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圣先师的孔子到底有多“圣人”之二——孔子自己眼中的夫子

 背后国文 2020-01-19

除了子贡、颜回、司马迁对孔子极尽赞美以外,还有仪封人称赞其“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在国际社会中也受到广泛赞美。别人的立场是否公正、客观,我们不得而知,有人可能因为喜欢他而赞誉他,有人也可能看别人都这么说也人云亦云,有人也可能忌惮孔子的名声而不敢说他的不好,那我们接下来看看孔子是怎样评价他自己的以及他受到的批评的声音,再综合评价他是否伟大,伟大在哪里?

首先来看看孔子怎样自己夸自己。

在《公治长篇第五·二七》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古今中外,还没有多少人自己说自己有多好学。谦逊、忍让一直是中国人独有的美德,直言不讳赞美自己,孔子是第一个。但无可争议,没人有二话。因为孔子的好学众所周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篇第十五·三O》)孔子说他自己:“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啊。”

这些都是孔子说他好学,但孔子不仅好学,而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2》),处处表现恭敬、有礼、谨慎、谦逊,“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论语·季氏8》)、心系天下,关心人民疾苦等优良品德。

在《述而篇第七·三三》章,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说他没有达到圣与仁的境界,但教导别人而不倦怠,那么或许他还可以做到

在《述而篇第七·二七》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说他多听,选择其中正确的部分来接受;多看,把好的记在心里。

在《述而篇第七·十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明白事理。

在《公治长篇第五·八》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说他和子贡都比不上颜回。”

这些都是讲孔子的谦逊,都是他自己表达出来的,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实际上不用举例,《论语》中几乎所有的篇章既是他思想的光芒,同时也是他个人为人处事的真实的写照。

在《为政篇第二·四》章,孔子简单描绘了他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成长之路,孔子没有夸大和炫耀自己一生的成长和成就,少时努力学习,青年时奋斗自立,壮年时不迷惑,得知天命,暮年时顺应天命不逾矩。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因为他一直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

当然这些只能算是一个君子或一个仁人应该具备的品德,那要说“圣”或者“伟大”就不能这么简单对待了。孔子一生好学不已,诲人不倦,孜孜以求“圣与仁”的境界,那他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了解了他的理想和目标,我们或许可以知道他到底“伟大”在哪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篇第五·二五》)孔子说他的理想是使天下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天下朋友们都互相信赖,使天下青少年都得到照顾。

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理想,并用一生的精力,即使栖栖遑遑“累累若丧家之狗”也在所不辞毫不退缩,这是一种怎样的一种情怀!这是有怎样的信仰和信念!在《雍也篇第六·二八》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何止于行仁,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啊!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这是圣的境界和求仁的方法,成圣连尧舜都很难做到。孔子在这里树立一个圣人的标准,又提供求仁的方法,不是摆设,不是教条,是他始终坚持不懈努力的历程。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第四·五》意思是孔子认为君子不会有片刻的时间脱离人生正途,在匆忙急迫时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时也坚持如此。

对一般人来讲,“圣与仁”高不可攀,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就像对待贫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1》)面对贫穷,有多少人能坚持原则而不胡作非为?虽然孔子志存高远,潜心努力,但前路荆棘,奋斗的征程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孔子也有郁闷和惆怅的时候,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第十四·三七》)孔子说他不怨恨天,不责怪人,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进而领悟深奥的道理,大概只有天了解他。

在《卫灵公篇第十五·二》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说:“赐,你以为我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用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

孔子他不在神坛上,他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他有理想,有追求,但现实的残酷也让他无计可施。孔子也说“欲乘桴浮于海”(《论语·公治长6》),他在死前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史记·孔子世家》)世道和世人对他的不认可让他备感凄凉。虽然这样,但他的道德修养和成就依然让所有人望尘莫及。然而一个人即使再优秀,都不可能完美无瑕,世上依然存在很多对孔子批评的声音,我们不能装着听不到,这样有失偏颇。

请看《至圣先师的孔子到底有多“圣人”之三——被批判的夫子》

至圣先师的孔子到底有多“圣人”之一——他人眼中的夫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