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场景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为什么?

 雷雳和学生们 2020-01-19

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场景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为什么?

雷雳  王伟

小伟是一个小学3年级的学生,身体强壮,爱运动,但学习成绩一般。由于父母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他,所以,小伟大部分闲暇时间都是看电视。近来,总有同学和家长反映小伟特别爱欺负其他同学,而且特别喜欢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行为和语言。通过了解才发现,小伟喜欢看的动画片中,充斥着你打我、我打你的暴力场景,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总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而最后采用暴力手段主人公都获得胜利。所以,当小伟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采用暴力解决问题。

小伟是一个典型的受到影视作品中暴力场景影响的例子,由于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善于模仿,当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通过暴力而获得奖赏时,他们的行为也得到了强化,当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也会采取暴力的行为。

名人名言

模仿是人的天性,虽然人们不承认自己是模仿。

——《浮士德》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近年来,儿童影视作品中暴力场景越来越多,为了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暴力画面层出不穷。很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担心,这么多的暴力场景是否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孩子是否会变得越来越暴力?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像小伟这样的孩子有很多,媒体上也有很多这类报道。除了影视作品之外,暴力的视频游戏也会对孩子产生同样的影响。由于这一时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有时候他们会混淆虚拟和现实,会把虚拟的东西搬到现实中来,会模仿影视作品和视频游戏中人物的言行;虚拟人物通过暴力获得的奖励对他们是一种间接强化,这种间接强化会鼓励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孩子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观看从而学会了暴力行为,心理学中把这种学习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儿童由于心智还不够成熟,从而会去观察模仿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行为,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过多的暴力场景都会被儿童所学习,并会对其现实生活的行为产生影响。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对其长大后人格的形成、物质滥用、情绪稳定性等产生影响。

心视界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

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一个经典实验研究,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榜样人物)对一个像成人那么大小的充气娃娃做出种种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和拳打脚踢。然后,让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表扬和奖励(果汁与糖果);让另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受到另一成年人的责打(打一耳光)和训斥(斥之为暴徒);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然后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钟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结果表明,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受惩罚的一组儿童,同控制组儿童相比,在他们玩洋娃娃时,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反之,看到“榜样人物”攻击性行为受到奖励的一组儿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时模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相当严重。班杜拉用替代强化来解释这一现象: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引起他本人相应行为的增强;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的行为。

电视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让他们学到了很多学校、父母和现实生活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帮助他们打发了很多空闲的时间。但是,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场景也教会了孩子使用暴力。为什么小孩子观看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场景会增加他们的攻击行为呢?

第一,现在的孩子被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场景所包围,动画片中到处充斥着暴力画面。而这些暴力场景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太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和判断,让他们误以为暴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并且暴力还会获得表扬,从而增加了孩子们的攻击行为。

第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接触暴力的影视作品会损伤情绪的大脑神经系统,导致个体的情绪调节失败,此外,接触和观看暴力的视频游戏和影视作品会促使大脑的认知控制能力下降,还会促使某些与攻击脚本有关的脑区激活,这很可能是接触影视作品的暴力场景导致攻击性增强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原因。

第三,孩子无法预知暴力行为的结果。在影视作品中,被攻击的对象在下一集中又会满血复活,这样孩子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暴力行为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被攻击的对象马上会恢复原样,所以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

    孩子的生活离不开电视,我们不可能让孩子不接触影视作品,也不可能去控制影视作品的内容,那么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不受影视作品中暴力场景的影响,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呢?以下建议供父母们参考:

●多陪孩子观看他们喜欢的影视作品,当出现暴力场景时对其进行解释并与孩子讨论,告诉孩子,这些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要教会孩子去分辨虚拟和现实。

●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培养其同情心,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产生对受害者的“感情共鸣”。

●培养孩子成熟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即教会孩子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不存有敌意与怨恨;不歪曲现实;自我认识客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