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北人喝酒的内涵文化

 杯中的月亮 2020-01-19

0

陕北人喝酒,简单中讲究多,豪爽中礼数周,淳朴而不失文雅,憨厚而不少智慧他们倒酒有倒酒的标准,上菜有上菜的要求,敬酒有敬酒的讲究,座次有座次的规矩。盛酒时,一般用壶不用瓶,因为用壶盛酒倒酒时不洒酒,分的匀,显文雅;倒酒时,拿酒瓶捉瓶身不捉瓶颈,捉瓶颈意为对客人不尊。上菜时,荤素有先后,摆放有讲究,红白事有区别,动筷子分主次,时时得小心,缺一是大忌。敬酒时,人要站席口,脸要露微笑,杯要斟得满,酒要双手端。坐席时,子辈和父辈不能同席,小辈不能坐在长辈前面,子辈和父辈不能划拳,长辈不给小辈敬酒。

    陕北人喝酒,场场有内涵,处处皆文化,这里头的诗情画意,外行人很难看懂。两相好对饮,他们能喝出“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的感觉;为朋友饯行,他们能喝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留恋;为知己祝贺,他们能喝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爽;思情人独斟,他们能喝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惆怅。敬酒时,他们敬一杯有敬一杯的礼数,敬三盅有敬三盅的讲究,老的碰有老的碰的说法,小的劝有小的劝的理由,你虽然已经喝醉,还觉得内心欠疚。调解矛盾时,一桌人不住地表扬一个人好,不停地批评一个差,这实际是大家帮助被批评者解决问题,法院判不了的案,县长说不好的事,酒摊场上这么几个人就能在笑声中化解。

两相好对饮,他们能喝出“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的感觉;为朋友饯行,他们能喝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留恋;为知己祝贺,他们能喝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爽;思情人独斟,他们能喝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惆怅。

陕北酒文化是中国酒文化园中的奇葩,体现着中华酒文化重要的审美特质和精神特质。如果从民俗学的 角度,对渗透于陕北人婚嫁祝寿、丧葬祭祀、节日庆典和饮食习俗中的酒文化内涵,进行一种学理上的考查 和审视,这对于批判地继承和改革传统酒文化.建设健康文明的现代酒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酒与陕北人的男婚女嫁 在陕北民间,男婚女嫁结成百年良缘,主要是以人为媒,但绝对少不了酒的媒介作用。正如民歌《娶奴 家》所唱:“正月里。正月正,双方媒人到奴家门,双猪双羊双酒瓶,喝酒啦话要成亲。”提亲要拿表心酒,订 婚要喝订婚酒,结婚要喝喜酒,洞房花烛夜要喝合卺酒,新娘怀孕要喝大喜酒,儿女满月要喝满月酒,百天 要喝百天酒,周岁要喝周岁酒,12岁要喝成人酒……及至儿女成婚,又是新一轮的饮酒仪式。

生生不息生命 绵长;生死代谢生荣死枯;酒是陕北人生命世界里的液体太阳,是陕北人意识深处的希望与寄托。现世与来 生,自信与恐惧,酒是陕北荒凉大地从古及今浇灌生命之树得以葳蕤蓬勃的物质汁水和精神汁水。 

“会亲酒”即订婚仪式时要摆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 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即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 宴款待。回门酒一般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陕 北流传甚广。“交杯”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札记 昏义》有“合卺而 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 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 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

至于婚礼上的“交擘酒”,则是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 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满月酒”或“百日酒”是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在陕北也不例外。这是婚嫁酒仪式的自然衍生。生了孩子满月时,须摆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礼物,也有送上红包。

“寄名酒” 指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 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 痛饮一番。此风俗如今已近绝迹。

“寿酒”是对个体生命绵延不衰的一种祝贺。中国人多有给老人祝寿的习 俗,陕北人尤为看重,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 好友参加酒宴。

 二、酒与陕北人的丧葬祭祀 古人认为人和自然界万物都有脱离自身物体形状存在之外的、并且暗中支配着一切生命意义的灵魂;这 些灵魂反过来又操纵和支配着人和自然界的命运。这便是人类早期的宗教意识。酒文化的源头,应该是从人 类的早期宗教意识或者是史前宗教开始的。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洒与祭祀、宗教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由于祭祀活动表达的是~种心灵期待,所以人们在祭祀中是十分虔诚的。人们把作为人间珍品的酒敬 献给冥冥之中的鬼神,以此期望获得某种暗中的庇护保佑。

此种远古宗教行为,在陕北民间至今仍有相当广 泛的遗存,如陕北谒庙秧歌《祭孤魂》所唱:“人生有酒须当醉.三点何留到九泉,孤魂祭在荒野地,超度冥 间早升迁。”在转九曲秧歌“请神”时唱到:“天地诸神都请动,腾云驾雾来观灯。满把黄香炉里焚,斟茶奠 酒供神灵”;“拜灯山”时则唱:“灯山四周转一转,五道火神现灯山。众位神仙都喜欢,斟茶奠酒受香烟。” 清代陕北甘泉的知县任叙典曾作过《五架山龙湫报祀歇四章》,这是一组祭祀天神求降甘霖的七言古体 诗.由《迎神曲》、《侑神曲》、《乐神曲》、《送神曲》组成。

作者按照传统观念中的神系和鬼系,组成了一个 从天上到地下的司雨鬼神系列,以华美的辞藻赞美天神的威严正义和垂惜下民之情,褒扬其神威浩大无边, 同时委婉暗示神龙有时可能耳不聪目不明,故需供奉各种社酒和牺牲品,需要百姓举办规模隆重的奉献欢迎 仪式,邀请神仙边尝各种新水果、美酒佳肴,边欣赏歌舞弦乐。从“迎”、“侑”、“乐”到“送”.一丝不苟, 完整圆满,希求以此感动天神,垂降救命之雨。

在此隆重神秘的仪式中,“酒”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侑神”、 “乐神”的角色。如《侑神曲》:“村童社鼓声填填,村老指点话丰年。老幼杂坐语喧阗,炷香灌酒拜仆颠。神 未醉止乐油然,须臾微雨过前川。半雨半晴不妨田.预备来岁取十千。”又如《乐神曲》:“闻道社酒将治聋. 文章有神神万通”再如《送神曲》:“仙乐导引还贝阙,异香红烛迎龙女。女是黄河贵公主,细部报赛醉椒醑。愿君寸畅阳衍期,毋使祈请频延宁。”在诗中“酒”的影子若隐若现。与诗文和其它牺牲贡品一样。已成为寄 托求雨之情、感应天神心灵的重要载体。 

陕北人的祭酒。更多的表现为生者对死者表示哀伤、思念或祈福的一种庄重肃穆的仪式。老者逝去.亲 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吃斋饭”或者叫“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 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死者三天之内不能人葬,要进行三夜的美酒祭奠。死者的灵柩前,家庭中同辈人和小辈 依长幼排列两旁,由两位祭奠主持人下跪斟酒,然后由家人亲朋一个接一个给死者的魂灵磕头,烧纸钱,焚 高香。祭美酒,哀伤肃穆的神秘氛围中,寄托着生者的无限悲情。待棺材入土时,先要用酒淋洒墓穴,让酒 气永远充溢坟茔,驱妖避邪。有人甚至还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幸福。

 此后凡是到了重要的节日。死者的晚辈后代们都要提着美酒去他们的墓前祭奠。特别是在清明节为死者上 坟,必带酒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 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 像前,还有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让祖宗们在阴曹地府也能享受人 间的幸福。此种礼俗自古绵延至今.几乎神圣不可违抗。

近乎刻板的礼俗中,包含了陕北人对死的敬畏和对 生命的尊崇,暗含了因“不孝”(不为祖先敬酒)而可能产生的因果报应的恐惧心理。它是原始先民生命崇拜 宗教意识的现代遗存,是一种积淀深厚的集体无意识,其中所蕴含的驳杂的文化内容,绝非“封建迷信”所 能涵盖.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如果在重要的节!El或忌El不给祖先敬酒就可能遭到惩罚,此种观念已深深植 入陕北民间绵延不绝。“先走者为神”.“人土者上山”,死亡对于每个生命都是公平的,先逝去的就有可能上 天堂,或称为无形无迹游荡于天地问的灵魂,俯察人世善恶。藏否众生功过,理应接受后来者的尊崇和敬畏,而酒作为人问尤物,是最能表达这种尊崇敬畏感的一种替代物。为祖先(鬼魂)祭酒、唱酒歌、写酒表等等, 既是向鬼魂陈述心迹,又是自我鼓舞,自我安慰肯定,从而获得新的生存信心。

 三、酒与陕北人的节日庆典 “上梁酒”、“合龙酒”和“进屋酒:在陕北农村盖房是家业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 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陕北山大沟深多修窑洞,拱形窑顶以石 条或砖块“合龙”,标志着箍窑成功,所以还要喝“合龙酒”。房子或窑洞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置办 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第二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 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 配红利时.要办“分红酒”。“壮行酒”也称“送行酒”,有朋友送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 年代,勇士们上战场奋勇杀敌前.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以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陕北人在一年中从正月到十二月的几个重大节El,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饮“菖蒲酒”,重阳节 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等。在这些节日里的祭祀及庆祝活动都具有泛宗教意义。过年也叫除夕。是 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游子归乡,家人团聚,年夜饭就成为一年中最为丰盛而郑重的酒席,即使穷,平时 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初一人们一般不 出门,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 共贺新春。新年伊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袁 宏道的《迎春歌》云:“鸟纱新楼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立春日为拜春,“祀神供天”当然也少不了酒; 过年后至正月十五,亲戚朋友欢聚饮宴,喝的是“年节酒”;二月二日是土地公公诞辰日,民间也要以酒食供 奉“田公田婆”;三月清明上坟无酒食不成敬意;五月端午则饮雄黄酒以避邪解毒;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 日重阳节、十一月的冬至节、十二月的腊八节都是无酒不成节、无酒不能祭祀的。酒文化已深深渗透进了陕 北人的各种节El庆典、祭祀宗教活动中。

 四、酒与陕北人的饮食习俗 酒与陕北人饮食的关系至为密切。在现代陕北民间,一般不说古语中的“饮酒”、“吃酒”而是叫“喝烧 酒”。酒是陕北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喝酒已成为一种社交礼仪场合的重要手段。酒宴多在节Et、迎亲 丧葬、喜庆丰收之时举行。若是来自远方的稀客.主人定会隆重地专设“场合”,接风洗尘。 比如陕北富县人酷爱喝酒,其酒量之大闻名于外。富县人喝酒不是稳坐家中,自斟自饮.而是呼朋唤友, 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数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打平伙、行酒令,务必有一人醉倒后方休。

富县善酒者往往是 “高拳”--出色的划拳手.其种类有牛拳、螃蟹拳、五经拳等。出拳者声音洪亮,甚至带一点乐音,如同唱 歌一般。高明的猜拳手,可以每次只喊“五魁首”,但每次都变换不同的手指头、神出鬼没变化莫测,这样不 但不会失拳(喊出的数大于大手出的数),而且可以使“唱拳”的昧道更加热烈,具有进攻性的氛围上的感染 力,故能饮善划是富县人生活习俗中自古及今的一大特色。

唐朝诗人杜甫当年回羌村探家。消息传开,古道 热肠的羌村父老闻讯登门,执酒欢聚其乐融融。杜甫有感于此,曾写下了著名的《羌村三首》:“赖知禾黍收, 已觉槽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羌村三首 其二》)“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 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盍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 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羌村三首 其三》)《羌村三首》不仅 有着重要的思想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一份关于陕北唐代民俗生活的重要史料实录。

远行人归来,村人必执酒 相迎,话桑麻叙世事,尽情欢宴,哪怕在兵戈四起的动乱年问,在陕北乡间也能保持这一份纯厚古朴之风。 诗中不仅逼真状写欢宴的情景.还写到古代的榨酒器--“槽床”和盛酒器--“盍”,以及所饮之酒的种类 --“浊酒”和“清酒”。如果再联系北宋名将范仲淹在陕北所写的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足以证明在 陕北以谷物酿酒,在唐宋时已经十分广泛。

无独有偶,唐诗人李频的一首《春El富州赠裴居言》,也证明了在 唐朝时酒已广泛进入富县人的饮食生活中,文人雅士间互赠诗文也多道身边事、口中物:“虽将身佐幕,出 入似闲居。草色长相待,山情信不疏。灯前春睡足,酒后夜寒余。笔砚时时近,终非署薄书。”唐朝诗人韦庄 也曾写有一首《宜君县北I-居不遂.留题王秀才别墅一首》:“明月严霜扑皂貂,羡君高卧正逍遥。门前积雪深三尽,火满红炉酒满瓢。”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延州时有不少诗文传世,除过著名的《渔家傲 礼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礼仪不仅体现在政治生活中,更广泛地表现于日常世俗生活中,“礼”的意识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饮食习俗。

陕北人的酒俗中十分重视“礼”。凡遇大事必设 大宴,“无酒不成礼”。远方贵宾、乡村老年人为大宾,设为上座,位正西;次宾为娘家、外家客人,位西南; 随从宾客设北座;主人陪客座东。饮酒开始,先在杯内倒一点酒泼地上,以祭天地,然后开席。席问放一蒜 头型酒壶。上置一酒杯,依次传壶递饮,善饮者满怀,不善者酌量自斟。

待到酒过三巡,主人才开始劝酒。一 般情况下劝酒时要客随主便,不能拨了主人的面子。第一回合,主人为每位宾客之间互敬,自斟自饮自便。 若你不胜酒力.礼数刚完就想退席,那是要被制止的。原来这才只是宴席的第一阶段,接下来还要进行猜拳 行令或唱酒曲,那才是“酒场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 传统酒俗是一种农家酒、儒家酒。在陕北人的宴席中.酒是绝对少不了的主角。

开宴前几天,主人要郑 重发请贴或口头邀请客人在家中赴宴。客人到后,要依长幼尊卑依次入座。一张桌子,东为大。西为小,长 辈居上,小辈居下,辈分礼数井然,在和谐中显出伦理的秩序。举箸开宴前,主人先会热情陈述宴请一番的 理由.然后一一为各位宾客倒酒。

给长辈倒酒称“斟酒”,长辈可根据酒量酒力量力而饮,主人不可强求。

给 同辈倒酒叫“敬酒”,同辈人接酒时要一饮而尽,饮后要有回礼,或回敬一杯,或以言语答谢表示主家的厚意, 或邀对方碰杯,同饮丽尽方显友情。

给小辈倒酒则为“满酒”,小辈接酒杯时要起立双手端杯,喝得一滴不剩, 若杯中剩酒或翻杯倒出一滴,则会被视为对长辈不仁不敬,被发现后应斟三杯而饮,以示惩罚。三杯之前是 酒场的第一阶段,客气、恭敬而略显严肃。但过了三杯之后,就可以自由畅饮,叙谈家庭之事、儿女风情、世 事沧桑;也可以酒为题.生发侃谈插科打诨,嬉笑逗趣以尽其欢宴。

主人为了让客人尽享美酒,往往会在此 时邀在座的长者、尊者打“酒关”,或者率先“打酒关”,从而把酒场仪式转入第二阶段,掀起酒场上口且酒曲、 猜拳或掷骰子的高潮。不论唱酒曲、猜拳或者掷骰子,均是以双方输赢结果确定输家的饮酒数量。这是大展 酒才的阶段,也是陕北人在酒场上豪情四溢挥洒人生的激情表演。

酒才大展,酒胆尽显,酒情宣泄,酒德袒 露。酒才中有智慧,酒胆中见英雄,酒情中蕴肝胆,酒德中显修养。纵而不酗,豪爽时仍然注意谦恭有序、礼 义有加;性情天然,忘怀现实。嬉笑幽默中,最当紧是友情与义气。调侃也罢,激将也罢,慷慨直言或善意 嘲讽也罢.一切都是为了酒,只要你善饮、豪饮、实饮、规矩饮,只要你自觉遵守酒场上的游戏规则,且能 两肋插刀代人受罚,那就是酒中君子酒场义士,也就是主人的最佳宾客。

虽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酒场 的全过程中,主人既要豪爽美饮,又要冷静心细,视各位宾客的酒量情况和酒场气氛,适时转移话题或改变 “进攻”对象,并且在诸宾客将醉未醉状态接近极限之时,及时撤酒进食,转入第三阶段。

巧手能干而细心体 贴的女主人此时会袅然出场.手端一样一样拿手的吃食,像献花一样翩然敬在桌上,以此显示着主家的另一 番诚意和别样的心情。干的、稀的、荤的、素的,都会因人而异;酒场输酒的、不胜酒力的、心事重重的、喜 不自胜的,女主人会在此时以各种吃食如春风化雨般一一调节抚慰。

相对于酒场高潮时的慷慨壮歌大江东 去,酒场的尾声则是丝弦缕缕余音袅袅。酒场气氛由张转驰,由阳刚之美渐入阴柔妙境。诸位亲朋宾客在十 分美好而不过分激动的心情中.起身离座向热情的主家拱手、摆手、握手感谢告辞:“喝好了!”“喝够了!” “受麻烦了!”一群人渐远渐隐的背影后面,是主家夫妻二人站立硷衅的杜梨树下,依依不舍目送远行的身影。

 正是由于酒的参与,才使得人们日常的社交往来、亲朋聚会格外郑重其事起来,具有一种庄重和神圣的 意味。酒的角色在这种场合里,不仅体现为饮用助食的物质功能,更升华为一种文化的表征,以酒表情达意、 寄予美好祝愿、倾注万千心情,“一切都在酒中”,含蓄中有热烈,豪放中有礼节.体现出了鲜明的陕北地域 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