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SNSs)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乐于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生活,并且用SNSs去维护和扩展自己的“朋友圈”。数据显示,11-18岁的青少年平均每天接触电子媒介超过11个小时,并且成了“恒定检查器”。以往的研究已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了SNS的使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关系, Shapiro和Margolin(2014)对此进行了梳理: 1) 刺激假说,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自我表露促进了关系密切,这一理论也假定在线交流使青少年之间关系更密切,有更高质量的友谊。 2) “富者更富”假说,说明了SNSs使用的分层优势,对于高社会化的青少年来说,更多的在线沟通涉及更加凝聚的社会关系。对于低社会化的青少年来说不会发展高质量友谊。 3) 社会补偿假设,提出在面对面情境下,不能很好地与同伴互动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发展社交网络,满足他们线上社交需求,因为语音、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不再有用。 青少年时期主要面临着两个发展任务——“自我认同”和“追求归属感”,那么SNSs的广泛传播对其影响将不可忽视,不仅要确定SNSs使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也要进一步调查SNSs对青少年适应性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考虑未来的研究方向。 1)SNSs内容作为研究青春期发展的窗口。SNSs的独特优点在于,它能够完整记录青少年与他人交谈的内容,也可以记录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发展变化,揭示在这些年龄段的个体的自我呈现、兴趣、爱好和动机方面。 2)SNSs与独处时间。虽然青少年可能更喜欢和朋友联系,不一定喜欢独处,但是拥有一些独处时间是有益的。在青少年面对压力时,独处可以很好地调节情绪。 3)风险识别和传播干预。互联网作为提高青少年风险意识和在线干预的工具。青少年在SNSs上的活动可以判断他是否对自己或他人有危害。对尝试自杀的青少年的SNSs进行监测,记录和理解这些信息,以提高公众对有害行为的早期预警。 SNS使用的初步研究浪潮主要集中在确定其正面和负面影响上,接下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调查SNSs对青少年适应性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资料来源: Lauren A. Spies Shapiro,Gayla Margolin(2014). Growing Up Wire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Adolescent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2014) 17: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