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蔓菁:给丝绸之路“补水”

 udoliu 2020-01-19

2016-08-15 

1400年前的一天,一支商队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他们的马匹和骆驼身上驮满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商队此行的目的地是西域诸国。

这支商队选择了丝绸之路青海道。商队过了河湟地区,翻过日月山,到达了伏俟城。伏俟城是吐谷浑国的国都,是当时中西贸易往来的重镇。在这里,商队做了一次全面的休整,因为他们即将面临的是风沙肆虐、荒无人烟的八百里瀚海。在这里,他们除了备足了粮食和水,还购买了大量的蔓菁。

蔓菁,又名葑、芜菁、芫根。是一种古老的十字花科植物。它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外高加索等地,我国很早就开始种植蔓菁。

在我省,蔓菁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谷浑时期,此后种植蔓菁的历史从未中断。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载,蔓菁出自西番吐谷浑。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省丝绸之路青海道所经区域还广泛种植蔓菁。学者李朝先生从上世纪末开始研究青海丝路,他认为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曾广泛种植蔓菁,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开辟和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蔓菁曾是丝路青海道上商旅前往西域的必备品之一,是青海丝路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羌中道沿途曾广种蔓菁

有学者认为蔓菁可能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种植的作物。对这样的推测,也有学者提出了反对的观点。因为早在《诗经·邶风·谷风》就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就是指蔓菁。

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出土的《居延汉简》就有关于蔓菁种植的记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雅遗址还曾有蔓菁、糜谷等食物出土。这些都表明在我国西北,特别是在丝绸之路沿线曾有蔓菁分布。

李朝说:蔓菁传入我国的时间可能早于西汉。从张骞回西汉欲从羌中归的记载不难看出,作为丝绸之路青海道主干道的羌中道早已存在。关于羌中道早期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穆天子传》中周穆王会西王母的时期。每一条古道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也是民族交往的通道。这说明,早在西汉以前,羌中道就是一条民族交往的通道。所以蔓菁出现在《诗经》中也不足为奇。

吐谷浑时期海西等地广泛种植蔓菁的历史,史书上有着明确的记载。《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地宜大麦,而多蔓菁,颇有菽粟。《魏书·吐谷浑传》也记载:种田,有大麦、粟、豆,然其北界气候多寒,唯得蔓菁、大麦……”

直到如今,都兰县香日德、诺木洪、德令哈、乌兰等地,依然有蔓菁的种植。李朝说。

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蔓菁是一种耐寒耐旱的植物,在许多植物生存艰难的环境里,蔓菁可以茁壮成长,蔓菁还是一种不怕磕碰的植物。在海西,农民收获蔓菁后,将它随便放在什么地方就可以,在寒冷的冬天,蔓菁甚至不用窖藏。李朝说。

李朝曾在海西州都兰县生活多年,他就见过当地牧民带着蔓菁进山,一待就是好几个月。蔓菁四季都可以拿来吃。李朝说,蔓菁的吃法多样,它可以晒干,吃的时候再用水泡开,也可以直接拿来生吃,或者蒸煮后吃。蔓菁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蔬菜不足的缺陷。

蔓菁虽然高产,但是它终究无法代替粮食,因为它里面的能量其实很低。除非蔓菁的种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减少粮食种植,广泛种植蔓菁。

这种更高的经济效益来自于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商旅。吐谷浑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到了最繁荣的时期,吐谷浑往往筑城而不居,用来设立关卡,城中收取赋税、集散物资、贸易交换。西去东来的商旅们会在这里贸易或做生活补给,特别是西去的商旅,都会在这里购买蔓菁。

天然储水器

储水性是蔓菁最大的特征。蔓菁即便放在露天的环境下三五个月,切开时里面还是会有很多水分,它厚厚的外皮保存住了里面的水分。李朝说,正是因为这个特性,蔓菁成了当时丝绸之路上商旅们非常喜爱的食品。粮食、水和蔓菁是当时商旅们要穿过八百里瀚海时所需的最重要的生活物资。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皮囊或者扁壶作为盛水用具。虽然皮囊是用动物的毛皮制成,结实耐用,但正因如此,皮囊内的水在高温下却很可能变味,皮囊也有破裂的可能。至于扁壶,它破碎的概率就更大了。李朝说。

商队在吐谷浑人那里购买的蔓菁就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蔓菁里面储存着许多水分,而且储存时间很长,它虽然比不上水解渴,但是却可以基本维持人们的生命,而且蔓菁基本上没有什么味道,人吃了蔓菁也不会口渴,这就能维持人的最低生存需要。李朝说。不仅如此,在缺乏粮食的时候,蔓菁也可以作为食物来充饥。

商队要穿越八百里瀚海,会走很长的时间。在水充足的情况下,商旅们也可以吃一些蔓菁,蔓菁当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可以补充人体所需。《本草纲目》记载,蔓菁利五脏,轻身益气。消食,下气治嗽,止消渴,去心腹冷痛及热毒风肿,也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2002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发掘了两座被盗古墓,在里面出土了三具棺木。棺板上绘有精美的图画,其中一幅行商图反映了吐谷浑时期商业往来的繁荣景象。我省吐谷浑史研究学者程起骏先生说:棺板画上,一个场景与另一个场景之间,人们用一些植物状的花边所隔开。仔细看那些植物的形状,它可能就是蔓菁。棺板画上的蔓菁花边表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在种植或食用蔓菁。

对于长途跋涉的骆驼和马匹而言,蔓菁也是最美味的食物。一颗蔓菁的能量和水分,足够支撑它们多走几天,蔓菁为往来的商旅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提供了一些可能。

蔓菁的广泛种植,也表明吐谷浑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粮食充足。因为只有在粮食不成问题的情况下,百姓才会改种蔓菁,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吐谷浑也就成了当时我国最大的蔓菁产地。吐谷浑人通过中间贸易,大发利市,利用丝绸之路青海道这条贸易之路的优势,用短短六十多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与吐蕃、大唐鼎足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