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关将至,我们先红为敬  寻常人家的新年气氛,是在贴上春联的那个瞬间开始的。最有年味的是手写春联,既要文句对仗工整,还需落笔遒劲有力。一副春联,不仅是户主的新春憧憬,也代表着这家人的门脸。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以桃木辟邪的传统。正月初一那天,人们要在桃木板上刻下门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画像,悬挂于门首,祈福灭祸。@bychiealle 五代时期,有一位文采不逊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蜀国后主孟昶。他深得唐人习气,喜欢对对子,每年初一都要写桃符。(也有一说是记载于敦煌遗书上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为最早的春联,但又因不含祈福的内容,被视为楹联)@kiatling 后明清时期,八股文盛行,掌握了对对子基本功的落榜者,便靠帮人写对联为生。就这么写着写着,求春联的人家越来越多,渐渐就成为了一种习俗。民间素有福字倒贴的说法,寓意为“福到了”。虽然每年都有媒体科普福字不应倒贴,此举意为“福倒了”,在传统文化中,是要贴在垃圾桶等器具上的。然而各家门前的那个“福”字,依旧是明晃晃地倒着,戳在那里。@bychiealle 其实我们也不必那么讲究。据说明朝时,南京有一家人就因为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反而讨好了朱元璋,避免了杀身之祸。贴上春联和福字,也就从情感上体会到,是时候了断过去、构想未来了。
 传说中,大年三十是众神归位的时刻,只有封完神的姜子牙无处可去。古人怜他孤身一人,就在高处为他点上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一夜。久而久之,便有了春节挂灯笼的习俗。 众神有家,众生有家,只有姜子牙无家,只好用灯笼作陪。可见灯笼之于中国人,是有一股阖家团圆的温馨意味在里面的。过去人们用纸糊灯笼,烛光映红布,是朦胧的脉脉温情。今天人们用通电灯笼,火树银花连成片,好似人间不夜天。每当各家各户,甚至大街小巷都挂起红灯笼,即是宣告:新春来了。福州灯笼,大气隆重,也被称为“伞灯”。 还有一种宫灯,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在宫廷里张灯结彩而得名,最是繁复精致。因为“灯”和“丁”发音相同,也有人丁兴旺的意味,过去每家每户都会在屋檐和客厅悬挂一盏伞灯,以求子孙满堂。直到今天,在迎神赛会上,还会在神明的阵头挂两盏伞灯。节日是热闹的,灯笼也不能朴素。有人热衷在红纱上题字祈愿,祝大国昌盛,祝小家和睦,又或写下新年憧憬。也有人贴花装饰,多是龙凤呈祥、招财进宝这样的图案。  如今的灯笼,从内到外可玩的花样越来越多。只是再怎么华丽,或许也抵不上那岁梢寒夜里,一盏映亮回家路,暖意上心头的朴素的红灯笼。
 城红了,新春气氛就达到了小高潮。再忧愁的人,也暂时放下了烦恼;再忙碌的城市,也轻快了起来。北京的红,是从天安门开始的。门前八架巨型灯笼高挂,门下红旗猎猎,配合着明亮的红灯,是以京城中心为起点传递开来的年味。
@fredafrancesca_ly 其他城市紧随其后,也不服输。无论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还是古色古香的小吃街,又或是商场大堂,甚至路边树梢,眼及之处,皆是一片明艳艳。上海 
成都 武汉 @jimi__laoshi 每当红色高挂,每逢红色临门,那份喜悦也跟着溢上心头。@tony_chung
谁立方 歲的年禮 Mini Pro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