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在深闺的古村小园

 苏迷 2020-01-19
《姑苏晚报》
2020-01-12 

  吴波 

  苏州有“百园之城”的雅称,2018年8月7日市政府公布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苏州古典园林总数已达108座。这些园林,分布于苏州城区各处。它们“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苏州历史上百业兴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见证,是人们崇尚艺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个缩影。

  历史上人们在苏州城里造园,是为追求舒适生活,更是他们向往大自然的一种反映。明末苏州著名文人文震亨,曾在其著作《长物志》卷首中称: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尘世,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说明他住在尘世的无奈,造园陈设是其不得已而所为。在居址选择上,他明确评价:“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者又次之。”实际在文震亨之前或之后,与他具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他们在山水间结庐,在村落中造园,比如东山有从适园、且适园、壑舟园、依绿园,木渎有水木明瑟园等。可见古村中园林亦有很多,只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湮废了。

  最近,我陪同摄影家陈健行和朱熙钧先生一起去洞庭西山古村东蔡和秦家堡寻访两座古园。朱老先生今年春秋九十,陈老师也年近八旬,而且腰腿不好,拄着拐杖。但一天下来他们精神矍铄,其兴奕奕,倦意全无,足见小园醉人。

  春熙堂花园

  东蔡古村洋溢着古意。高高的墙体攀满爬山虎,斑驳的墙面,记录着它们经历过的风雨……这顿时激起我们的兴致。沿村中之路行不多远,春熙堂到了。

  春熙堂,是明代文学家、“吴门十才子”之一的蔡羽的后裔所置。蔡氏后裔早年在湖南经商,赚钱后在故乡建造了该堂。为祈阖家和乐、财运通达而取《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中“春熙”二字作为堂名。春熙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历代又有增建。营建工程直至太平天国运动对湖广商业产生强烈冲击才停下来。现在除大厅题有“隶萼联辉”的门楼、后楼之外,书房及位于书房前后的两个花园便是这堂建筑的鲁殿灵光了。

  书房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15),面阔三间,环境十分雅逸。房中原有楹额,取“运生花妙笔,联辞缀句而成锦绣文章”之意而题为“缀锦书屋”。左右旁门之额,则依汉王逸为楚辞再版所写序中赞美《离骚》之句“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而分别题“金和”“玉润”。对于书屋布置来说,这些题额都是言得其中,妙不可言的。

  书房建筑结构紧凑,小巧玲珑。建筑面积不到85平方米,平面略成方形。前金柱一线施屏门、挂落,将其隔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使用“四架卷棚轩”,北边采用花篮厅形式。中间的五架梁及北部的轩,均使用鹤颈复水椽,其上再施草架,使内部结构富于变化。书屋天工施技,精雕细镂。梁、桁上都施华美的雕饰,有蝙蝠寿桃、石榴如意、灵芝荷花、凤穿牡丹等图案,雀替用材很大,镂空度极高,多作如意绶带状。轩下吊灯铜环四周,则雕流云、盘肠。镂空度很高呈方形的花篮,及雕饰成宝盆万年青的脊童柱,巧夺天工,为别处所不多见。

  花园是摄影师关注的重点。实际书屋前的花园面积只有70多平方米。园中以黄石假山为主景,栽有黄杨、天竺、腊梅、棕榈、枇杷等花木,地面以方形板岩石片斜纹铺地。看得出来这还是乾隆时旧物,与书屋建筑不属同一时代。园前立有透空花窗的院墙,使书房可以充分采光。书屋后的花园,面积约有90多平方米,也是一个弹丸小园,三边筑有高耸的实体墙,将小花园封闭得严严实实。步入后花园,陈老师与朱老几乎同时惊呼“好!好!”陈老师情不自禁扔掉拐杖,在园中细细端详起来。只听到他手中的相机发出“咔咔”的声响。后花园虽小,却有三绝:其一为白皮松。雪杆翠叶,生机勃勃,树围2.3米,这样大的白皮松,在苏州相当少见。其二是牡丹花。也是百年之物,花时繁艳娇妍,满园通红,可惜由于疏于管理,近几年已经死掉,十分可惜。第三则是园中隽秀的湖石假山。在与紫薇、芭蕉、棕榈、天竺等花木交互成景的假山之上还耸起三峰。中间一峰称老人峰,似一驼背老人。左右两峰,一大一小,分别取名“太狮”“少狮”,以古代高官名称“太师”“少师”的谐音来命名。太狮,羸瘠骨立,皱透而漏,拔地3.4米,是一独块完整的湖石。这三块湖石据传也是朱勔搜罗奇花异石,采办“花石纲”时开凿出来而没来得及运走的。朱勔倒台后,一直留在西山,被蔡氏觅得,在建造书屋之前,先将这块“太狮”石和那株白皮松移来花园中竖栽好了。建造花园至今,又已经历了一百八十年。

  离开春熙堂时,陈老师还挂怀着刚才看到的那棵白皮松,他向管理人员建议:旁边的芭蕉太高太密,应该疏掉几株,以免与白皮松争光、争养分。留一二株入冬后截至1米左右,让它春天重新发出来。棕榈不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树种,天竺也应该好好修剪……陈老师对苏州园林了解颇深,早年陈从周先生著《说园》,陈健行老师为他配了许多照片,使该书图文并茂,并一直是人们了解苏州古典园林的最佳读物之一。

  秦氏芥舟园

  芥舟园离春熙堂不远。芥舟园,亦称秦家花园,是缥缈秦氏宅第的一部分。秦氏世代行医,在西山颇有名气。这座小园是和秦氏宗祠(乾隆年间建)同一年建造的。考察秦氏花园内的建筑及装绘,亦体现了乾隆时代拘谨、精细的风格。特别是花园门口,留有顾光旭所书“芥舟”二字匾额,为这座花园的建造年代提供了明证。顾光旭,字华阳,号晴沙,江苏无锡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工书画,与王文治不相上下。当时江南一带,争其墨宝,以获得他的片纸只字为幸事。顾光旭死于清嘉庆二年(1797),所以该园的建造应该不会晚于嘉庆初年。

  秦家花园面积不大,占地仅约三分,但小而精致,所以有“芥舟”之称。园名取《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坡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句中“芥舟”两字,原意是以“芥”来形容园林之小,说它没有博大旷达的意境,而以“舟”来形容它可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把小园和硕大的太湖、洞庭山联系到一起。芥舟园南部,以黄石假山为主体,配以天竺、黄杨、枇杷、罗汉松等花木。罗汉松树干直径超过70厘米,为数百年之物,但英姿勃发,清新挺秀,给人以万年不老之感。这里的黄石假山,堆砌得盘曲错漏,奇峰异洞,巧布于数尺之间。堆砌这些假山的黄石都经过精选,有的带有蜂窝状孔洞,有的似经千百年水浪冲击而棱角混钝、层次毕现,增加了这座假山的苍老古朴之感。陈老师评价:此与耦园的黄石假山有得一拼。虽体量较小,但古朴及精巧都远胜于它园。

  花园之东,埋有大缸,缸口覆有怪石,做成小池一泓。池虽小,却与假山相映成趣,为古园增添了意境。花园西边,有石垒琴桌,桌前立灵芝状太湖石一块,虽不瘦透,但亦十分玲珑。石上镌“洞庭波静泛秋水,楚甸林稀见远山”之句,为“丙戌夏日书”。凭桌抚琴,对石而歌,颇有意趣。

  花园之北,有书房三间,雅称微云小筑。屋内采用花篮厅形式,没有前金柱,梁架全部承重于雕刻精细而悬空的花篮之上。因为书房前半部无柱,所以特别敞亮。后金柱一线,用屏门十六扇,将书房隔为前明后暗两部分。屏门与落地格扇的做法类似,槅芯内镶嵌书画屏条。书屋屏门的绦环板上雕刻琴、棋、书、画及博古图案,极有年代特点。裙板上则浮雕春兰、秋菊、芍药、牡丹等画面,渲染了书房的气氛。房顶采用卷棚轩,施复水弯椽,上再筑草架,盖阴阳相合的小瓦屋面。屋前出檐很深,亦用花篮厅类似形式。以伸出于檐柱外的扇形抱头梁、穿插枋挑起檐桁。檐口顶部亦用复水弯椽构成轩的形式,其上再复草架檐椽屋面,做工也十分地道。前檐部有落地长格扇十六扇,槅芯饰海棠纹。裙板上的浮雕写意山水尤其精美,远山近水、各具其态。书屋“微云小筑”之雅称名副其实。

  我重读小园,陈老师与朱先生一刻也没停着。他们也在细细地品味小园,时而登上山顶,时而穿入洞中;时而用手测量着罗汉松的直径,时而翘首而望入云的树梢……陈老师一边利用白云遮日的瞬间拍照,一边嘟哝:这么好的“东西,关着门,大家都看不到,可惜了。”管理人员随即告诉我们,随着古村游热潮的到来,镇政府正准备将一批有价值的古宅,通过补贴业主的办法获得“使用权”,并免费向游客开放。到时这两座业已授牌的古典园林和尚未整修好的爱日堂花园肯定会当主角。现有西山经登记在册的民宿500多家,平均每家10间房,不连散客,每天留宿在这里的游客就有一万多人。这些小园正是发展古村旅游最好的资源。从事文物工作的经历告诉我,金庭镇政府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文物只有在利用中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像这样精美的小园,只有通过向公众开放,才能获得经济收益,不断地修缮它,保护好它。同时也只有开放,才能让小园为现实的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离开芥舟园的时候,已近日落时分。我突然想起施仁先生多年前为春熙堂写过的一首《青玉案》,这样写道:

  “秋风迓客西山道。驾舟去,登车绕,落叶满蹊风自扫。垣墙深处,蔡家庭院,旧室玲珑巧。雕栏镂柱多文藻,怪石虬松小园老。一角闲庭三径草,余辉犹在,访幽难再,归梦依稀袅。”

  园好,词写得也妙。我不擅填词,但也想写点什么,就依施先生韵,试为芥舟园填《青玉案》以作纪念:

  “艳阳迎客秦家堡。蹒跚去,人已老,故园依旧青春貌。劲松挺拔,水盈池绿,垒石见山坳。微云小筑有格调,拳石勺水出娇娆。重游芥舟情几许?初心还在,鸣蜩不减,只为护国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