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着月光的行板》:年少不知迟子建,读懂已是泪阑干

 红色相思雨 2020-01-19

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迟子建 《我的世界下雪了》

在中国当代文学浩瀚的历史长河进程中,曾涌现出一批灿若星辰的女性作家,她们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持续的发光发热,以饱满的热情和虔诚的态度,执手中之笔书写对人生的见解,对世界的看法。正是由于她们的出现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得以进一步扩张,内容更为绚丽丰富,而跳跃在纸面鲜活的文字更是改变了世人眼中对“女性作家”以往的偏见。

因人而异,每个读者都有自己钟爱的作家和喜欢阅读的书籍。有人喜欢毕淑敏,爱她叙事风格中透露出的冷静和张力,爱她散文里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有人喜欢张晓风,爱她细腻哀婉的文笔,爱她故事里的清澈澄碧、纤尘不染,对生命近乎诗意的阐述;有人喜欢王安忆,爱她小说文本里虚拟的意向,爱她作品中圆形思维的投射。

但在众多的女性作家中,我却更加偏爱迟子建笔下的文字,当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在秋日里橘黄的夕照沐浴之下,光芒沉静却不绚丽刺眼,但却让人觉得温暖而又舒适。和路遥作品中擅长刻画西北黄土苦难的人一样,迟子建的作品大多都是以东北黑土地为背景,以悲悯的情怀和包容的态度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苦难和不幸。

《踏着月光的行板》:年少不知迟子建,读懂已是泪阑干

从1983年创作至今,迟子建收获了无数文学大奖。1996年,凭借《雾月牛栏》摘取了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奖。2000年,以《清水洗尘》再获'鲁迅文学奖'。2007年,迟子建凭借《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2009年,迟子建又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如果说这些文学奖项见证了迟子建写作路上的荣耀和辉煌,那么这些获奖的文学作品诞生的背后则反映了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和煎熬。

央视网盛赞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但于写作而言,迟子建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她的作品中有太多人生的印记,而这些生活赋予的经历在某一个时刻突然转换成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迸发出一道亮眼的闪光。

区别于很多作家,迟子建的灵感大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她笔下的作品也必然是向社会的底层紧紧的贴近。作为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迟子建的长篇小说和散文不仅让人赞美惊叹,她的中篇小说亦如世间的名画般极具色彩让人不容忽视。

《踏着月光的行板》虽然不如《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般出名,但在故事的设定上却更添新意。小说叙述了一对两地分居的清贫夫妻,相思中不约而同前去探望对方,却相互扑空失之交臂,只能电话约定在返程的路上,通过相向而行的车窗相望的故事。这是一部需要用看待长篇小说的眼光审视的中篇小说作品,作者总是悄悄地藏着一些光明在看似平凡的文字中,当你在读它的时候光明于不经意间陡然乍现,给你带来意料之外的感悟与惊喜。

《踏着月光的行板》:年少不知迟子建,读懂已是泪阑干

01.迟子建笔下的众生相:从不避讳人性之恶和存在的弱点,“真实”无需美化,“丑”也不必回避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着重于对“意向”的烘托。“意向”对文学作品起到升华的作用,代表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往往决定文学层面的高度。这也是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高于现实生活的原因。

许多作家为了更好的表现作品的意向,采用“放大”的方式写对美好的破坏,写人性的丑陋,写由里到外的内容突出的极致,给读者造成阅读过程中强烈的冲击感,从而产生和现实生活巨大的落差。这也是作品本身的荒诞感。但迟子建的作品中却没有选择“放大”的写法,她用包容的心态、女性独有的细腻去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告诉读者生活本来就应像叙述的这般,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光。

能在让湖路停车的,通常都是慢车。林秀珊也不喜欢快车,快车比慢车票贵;还有,高速运行的特快往往使旅客看不清窗外的风景,而坐在慢车上,却能尽情饱览沿途风光。在林秀珊看来,乘火车不看风景就是傻瓜。即便是单调的树、低矮的土房和田野上的荒坟,她觉得那风景是有韵味的。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风景,因为故事中女主林秀珊的善于发现和天马行空般丰富的想象力而注入了美感。在她看来,“这些景致本来是死气沉沉的,可因为火车的驶动,他们就仿佛全成了活物。那树木像瘦高的人在急急地赶路,土房就像一台台拖拉机在突突地跑,而荒坟则像一只只蠕动的大青蛙。”

《踏着月光的行板》:年少不知迟子建,读懂已是泪阑干

迟子建的文字里写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风景美,但她也从不避讳写人性之恶和存在的诸多弱点。慢车里逼仄的空间嘈杂的声音覆盖之下,有背叛丈夫的漂亮女人,有把钱藏在套袖里的精明的老太太,以及被偷了彩票而大打出手的彩民等,在这些普通人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人性暴露的斑驳的阴影,但这同样也是生命流露出的自然真实的一面。

而迟子建难得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在她的作品中,人性的弱点不仅存在于这些旁枝末节的人物身上,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也同样得到完整的体现。无论是品德还是外貌上,作者都没有选择刻意的回避和采取半分的修饰美化,而是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用第三人称手法安静的叙述。

《踏着月光的行板》主要人物王锐是恒基建筑公司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为了能够在中秋佳节这天见到在大庆让湖路上班的妻子,为了一百块钱和一天的假期从而答应工头的要求,在面对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时编瞎话对建筑公司进行美言。结果如愿以偿得到了工头的嘉奖,但却遭到了工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为此良心不安感到自责难过。

而在另外一个主要人物林秀珊身上,作者用中等个,圆脸,肤色黝黑,眼睛不大,鼻子有些塌等词汇来形容她并不出众的五官。更因为常年喝地表水,嘴里生了一口难看的大黄牙。这口难看的黄牙是林秀珊对家乡三营子眷念的唯一寄托,用她自己的话说,“嘴里有一口黄牙,也算是带了那里的水出来了,这样她在镜中看见自己的黄牙时,就不那么想家了。”

这口难看的大黄牙也给林秀珊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实际困难。在应聘时,大多的雇主一见她的黄牙就蹙起了眉,把她打发了。作者写人身上的丑陋,但这些丑陋在迟子建温情的笔触下镶上了一层金色的镀边。在摇曳的慢车上,这副黄牙吓退了花心的农民,迟子建用“宛若打开粮仓晒金灿灿的玉米一样”加以形容,它们的丑陋更是射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的子弹。

《踏着月光的行板》:年少不知迟子建,读懂已是泪阑干

02.温馨浪漫的氛围营造舒缓的情感基调下,普通人身上体现的美好和精神上对美好的追求

林秀珊和王锐是一对普通的民工夫妻,是在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夹缝中生存的底层民众。林秀珊是毛纺厂里的一名女工,在食堂工作的人只有她不是正式的,每逢过节时发给工人们的福利总没有她的份。王锐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建筑工人,公司常以施工质量不过克扣他们的工钱,令他无可奈何。

就是这样两个无比平凡的小人物,在他们的身上却充满了爱情的美好和人性的闪光。

  • 1.这种爱情的美好体现在见面时候的仪式感和对彼此的关怀

因为相隔两地,除了每周一次的见面,各自居所附近的公用电话亭成了双方感情的联系据点。通常在约定的每周五晚上七点等王锐的电话时,林秀珊总是要梳洗打扮一番,好像王锐传出来的声音长着眼睛一样。而王锐每次去探望林秀珊时,都要穿上那套花了七十元在夜市买的藏蓝色西装和在冬季花六十八元买的大两码的打折皮鞋。

即使是在这些普通人的身上,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爱情带来的仪式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正是因为有仪式感的存在,才会让我们以更加端正的态度对待生命,以真挚的感情对待生命中存在的彼此。而对于林秀珊和王锐这对夫妻而言,仪式感赋予了爱情新的生命,点燃了婚姻新的激情。

为了能和妻子每周一次的相会,王锐通常在工地干了一天活后,夜晚时再乘上几小时的慢车,第二天在睡意正酣时又要赶凌晨的火车回去。而林秀珊总会默默的为王锐守夜,在暗夜中用手指无限怜爱的在丈夫的胸膛上抚来抚去,还常常会情不自禁悄悄地在他脸颊上亲一口。

除了到换季时节,她平素几乎不添置新衣裳。她用最便宜的牙膏和香皂,从来没使过化妆品。一支牙刷足足能使一年,刷毛最终像一蓬乱草纠缠在一起,它们像鱼刺一样,常把她的牙龈刮出血来。她用的月经纸,不是那种包装精美、透气性能好的卫生巾,而是价格低廉的卫生纸。她把它们一摞摞地叠成卫生巾的样子。

林秀珊省吃俭用,就连铺盖都是毛纺厂配置的有些板结的褥子和单薄的被子,但是在中秋放假这天,却舍得为丈夫买了一把价值一百三十元的口琴。而王锐同样瞒着林秀珊,在地下商城给她挑选了一条蓝地紫花的丝巾。他们不约而同的为对方准备礼物,筹备一场即将到来的惊喜。这种夫妻双方对彼此的关怀和深沉的爱意,不足以用轰轰烈烈四个字加以形容,但却融化在点点滴滴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中,让人觉得温馨感动。

《踏着月光的行板》:年少不知迟子建,读懂已是泪阑干
  • 2.人性的闪光和精神上对美好的追求

林秀珊和王锐是《踏着月光的行板》故事的主角,但同时也是迟子建笔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平凡的生活折射出的人性耀眼的闪光。

这种人性的闪光首先体现在对他人的友善。在慢车上王锐同情相遇的生病的女子,更怜悯喝醉酒的女子的丈夫;而林秀珊呢,为了报答同事王爱玲的照料,她心甘情愿将得到的“福利”送给这个恩人。在慢车上,对待被警察严加看管的犯人,更是激起了林秀珊的同情和恻隐之心。

诗人余秀华在《给你》中这样写道:“因为我爱你,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但是我从未放逐过我自己,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

《踏着月光的行板》文中有这样两段描写:“有个妇女怀抱孩子坐在地上,无所顾忌地奶孩子。王锐看了一眼她裸露的丰满的奶子,不由地羞愧的低下了头。他觉得看别的女人的奶,就是对妻子的不忠。”“那把沾染着犯人口唇气息和泪水气味的口琴又回到林秀珊手里。林秀珊觉得有些对不起王锐,她就拿着口琴去了洗脸池,用冰凉的水反复冲刷这把口琴。”

对于林秀珊和王锐这对夫妻来说,他们的爱情正如诗人余秀华《给你》中描绘的这般,身体和心一样的干净。而在这对夫妻身上,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平凡的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在慢车上,他们都喜欢靠窗看窗外的风景,无论是低矮的土房田野上的荒坟,还是波光闪闪的江水和飘荡在水面的游船,都让人回味无穷,含有韵味。

《踏着月光的行板》:年少不知迟子建,读懂已是泪阑干

《踏着月光的行板》讲述了一对夫妻在中秋佳节本该团圆的这一天不断错过的故事。在情节的设定上,迟子建完全可以在一波三折过后让这对夫妻真正的相逢,让故事的结局趋向于圆满的走向。但迟子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他们分别在两辆相对行驶的慢车上,迎来了一次短暂的擦肩而过。

在小说的末段,迟子建富有深意的写道:“月亮就像在天上运行的独行的列车,它驶到中天了。不知这列车里都装着些什么,是嫦娥、吴刚和桂花树么?这列车永远起始于黑夜,而它的终点,也永远都是黎明。”

作家将月亮比喻成列车,列车又是美好生活的隐喻,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好生活可能是嫦娥、吴刚、桂花树这些不同的意象。而列车起始于黑夜,终点永远是黎明我们又能否这样理解:即使身处黑暗的阴沟,也要心怀对美好的向往,黎明终会来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