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故事之:“九江不认南、两龙不认顺”考

 朱觉超 2020-01-19
龙江人 龙江事 来自锦屏山下大小事 00:00 00:30
导  读    

“九江不认南、两龙不认顺”这句话在省内,特别在珠江三角洲已流传很长时间了。现时不少人闲聊时偶尔间还把它作为话题,如果要深究这句话的起因和用意,那么必须从广东丝绸发展史说起。

正 文
         


十五世纪以来,步入资本主义原始阶段的葡萄牙人萌发了野心,向东方实行殖民扩张,租占了地处广东南隅的澳门岛(当时称镜濠岛)。当他们在澳门站稳脚根以后,就先后开辟了通往里斯本,果亚、日本、乌尼拉、墨西哥等地海上运输航线,廉价收购中国商品,(生丝、丝织品、陶瓷、茶叶)运到南亚、印度、日本及西欧各国,成为新辟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新的机遇中,珠江三角洲掀起了一股种桑育蚕的热潮。当时南海的九江、沙头,顺德的龙江、龙山、甘竹等堡行动最快。把原来的果(菜)基鱼扩实行向桑基鱼扩全面改造。在地域条件上,九江、龙江、龙山相互毗邻,河网穿插交错,同是汉代以来冲积而成的水乡平原。南宋期间修筑的堤围四周连贯,成为三角洲内岛中盆地。由于南方气候温暖。充沛的雨水及肥沃的土很适应桑叶生长:自然环境和客观有利因素促进了九江和两龙蚕桑业高速度发展:以丝织业为主体的各项手工业也随着兴旺:织造技术和工艺也得到很大提高。《广州志》载当时“粤级之质密面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金凌苏、杭皆不及也。”这里说的,实际上是顺德、南海,两县生产的绸缎,而顺德、南海两县中,九江,两龙最具代表性。从晚明到有清一代。两龙(旺岗)生产的丝织品“玉階”、“柳叶”两个品牌一直是上送朝廷的贡品,因而誉满京华。

另一方面,桑基鱼塘农耕格局方式是一种促进了自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有机结合,在蚕桑取得高产的同时又促进了家鱼养殖业的发展。

蚕丝经过深加工成为绸缎出口海外,农民有较为丰厚的回报:家鱼产量提高了,直接供应广州、佛山等大中城镇市场,也换来可观收入。农业经济发展又造就了工商业和文化教育的兴旺发达。当时,两龙英才辈出,翰墨飘香;城乡商号林立,缫丝厂及家庭缫丝作坊星罗棋布;村庠、私塾比比皆是;民居鳞次栉比,铺石街道四通八达;农村各种传统神功醮会活动频繁,迎来了桑园围自南宋修筑以来的黄金时代。

在明未清初,许多农村耕作手段还很落后,农民温饱还未解决,而南海九江、顺德两龙取得的成就的确引人瞩目,逐渐名噪四乡。在以后社会交往和商业往来中,一些外乡人在对九江、两龙称谓时往往只直呼其名而省去南海、顺德两字。也有九江人或两龙人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只直呼自己是九江人、龙江人或龙山人。因为他们心目中认为只要说出九江或两龙,对方就能理解是南海的九江或者是顺德的两龙了。而且慢慢地养成习惯。以至有些人在书写地址时把南海、顺德两字也省去了。于是有人取笑地说:“南海的九江人和顺德的两龙人把自己的县也不承认了。”

就这样,“九江不认南、两龙不认顺”这句笑话不径而走,慢慢地在四乡流传。当然,我们不能把这句笑话从历史中分割开来,去解为九江人、两龙人不肯承认自己是南海、顺德的子民,因为这样会失去了笑话的原义,也会对历史,对九江人和两龙人造成误解。

监制:五哥  

在锦屏山下大小事报料,一经录用必有奖励

《锦屏山下大小事》--顺德自媒体协会副会长单位

以上信息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锦屏山下大小事》常年法律顾问:广东品道律师事务所梁晓律师事务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