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心理学》前言

 雷雳和学生们 2020-01-19

《青少年心理学》

前言

这本《青少年心理学》是1983年初版、2013年再版的《中学生心理学》的改版。尽管不少读者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从《中学生心理学》到《青少年心理学》,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间题,还涉及三个学术的问题。

第一,从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的少年期加青年初期,统称为青少年期,尽管在普遍的认知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在上中学,且在《中学生心理学》面世之初,我在书中也写道“中学生心理学又可叫青少年心理学”,但这个年龄段正好经历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的两个重要转折点,从心理学研究体系,尤其从发展心理学体系来看,这个年龄分段称为青少年心理学的占多数,以前的书名颇有应用的意思。

第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要出版“林崇德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即把我过往的学术著作进行统合。既然是“文集”,那么在各本著作的体例上也应该求得一致性。例如,“文集”中《发展心理学》一书提及的青少年阶段在科学体系上还是称青少年心理学更为合适。所以这次更名,也给“文集”一个统一概念的尝试。

第三,《中学生心理学》是我早期的学术作品,此次更名为《青少年心理学》,也反映出我对青少年心理学认识的更新和发展。1983年初版中,阐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依据主要是来自我在中学工作的经验和20世纪80年代初初步的调查和实验的数据。2013年再版中,相关的依据则来自20世纪末之前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这次改版,我们在更新时,坚持了四点:一是尽量按最新的科学数据来表达,如青少年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原先的20%下降到201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13.11%;二是在阐述遗传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中,展示了国际上关于“基因与环境”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是增加了国内外研究的新资料,如青少年新入学适应、学习成绩的表现、青春期社会方言、两类违法行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隐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四是更新了青少年发展主轴的两大方面,即思维(或认知)与社会性(或品格)发展的研究材料。

我年近80岁,在此次改版修订的过程中,再次深感岁月不饶人。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弟子雷雳教授承担起这次主要的修改任务,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全书做了系统的修改,当他给我送来书稿时,也给我呈现了22页修改记录,从结构调整、内容更新到文字变动,都下了苦功夫,特别是第十九章“青少年的上网心理”,作为著名的网络心理学家,他几乎是帮我重写了这一章。可以说,没有雷雳的帮助,就不可能有这一版的《青少年心理学》。

我还要感谢这本书的策划编辑,我的另一位弟子周雪梅博士,她为这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策划和编校工作。

最后,我也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知道我对这本书有改版的想法后,表示愿意在“文集”出版前,先为这次改版发行一个单行本,以征求广大读者的意见。

在此,我希望广大读者与我一起探讨如何提高本书的科学性与时效性,从而更加完善这本书的学术观点。

林崇德

2019年元旦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