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王新月 机器人“未长大”,熊孩子虐待它 王鹏程、雷雳 在过去的20年中,机器人开始被设计得在外貌和行为上都越来越像人类。在日本及欧洲等国家,机器人逐渐出现在商场、养老院、购物中心等场所,欧洲已经成立了专门研究机器人发展的战略研究所。研究表明,将机器人用于养老院能够显著降低护理成本,并且该类型的机器人能够被老人较好地接受;此外,机器人还被用于陪伴自闭症儿童、帮助儿童学习科技知识等领域。一个人类和机器人共存的时代或许将不再仅限于科幻小说和好莱坞电影!研究者Broadbent (2017)对人类如何与机器人互动的诸多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让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些有趣的发现: 1.“恐怖谷”现象 研究发现,机器人的外表或行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越高,人们对其喜爱的程度就越高。然而,当机器人看上去和人类几乎一致、却又不完全相同时,人们对它的态度突然由积极的喜爱变成了消极的情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恐怖谷”。在欧美流行的僵尸片中,对僵尸造型的设计就是对“恐怖谷”现象的应用。 2.“媒体等同”现象 Nass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会盲目地将人类社会的规则用于计算机上。如人们认为发出女性声音的电脑情感更丰富,认为发出男性声音的电脑更有知识,即使二者提供完全相同的信息;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人和电脑互动的过程中出现了礼貌和互惠等社会行为。 3.机器人虐待 有研究发现,当成人不在场时,儿童会成群结队地欺负机器人,如给机器人起外号、进行肢体攻击等。有意思的是,如果机器人表现出害怕或悲伤的表情,会加剧儿童的攻击行为;但是,如果机器人表现出愤怒的表情或追赶儿童时,儿童会收敛自己的行为。 资料来源: Broadbent, E. (2017). Interactions With Robots: TheTruths We Reveal About Ourselv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8,627-6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