们通过孙髯的那一副对联,我们可以感受到滇池,感受到滇池周围的景色,我们通过宋湘的这一副对联,能够感受到滇池和滇池周围的景色吗?感受不到。所以我说如果大观楼上挂的只有宋湘的这一副对联,而没有孙髯的那一副对联的话,大观楼肯定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名声。大观楼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声,它与孙髯的那副对联是密切相关的,而孙髯的对联之所以写得那么成功,除了它的长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鲜明的地域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