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诗仙,狂放不羁,最终也为酒仙独具风流否

 江山携手 2020-01-18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夏,李白醉熏熏地背起了行囊,高呼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决意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游历四方的生活。李白并没有因为自己失败的政治经历而改掉目中无人的狂傲脾气。
一次李白前往华山游览,骑着毛驴一边走一边喝酒,醉眼惺怆地路过华阴县衙而没有按照规定下马。华阴县令对这样公然的藐视行为十分愤怒,于是派人将李白带入衙门怒斥:“你是什么人?怎么敢如此无礼!”
李白醉中瞥了县令一眼,大声地说:你别问我是谁,我曾令龙巾拭吐,驭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一顶大帽子扣到县令头上,县令果然连忙告罪道歉。
十一年过去,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叛,隐藏在帝国内部的深层次矛盾终于彻底爆发。李白也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中晚年生活,而他也再一次得到机会,但也显示他完全不懂政治的本质。安史之乱中玄宗与儿子肃宗各自为帝。永王李璘虽然奉了唐玄宗的旨意起兵,邀请李白做他的幕僚,目的是平定安史之乱。
此时,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为唐肃宗,唐玄宗已经成了皇帝的老子,永王此次起兵也已经被肃宗视为“叛逆”而加以镇压,李白稀里糊涂地就成为了 “从逆”,在永王兵败后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心灰意冷的李白,流放到夜郎,他知道,此去一别,便再也没有了回来的机会。已届暮年的李白只能感叹,“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谁知天无绝人之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跟随流放人员刚刚行至巫山,竟然遇到朝廷大赦天下,判死罪者改为流放,判流放及以下的人全部赦免。李白因此得到了自由,十分欢快地再次顺着长江南下。
到了江夏,在做太守的好友良宰家逗留了一阵。不久之后,李白和好友一道,重游洞庭湖,此地桃花依旧,人面全非,惹得李白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接着,李白还重新游览了金陵、宣城等地,每到一地,李白几乎都依靠当地的好友旧识来接济自己。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已经是花甲之年,加上重病缠身,只能留在金陵。
生活窘迫的李白,不得已只能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一年之后,李白终于重病不治,临终之时,将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享年61岁。李白因为个人经历的传奇,加上其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成了许多人仰慕的风流人物。
而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除了病重不治而死之外,醉死和溺死也是其死因的说法之一。在《旧唐书》中,便记载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而依据民间传说,李白则是因为在江上饮酒,酒过三巡之后醉眼朦胧,一见水中之月,不分清楚便纵身跳了下去,极大地迎合了他诗人的性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或许在世人的眼中,很难接受像李白这样的不平凡之人,那样平凡地死去,于是为他创造了一个最浪漫之死。死去元知万事空,无论如何,李白都离去了。不管怎样,李白都成了大唐独具魅力的风流人物,是一个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峰。
李白是诗仙与酒仙的融合体。自古以来,中华文明是诗与酒不分家。李白流传下来的1500多首诗中,有170首诗中谈到饮酒。泸州老窖在《诗酒文化大会》上,用舞剧《李白》作为重要元素,以穿越时空地表达了李白诗的昂扬正直、自由豁达,同时,以诗酒飘香的艺术形式,彰显着5000多年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代表着中国元素的诗与酒,李白是最唯美的交融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