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東方 导语 上文主要讲述了几个王朝兴替的概况,本文作者则较多总结中国古代史演变的一些规律,其中不乏一些高明的见解;还从历史角度对现实提出了一些看法,不知读者们同意与否? 另外,任何文艺作品难免有时代印记,读者若能抱有“理解之同情”的态度来审视前人的作品最好。作者对于清朝的见解,请诸位明察。 四、中国古代史演变的规律 以上便是中国史上世时期的轮廓,前后共有1159年,分裂代替了统一(除了唐朝太宗至玄宗的一段以外),门阀政治继承了布衣卿相的政治。北朝的均田(制)与南朝的占田(制),综合为唐朝的租庸调制度,宋朝以方田的形式规划限田,元朝也以帜田[的形式企图限田,事实上都没有达到目的,豪强兼并的祸患始终与门阀政治相表里。 秦汉以其大一统所孕育成功的境内商业与对外贸易,中途受阻于魏晋南北朝的扰攘,再生于唐,滋长于宋,到了元朝混一欧亚就十分繁荣。政府在商业的行为中占据了优越的地位,使得商人的势力未能跟着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西欧式的自由城市与行会制度,由于中国政治背景之不同而未能出现,因此我们就不能看到,那有人认为应该随着商业革命而来的议会政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此一时期的演变,迥与上古不同。以前我们看到有中央政府之逐渐形成,由始有畿领到广置公卿;由始有封国而达到天下悉为郡县。现在我们却看到中央机构之日益琐碎,地方机构之日益擅权。在汉朝东京(按指西汉中后期)以后,尚书台已经日益重要;到了魏晋,大权再转移到中书门下;唐朝虽希望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共理国事,分工合作,以三个“宰相”来恢复秦汉的一个相国或两个丞相,不过等到藩镇割据以后,中央机构即(使)能保持齐整,也丧失内容。 宋代中央官制 宋朝的中央,特别重视监察,演成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对立,一事无成;并行政权的文武两柄分掌于中书令及枢密使,互为水火,终至亡国。元朝本是游牧起家,最初仅有政治刑(罚)的断事官与统军旅的万户,后来陆续招纳了金廷的大臣,才沿袭了金的制度而加以扩大。金的制度,兼包辽宋,而辽的制度之中略有唐朝遗意。因此,元朝的中央比起两宋就稍高一筹,中书令一人,掌握大权;下统右丞相、左丞相各一人,在下设平章政事四人,右丞、左丞各一人,参知政事二人,最后有六部。这是层层节制,便于指挥,然而较之秦楚,仍有巧拙之别。 讲到地方机构,元朝的行省更为逊色。由秦汉的郡县,一演为西晋、宋、齐、梁、陈的州牧、都督,再演为晚唐的藩镇,与宋末的军区,以至于元朝的行省,方向似乎始终不变。(按即中央管理地方的层级增多) 有一种潜在的力量,把权力向京城以外的地方吸引,除了政治的原因以外,地方人口的繁庶,使得地方事务不得不增官治理,不得不提高地方官的职权。其间唐朝之过分缩小府州,反而不得不另设“道”。汉代刺史部的“道”,也是一个关键。北宋在起初也是希望中央集权,随之其后由于中央被岁币榨空,而仍旧无法控制地方。地方不能有兵,兵就不得不集中私人之手,孤忠耿耿,如岳武穆、韩世忠的为极少数,南宋常在苟延残喘的情势之下。 元时期全图(至顺元年)图片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元朝的当局,也许由于版图的庞大感到确有分国而治的必要,除了设置几个大汗国以外,在中国境内也设了十几个“小中央政府”,中书省的行署,称之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一制度,经过明清两代,到今天国民革命开始以后,仍旧存在。 五、辉煌的明朝和贫乏的清朝 从明朝开始到今年(1368—1944)共有586年,构成中国历史上的近代。近代一词在西洋史的意义上,象征着它以文艺复兴为起点,加上海洋发现与宗教改革,跟着便有17世纪的英国几次革命,18世纪的美国与法国革命,19世纪的中欧与南欧诸国的革命,结束为20世纪的俄国革命。就学术观点来看,由文学与艺术的复兴,引起哲学的复兴与科学的复兴,到今天西洋便完全成了一个科学的世界。 明朝在文化上有没有做到文艺复兴?大家一向以为八股文是明朝的“时代文艺”,明朝没有什么进步。但是明太祖并非八股文的创始人,他仅仅继承了元朝政府的政策,提倡以宋儒的注解解释四书五经(是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以后,八股才成为考试的定式)。 永乐大典书影 明朝于开国不久,辑纂了一部全世界最古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后来于亡国前夕,牛顿刚刚诞生后的那年,亦即崇祯十六年(1643),曾有一位名叫方以智的,著有《物理小识》。前于《物理小识》九年,另有一名叫宋应星的,著《天工开物》。更前于此,在万历年间,李时珍费了30年的工夫,著成《本草纲目》。这三部书,都可以称为科学名著。 哲学方面,王阳明大谈“心即天理”,并且应用其学说和行为。他是16世纪的人,与马丁路德同时。 文学方面,明朝有极生动活泼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是明代人的作品(有人说《水浒传》是元朝施耐庵写的,俞樾认为确是洪武时人罗贯中所作)。 艺术方面,绘画以唐寅、仇英为代表,建筑与北平故宫为典型,雕刻以昆明圆通寺佛像为举例,音乐以现存的昆曲为实证,合起来足以破除世俗藐视明朝的成见。 郑和航海图 并且明朝也有它的海洋发现。郑和1413年绕过阿拉伯半岛而达到东海,非洲索马里的木骨都束,比起迪亚士(Dias)发现好望角早70余年。 明朝却无宗教改革,它欢迎的那自动改革以后的耶稣会教士来华传教,教士传教自由,直达于宫廷以内。倘若我们没有忘记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原为佛教的和尚,累代的子孙从来保持着对于佛教的虔诚,我们就应该钦佩明朝的政策,对于基督教是何等的富于宽容。 中国的近代史,倘无满清人入主的一段,也许种种的进步可以继续下去,像黄宗羲所鼓吹的反君主的思想,比起后于他100年的卢梭来,简直是毫无逊色。然而,清朝的顺治皇帝,在每一个官立学校的明伦堂里面,摆上一块卧碑,说:“军民一切利病,不许上书陈言。如有一言以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清朝的卧碑,原来在明朝也有。明朝也是不许生员干政,但却需许可农工商贾干政。洪武十五年五月所颁的诏书说“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惟生员不许建言”。 清朝的文字狱,明朝也有。明太祖所忌讳的是:僧字、贼字;清朝的列祖列宗所忌讳的却是:夷字、厚字、胡字。明太祖时,因文字而惹祸的,仅及其身;清朝列祖列宗之时,因文字惹祸的,要连诛及于子孙朋友。 明朝有《永乐大典》,清朝也有《四库全书》,但是《永乐大典》的用意在于保存古书,《四库全书》的用意却在于残毁古书。稍可比于《永乐大典》的仅有《图书集成》,性质上也系一个百科全书,但是篇幅只及《永乐大典》的一半,内容也不及《永乐大典》的渊博。 于是清朝统治中国的300年间,就使得哲学与科学不能滋长。倘若我们除开了康熙一代关于历法的改进与乾嘉之际的考证学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说,哲学与科学几乎绝迹。况且康熙时的宪历,本是成于西洋客卿之手,考证学风一味的迷信汉代大师,也列祖列宗算不得十分科学。 贫乏的清朝,遮盖了人们关于明朝的认识,明朝也久已被世俗认作中国黑暗时代的一部分。在欧洲,中世被称为黑暗;在中国,近代却被称为黑暗。 军机处 不过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必须替清朝负责的一点,这就是宰相制度的取消。胡惟庸谋叛以后,明太祖一怒而永废丞相,直接指挥六部尚书。成祖开始请翰林帮忙核稿,仁宗以东宫旧臣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内阁办事。这两人地位不及尚书,而能以大学士之资格,核阅尚书的章奏。皇帝可谓以贱使贵,弄成轻重倒置的现象。清朝也延续了这一个陋制,并且从雍正起,又新设一军机处,以直接封发紧急的诏令,于是其权力又超过内阁以上。 本来以贱使贵,以亲近使大臣,不自明朝开始。汉武帝就曾经有过这个脾气,汉光武、唐太宗以及若干不如他们的皇帝,都有过这个脾气,但是真正的、彻底的君主专制,要算雍正是开山鼻祖了。 宵小(按小人、坏人)的权力,远非大臣可比,于是乾嘉以后清廷便日益腐败,地方机构也日益趋于割据。明朝以巡抚、总督为中央官,负巡查地方,督率地方的任务,堪比于西汉的刺史;清朝却以巡抚、总督为地方官,又恰堪比于东汉的刺史。 太平天国是满清统治试金石,若干汉人为了自救于盲动主义的屠杀,而打击太平军,替满人延长了50年野蛮的统治。不过从此各省的督抚多为汉人,并且不十分顺从北京的命令,直到戊戌政变为止。戊戌以后的短期反动,加速了革命势力的孕育,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实现。 六、如今的使命 我们应该补救的是:近代经济与社会方面情形,明朝有海上的国营贸易,正如宋元两朝规模比前扩大,人民仍旧不准私自与番人通商,但是冒禁航海,树立海上殖民地的却比比皆是。倘若他们能不被政府称为海贼而允许他们回国,正如西班牙、荷兰、法国、英格兰等国对于“探险家”一样,中国社会经济必定可以感受到更大的影响,也许可以进一步刺激工业,甚至进入科学的发明。商人的势力或许就在中国抬头,资本主义或许也要在中国成熟,而号称随着资本主义而来的民主政治,或许也要在中国诞生。 事实上,中国由于当政者的重农主义与闭关思想,始终自愿停滞在农业为主的经济阶段,又缺乏科学方法来防止水旱,或缺乏那可以使得人们享受科学方法防止水旱的贤明政治。 使得张献忠、李自成造反的,不是世俗所想象的一种西洋式的土地集中,土地集中未尝不局部的存在,存在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把持之下,但就全局而言,它的祸患被宋朝以来的析产制度减轻不少。比土地集中更为可怕的,却是连年的水旱、多量苛捐杂税、极黑暗的建筑在刑讯原则之上的司法制度。 洪秀全 使得洪秀全起而革命的,也不是西洋式的土地集中,而是连年的水旱、多量苛离、多极黑暗的刑讯司法,再加上民族的仇恨,与鸦片战争以来年甚一年的入超。 年甚一年的入超,到了列强纷纷索取租界地与种种物权以后,又加上外国人为资本家的资本主义之出现,这便是资本帝国主义。 资本帝国主义下的中国,逐渐沦为不如殖民地的一种次殖民地。辛亥以后的清廷余孽,以雇佣兵的力量把持朝政权,对外则仰恃帝国主义者之鼻息,对内则压迫革命分子,阻碍一切求进步的努力,并且连年内战。 于是帝国主义与军阀制度,便代替了满清政府,而成为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敌人最激烈的斗争,开始于孙中山先生逝世前后,到今仍在持续之中。 中华民族的历史,将要倚靠此次斗争的胜利,恢复它固有的光荣,重新踏进走向进步的与光明的途程。 文章略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并发布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