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砀山县因山得名,为何境内却无山?

 地图帝 2020-07-02

有句民谚说:“砀山梨,皮儿薄,落到地上找不着。”提起大名鼎鼎的砀山梨,可以说无人不晓。砀山梨出自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砀山县也被称为“世界梨都”。古史记载砀山县因砀山而得名,但是你若翻开砀山县的地图就会发现,整个砀山县一马平川,根本没有山。难道是古人记载有误?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处在鲁、苏、皖、豫四省交界地带,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分别和江苏徐州市丰县、安徽萧县、河南永城市、山东菏泽单县接壤。砀山县属黄河冲积区,境内无山,地势非常平坦,平均海拔约50米。砀山县建县始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25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名为下邑县,后世几经易名最终变为砀山县。

除了下邑县外,砀郡(秦三十六郡之一)、砀县亦是秦始皇二十二年灭魏国后所置,砀县、下邑等县均为砀郡所辖之县。砀郡、砀县均因砀山而得名,据《水经注》记载:“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 秦时砀郡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范围不小,大致包括今山东南部、江苏西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很大一块区域。

那砀山在哪里呢?《寰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但是若拿着今天的地形图去找,在砀山县东南方向约35公里范围内确实有一些小山,不过并不在砀山县境内,而是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芒山镇境内。这山就是芒砀山,即古史料中所提到的“砀山”。

芒砀山其实是由十来个山头芒山、僖山、夫子山、保安山、铁山角等组成的芒砀山群,主峰海拔只有156.8米。这样的小山头若在我国那些山区和动辄数千米高的大山面前,是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山的。但是在平坦的豫东平原上,这样的小山头却是唯一的,是宛若鹤立鸡群般的傲然存在。芒砀山是豫东平原制高点,也可以算是兵家必争之地了,被誉为“天然城堡”。

正是因为芒砀山是平原地区难得的山地,使得它具有更丰富多彩的历史。春秋时期,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曾在芒砀山避雨讲学。秦末,天下大乱,最先起义的陈胜被杀死后,被安葬在芒砀山。当时还是泗水亭长的汉高祖刘邦押送刑徒去骊山,斩白蛇起义后即逃入芒砀山中,刘邦号称赤帝子,芒砀山主峰也被命名为赤帝峰。再就是著名的芒砀山汉墓群(汉梁王墓群)也是在芒砀山发现的,其中包括梁孝王刘武、梁孝王王后以及梁共王刘买等人的陵墓。据史料记载,汉文帝之子,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富可敌国,死后将全部金银财宝全带入陵墓,后来被曹操盗挖一空。

砀山县赖以得名的芒砀山为何却在河南省境内呢?这和历史上砀山县的行政区划沿革有关。我们前面提到的下邑县(县治在今砀山县东毛李庄)、砀县(县治在今永城市芒山镇),史料中提到的“砀县”原本在砀山(今芒砀山)西麓,因砀山得名,顺理成章。

虽然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在古代历史上,黄河的脾气可不是那么好,经常出现“黄河在咆哮!”据统计,黄河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改道,从金朝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改道南流夺淮入海至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改道北流,黄河来而复去,在砀山北部留下了数十公里的故道。

在黄河南流的这600多年时间里,经常河道决口、洪水肆虐,砀山县城也多次被冲毁或埋于泥沙之下。在洪水的压迫之下,砀山县县治也从最初的芒砀山西麓旧址一次次地进行迁移,如永城山城集(秦)、保安镇(南北朝、宋)、砀山县毛李庄(隋、元)、小神集(明)、秦家堂(明、今县城)等地。即后来的砀山县城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新建的。

历史上,砀县、下邑县这两个邻县行政区划变化频繁,废又置,置了又废,名字变来变去,而且时而分,时而合。隋大业六年(610年)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1949年时还归安徽砀山县管辖,但是在1952年被划归河南省永城市。以至于出现如今之奇特现象,砀山县因芒砀山而得名,境内却没有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